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文是介紹1900年八國聯盟。關於「八國聯軍」同名的其他主題,詳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1. 原文:意大利;简体:意大利;繁體:義大利;香港:意大利;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義大利
 [展开

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

 

1900年八國聯軍士兵,從左到右士兵屬於:英國、美國、英屬澳大利亞、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此圖未包括俄國)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光緒26年)、法、、日、俄、等國,為阻止義和團對北京使館區的圍攻並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1]。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日俄衝突等變化。

目錄

[编辑] 聯軍組成

義和團之亂時期列強的軍隊,圖為其海軍旗,從左至右分別為:(1900年義大利海軍軍旗) 義大利(1900年美國國旗) 美國、(法國海軍軍旗) 法國(奧匈帝國1900年海軍軍旗) 奧匈帝國(日本海軍軍旗) 日本德意志帝國海軍軍旗 德國、 (英國白色軍旗) 英國(俄國海軍軍旗) 俄國。1900年日本

[编辑] 總司令

[编辑] 各國軍隊指揮官

  • 英軍:
  • 德軍:
  • 法軍:少將弗雷
  • 日軍:秋山好古
  • 俄軍:
  • 美軍:
  • 意軍:
  • 奧軍:

[编辑] 各國部隊組成

日軍有20,840人、俄軍13,150人、英軍12,020人、法軍3,420人,美軍3,420人、德軍900人,奧軍和意軍不到百人。

[编辑] 八國聯軍組成明細表
八國聯軍中出兵最多的日軍(部分海軍陸戰隊員)
國家戰艦(艘)海軍陸戰隊(人)陸軍(人)備註
日本 18 540 20,300  
俄國 10 750 12,400  
英國 8 2,020 10,000 大部分為印度人,英國殖民地也有派遣軍隊,澳大利亞派遣海軍
法國 5 390 3,130 派遣自印度支那
美國 2 295 3,125 派遣自菲律賓
德國 5 600 300  
義大利 2 80   最初由戰艦上的水手組成,後派遣自義大利本土
奧匈帝國 1 75    

[编辑] 參與戰爭

聯軍隨意燒殺掠劫,圖為被英軍焚燒的一座廟,約在山海關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俄、法、美、義、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三千人,當中二千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6月11日,日本駐清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開腹剖心。西摩爾率領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和楊村之間包圍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聶士成指揮之武衛前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聯軍死傷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國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尋釁,見拳民即毫不遲疑下令開槍,打死約20人。

6月15日,軍機處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李鴻章,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兩人均未赴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海軍將領會議,決定佔領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拳民的上諭。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此時,慈禧太后收到一則假造情報,雲洋人出兵是為了逼她歸政光緒帝;於是太后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命載勛步軍統領九門提督,會剛毅、載漪、載濂、載瀾等親貴統領義和團。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虎神營士兵伏擊殺死,釀成開戰的導火線。21日,清廷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國、日本國、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國、荷蘭國等十一國同時宣戰[2];同時,還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3]。義和團及官軍(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開始圍攻使館區。

6月23日,聯軍自大沽登陸,解西摩爾之圍。

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載勛、載濂、載瀅等率拳民六十多人奔瀛台欲弒光緒帝,為慈禧太后所阻而未果。慈禧太后諭榮祿停攻使館,並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館慰問。

6月27日,一支由300多清國流民組成的僱傭軍代表英軍對清作戰的威海衛中國軍團以英軍第一軍團的名義攻佔了北洋軍軍火庫,並在7月9日攻佔了海關署的軍火庫;7月13、14二日與聯軍會合佔領了天津城,隨後又直撲北京,隨聯軍參加了解救公使館區的一系列戰鬥。[4]

6月28日,清軍復攻使館。

7月9日,聶士成於天津城南戰死。14日,聯軍佔領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自殺。

7月15日,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清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太后以李秉衡掌京郊武衛軍,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許景澄袁昶被處死。

8月2日,聯軍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4日進逼北京,儘管當時京津之間的清軍及拳民合計有15萬之多,但聯軍沿途並未遭遇強力抵抗。不過時值仲夏,氣候炎熱潮濕,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為聯軍進軍增添了困難。

