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会副主任王法仁教授|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poli88882006.pixnet.net

王守仁称。 \ 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秘书长王守仁. 以下为采访实录:

wiselyhonest.com

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newxue.com

 

王守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王守仁
王守仁

大明南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爵位 新建伯
籍貫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
族裔 漢族
原名 王雲
字號 伯安,號陽明子
諡號 文成
出生 成化八年(1472年)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
逝世 嘉靖七年(1528年)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
墓葬 王守仁墓
配偶 諸氏
親屬 王覽(遠祖)
王綱(六世祖)、王彥達(五世祖)
王與準(高祖父)、王天敘(祖父)
王華(父)、諸養和(岳父)
王守文(弟)
王正憲王正億(子)
王承勳王承學王承恩(孫)
王先進王先達王先通(曾孫)
王先鋐王先鐸(曾孫)
王業弘王業浩王業洵(玄孫)
出身
  • 弘治十二年己未科進士出身
著作

王文成公全書》、《傳習錄》、《大學問》、《瘞旅文》、《教條示龍場諸生》、《朱子晚年定論》、《五經臆說》、《世德紀

王守仁(1472年-1529年),伯安陽明,諡文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縣)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目錄

[编辑] 生平事迹

[编辑] 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權臣王導[1][2]。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為官頗有情操,為明孝宗所器用,歷任禮部侍郎。正德年間因得罪劉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書,之後被罷免[3]。據《年譜》記載,王守仁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他剛好出生,祖父王倫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和尚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4]。和通常的書生門第不同,年輕的王守仁則經常跟從父親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並時常出關塞外,縱覽山川地理[5]

[编辑] 思想演變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進了主奉道教許遜真人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通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歸餘姚,船過廣信,王陽明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6],之後的他更加適才討論軍事,並且善於射箭[7]。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二十七歲,他在讀朱熹的《上光宗疏》,讀到講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於是王陽明開始懊悔以前讀書雖然勤奮卻無所得,都是因為自己過於貪圖讀書的速度。於是他開始循序以求,但終於認識到「物理吾心,終判為二」,以致舊病又復發,這時見到有道士談養生之說便因之而喜。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寧伯王越,還朝後上奏談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件事情,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8]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雜居。王守仁親自勸導當地民眾學習,受到民眾愛戴[9]。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不久,劉瑾被誅殺,王守仁升任為廬陵縣知縣,後升爲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其供職於驗封司。此後他屢次升遷,歷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僕寺少卿[10]。正德九年,改鴻臚寺卿[11][12]

[编辑] 軍事功績

王守仁畫像

[编辑]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民變。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编辑] 擒獲寧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佔領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的資本,同時也佔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農民及土匪山賊),對外號稱三十萬。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佔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自殺。寧王的大船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1]

後來,明武宗以「威武大將軍朱壽」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釋放寧王,讓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藉此討好皇上。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平寧王《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餘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编辑] 軍功封爵

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新皇帝朱厚熜繼帝位,因念王陽明平定寧藩之亂特封其為新建伯、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南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贊機務,並於嘉靖二年在紹興開建新建伯府

明朝文官封爵屈指可數,無軍功不得封爵,王陽明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二位因軍功封爵的文官,南京兵部尚書掛參贊機務銜與鎮守太監南京守備共同負責南京軍務.

[编辑] 總督兩廣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兩廣事變,督御史姚鏌無力解決,嘉靖下旨讓姚鏌致仕,任命王守仁以原職南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擊潰了瑤族和僮族等少數民族的地方武裝。

[编辑] 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於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在歸途中病逝於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卒後,朝廷予諡文成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後又追封為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编辑] 哲學思想與個性

儒家
Confucius Tang Dynasty.jpg
显示▼隐藏▲儒門人物

商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孔子 孟子

四配
復聖顏子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

十二哲
閔損 冉雍 端木賜 仲由 卜商 有若 冉耕

宰予 冉求 言偃 顓孫師 朱熹
显示▼隐藏▲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十三經
显示▼隐藏▲古典儒學
中國儒學

