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一)

big5.china.com.cn

 

電影類型:邵氏电影. 電影片區:港台. 主要演員:李菁 凌波 金天柱

5ady.net

李菁昔日照. 訓練班結業後,與邵氏訂下八年合約,初期被定位為古裝型演員,接連 ...

big5.china.com

1951年尤敏被选入邵氏,她参加拍摄的第二部影片,是与赵雷合演的《蕉窗夜 ...

culture.ifeng.com

 

60年代香港绝色女星:金庸将梦中情人夏梦比西施(图)(15/20)
2012-03-19 10:26 9人参与 5条评论
60年代香港绝色女星:金庸将梦中情人夏梦比西施(图)

1951年尤敏被选入邵氏,她参加拍摄的第二部影片,是与赵雷合演的《蕉窗夜雨》(即《人鬼恋》),在这部影片中,她饰演貌美命舛的女鬼,从此尤敏的才艺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尤敏因为在《星星月亮太阳》中饰演阿兰这一角色成为第一届金马奖影后。尤敏也是第一位成功

 

與「邵氏」約滿後,尤敏於1958年轉投積極爭取加盟的「電 ...

miss-suzi.blogspot.com

 

... 翠、尤敏、葛蘭、林黛等,在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 註:邵氏 ...

oldhkmovie.blogspot.com

 

尤清.jpg. 話說民進黨預計5月23號進行黨主席投票,而這幾天最有趣的,就是看著 ...

sixstars.pixnet.net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廣播】泛亞洲的玉女典型…尤敏


泛亞洲的玉女典型…尤敏

面貌清秀、端莊嫻靜、清純可人……說起「玉女」,每個人腦海都會浮現類似的印象。只是,串串成語背後,卻是難以達到的高標準,試想在現實生活中有如此讓人著迷的「完美」女孩?「夢工廠」看準此點,致力發掘與塑造「玉女明星」,外型和內涵兼具的尤敏(1936~1996)成為首選。她接連受「邵氏」、「電懋」兩大電影公司的力捧,成為風靡港台、東南亞甚至日本的影星。
從影的十三年,尤敏除穩坐「玉女偶像」之首,演技也獲得亞洲影展及金馬獎肯定。儘管婚後息影,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但她清秀佳人的氣質還是為許多影迷難忘,無論公私領域都十分圓滿。「尤敏是個幸福的人。」曾與她合作「電懋」版〈梁山伯與祝英台〉(1964)的李麗華,在尤敏過世時接受訪問嘆道,女星能擁有美滿的家庭,在電影圈中真是可遇不可求。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7年10月18播出〈明星回顧「尤敏」〉專輯。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10/18
節目摘要:尤敏、電影〈快樂天使〉
播放歌曲:〈快樂天使〉插曲「安心睡覺」、尤敏主演並演唱的電影〈紅塵〉同名主題曲「紅塵」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該處有更多老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關於尤敏
原名畢玉儀,英文名Lucilla,廣東梅縣人,香港出生,父親是粵劇名伶白玉堂(本名畢琨生)。從小父母工作忙碌,幼年被送往澳門,由外婆照料。1952年,就讀澳門聖心書院時,因外型清麗而被「邵氏父子SS」(該公司於1957改組為「邵氏兄弟SB」)發掘,宣傳部為她取藝名「尤敏」。從影處女作為〈玉女懷春〉,雖然此片從未公映,卻開啟她與「玉女」二字的不解之緣。
在「邵氏」期間,尤敏擔任女主角,亦演唱電影插曲,主演作品二十一部,唯整體發展平平。相較於已稱霸影壇的林黛、李麗華,她在當時還是一枚備受期待的新星,一如電影〈好女兒〉(1956)宣傳卡所寫:「別小睹尤敏,她是國片中最竄紅的新星,百分之百的玉女型,有東方伊麗莎白泰來之稱。」此外,尤敏初期演技生澀,比起同期的葛蘭、林翠、鍾情也未見突出,影評既批評又期待。


