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u Yuanchun.jpg

摘要

说明 Su Yuanchun.jpg
English: Su Yuanchun,1844-1908,a general in Guangxi,China.Play a important role during Sino-French War on China-Vietnam border.
‪中文(简体)‬: 苏元春(1844年——1898年),清末名将,广西提督。任广西提督期间,在中越边境率部抵抗法国侵略者,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镇南关之役,带兵7000多人,协助冯子材作战。
日期

1896年(1896)

来源

Internet

作者

Auguste francois

授权协议
(二次使用本文件)

见下方。

 

初代國務總理--鄭孝胥先生(咸豐十年-康德五年)

manchukuo.org

 

據報導,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 ...

blog.udn.com

... 专访:台北市北投区体育公会理事孙士坚 ...

xm.focus.cn

 

林彪和孙立人当年的...(恕刪)

5i01.com

 

 

湘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湘軍創始者曾國藩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

目錄

[编辑] 起源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瑤民雷再浩青蓮教名義在湖南新寧崀山起義,江忠源組織團練鎮壓起義。咸豐元年(1851年),江忠源奉命赴欽差大臣賽尚阿廣西軍營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旋迴鄉募勇500赴桂,號楚勇,為家鄉子弟兵之始。1852年,太平軍進湘,湘鄉羅澤南別立湘勇,保家衛國,為湘軍之雛形。

1853年初正值朝廷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湖南雙峰[1]曾國藩丁憂在籍經郭嵩燾力勸,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山農獨特的體制,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清政府雖然對地方漢族武裝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於湘軍。

蘇元春(1844年——1898年)清軍裝束,清末湘軍名將,廣西提督。

1854年初編練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加上兵勇、伕役工匠等,共一萬七千人,人稱湘勇或湘軍,兵隨將轉,兵為將有,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撰寫《湘軍志》的王闓運曾評論湘軍:「湘軍之可貴者,各有宗派,故上下相親」;又說:「從湘軍之制,則上下相維,將卒親睦,各護其長,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2]羅爾綱《湘軍人物表》統計,可考的156名湘軍將領中,湘籍者多達130人,佔83%。

[编辑] 主要活動

湘軍首戰於靖港被太平軍擊敗,屢敗屢戰,在湘潭獲得大勝,由於戰功卓著,轉戰江南各省,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極盛,李續賓被殲滅後,銳氣頓減。胡林翼哀嘆道:「此番長城頓失。……以百戰之餘,覆於一旦,是全軍皆寒,此數萬人,將動色相戒,不可復戰。」[3]

咸豐十年(1860年)閏三月,江南大營被攻破,欽差大臣和春戰死,湘軍成為清政府唯一的主要力量,曾國藩被授兩江總督和欽差大臣。湘軍大力擴充,號令統一,1861年9月陷安慶。1864年7月,攻破天京,人數達到十二萬人,當時有「無湘不成軍」的說法,「迨粵匪、捻匪、回匪之禍,藉楚勇、淮勇之力以平之」[4]

曾國藩在攻下南京後,惟恐清廷疑忌,立即遣散湘軍,改建為長江水師,其支系仍在安徽鎮壓捻軍。曾國藩藉助了安徽本土力量,發展了淮軍,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1862年改用李鴻章編練的軍隊,以淮南地主團練為基礎,故稱淮軍。

清政府在團練的基礎上發展地方軍,形成了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力量,不管是湘軍或淮軍皆以「兵隨將轉,兵為將有」為方針,一改中國自北宋以來「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的軍事準則,形成了地方武裝勢力。

[编辑] 名臣和幕僚

湘軍在鎮壓晚清的各地農民起義中迅速成長,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中興將相什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還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當時他的幕僚多達三四百人。

除了曾國藩外,還有曾國荃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等人物,成為晚清歷史顯赫的一頁。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左宗棠因為收復新疆的壯舉,更是被譽為民族英雄。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被史學界稱為「中興三名臣」。

歷史學家郭廷以言:「湘人『苟能軍,無不將帥者,苟能事,無不軒冕者』。是後四十年間,兩江總督幾乎是非湘系將領或與湘軍有關的人物莫屬。」

主要湘軍人物(包括由湘軍發展到淮軍的人物):