8月11日,清廷處死主和的大臣聯元立山及徐用儀。李秉衡於通州自殺。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

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俄軍與日軍面對的城牆較高,且遭遇的抵抗較強,各自陣亡了約100人;而美軍進攻的東便門城牆較低,且離清軍火力較遠。上午11時,美軍使用雲梯,讓第九步兵隊帶著星條旗爬上城牆,成為最先攻入外城的部隊;美軍雖入外城,但被清軍的炮火壓制,難以繼續前進。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上9時,俄、日軍分由東直、朝陽二門突入。15日,聯軍逐步攻佔北京各城門,與清軍在城內展開巷戰;至當晚,聯軍已基本佔領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倉皇離京,珍妃遭投井溺斃。慈禧太后等人先逃至懷來縣,又輾轉逃亡至大同、太原,最後來到西安;在西安,太后以皇帝名義下罪己詔,召慶親王奕劻兩廣總督李鴻章與聯軍議和。

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清。德軍在北京陷落之後兩個月才到達清國。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發佈的命令:「你們知道,你們面對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備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記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戰俘。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在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5]四處擄掠,而備受批評。威廉二世的這段講話是對5世紀匈奴入侵歐洲的回憶。後來這段話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國人借用來貶損他們的德國敵人。

此後聯軍陸續增兵至十萬[6],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甚至進入山西境內。同時,俄國單獨調集步兵、騎兵十七萬,分六路進佔南滿洲。

[编辑] 佔領京津

天津都統衙門
主條目:天津都統衙門

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成立臨時軍政府,管理天津。有關史料見《八國聯軍佔領實錄(天津臨時政府會議紀要上下)》。

北京佔領區劃分
八國佔領部分
北京外城
德國 西北區
美國 西南區
英國 東南區
北京內城
日本 東城及西城的北部
俄國 東城的南部
德國 東城的南部
英國 西城的南部
法國 西城的中部
義大利 東西城各佔一塊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英國、日本、德國 皇城東部
美國、義大利、法國、俄國 皇城西部

 

[编辑] 八國聯軍的非人道暴行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姦[7]、搶劫、燒毀等非人道暴行。

在北京,以樊國梁為首的教士們發出「布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圍後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8]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幹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櫃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9]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10]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注釋

  1. ^ 數字統計不一。按唐德剛《晚清七十年》,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兵,及少數威海衛華人兵)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國五十人,義國五十三人。
  2. ^ 實際上皇室只曾向清室臣下下達「宣戰詔書」,而該詔書卻未曾按現代外交慣例,交予各國使節
  3. ^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國門口兩種制度文化的碰撞
  4. ^ 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6115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
  5. ^ (德文原文: Ihr wisst es wohl, ihr sollt fechten gegen einen verschlagenen, tapferen, gut bewaffneten, grausamen Feind. Kommt ihr an ihn, so wisst: Pardon wird nicht gegeben. Gefangene werden nicht gemacht. Führt eure Waffen so, dass auf tausend Jahre hinaus kein Chinese mehr es wagt, einen Deutschen scheel anzusehen. 這個演講有兩個不同的版本,詳細參見討論頁
  6. ^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PDF).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十九章.第三節
  7. ^ 《拳事雜記》記載:「聯軍嘗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胡同西頭,當徑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遊玩,隨意奸宿。」
  8. ^ 「(1)每戶為全家使用,在解圍後八天之內所抑之糧、煤或其他物品,如基其總值不超過五十兩銀子(折合175法郎),可視為無義務償還,因為這些東西屬於絕對必需。(2)每戶或每人於上述期間所搶之物,價值如超過五十兩銀子的,應負責償還,可通知自己的本堂神父,將多餘之物歸公」。……(《遣使會年鑒》1902年(合訂本),第229頁-230頁)
  9. ^ 法國《北方醒報》 1900年12月14日
  10. ^ 中國義和團運動研究會:《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88頁

[编辑] 參考書籍

  • 《新理念中國歷史》.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06. ISBN 962-948-193-6 (中文). 

[编辑] 參見

Wikisource-logo.svg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