與「邵氏」約滿後,尤敏於1958年轉投積極爭取加盟的「電懋」,由於形象與該公司主要製作的清新文藝風格吻合,隨即星運大開。先連續以〈玉女私情〉(1959)、〈家有喜事〉(1959)榮獲第六、七屆亞洲影后,成為繼林黛之後,第二位膺此殊榮的影星。其後,又憑〈星星月亮太陽〉(1961)獲得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事業攀至高峰。演技受肯定之餘,尤敏亦參與「電懋」與日本「東寶」合作的跨國電影〈香港之夜〉(1961)、〈香港之星〉(1963)、〈香港‧東京‧夏威夷〉(1963)等,玉女氣質風靡東瀛,成為少數在日本擁有高知名度的香港女星。
結束〈深宮怨〉(1964)的拍攝工作,於1964年4月與富商高福銶在英國倫敦完成註冊。尤敏婚後息影,從此絕少在公共場合露面,擔任專職家庭主婦,育有三子。1996年12月29日,尤敏因突發心臟病在香港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共參與電影近四十部。


星途順遂
尤敏的父親雖與影劇界有關,但女兒投入影壇卻並非由他引薦。白玉堂接受台灣記者訪問時,提到尤敏加盟「邵氏」的經過:「邵氏公司的三小開(即邵仁枚)到我家來玩,看見桌子上大女兒的照片,就說:『這個小姐好靚!』然後由他介紹去試鏡,結果很合適,所以就做了電影演員。」尤敏一入「邵氏」就擔任主角,與她搭配的工作伙伴也是一時之選,男演員除資深的王豪、嚴俊,亦有備受期待的新星小生趙雷、張揚,導演則多為文藝片高手陶秦。
儘管還是新人,演技也待磨練,尤敏已被「邵氏」視為當家花旦,以高規格力捧。四年後換新約,「邵氏」為保住尤敏而大增片酬,拍攝一部戲開價二萬五千港幣,僅次於李麗華、林黛,更勝過李湄、葛蘭等人。其實,片酬「跳十倍」是「競標」造成的結局,連尤敏自己也很感意外。
跳槽「電懋」後,尤敏聲勢更旺,不只以好劇本、好卡司搭配,公司更在獎項上施予臨門一腳。據聞,當時公司決心捧尤敏,全力助她以〈玉女私情〉拿到亞洲影后,唯此景看在地位相仿的影星眼裡,卻很不是滋味,閒言閒語使她受了不少冤枉氣。進入六0年代,尤敏已是「電懋」的頭牌明星,言必稱「兩屆亞洲影后」,頗有與林黛披敵的意思。
回顧尤敏從影歲月,可謂星途幸運,不僅有獎項肯定,更始終是所屬電影公司最倚重的明星。比起先她嫁入高家的葛蘭,跳舞唱歌演技無一不能,就是獨缺一個獎,無奈她再費心演繹復出作〈教我如何不想她〉(1963),仍少了這點運氣。


家庭糾紛
兩屆影后頭銜加持,尤敏卻陸續傳出借貸與金錢糾紛,她為此身陷官司、疲於奔命,並自行刊出「緊急啟示」,指稱:「非經本人當場親筆簽字,概不生效。」防止「有心人士」繼續以她的名義招搖撞騙。意想不到的是,經過幾番查證,記者發現造成尤敏困擾的,正是她的母親。
早在服務「邵氏」時,尤敏便將全數酬勞交與母親,七年間購得房產、汽車等產物,所有人卻多是她的弟弟妹妹。不僅如此,尤敏母親還提空女兒的帳戶、以她的名義向「電懋」預支薪水、用她的支票簿簽帳……種種「需索無度」的行為令尤敏十分心寒,因此決定離家「自立門戶」。
一篇「尤敏懷疑自己的身世」的報導,詳細分析尤敏懷疑自己非白玉堂現任妻子所生的原委:「尤敏獲得兩屆影后的殊榮,母親並不以為榮,也不關心愛護她,反而,時時刻刻冷酷的待她,用盡了方法奪取女兒的金錢,可見尤敏很可能非她所出。」父親白玉堂接受訪問時,也對母女關係不佳作出回應:「她們有點合不來……媽媽總不免比較偏疼小的兒女,不過我太太和女兒之間也沒什麼太傷感情的事。」語末,他特別強調「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希望記者勿再揣測。
根據上述報導,至少可知尤敏與母親的關係並不親密,之間的金錢糾紛也因步入司法程序而真實性大增。訴訟期間尤敏不時得出庭應訊,出國拍戲還得徵求法官同意,對於這「天上掉下來的厄運」,她氣憤地說:「這官司何時才了?」雖然事業春風得意,母親的作為卻讓她嚐盡冷暖,官司纏身的尤敏難免意志消沈,還是靠同事們日夜輪流陪伴,才渡過最痛苦的時刻。