經學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實學 樸學

日本儒學
明經道 紀傳道 薩南學派 海南學派
聖學 古義學 古文獻學
水戶學 石門心學

朝鮮儒學
退溪學派 畿湖學派

越南儒學

琉球儒學
显示▼隐藏▲相關事項
 
儒家文化圈
      

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傳習錄》、《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門人所輯)、 《大學問》。《大學問》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编辑] 楊明學

主條目:陽明學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強調要知,更要行,「知行合一」。

王守仁指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 傳習錄 卷上 5
古人所以既說一箇知,又說一箇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說箇知,方纔行得是。
 
— 傳習錄 卷上 5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一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箇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箇行, 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箇意時,即一言而足。
 
— 傳習錄 卷上 5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 傳習錄 卷上 5

[编辑] 《大學問》

《大學問》是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論著,反映了他的世界觀。「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编辑] 戒慎保真

人性本善,良知現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百中。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

[编辑] 至理名言

  •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捨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 「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 「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 「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 「夫學術者,古今聖賢之學術,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學術,當為天下公之。」

[编辑] 個性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儘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13],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14]

跟「老好人」鄉愿相比,王陽明更欣賞狂狷之士。他解釋說:「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矣,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惟不克念,故闊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壞而庶可與裁。」他五十二歲時評論自己說:「吾自南京以前,尚有鄉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纔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编辑] 文學與書法造詣

[编辑] 文學

王陽明在年少時就流露出很高的文學天賦。十一歲時,跟隨父親王華去北京上任,路過金山寺(在江蘇鎮江),眾人飲酒賦詩,但均無佳作,此時王陽明脫口而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大人們甚為驚異。後來王陽明在京城,常與李夢陽何景明等交遊,刻意辭章之學。後來陽明自我意識到沉溺辭章的弊端:「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

王陽明的文學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學所掩蓋。《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陽明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其中《教條示龍場諸生》又入選香港中小學課本。

《四庫全書》中有評論曰:「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王陽明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王世貞《書王文成集後》評:「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

[编辑] 書法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王陽明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相關評論有:

  • 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以人掩其書」。——明朝 徐渭
  • 「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清朝 朱彝尊
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現藏日本

[编辑] 影響與門派

陽明學在現代中國仍有廣泛影響。現代新儒學的開山祖師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繼承並發展了陽明學。著名學者徐梵澄經過幾十年對中國,印度,歐洲思想研究以後,再晚年也對陸王心學讚譽有加(見《陸王學述》收錄於《徐梵澄文集》第一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中國大陸的當代大儒蔣慶也對陽明讚譽有加(見《政治儒學》一書)。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爲王陽明學說所折服。

[编辑] 紀念與遺跡

[编辑] 中國大陸

浙江省留有:

  • 浙江餘姚龍泉山上「四碑亭」留有紀念王陽明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 瑞雲樓:王陽明出生處,現位於浙江餘姚市陽明街道北武勝門路。
  • 王陽明墓:位於浙江紹興城南的仙霞山麓,碑文「明王陽明先生之墓」。
  • 王陽明故居
  • 陽明東路,陽明西路,餘姚城區的重要街道
  • 新建路,餘姚的最主要的商業街之一,新建伯——陽明先生爵位。
  • 餘姚市陽明小學,餘姚市陽明中學,餘姚陽明學院

貴州省:

  • 貴州貴陽扶風山陽明祠: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
  • 陽明洞天:位於現貴陽市修文縣龍場悟道處,今蔣慶之陽明精舍所在。

江西省:

[编辑] 台灣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留學日本時,接觸到陽明學,從此崇敬王陽明,故後來在台灣將許多校名、地名、路名改為「陽明」二字,以示紀念。

  • 陽明山:原名草山,蔣中正將其更名為「陽明山」,後依此為主體設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 國立陽明大學(前身為國立陽明醫學院):一般亦認為是因蔣中正喜好之故,方定名為「陽明」。
  • 陽明書屋:原名中興賓館,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是蔣中正在臺灣所建最大,也是最後一個行館,民國68年(西元1979年)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進駐,並將其更名為陽明書屋。
  • 陽明海運
  • 各地方的陽明高中,陽明中小學等等

