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第八屆最佳影片 《叛艦喋血記》

2008-03-10 23:07 |迴響:5|點閱:4934

《叛艦喋血記》的劇情改編自真人真事。在1930年代初,美國作家麥爾斯.諾霍夫和詹姆斯.諾曼霍爾將英國軍艦“獎金號”叛變的事件寫成小說,米高梅公司買下攝製版權,花了200萬美金將它搬上銀幕,成為此事件的第一個電影版本。1962年,導演路易斯.邁史東將同一故事重拍成三小時長片,由屈佛.霍華和馬龍.白蘭度主演,主要人物和劇情的細部處理與第一個版本稍有不同。到了1984年,同一事件第三度搬上銀幕,由澳大利亞導演羅傑.唐納森率當紅的澳大利亞小生梅爾.吉勃遜和英國巨星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主演,故事則改編自理查德.霍夫的小說《布萊艦長》,英文片名改為(The Bounty)。

 

本片故事發生於1787年,英國皇家海軍兵艦獎金號奉命自樸斯矛茲港出發,前往大溪地找尋一種名為“麵包樹”的植物,然後將它送往牙買加,讓東印度公司在當地大量繁殖。負責此項任務指揮的是威廉.布萊艦長,他是一個典型的冷血軍官,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帶兵方法極為嚴酷,具有偏執狂的驚人意志,凡事一意孤行,以至作出種種違反人性的命令,最後導致獎金號的叛變。

 

跟威廉.布萊艦長採取相對立場的是大副弗萊徹.克里斯琴,他是年輕開朗,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優秀軍官,對下級船員採取尊重態度,眼看他們受到艦長的獨裁統治而生不忍之心,但同時他也具有謹守分際的理智,希望透過正當的進言來改變船上惡劣的氣氛。直至布萊艦長一再虐待船員,視人命如草芥,克里斯琴才忍無可忍揭竿而起,率領飽受欺凌的手下佔據獎金號,把布萊艦長和他的親信趕下小艇,然後將船開到南海天堂般的大溪地。

 

夾在正反兩大力量之間扮演平衡角色的是海軍少尉候補見習官羅傑.拜漢。拜漢是個理想主義青年,出身書香世家,對人生懷抱著樂觀的期待,不料首次登上軍艦出任務,就碰上了航海史上最激烈的一次軍艦叛變行動。對於布萊艦長過份粗暴和非人道的管理方式,拜漢也深感不滿,但他並沒有倒向克里斯琴那邊參加叛變行動。他一直扮演冷靜的第三者角色,跟克里斯琴維持朋友關係,但遇到機會他也堅持要回到英國說出叛變事件的真相。可是,具有偏執狂的布萊艦長在遍尋不獲克里斯琴劫持的獎金號之後,竟然拿拜漢當代罪羔羊,讓他在軍事法庭中以叛變罪被起訴,最後還被判死刑。拜漢為了爭取正義和人性尊嚴在法官面前慷慨陳詞,指出布萊對待船員有如奴隸,克里斯琴與船員的叛變不過是爭取成為“自由英國人”的逼不得已手段。最後,拜漢獲得英國皇宮特赦,再次充滿信心地登上另一艘軍艦進行新的任務。

 

在導演弗蘭克.勞埃德的處理下,本片的結構明顯地分為前、中、後三段,重點各有不同。前段主要是介紹人物性格,並以層層升高的方式建立布萊艦長與克里斯琴大副互相對立的氣氛。一開始克里斯琴負責到酒館去找船員上獎金號出任務,以及他規勸不忍離開嬌妻幼子的年輕水手巴克斯,都可看出克里斯琴宅心仁厚,擅長人際關係的個性。因此他得到下級船員的信任,最後並推舉他成為叛變事件的首領,便是順理成章的發展。相對而言,布萊艦長在獎金號尚未啟航之前便已展露出其不近人情的冷酷性格,竟然明知道被懲罰的船員已去世仍下令鞭屍,讓目睹此情此景的船員留下極深刻的印象。軍艦離港後,布萊為了確立其絕對權威,一再發出不近人情的命令,並且不容別人抗辯。例如他為了處罰打架的船員,命令他爬到高高的前桅上,縱使遇到大風雨幾乎喪命仍不准下來;年老的船員因病躺下休息,但布萊命令船員在甲板集合時堅持每個人都要參加,結果老人硬撐著上了甲板,但隨即便命喪在克里斯琴的懷中;年輕船員要求喝水,布萊便下令把他拋下海中喝海水,終於一命鳴呼。這些事件一再發生,在船員之間普遍醞釀了一股反對布萊艦長的情緒,而克里斯琴不滿布萊的情形也逐漸達到了公開決裂的地步。正當兩人面臨攤牌之際,獎金號終於抵達了大溪地這個目標島嶼。緊張的氣氛登時一轉,進入全片最具浪漫柔情氣息的中段情節。