愛情迷霧
明星總逃過不過被挖掘戀愛隱私,尤敏出道後,名字也長期與曾江、雷震、寶田明等男星連在一起。不過,即便傳得再沸沸揚揚,她卻從未親口證實其中任何一位。
曾江是影星林翠的胞兄,1958年赴美進修期間,與尤敏書信往來密切,報導指出兩人早有定下誓約,若五年後彼此仍是單身便論及婚嫁。但為了闢謠,尤敏特意與林翠疏遠,她無奈地表示,或許因為自己與林翠太接近,才有這樣不實的消息。
與曾江的緋聞慢慢平息,尤敏又與樂蒂之兄雷震傳出熱戀,而故事的源頭亦在於她和樂蒂整天膩在一起的極佳交情。尤敏加盟「電懋」後,與雷震的關係從「妹妹的密友」又加上一層「同事伙伴」,朝夕相處、年貌相當,勢必會冒出愛的火花。1960年中,報紙陸續刊出「即將結婚」的新聞,繪聲繪影地寫著:「這兩年之中雷震常到尤敏家去,白玉堂夫婦對他的印象不錯;尤敏也常在雷震家玩,雷震的老外婆更疼愛玉女,樂蒂則把尤敏叫做嫂嫂。」用字遣詞太篤定,反倒像是記者自己編寫的故事。
或許因為尤敏與雷震都給人溫和文雅的印象,所以記者、影迷總想把兩人「變成」夫妻。無奈,熱戀、結婚傳了幾年,還是只聞樓梯響,不知是雙方木訥抑或沒有火花,銀幕情侶始終僅止於電影。


尤敏與日本影星寶田明結識於拍攝〈香港之夜〉,為了宣傳系列電影,不時有所接觸。寶田明帥氣英挺會放電,他很瞭解記者的需求,接受訪問時先不避嫌提到:「我很喜歡尤敏。」說完才加一句:「尤敏只是我的電影事業上的女朋友,我們還沒有談情說愛呢!」感覺像是電影公司故意製造的「羅曼史」。
緋聞曖昧不明之際,尤敏卻於1963年底宣布即將與高福銶結婚,新聞不僅震撼港台,亦在東瀛掀起波瀾。寶田明獲知消息後,曾與尤敏進行一段越洋通話,內容則刊載於日本「明星週刊」。對話裡,兩人輕鬆交談關於工作、婚姻等種種,開誠布公,比較像互相信任的知心朋友。


其實,尤敏早在初出道時提出自己的「擇偶條件」,稱「拍電影是不會結婚的」(即結婚就息影)、「不會在電影圈去找對象」,雖然不少女星對這類問題都是敷衍了事,但她似乎真的以此為準。對「不嫁圈內人」一項,尤敏的理由十分合理,她認為自己不是永遠活在電影界,退出影壇的時候,就想在另一個不同的環境生活。當時的夢想,實際在尤敏的人生一一落實,看似柔弱的她,對人生規劃卻是超乎想像的穩健。