[编辑] 日本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相關注釋

  1. ^ 在塵封的歷史中走近王陽明家世
  2. ^ 諸煥燦 《王陽明世系考索》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1年第4期
  3.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5):「父華,字德輝,成化十七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學士、少詹事。華有器 度,在講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李廣貴幸,華講大學衍義,至唐李輔國與張後表裏用事,指 陳甚切。帝命中官賜食勞焉。正德初,進禮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劉瑾,出為南京吏部尚 書,坐事罷。旋以會典小誤,降右侍郎。瑾敗,乃復故,無何卒。華性孝,母岑年踰百歲卒。 華已年七十餘,猶寢苫蔬食,士論多之。」
  4.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6):「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五歲不能言,異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5.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6):「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
  6.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6):「弱冠舉鄉試,學大進。」
  7.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6):「顧益好言兵,且善射。」
  8.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5):「登弘治十二年進士。使治前威寧伯王越葬,還而朝議方急西北邊,守仁條八事上之。尋授刑部主事。決囚江北,引疾歸。起補兵部主事。」
  9.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5):「正德元年冬,劉瑾逮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
  10. ^ 《明實錄:武宗實錄》(95卷)
  11. ^ 《明實錄:武宗實錄》(109卷)
  12.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6):「瑾誅,量移廬陵知縣。入覲,遷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之驗封。屢遷考功郎中。擢南京太僕少卿,就遷鴻臚卿。」
  13. ^ 關於喪母年齡,尚有爭議,《年譜》說是13歲,但王華(陽明父親)的行狀、墓志銘均說先王華36年卒,即陽明15歲時卒
  14. ^ 繼母、軍事遊戲云云出自馮夢龍的書,可靠性存疑

[编辑] 參考資料

  • 《王文成公全書》
  •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著
  •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陳來 著
  • 《王陽明哲學》蔡仁厚

