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遊戲】影展 (10/14~11 / 04光點台北上映)

2011-09-26 22:41 |迴響:1|點閱:1500

 

 

Jeux interdits

 

當我們回顧歷史,彷彿這條主流多麼應然、必然、理所當然。然而事實上,主流從來都是在遭到不斷衝撞、改造中,形成的不規則流域。一代代的另類與叛逆,促成了每個世代的新價值體系。彷彿,世界越來越開放、觀念越來越進步、人類越來越文明……然而,無論我們自以為活得多麼自由,生存永遠有其可察覺、及難以察覺的禁忌。禁忌源於慾望的壓抑、以及權力的心虛。弔詭的是,奮鬥爭取來的叛逆果實顯得格外神聖,往往也更不容挑釁,反而形成新的禁忌,也刺激了新的反抗力量。

 

電影作為20世紀的新生藝術,以紀錄真實的美學、與實踐想像的力量,不斷衝破各種神話,挑戰外在及內在禁忌。「禁忌的遊戲」企圖重新看待在各時代興風作浪、或被成見壓制的遺珠與經典,為如今主流電影美學,注入源頭活水。 

 

例如片單中最古老卻可能是最激進的一部,左翼電影健將史特勞普和蕙葉的首部長片《安娜‧瑪達蓮娜‧巴哈編年紀事》,以一個讓人傻眼的音樂電影形式,揭開古典音樂創作背後的權力關係、探究藝術與現實的大哉問,是獻給巴哈迷的蛋糕,最後卻把蛋糕撲在觀眾臉上。七0年代的傑作隨著法國新浪潮和嬉皮、反戰大旗達陣──《懲罰公園》以偽紀錄片方式演出美帝老大哥主宰的「生存遊戲」;《極樂大餐》直接以窮極奢慾的饜足來宣告資產階級價值的無路可出;《一個女奴的零工生涯》展現更為殘酷的《玩偶之家》夫妻關係,並讓主婦雖然走出家庭卻仍無可逃於資本主義的眈眈箝制;《媽媽與妓女》則以3P關係與大膽話題,從1973年的坎城到今日依舊令人坐立難安,可以和被忽略的《危險關係》青春版──《瓦爾蒙》遙相輝映。

 

誠實的藝術家經常掙脫電影的類型化敘事傳統,以獨創的視角與手法,更真切地表達觀點。他們首先衝破的往往是自身所在的藝術界限。《我的美國舅舅》從科學觀點分析人類的感性行為,徹底顛覆敘事電影美學。《鳥‧詩‧人》令人驚異的中亞景觀,足以旁證帕拉贊諾夫和塔柯夫斯基的文化源流,但更可貴的是以融抒情童話與前衛詩篇於一爐的風格,號召藝術家為自由而戰,確是極權時代的勇氣號角。

 

這裡選入的當代作品多方觸碰敏感議題。《2011核電漫遊》以直追庫伯力克的運鏡、構圖藝術,承續《2001太空漫遊》對科技與人性的探索,是反核和擁核者必看的真相實錄。《獨立建國行動綱領》以「微國家」的諸多案例,成為所有想獨立建國者的教戰手冊。《裙襬飛揚的日子》以教育困境揭發更棘手的族群問題,《流離家族》、《撥雲見日》則剖析不同國度的族群紛爭。《金絲雀》和《痛擊》都是透過真實事件,剖析日本民族性;《尋歡作樂》對於當今大陸社會的觀察,既冷酷又充滿黑色幽默;都是難得的大膽誠實之作。

 

《工廠下班一世紀》從史上第一部電影出發,重寫了勞工電影史,是一堂發人深省的歷史課。《幹掉大老闆》則是以神經喜劇手法拍攝的勞工大反撲,有如一場腦殘的背德遊戲。小說名著改編的《咖哩香腸的誕生》側寫歷史夾縫的小人物愛情,推演出一道國民食譜的誕生,食色相生,引人入勝。《幻影枕邊書》則是文學電影的另一跨界例證──不但保羅奧斯特從作家跨身電影編導,劇情主題也是文學和影像的交織。

 

這些電影證明,真正的自由,往往是來自藝術本身的自由所啟迪。觀眾在被電影形式震驚之時,也不得不反省尋常觀影的態度,是如何被社會制約了的。事實上,真正的挑釁必然與形式相關,勇敢的態度必須經由勇敢的手法,才能觸及時代的隱痛。冒犯,往往基於更深的善意。在面對過往半世紀的挑釁之作時,不難發現,它們早已成為我們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策展人    鴻鴻

影展官網 http://www.twfilm.org/jeux

 

▲上一篇:衛生紙 + 13:孩子 出版 ▼下一篇:柏林駐村筆記 加入書籤: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hhung/archive/2011/09/26/968301.html 2011-09-26 22:41 |作者:鴻鴻|分類:電影迴響:1|點閱:15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