跨國魅力
尤敏加入國語影壇時,先後被「邵氏」、「電懋」兩大電影公司視為王牌,進軍日本時,也受到「東寶」禮遇。據傳曾追求尤敏的製片部經理滕本真澄,更是信心滿滿地表示:「尤敏小姐一定會成為日本影迷最喜歡的紅星,她那文雅高貴的風姿和優美的線條,應是日本人理想的女性造像,她的謙虛和熱心電影藝術的態度,具備一個大明星的條件。」雖然言談難脫「老王賣瓜」嫌疑,但也顯示尤敏的氣質符合該國對女明星的喜好。
拍攝〈香港之夜〉時,尤敏努力揣摩角色,更親自配立華語、日語及英語三種拷貝。電影在日公映時打破同期所有票房記錄,熱映三個月,日本新聞界封尤敏為「香港の珍珠」,一舉打入封閉主義濃厚的日本市場。接連數部港日合作片,仍邀請寶田明等日籍紅星與尤敏搭配,兩人儼然是最受歡迎的國際情侶。私底下,寶田明對尤敏非常讚賞,不只稱她演技好,更說尤敏是得到最多日本影迷擁護的外國明星。


電影裡,尤敏常飾演備受欺凌的柔弱角色,楚楚可憐的外表、中規中矩的表演,不用嘶吼痛哭,就可產生的感染力。她的演技內斂,需要劇本、演員搭配才能誘發光芒,反之,若角色、劇本不夠精緻,便是獨木難撐全局、差距立現。
就我的觀影經驗,〈玉女私情〉仍是尤敏最出色的作品,不僅有多場內心戲,王引、王萊兩位硬底子演員也為電影大大加分。相形之下,因應梁兄哥潮流(?)在〈寶蓮燈〉(1964)裡反串少年劉彥昌,就顯得太過勉強。說實話,我認為尤敏之所以能多次獲獎,不單純因為她的演技超群╱勝過同期女星,而是很幸運的得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參考資料:
1.鮑勃,「尤敏的幸運」,《聯合報》第六版,1956年12月20日。
2.本報香港航訊,「尤敏與雷震之戀」,《聯合報》第六版,1959年2月3日。
3.豔陽,「曾江疑雲未消 雷震趁虛而入 尤敏重陷情網」,《聯合報》第六版,1959年6月3日。
4.本報香港航訊,「盛傳尤敏將與雷震結婚」,《聯合報》第六版,1960年6月22日。
5.本報香港航訊,「尤敏緊急啟示 慎防招搖撞騙」,《聯合報》第六版,1960年11月11日。
6.本報香港航訊,「尤敏懷疑自己的身世」,《聯合報》第六版,1960年12月14日。
7.東京航訊,「尤敏在日極受歡迎」,《聯合報》第七版,1961年5月14日。
8.姚鳳磐,「白玉堂談 尤敏的債」,《聯合報》第八版,1961年11月19日。
9.聯新社香港航訊,「尤敏精神頹喪 有人輪流陪伴」,《聯合報》第八版,1962年2月18日。
10.本報香港航訊,「玉女官司未了 十六又要開庭」,《聯合報》第六版,1962年10月14日。
11.王會功,「寶田明說:我很喜歡尤敏」,《聯合報》第六版,1963年2月26日。
12.本報訊,「寶田明尤敏 越洋通話」,《聯合報》第八版,1963年12月5日。
13.本報訊,「尤敏在英完婚」,《聯合報》第八版,1964年4月3日。
14.王會功,「影壇搜秘 葛蘭與尤敏 妯娌傳不睦」,《聯合報》第八版,1964年9月14日。
15.唐在揚,「星星不再發亮 尤敏走完圓滿一生」,《聯合報》第十版,1996年12月31日。
16.徐正琴,「頂著數頂后冠的一代清純佳人 尤敏玉女風情傾倒眾生」,《聯合報》第二十二版,1996年12月31日。
17.黃仁,「尤敏 東瀛放光芒 中國第一人」,《聯合晚報》第十版,1996年12月31日。
18.黃愛玲編,《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347。
19.尤敏紀念網頁
張貼者: 粟子 下午3:45

