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雷震事件1960年雷震與台在野人士李萬居郭雨新高玉樹等共同連署反對蔣介石違背憲法三連任總統,引發一場「假匪諜、真坐牢案」。2月1日自由中國》發表〈敬向蔣總統作一最後的忠告〉社論,5月4日又發表了〈我們為什麼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一文,鼓吹成立反對黨參與選舉以制衡執政黨。5月18日非國民黨籍人士舉行選舉改進檢討會,主張成立新黨,要求公正選舉,實現真正民主。決議即日起組織「地方選舉改進座談會」,隨即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雷震擔任地方選舉改進座談會召集委員,與李萬居、高玉樹共同擔任發言人。7至8月間舉行四次分區座談會,情治單位進行密切監控。

同年9月1日《自由中國》第二十三卷第五期刊出由殷海光的〈大江東流擋不住〉社論,聲言組黨就像民主潮流,是無法阻擋的。至此,國民黨的容忍已到最後極限,9月4日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與劉子英馬之驌傅正等人逮捕,在軍事法庭上以「為匪宣傳」「知匪不報」的罪名判處十年徒刑,傅正及馬之驌處感化三年,而「匪諜」劉子英則被判處十二年徒刑。遠在美國的胡適向行政院長陳誠發出電文:「政府此舉甚不明智,其不良影響所及可預言者,一則國內外輿論必認為雷等被捕,表示政府畏懼並挫折反對黨運動,二則此次雷等四人被捕,自由中國雜誌當然停刊,政府必將蒙摧殘言論自由之惡名,三則在西方人士心目中,批評政府與謀成立反對黨皆與叛亂罪名絕對無關……」;至此「中國民主黨」流產,《自由中國》解散。10月8日蔣介石明確指示雷震的「刑期不得少於十年」、「覆判不能變更初審判決」[1]。當時的監察委員陶百川自承「深知政府制裁雷震決心如鐵,自非監察院所能挽回」。

在美國的胡適返台找蔣介石求情,胡適認為政府逮捕雷震此舉甚不明智,應該交由司法審判,一切偵審公開,蔣介石根本不予理睬,反而冷言以對:「胡先生同我向來是感情很好的。但是這一兩年來,胡先生好像只相信雷儆寰,不相信我們政府。」胡適激動說:「這話太重了,我當不起。……10年前總統曾對我說,如果我組一個反對黨,他不反對,並且可以支持我。總統大概知道我不會組黨的。但他的雅量,我不會忘記。」[2]1961年雷震的六十五歲生日,胡適想念獄中的雷震,手書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桂源鋪〉饋贈:「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唐德剛說:「胡先生這個懦弱的本性在當年所謂『雷案』中真畢露無遺。他老人家那一副愁眉苦臉,似乎老了二十年的樣子,我前所未見,看起來著實可憐。後來,我拜讀了他那自我解嘲的雷案日記,尤覺這位老秀才百無一用之可憐。『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胡適對這件事,始終內疚彌深。」[3]在蔣介石的威權下,甚至後來也不便探監。

雷震入獄後,曾寫下四百萬字《回憶錄》,卻遭軍監沒收,予以焚燬。1970年9月4日雷震十年徒刑期滿出獄,繼續關心時政,1979年因癌症病逝。2002年獲得平反。雷震出獄後已垂暮之年、多病之身,重建《回憶錄》內容,寫出《新黨運動黑皮書》,手稿秘密送海外陳菊,輾轉流落海外,於2003年由遠流出版社出版。

[编辑] 參考資料

  1. ^ 《雷震案史料彙編》第331至332頁,國史館
  2. ^ 唐德剛:《胡適雜憶》附「胡適日記」影印本
  3. ^ 唐德剛:《胡適雜憶》
显示▼隐藏▲
 ·  ·
建國與北洋時期
1912年 - 1928年黃金十年時期
1928年 - 1937年) 抗戰時期
1937年 - 1945年內戰時期
1945年 - 1949年) 遷撤台灣戒嚴時期
1949年 - 1987年) 民主化後至今
1987年 - 現在)
 
武昌起義 · 辛亥革命 · 南北議和 · 南京臨時政府 · 政府北遷北京 · 二次革命 · 洪憲帝制 · 護國戰爭 · 府院之爭 · 張勛復辟 · 五四運動 · 護法運動 · 軍政時期 · 曹錕賄選 · 聯省自治 · 粵桂戰爭 · 民國軍閥 · 直皖戰爭 · 粵桂戰爭 · 第一次國共合作 · 六一六事變 · 北京政變 · 五卅運動 · 國民政府成立 · 發動北伐 · 四一二事件 · 寧漢分裂 · 南昌暴動 · 中原毀佛 · 五三慘案 · 東北易幟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
 