 

中段的主景是熱情洋溢的熱帶海島,不但風光明媚,令人心曠神怡,漂亮的土著女郎更為船上官兵帶來靈與慾的滿足。個性冷酷的布萊艦長除了在酋長登船接觸的一段主持大局之外,其餘時間便彷彿失了蹤影,改由克里斯琴與拜漢到海島上施展英俊小生魅力,跟酋長的漂亮女兒展開浪漫風味的戀愛故事,其他船員也各自得其所哉。本來最主要的買賣麵包樹情節,在此被男女交歡的場面反客為主。就戲劇作用而言,本片中段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艷陽天,既為觀眾抒解前段的壓抑情緒,也為獎金號叛變後的未來去處留下了伏筆。

 

船上的官兵回到獎金號,有如由天堂回到地獄,他們從島上帶回來的禮物和水果全部被布萊艦長下令充公,甚至酋長女兒送給克里斯琴大副的一對珍珠也硬是被扣下,再次掀起了兩人決裂的序幕。接著,為了十個椰子失蹤,布萊艦長不問情由鞭打船員,逼使克里斯琴揭竿而起,率眾佔領獎金號。當被虐待的船員喊叫著要對布萊艦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時,克里斯琴卻理智地將布萊及隨行親信驅逐到救生艇上,並給予足夠的水和食物,祝他們能夠回到英國。此舉讓克里斯琴的叛變之舉在道義上站住了腳,也維持了這個角色的正面形象。

 

相對而言,布萊艦長對克里斯琴的仇恨卻已根深蒂固。當他有機會乘坐另一艘軍艦前往大溪地群島找尋獎金號時,他的復仇怒火已經完全遮蔽了理智。為了捉到克里斯琴,布萊不惜在暴風雨中命令船長繼續前進,就算船毀人亡也在所不惜,結果船真的撞毀了,幾乎讓囚禁在船艙裏的拜漢少尉等人在怒海中陪葬。克里斯琴深知布萊的偏執個性,最後決定燒毀獎金號,結束他們的海上逃難,在無人荒島上開始他們的新生命。

 

本片的壓軸高潮是英國海軍法庭的軍事審判,布萊艦長雖然贏得了訴訟,令無辜的拜漢被判叛亂罪問吊,成為克里斯琴的代罪羔羊。然而,拜漢在法庭上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大丈夫氣慨,為了說明克里斯琴等人被逼叛變的原因而慷慨陳詞,指責布萊艦長為了兩塊乾酪和十個椰子而將船員當奴隸一般虐待,實在有違正義。這一段結辯的對白寫得鏗鏘有力,震撼人心,弗朗.托恩也演得出色。所以,布萊在勝訴之後得意地趨前向軍事法官祝賀他有一個成功的審判,卻被法官對他羞辱了一頓。反映出布萊雖然在法律上贏了,但拜漢(以及他所代表的克里斯琴)卻在道義上獲勝。最後,拜漢獲得了特赦,總算大快人心,讓觀眾對“人間正義”重新產生了希望。

 

本片一共獲得八項金像獎提名,其中包括三位最佳男主角,演冷血艦長的查爾斯.勞頓、演瀟灑大副的克拉克.蓋博、演理想主義軍官的弗朗.托恩。這是奧斯卡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紀錄,可惜三人因同片演出而分散了票源,最後輸給了《革命叛徒》的男主角維克多.克拉客倫。導演法蘭.洛德和編劇、剪輯、配樂都獲得了提名,但最後都沒有獲獎,使本片成為一部“光桿最佳影片”。事實上,本片勝在主題明確,演員出色,製作上也相當嚴謹,開啟了海上冒險鉅片的先河。但導演方面的表現只是中規中矩地說故事,並沒有拍出藝術上的特色,尤其在多年後重看更明顯地變得落伍,觀賞趣味也有點相形失色。

 

叛艦喋血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Disambig.svg
這是一個消歧義,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標題,但內容不同的條目。
如果您是通過某條目的內部連結而轉到本頁,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該處的內部連結,將它指向正確的條目。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1. 大陆:克拉克·盖博;香港:奇勒·基寶;台灣:克拉克·蓋博;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克拉克·蓋博
 [展开

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

 

叛艦喋血記英語Mutiny on the Bounty),發生於1789年的歷史事件,可以指:

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