6 意見:

Dear 粟子
可好?
本周的廣播會介紹哪部電影呢?我已經開始等待囉.... : )
最近的菜價"貴鬆鬆",甚麼都好貴!! 我看著粟家過大年的那些照片,突然覺得食物好可貴,
雖然我每天都在控制自己的飲食和身材,但還是好喜歡粟家那些菜餚或壽司的照片,有種豐衣足食的幸福!!唉!政局亂糟糟,還是躲進老電影裏好了.... See you
Elsa

回覆刪除
  • Elsa:
    明日會介紹「野貓」王人美,她主要走紅於三0年代,為經典電影〈漁光曲〉的女主角。廣播內會細細介紹她的故事與電影,歡迎收聽唷!
    確實,聽到「為什麼不去買便宜的菜」時,我真的快暈倒,我怎如此不幸活在目睹「何不食肉靡?」的年代!唉~如你所說,還是在老電影裡找些樂子吧!
    呵呵,粟家對吃可是很有一套,過年當然是加倍豐富囉~網路再無敵,還是看得到、吃步道沒辦法只好麻煩妳用眼睛品嚐囉!

    回覆刪除
  • 粟子
    哇!妳要介紹"漁光曲"啊!!
    其實,我認識這部電影也是從張愛玲的筆下,我是先喜歡張的文字,而後才透過她的文字去認識以前的電影,因為這些老電影的年代真是太遙遠了......
    我很喜歡粟家的年菜,主要也是因為我外公,外婆都是北方人,外公曾經是"山西餐廳"及"天廚"(北京菜)兩家餐廳的主廚,粟家的北方口味喚起我小時候許多美好回憶,可惜,現在外公年事已高,無法年年做大菜,我家現在都改到飯店吃年夜飯,所以,更加懷念以前的歲月了!!
    See you,
    Elsa

    回覆刪除
  • Elsa:
    原來張愛玲有提過這部電影,我有機會應該找來看看。〈漁光曲〉可算是三0年代很重要的左派電影,主要反映漁民被大公司壓榨的辛苦生活。不過,如同廣播裡主持人的驚呼,電影主角小貓、小猴未免太衰,怎麼所有壞事都找上他倆。
    喔!原來妳的外公是高手,剛才去問美食家阿姨,她說天廚的菜很不錯,聽說是以烤鴨為主打。我想大概咱們的家都屬北方口味,所以會看得順眼吧!前幾年我的外婆也會做幾道手路菜,譬如:蘿蔔糕、十全十美之類......,這兩年就交手給我媽和阿姨囉!
    其實,我覺得去飯店吃也很不錯,至少不用準備,把女人們累得人仰馬翻(萬惡的男性大多躲在一旁,只有粟爸拼命做花式饅頭),也可以省去收拾善後的麻煩。唯一我感覺的缺點,大概就是少了點在家圍爐的傳統年味吧!

    回覆刪除
  • 粟子
    有一本書"我的姐姐張愛玲"是張愛玲的弟弟及作家季季合著的,當中,第98頁,就有提到張愛玲非常喜歡漁光曲,這部電影在上海連續放映84天, 我印象中張愛玲自己也評論過,可是想不起在哪本書,我會找一找,如找著了,一定告訴妳!! : )
    粟家過大年的菜餚裏,我最愛的就是花式鰻頭(上面有紅棗的),以前我外公也做過,很像大陸尋奇裏的標準北方食品,白胖的饅頭本身就很棒,再加上紅棗真的很溫暖人心,我很羨慕粟子,有一對那麼會做料理的父母,妳家的燒餅看起來也好好吃(我超愛吃餅)....北方人的食物就是這樣,既能飽人的胃,又能暖人的心!!
    See you, Elsa

