第九次動員令於2011年6月25日-9月4日舉辦,歡迎閱讀相關詳情並於動員期內前往報名參與。
[關閉]

中國遠征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關於同名電視劇,詳見「中國遠征軍 (2011年電視劇)」。
中國遠征軍
US equipped Chinese Army in India marching.jpg
中國遠征軍
存在時期 1941年1945年
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部門 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 國民革命軍
種類 合成軍(以陸軍為主)
規模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約10萬,
中國駐印軍:約12萬
中國遠征軍(第二次):約16萬
直屬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參與戰役 中日戰爭
著名指揮官 孫立人
杜聿明
史迪威
衛立煌
羅卓英
廖耀湘
戴安瀾
宋希濂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目錄

[隐藏]

[編輯] 組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但是對於中華民國而言緬甸此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對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為此,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依照協定求助由中華民國組建遠征軍協防緬甸,遠征軍司令長由羅卓英擔任(而後史迪威的壓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當時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編輯] 戰鬥序列

[編輯] 戰鬥歷程

[編輯] 第一次遠征

[編輯] 作戰

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此時由於緬甸戰事吃緊,英國人卻又急著要遠征軍入緬參戰。2月16日,蔣中正下令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3月7日,200師到達同古,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3月19日,200師首次與日軍地面部隊接觸,由於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極延誤,後續部隊始終沒有按原定計划到達同古,10餘日後,200師殲敵5000餘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但自身傷亡也達2000餘人,內缺糧彈、外無援兵,並且還要面對4倍於己的敵軍包圍,杜聿明審時度勢,下令200師於3月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3月30日,日軍進城後才發現同古是一個空城。

隨後中國遠征軍準備進行平滿納會戰,然而,在西路方面,緬甸戰場右路英軍不斷後撤,將中路平滿納地區的中國軍隊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東線方面由於中國軍隊兵力薄弱,陣地不斷失守,第5軍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

4月14日凌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消息傳出,中、英、美三國轟動。

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關於在仁安羌喬克柏當之間有敵軍3000餘人的情報,命令第200師長途奔襲至喬克柏當。第200師到了喬克柏當後,發現沒有日軍,只有英軍在新38師的掩護下撤退。而後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的3天時間,使日軍搶先攻佔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師向棠吉發起攻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於4月25日18時佔領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

日軍隨後從雷烈姆北進,因此時防守棠吉已無意義,第200師遂於4月26日主動放棄棠吉

4月29日拂曉,日軍猛攻臘戍,第66軍傷亡慘重,當天中午,日軍佔領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所謂曼德勒會戰已經徹底成了泡影。此時撤退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編輯] 撤退

東線方面,第6軍於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5月12日,退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

中線方面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於當天夜間十時全部到達。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五軍直屬部隊、第200師、第96師、第66軍的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5月8日上午,日軍攻佔密支那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向國內撤退。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佔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

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徵結束之後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隊。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轉打洛到新平陽,迷路的遠征軍在森林裡轉來轉去,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台、糧食、藥品,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

第200師至棠吉,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國。5月18日,第二百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終於成功從東面山坡將日軍陣地撕開一條缺口,部隊突圍而出,官兵得以死裡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瀾將軍逝世。

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回國。


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做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聞名。

[編輯] 第一次遠徵結果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編輯] 第二次遠征

[編輯] 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的訓練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藍姆伽,正式成立新一軍。[1]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中國駐印軍在藍姆伽換裝了美式裝備,有美國的軍事援助和充足的糧食,軍事訓練十分紮實。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訓練和叢林生存的過硬本領。再加上同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踴躍參軍,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這兩點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從重慶飛到楚雄就任,著手進行遠征軍部隊的訓練和反攻計劃的制定。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征軍司令長官部。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編輯] 反攻

全副美式裝備之中國遠征軍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配屬於新一軍的戰車第一營與新二十二師之六十六團所屬步兵營在3月3日的瓦魯班戰役中迂迴奔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而後此日被國軍明定為裝甲兵節以茲紀念。