[编辑] 外部連結

餘姚四賢
嚴子陵 · 王守仁 · 朱之瑜 · 黃宗羲
显示▼隐藏▲
  ·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95名
孫 緒 - 林庭㭿 - 羅欽忠 - 楊廷儀 - 陸 棟 - 王守仁 - 張文淵 - 鍾秉秀 - 胡文璧 - 張 憲
許庭光 - 胡 錠 - 汪 標 - 徐 朴 - 羅 善 - 羅欽德 - 余 寰 - 許 銘 - 江 潮 - 張 恩
王 銓 - 謝 忠 - 張鳳翔 - 王 𫐄 - 鄭良佐 - 畢 昭 - 陸應龍 - 莫 息 - 姚 汀 - 沈 煉
牧 相 - 張 禴 - 周 塤 - 朱 鑑 - 黃 偉 - 高 貫 - 謝 迪 - 張 禧 - 張 宏 - 馮本澄
王 錫 - 姜 瓚 - 傅 浚 - 張天相 - 錢仁夫 - 盧宅仁 - 陳良珊 - 周 滌 - 於 鄣 - 吳 山
許 誥 - 史 鑑 - 徐 江 - 劉 乾 - 邊 億 - 王 舉 - 杭 淮 - 王 欽 - 趙 禮 - 張文錦
黃 翱 - 王 泰 - 童 器 - 黃 俊 - 趙 暕 - 楊 清 - 陳伯獻 - 羅 循 - 吳希由 - 張 明
鄭 毅 - 劉 達 - 石 鳳 - 林 鶚 - 宋 鏜 - 王 源 - 李 滔 - 劉 茝 - 李 傅 - 李 炫
朱應登 - 馬 龠 - 裴 卿 - 賈 銓 - 倪 議 - 劉 裴 - 王 蓋 - 都 穆 - 郝 綰 - 徐 仁
張元良 - 程 誥 - 徐 璉 - 余 祜 - 崔 哲 - --- - --- - --- -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202名
劉 潮 - 柯 英 - 謝廷柱 - 歐陽雲 - 丁 仁 - 朱本端 - 孫 禎 - 周 導 - 馮 顯 - 李 嵩
徐 南 - 周 倫 - 趙 宗 - 陳 奎 - 孫景雲 - 王 誥 - 陳邦器 - 劉文莊 - 楊南金 - 李廷蕙
劉天澤 - 錢 瓚 - 趙 佑 - 李 銳 - 劉 湜 - 錢俊民 - 孫 迪 - 江 玠 - 沙 鵬 - 姜 桂
吳 禧 - 歐陽光 - 吳 漳 - 苑 秀 - 詹 恩 - 楊一渶 - 李 吉 - 朱 凱 - 呂 貴 - 張景暘
趙秉倫 - 劉子厲 - 王良賓 - 熊 桂 - 曾得祿 - 張 愷 - 劉廷重 - 周 鉞 - 張九逵 - 黃 瑄
葛 嵩 - 蔣 瑤 - 何 釴 - 薛鳳鳴 - 陳 善 - 周 致 - 王 玹 - 蕭 選 - 張 錦 - 宋 隆
儲 珊 - 許 立 - 張 忠 - 賀 泰 - 凌 相 - 虞 岳 - 向 錦 - 王 璠 - 塗 禎 - 王顯高
石 腆 - 閻 睿 - 曹 豹 - 童 田 - 陳 渭 - 張 洙 - 周 仁 - 史良佐 - 陳 鍾 - 錢 暉
高良弼 - 馮 相 - 羅 玹 - 陳 和 - 梁 材 - 秦 禮 - 吳 堂 - 鄭 瓛 - 呂 盛 - 陳伯安
靳 頤 - 劉 澤 - 潘 鐸 - 章文韜 - 李廷梧 - 蘇 鍚 - 胡 玥 - 李 雲 - 鄭 瓊 - 易廷憲
朱 良 - 鮑繼文 - 栗 銘 - 魏 昂 - 芮 思 - 吳 蘭 - 柳尙義 - 魏彥昭 - 吳 偉 - 章 澤
左 經 - 蕭士安 - 周 棨 - 蕭 輔 - 呂 和 - 王 欽 - 馬 清 - 母 恩 - 伍文定 - 丁 楷
劉志道 - 李如圭 - 高公甲 - 高 顯 - 童 旭 - 王 乾 - 金 祿 - 杭 東 - 王 珝 - 劉 英
魏 綸 - 王 麒 - 陳文滔 - 顧 珀 - 華 珩 - 馬溥然 - 劉 才 - 楊 塤 - 楊惟康 - 張 𫄸
張 瓛 - 鄺 珩 - 王 麟 - 李 憲 - 邊 寵 - 馬 騤 - 韓 荊 - 戴 鰲 - 崔 旻 - 方 謙
計宗道 - 蘇 琰 - 唐 澤 - 鄧 相 - 黃昭道 - 官 倫 - 梁 珠 - 趙 璧 - 姜周輔 - 李 璞
唐惟學 - 喬 瑛 - 萬 廉 - 陰 盈 - 張 繼 - 趙 斌 - 林文渙 - 尹 梅 - 劉 慶 - 張時孜
謝 琛 - 汪大章 - 郭 韶 - 翟 唐 - 林季瓊 - 羅 僑 - 劉 金 - 馬 昊 - 王 偉 - 屠 奎
林 琦 - 呂 翀 - 孫 恭 - 程 𫓯 - 蕭乾元 - 朱廷聲 - 李光翰 - 阮 吉 - 王 輔 - 李 鼐
章 瑞 - 張 琦 - 張維新 - 黃天爵 - 宗 璽 - 趙 鐸 - 劉 寅 - 孟 儒 - 阮 章 - 姚 琳
梅 吉 - 石 祿 - --- - --- - --- - --- - --- - --- - --- - ---
 
前一科:弘治九年丙辰科 · 後一科:弘治十五年壬戌科
显示▼隐藏▲
  ·    ·  
王陽明
 
生平大事 Wang-yang-ming.jpg
 
家族家庭
 
哲學思想
 
傳世著作
王文成公全書 ·傳習錄 ·大學問 ·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 ·朱子晚年定論 ·五經臆說 ·世德紀
 
歷史遺迹
 
學生信徒
 
命名紀念
 
研究著作
 
通俗傳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