    回覆刪除
  • Elsa:
    原來張愛玲很喜歡這部電影,不好意思還請妳花時間找,我很好奇筆鋒犀利的她,會怎樣評〈漁光曲〉。
    花式饅頭是我奶奶(青島人)的習慣,不過我自小與外公外婆長大,加上她很早過世,我最早在「大陸尋奇」節目看到。後來,粟爸退伍,有時間慢慢玩麵粉,才憑著小時候的記憶,揣摩花式饅頭的做法。
    有趣的是,儘管許多人稱讚粟爸饅頭讚,但粟媽卻對此完全沒興趣。儘管血統屬內蒙+東北,但她最愛的卻是台式滷肉飯、炒飯、炸丸子、黑輪一類。據我的觀察,似乎民國四十幾年次的女性都有類似的傾向,呵呵!上述說法毫無數據,只是我方便取樣的調查
    ↑無緣無故被洩漏飲食習慣的粟媽^.^|||

    回覆刪除
    1. 花生客夜觀電視風雲 (下集) 之昔日邵氏,今日無綫?

      續上回談及邵氏王國之例。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若出街同人講邵氏會結業,此乃痴人說夢話,笑死街坊。不幸,邵氏在八十年代中結束製片業務,令人慨嘆,電影巨人也有倒下的一天。大約在五十年代初,邵氏作出一個重大決定,由上海及新加坡帶了大量資金到香港,以片廠製作方法拍攝國語片,用荷里活垂直式發行。簡單而言,片廠製作是電影公司建立一個影城,請來一班電影人,多是底薪加上按每件工作出糧,日以繼夜在片廠裏拍片。而垂直式發行就是電影公司有自家片廠拍片,有自家戲院上影,一條龍式宣傳自家製的影片,不求於人。邵氏猶如工廠製造貨品,然後開設門市推銷自家產品。用此方式,邵氏可以制定每年拍片方向,選擇合適的檔期播片,不受制於戲院商,資源亦可靈活使用,不會浪費,拍同樣規模的電影,成本遠低於無片廠的電影公司。邵氏用學徒制訓練員工,將工資壓低,外間成日取笑邵氏人工低,有欠公充,無視其投入資源去訓練人才,以演員為例,南國訓練班會教唱歌、跳舞、演技、功夫等等,費用全免,包住宿,還有糧出 (當然低薪)。據稱,邵氏可以不離開片廠半步,便製成影片到戲院放,難怪邵氏明星常懷念往昔。