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第30師、第50師與先前以空降奇襲密支那的麥瑞爾突擊隊聯合圍攻攻克此地。攻克密支那後部隊休整了2個月並保護密支那機場不受日軍收回,此時第14師、第50師、新30師藉助空運運抵緬北前線換裝訓練,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為便於指揮,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然而12月初日軍一號作戰的攻勢推進至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在駐印軍反攻初具成果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於雨季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衝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鬥,於9月14日解放騰衝。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日軍工事齊全並佔有地利,該師五攻未克,損失慘重。7月1日攻堅行動改由第8軍接手,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征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複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滇西遠征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編輯] 第二次遠徵結果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收復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編輯] 主要戰役

1942年:

1944年第二次遠征:

[編輯] 陣亡將軍

齊學啟將軍,新38師副師長,墊後掩護主力轉移並沿途收容傷兵,被日軍偷襲,傷重被俘,後在仰光戰俘營被漢奸刺殺身亡。

洪行將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 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犧牲

閩級廉將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犧牲

吳一彬將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犧牲

戴安瀾將軍中將(追授),第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犧牲。

林澤明將軍少將(追授)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平滿納會戰犧牲

柳樹人將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犧牲

李著林將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犧牲

陳凡將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張健洪將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李懿將軍少將(追授),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團長。1944年11月29日,在騰(衝)龍(陵)戰役中犧牲。

覃子彬將軍少將(追授),第54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大反攻,北齋公房時殉國。

[編輯] 重要將領及人物

  •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 羅卓英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總指揮
  • 戴安瀾 - 第200師師長
  • 廖耀湘 - 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 余韶  - 第96師師長
  • 甘麗初 - 第6軍軍長
  • 彭壁生 - 第49師師長
  • 呂國銓 - 第93師師長
  • 張軫  - 第66軍軍長
  • 劉伯龍 - 第28師師長
  • 馬維驥 - 第29師師長
  • 孫立人 - 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 史迪威 -(美國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 索爾登 -(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 鄭洞國 - 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 李鴻 - 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 唐守治 - 新30師師長
  • 李濤 - 新22師師長
  • 龍天武 - 第14師師長
  • 潘裕昆 - 第50師師長
  • 衛立煌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 黃琪翔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 蕭毅肅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參謀長
  • 宋希濂 - 第11集團軍總司令
  • 黃傑 - 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 王凌雲 - 第2軍軍長
  • 鍾彬 - 第71軍軍長
  • 霍揆彰 - 第20集團軍總司令
  • 方天 - 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 何紹周 - 第8軍軍長
  • 李彌 - 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編輯] 紀念物

 

[編輯] 軍歌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忍情輕斷思家念,慷慨捧出報國心。

昂然含笑赴沙場,大旗招展日無光。

氣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長矢射天狼。

採石一載復金陵,冀魯吉黑次第平。

破波樓船出遼海,蔽天鐵鳥撲東京。

一夜搗碎倭奴穴,太平洋水盡赤色。

富士山頭揚漢旗,櫻花樹下醉胡妾。

歸來夾道萬人看,朵朵鮮花擲馬前。

門楣生輝笑白髮,閭里歡騰驕紅顏。

國史明標第一功,中華從此號長雄。

尚留餘威懲不義,要使環球人類同沐大漢風!

[編輯] 注釋

  1. ^ 《中緬印戰場抗日戰爭史》,徐康明著,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編輯] 參考文獻

  • 《中緬印戰場抗日戰爭史》,徐康明著,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 《我所親歷的印緬抗戰》,文聞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 《滇緬大會戰內幕全解密》,陳立人著,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 《中國遠征軍 (1943 - 1945)》,張承鈞、衛道然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 《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參戰官兵訪問暨回憶紀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編輯] 參見

Commons-logo.svg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編輯] 外部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