 
盧溝橋事變 · 以空間換時間 · 淞滬會戰 · 南京大屠殺 · 台兒莊大捷 · 花園口決堤事件 · 武漢會戰 · 汪精衛政權樹立 · 長沙大捷 · ABCD包圍網 · 日本偷襲珍珠港 · 駝峰航線 · 鄂西會戰 · 滇西緬北戰役 · 常德會戰 · 開羅會議 · 廢除不平等條約 · 一號作戰 · 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 八月風暴行動 · 日本投降 · 參與創建聯合國
 
 
 
解除戒嚴 · 蔣經國逝世 · 520事件 · 野百合學運 · 二月政爭 · 終止動員戡亂 · 制定憲法增修條文 · 國會全面改選 · 修訂刑法第一百條 · 拉法葉軍購案 · 亞太營運中心 · 香港會談九二共識 · 辜汪會談 · 省長與直轄市長首次直選 · 千島湖事件 · 台海飛彈危機 · 正副總統首次民選 · 白曉燕命案 · 精省 · 兩國論 · 台灣媒體亂象 · 921大地震 · 第一次政黨輪替 · 台灣本土化運動 · 一邊一國論 · 公民投票法 · 百萬人牽手護台灣 · 三一九槍擊事件 · 扁家密帳案 · 倒扁運動 · 首長特別費案 · 入聯公投 · 高鐵通車 · 去蔣化 · 二次政黨輪替 · 高雄世運台北聽奧 · ECFA簽訂 · 江陳會 · 八八水災 · 反國光石化運動 · 五都升格 · 援助日本震災 · 塑化劑事件 · 2012年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 → 東周(春秋戰國)→ 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
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元朝(繼承自:蒙古帝國) → 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可靠来源很少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王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當前生者傳記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請協助添加可靠來源。針對在世人物的無來源或少來源之爭議內容可被直接移除

查找來源:王豐新聞圖書學術

王丰(1956年-)生於台灣南投,傳記作家。父親湖北省人,母親江蘇省人。

1,

[编辑] 王豐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曾任「時報周刊」採訪主任;「商業周刊」主筆、總編輯;「[TVBS周刊]」總編輯、「新新聞」總編輯、資深主筆等,文章散見於亞洲週刊等刊物,並著有「我在蔣中正父子身邊的日子」、「宋美齡─美麗與哀愁」等書,近著為「蔣介石死亡之迷」。 曾經批評過2008年在臺灣創下票房新記錄的《海角七號》,將其冠以文革時期的「大毒草」字眼來形容,引起了不少的爭議與批評。

2,

[编辑] 王豐

  • 1971年生人。北方人,定居上海。中國大陸資深財經媒體人。
  • 他曾獲《南方周末》最佳報導獎、CCTV2003年度十大風雲記者提名、第五屆《財經》獎學金等諸多業內權威榮譽。
  • 現任第一文組(BNC)首席編輯,《財經》百人會會員。

有關以上內容的第三方證明詳見以下連結:

  1. http://corp.caijing.com.cn/caijingscholar5/index.html
  2. http://finance.sina.com.cn/temp/guest3909.shtml
  3. http://news.sina.com.cn/c/p/2006-11-13/114911500151.shtml
  4.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710/0030363533.shtml
  5. http://www.1suji.cn
  6. http://news.sohu.com/20060913/n245325876.shtml
  7. http://www.amazon.cn/%E7%8F%8D%E7%8F%A0%E5%B8%9D%E5%9B%BD-%E7%8E%8B%E4%B8%B0/dp/B001O7QCPK
  8. http://finance.sina.com.cn/nz/f-reporter/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存在严重的偏见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宋美齡精心安排 蔣介石人生最後四次公開露面
2011年03月29日 09:37:26  來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收藏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1969年7月的一天,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從士林官邸搬去陽明山官邸避暑。誰曾想,在去陽明山的路上遭到一場嚴重的車禍。在這次車禍中,蔣介石的胸部受到嚴重撞傷。宋美齡坐在蔣介石的左側,在遭到突然撞擊時,雙腿撞上前面的玻璃隔板,立刻發出痛苦的尖叫。車禍發生不久他們便被送往醫院急救。