      大約七十年代初,鄒文懷成立嘉禾,情況開始不同,動搖了邵氏王國。其實在五、六十年代,邵氏曾經遇上勁敵電懋 ,其老闆陸運濤是新加坡企業家,亦用垂直式發行同邵氏爭一日長短,兩者經常爭明星、獎項、開戲,殺得天昏地暗,可惜陸運濤英年早逝,電懋未有能者繼承其業,院線最後落入鄒文懷手中,而邵氏王國得以安穩一下。鄒文懷由邵氏出身,卻不仿照邵氏的運作模式,製作電影是與外出獨立電影公司合作 (稱為嘉禾的衛星公司),以嘉禾名義發行,安排在其院線上影,如同在百貨公司寄賣貨品,純利按合約分錢,製作費則看不同情況而定,有兩者各出一半或衛星公司全付等方案,嘉禾不用定期支付巨額工資。這合作方式,對電影人極為吸引,叫做半個老闆,萬一套戲大收,則財源滾滾,總好過在邵氏的收入,漸漸只有平凡者留在邵氏,有才藝膽色的都跳出來,李小龍同許冠文便是最佳例子。鄒文懷不需大量資金便廣納人才,做到有水準的電影,管理比邵氏靈活得多,七十年代中,嘉禾穩固本港市場,更憑藉李小龍揚威海外,打開外埠市場。八十年代初,時代變遷,觀眾口味轉變,不喜歡看廠景,將邵氏推向困境。片廠是邵氏心臟,要每時每刻都運作,不停拍片,才可物盡其用,保證有足夠影片在旗下戲院,否則白白損失人工同租金,另一方面,片廠制中影片票房好,賣埠成績理想,不斷拍片就如印銀紙,相反,會變成廢紙,會迅速擴大虧損,最大鑊係這部機器不是話停就停,決定減產,就要即時炒人,否則人工和租金又要照付。嘉禾同新藝城在八十年代初,雄霸本地票房,甚至亞洲,而嘉禾在海外也取代邵氏,片廠便成邵氏的負累,邵逸夫決定將院線賣給德寶,影城租給無綫拍電視劇,全面進軍電視界,完美解決片廠問題,而邵氏電影王國在八十年代中瓦解。片廠制不利低產量,只有利大量生產影片,才可減成本,機構自然會脹大,如不好好管理職員架構,官僚主義頓成,到發覺問題時,多數敗絮其中,無可挽救。其實當年邵逸夫還有其他方法,如片廠租給無綫,保留院線,邀請衛星公司拍片,與嘉禾再決一死戰,或沿用片廠制,重建片廠 (事實當時的邵氏廠景已不能滿足電影迷視覺享受,同時古裝片沒落,廠景亦需重新規劃。)。但這兩計要花極大人力物力同精神,而且生死難料,如果邵逸夫早知自己長命百歲,可能會放膽一搏。很多人見到無綫現在的成績,皆讚嘆邵逸夫轉做電視屬精明之選,卻忽略當時邵氏繼續以片廠制公司留在電影圈的難度,可謂倒果為因。有人更離譜,讚邵逸夫高瞻遠矚,預見香港電影圈沒落,哈哈,不要忘記在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影圈是黃金年代,邵氏卻缺席電影淘金熱,於理不合,新藝城踏入九十年代初就結業,才叫高瞻遠矚。小弟對此作出反駁,並非取笑邵逸夫,只不滿有人跟紅頂白,說出維園阿伯式的謬論。

      邵氏的片廠制轉移到無綫,作品由電影變為電視劇,收入由戲票變為廣告,相同的就是將作品賣埠賺錢。簡單推論,片廠制的優劣亦影響無綫,所以劇集是其要害,不論用什麼方法 (唔好問我有何妙計,我諗到的話,就即刻搵李澤楷。),都要令無綫劇集無人看。近年,韓劇同台劇佔據亞洲的電視劇市場,無綫劇集賣埠大不如前,如本港市場亦失手,片廠就變成負累。相信無綫在本港免費電視市場的佔有率下跌一至兩成,節減人手則事在必行,到時自然「愈玩愈縮」,看看無綫有無人才面對到這樣的挑戰,難度不下於八十年代的邵氏。若果無綫劇集成功打開內地市場 (暫時難度較高),則可以在香港千秋萬世,難覓對手。

      以上「偉論」,各位姑妄聽之,不過盛極而衰係必然之事。看看現時的無綫實在令人擾心,皇帝年老,後宮把持朝政,朝內冗員積沙成塔,甚麼乜總、乜姐割據山頭,黨派林立,內鬥激烈。同儕之間公然以蜜糖、甜心相稱,可怒也,不成體統。臣子弄權,好淫,成日帶着一班自稱生果或點心的妖姬招搖過市,掀起「靚模」之風,毒害香港莘莘學子。對朝野種種歪風,忠臣「掃街茂」怒吼同儕,做事要少一點私心,多一點公道,老子有謂「國家昏亂有忠臣」,悲矣!屋漏兼逢連夜雨,外賊王維基及李澤楷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民間有學者謂電視屬精神鴉片,妖言惑眾。互聯網風潮又令電視媒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大清國命岌岌可危… 撞鬼囉!忽然康有為上身,對唔住!太投入,都係唔好寫落去囉,洗個靚面,清醒一下,繼續做回「花生客」,靜待下回分解。


      註:邵氏、嘉禾、電懋均曾經叱吒風雲。而電懋幕後有易文、王天林、張愛玲等,旗下明星有葉楓、林翠、尤敏、葛蘭、林黛等,在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