  • 曾國藩,湘軍統領。建立湘軍,消滅太平天國,主導洋務運動
  • 曾國華,國藩六弟,咸豐八年十月陣亡於三河
  • 曾國荃,國藩九弟,湖北巡撫,1864年7月領軍攻克天京(今南京)。
  • 曾國葆,國藩末弟。
  • 李鴻章,晚清重臣。由曾國藩一手提拔,並創立淮軍。
  • 江忠源,安徽巡撫,湘軍前身楚勇領袖,咸豐三年十二月,於廬州戰敗投水自盡,四十一歲。
  • 江忠濟
  • 胡林翼
  • 左宗棠,晚清重臣,民族英雄,曾收復新疆。
  • 彭玉麟,湘軍水師統領,官至兵部尚書,以欽差大臣身份指揮抗法戰爭並獲取勝利。
  • 楊岳斌,陝甘總督
  • 劉長佑,廣西巡撫,旋升兩廣總督。
  • 劉岳昭,雲南巡撫,後升雲貴總督。
  • 李續宜,弟,羅澤南弟子,安徽巡撫,功在阻擋陳玉成,李於同治二年病逝,四十一歲。
  • 李續賓,兄,羅澤南弟子,咸豐八年十月陣亡於三河
  • 劉蓉,陝西巡撫
  • 劉坤一,江西巡撫
  • 程學啟,本為太平軍將領,1861年投降湘軍,1861年底編入淮軍。
  • 丁汝昌,本為太平軍將領,1861年投降湘軍,1861年底編入淮軍,曾指揮黃海海戰
  • 郭嵩燾,前任廣東巡撫
  • 蔣益澧,後任廣東巡撫,1869年就職。
  • 劉檡昭
  • 劉松山
  • 劉錦棠,隨左宗棠征新疆,是第一任新疆巡撫。
  • 羅澤南
  • 王錱
  • 孫開華,在台灣抗擊法國侵略者。

[编辑] 湘軍司令部

曾國藩坐鎮之湘軍司令部於1853年起設立於安徽祁門,與太平軍悍將古隆賢賴漢英在此形成膠著對峙局面,數次幾遭到古賴攻破,皆靠彭玉麟力救司令部方轉危為安;至1861年9月收復安慶,曾國藩乃將司令部遷搬至安慶,準備進攻南京。

[编辑] 湘軍的解散和對晚清社會的影響

湘軍攻克南京之後,曾國藩經再三考慮,將大部湘軍裁撤,僅左宗棠小部、李鴻章淮軍部、和湘軍水師留下。

由湘軍的曾國藩始,湖南開始了人才的噴涌:從晚清鎮壓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興中會同盟會革命黨的成立;從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到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湘軍成為湖南人的精神動力,所謂「無湘不成軍」,至今湖南人對此仍然非常自豪,並把湖南社會各種方面的人才和現象稱為「湘軍」。如文藝湘軍、體育湘軍、出版湘軍、電視湘軍等。甲級足球隊的名字也叫湖南湘軍

[编辑] 評價

對於湘軍的歷史定位,歷來都有很大爭議。有人認為湘軍是幫助了滿清政府,消滅了農民起義軍,維護了專制皇權的統治。湘軍所發展的淮軍人物李鴻章作為眾多不平等條約簽訂者,更是被部分人看做民族罪人。洋務運動也沒有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湘軍與准軍在清末開始質變,後來成為割據一方的北洋軍閥,譚延闓與程潛都是湘軍出身。

湘軍長期缺乏穩定的餉源[5],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稱「水師、鮑營、義渠各營尚欠十二三萬兩」[6],只得縱容官兵掠奪財物,以維繫軍心,在攻破九江之後,「屍涌長江水不流」[7]。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曾國荃部攻陷天京,施展殺戒,「沿街死屍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自湘軍平賊以來,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熱。」[8],「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於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9]。搶掠與放縱卻嚴重的削弱了湘軍的戰鬥力,更堅定了天平軍決戰到底的決心,湘軍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例如李續賓部在九江屠城後,在三河被太平軍全殲[10],又如李臣典「戮絕妖男,虜盡良女」,日夜宣淫,一夜「連御十女」而暴亡。

肯定湘軍的學者以為消滅太平天國是正確的。太平天國自身也並非能夠改變傳統社會模式,其宣布的「天朝田畝制」一套根本無法實行;太平天國的將領貪圖享樂,爭奪權力,實際與滿清統治者無異。湘軍的出現也客觀上讓滿清政府的軍事和政治權力落入漢族,中央政府的權威極大地弱化,和民國初的軍閥也有淵源關係。洋務運動雖然沒有改變中國淪落的狀況,但至少讓中國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使政府和人民懂得要學習國外先進科技和思想。洋務運動也帶來了許多改變,如選派留洋學生,建立北洋艦隊等。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也是湘軍人物的一大功勞。同治陝甘回變,後來主要靠湘軍鎮壓住,避免了更多漢人被害,但也造成陝西回民人數減少90%以上,最終破滅了回民要建立黃河以西伊斯蘭國家的企圖。

[编辑] 注釋

  1. ^ 於台灣苗栗縣銅鑼鄉也有一雙峰山
  2. ^ 王闓運:《湘軍志》卷 15 《營制篇》, 1875 年成都官書局刻本。
  3. ^ 《胡林翼全集·書牘》卷10
  4. ^ 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卷八十一,薛福成:《敘團練大臣》
  5. ^ 王闓運《湘軍志》〈籌餉篇第十六〉中述及:「湘軍起貧苦、同飢餓,轉戰五千里,餉皆自釐金給之」。
  6. ^ 《胡林翼集》二,第172頁
  7. ^ 彭玉麟:《克複九江屠城》
  8. ^ 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
  9. ^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
  10. ^ 洪均:《湘軍三次屠城考論》

[编辑] 參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