  此後,蔣介石的健康每況愈下,心臟的毛病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過心跳突然停止的危險場面。

  進入70年代後,蔣介石的病情進一步惡化,臉龐消瘦,雙眼眼眶下陷;行動也越來越艱難了,尤其是右手萎縮得連握筆的力氣都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聽從醫生的勸告,在臺北的榮民總醫院接受長期治療。

  由于日益惡化的病情,蔣介石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生前只公開露面四次。這種露面旨在給人一種他身體健康、一直控制著局面的印象。這四次露面都是在宋美齡的精心安排下進行的,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採取的宣傳的手法。

  第一次在報紙上露面

  蔣介石病重後第一次在報紙上露面,是蔣氏的三孫蔣孝勇和方智怡結婚時奉茶的照片。

  蔣介石自1969年車禍後,3年多裏一直無影無蹤。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因此公開刊載了一條電訊,標題竟是:《臺灣秘不發喪,蔣介石確因猝遭車禍而死》。

  由于有了來自美國的這條爆炸性新聞,臺灣社會動蕩不安的局勢一時難以控制。那時初出茅廬的蔣經國一時代替不了蔣介石。作為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對外界越來越離奇的猜測心焦如焚。幾經疾病的折騰、身體早已失去支撐能力的蔣介石,根本不可能公開站出來以他的行動辟謠。這時,忽然來了一個好機會,那就是蔣介石的三孫蔣孝勇要結婚了!

  依照浙江奉化老家的舊俗,孫兒在結婚時,一定要向祖父和祖母奉茶。宋美齡感到蔣孝勇的結婚,不僅可以給正在生病的祖父衝衝晦氣,同時,更有在政治上加以利用的價值。于是,她就精心策劃和安排了一個在榮民總醫院奉茶的儀式。

  此時的蔣介石,已經坐不起來了。可是,因為蔣孝勇和方智怡要前來奉茶,他必須支撐著坐起來。那天,宋美齡命人將蔣介石的病房布置一新,而且還搬來了幾扇畫屏,以作為拍照的背景。當蔣孝勇和方智怡乘坐的轎車來到榮民總醫院時,蔣介石在侍衛們的攙扶下,堅持坐在一張寬大的太師椅上,來接受孫兒和孫媳婦的“奉茶”。宋美齡精心安排的這一“奉茶”儀式,前前後後用了也不過三五分鐘,可是當場拍下的那幅珍貴照片,刊登在《中央日報》上,卻收到了平息謠傳和安定人心的奇效。照片上正襟危坐的蔣介石和衣飾華貴的宋美齡,讀者根本看不出他們有什麼不悅之色。宋美齡利用媒體所作的宣傳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二次公開露面

第二次公開露面

  蔣介石重病後第二次公開露面,是在1973年11月。蔣介石接見國民黨十屆三中全會主席團時的新聞照片,雖然公開發表的初衷也在于平息朝野的輿論和猜疑,可是那一次蔣介石確實是不得不出現。因為作為一黨的總裁,如果蔣介石在會議中一直不露面,那麼他究竟是否真正活在世上的疑問,就會再次成為海內外輿論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宋美齡便決定讓蔣介石在醫院的病房裏,以接見大會主席團成員的方式,表示他現在不但還活著,而且仍然控制著國民黨。

  依蔣介石當時的身體狀況,即便讓他坐在病房裏的椅子上,一一接見大會主席團的30多位成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蔣介石的心臟病正處于危險期,分分秒秒都在儀器的嚴密監控之下。所以,當蔣的特別醫療小組的醫生姜必寧等人,聽說蔣介石要在醫院裏接見主席團成員時,不禁都大吃一驚,姜必寧甚至要向宋美齡面陳蔣不能接見主席團成員的意見。可是特別醫療小組的召集人王師揆阻止了姜必寧,因為王非常清楚宋美齡的性格,只要她決定了的事情,任何人也休想勸阻。

  到了接見那天,難題仍然擺在宋美齡的面前,蔣介石面對那些許久不曾見面的國民黨大員們,必須擺出一種身體健康、精神健旺的神態才好,還要和那些人一一握手。但是蔣介石因為病久體虛,右手無力,連抬也抬不起來,雖然他始終想用寫毛筆字的方式來恢復手的力氣,然而每每都以失敗告終。如果蔣介石僅僅不能握手,倒也罷了,因為那些主席團成員,都是蔣介石從前的舊部袍澤,光見面不握手也不會引起非議。關鍵的問題是,讓蔣介石獨自坐在椅子上,他的右手會因為乏力而垂下來,給人一種右手已失去控制能力的印象。

  就在宋美齡愁腸百結的時候,一位精明的侍衛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用透明膠帶紙將蔣介石的右手牢牢貼在沙發扶手上的建議。宋美齡依言照做,才渡過了此一難關。

  第三次公開露面

  蔣介石的第三次公開露面,是在蔣孝武的女兒蔣友松周歲生日上。當時,刊載在臺灣報紙上蔣介石含笑懷抱重孫女的照片,曾經讓許多不知內情的人們,都產生了蔣介石身體很好的錯覺,任何人從這張大照片上都看不出蔣介石是個正生著重病的垂危病人。

  可是,就為了這張用于宣傳的照片,宋美齡和她身邊的人,不知煞費了幾多苦心。蔣介石那無力的手臂根本不能抱孩子,但宋美齡還要求他必須將孩子抱在懷裏。好在那位官邸攝影師很善于在瞬息間搶拍,當蔣孝武剛把孩子放在蔣介石懷裏的一剎那,他就已經神速地按動了相機的快門。這樣,在短短的瞬間裏,一幅將產生轟動效應的蔣介石“全家福”照片就完成了。

  第四次公開出場

 

第四次公開出場

  蔣介石的第四次公開出場,是宋美齡精心安排的最後一幕,也是蔣介石生命終結前最難完成的一次露面。

  如果說前三次拍照都可以弄虛作假的話,那麼美國駐臺“大使”馬康衛與蔣介石見面的新聞照,是根本無法作偽的。因為這是馬康衛在卸任前最後一次拜會蔣介石,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官方”重要活動,蔣介石再像前幾次儼然稻草人那樣呆呆地短時間默坐在椅子上,肯定是不行的。他不但要端端正正地坐在沙發上,而且還要有相當長的時間來面對美國客人才行。

  更重要的是,這位美國“大使”馬康衛想拜見蔣介石的用意不僅僅是禮節性的辭行,他還想借此機會,試探蔣介石的身體究竟是否如外界傳說的那樣將要不久于人世,這也正是白宮急于想了解的事情。蔣介石如果接見馬康衛,絕不能像前幾次接見家人或者舊部那樣,可以馬馬虎虎拍張照片,幾分鐘即可草草了事,不但要與他握手,還必須要與他進行一定時間的談話。否則這位美國人會感到蔣介石是在冷落一位外國“大使”。

  當時蔣介石已經離開榮民總醫院,回到了士林官邸,他的病情也有了些許的好轉。但就在宋美齡決定讓蔣介石接見這位美國人的時候,蔣介石的心臟開始出現了間歇性停跳,這是個最危險的信號。如果讓蔣介石接見馬康衛,甚至要讓他坐在那裏與客人進行長達幾十分鐘的交談,會不會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危險?如果發生了危險,這個責任又由誰來負責?

  宋美齡當然知道蔣介石此時根本不宜接見這個美國人,可是,她仍希望給白宮留下一個蔣介石的身體很好、能夠繼續統領美國在亞洲的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的印象,所以在這位“第一夫人”的堅持之下,最終還是決定讓重病中的蔣介石接見馬康衛。

  僥幸的是,在這次30分鐘的接見裏,並沒有發生蔣介石心臟停跳的變故。這是蔣自1969年生病躺倒以後,第一次能坐這麼久的時間,而且還要不斷回答美國人提出的各種難以解答的問題。其實蔣介石接見馬康衛成功,主要是由于有精通英語和美國國情的宋美齡親自陪同,充當了他的翻譯,這出雙簧戲才會安全地落幕了。

  美國“大使”雖然從蔣介石那弱不禁風的體質上,還有他說話舌頭發硬、對詢問反應遲鈍等跡象上,觀察出他身體確實不好,一定患著嚴重的疾病,不過,由于有宋美齡在旁的隨機應變和左右逢源,致使馬康衛在事後會見外國記者時,還是不得不承認說:“蔣先生的身體一直很健康,外界多年來傳說的消息,大多都無事實根據。”

  1975年4月5日上午,蔣介石吃了一些維他命丸,進入睡眠狀態。突然,他的心電圖上的心搏曲線變成了一條白色直線。在場的醫護人員進行急救,但已回天無力。從此,蔣介石的健康問題,已無需再靠精心安排的拋頭露面來掩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