      註:邵氏都拍過西片,《七金屍》就同英國咸馬公司合作,中西殭屍同場,話題之作。而《2020》則叫作有份投資,導演列尼史葛,男主角夏理遜福,陣容強盛,不過票房不佳,更可惜小弟未睇過。


      舊回應:
      i-Joel 2010-02-21 19:52
      大概有人不想小小超做電視.否則如何解釋差人上門調查?(唔聽話無得食?)
      醒波2010-02-22 20:43
      要告得入小小超,難度高過打低無綫,哈哈!
      V for Vincent 2010-02-19 11:00
      我只知道,無綫已沒可能再出像招振強、韋家輝、或鄧特希等這類金牌監製了,甚至不能再有《大時代》這類破格題材(起碼志雲大師不會批准)。其實90年級後期,我覺得只有《妙手仁心》(鄧特希的版本)是最有水準,完全走優皮一族路線,不理師奶觀眾,結果居然連一班師奶及四十歲以上的人士都追看此劇,是渴望自己的子女有像主角般的成就。
      你不喜歡《畢打自己人》??? 我剛剛相反,我覺得此劇較好、較輕鬆些,毛毛演出不俗,我覺得沒問題;《同事三分親》是不俗,但後期縱使徐榮/江欣燕、歐錦棠/郭少芸的感情線很好看,但關詠荷的離開始終令劇集很遜色。不過,在二千年的處境劇中,還是以《男親女愛》最為出色。
      此外,就是因為其他電視台重廢,結果造就了無綫獨霸的局面,也令大部份的香港觀眾慣性只看無綫,而永遠不轉別的台,故此無綫的節目衰極都大把人看,不會執笠的。
      醒波 2010-02-19 21:39
      《妙手仁心》的情節細緻,是好看的,不過無創作性,抄西方劇集,睇個款又無付版權費給人家(抄橋不只是無綫專利,台灣、南韓都好此道)。鄧特希一路只玩專業加中產,我就唔覺得他有特出之處,不能否認他寫人物出色。鄧特希走優皮一族路線都有就到啲師奶架,醫生同律師(壹號皇廷)是香港三司之二,是「香港價值」來,梗係吃正師奶條水,佢夠膽用畫家、作家做主角,我就拍爛手掌。其實九十年代中開始,已經好少睇電視劇,好多時睇得一半,我都數唔邊套好睇,無深刻印象。只記得黃子華有幾套好看而已。現在多數都是睇演員才追港劇。
      毛毛在《畢打自己人》演繹啲感情戲,不時扮晒少女咁,過咗火位。《同事三分親》比《畢打自己人》好看是多了真摯人情,較貼近現實的香港生活,每條線都有伏筆,最令我欣賞是其他配角都落足料寫,給新人機會(亦令人睇到tvb有人才),現在的marco、王祖藍、gary都是這樣出來。《畢打自己人》就走回頭路,來來去去都是講個兩三條線,重複又重複,而且又成日話要做有良心的雜誌(同某啲自稱公信第一一樣令人討厭,嘢係要做,唔係得把口。),完全脫離現實。
      V for Vincent 2010-02-14 01:29
      以前的無線劇集較有水準,很多佳作,但現在的劇集大部份的質素很多都不行,太工廠式製作,尤其那些所謂重頭長劇(如什麼《珠光寶氣》或《富貴門》....等等)更不知所謂,今日看他們出的劇集,十居其九都很差。不過,縱使如此,無線劇還是有人看,且香港大部份人均永遠只看無線,而不轉看亞視或其他台的,故無線怎樣差也肯定不會「關門大吉」。但當然,世事總無絕對的,will see...
      眾多監製中,我最不喜歡戚其義,他的劇集都是不行。以前較好的 - 如鄧特希及徐正康 - 都走晒了。現在劇集中,唯一叫好些便是處境劇《畢打自己人》,but that's all!!!
      P.S.: 題外話,關係金像獎,我可告訴你,經過了前兩年經驗後,今年大贏家肯定會是《十月圍城》。此片並非佳作,不算好,但有一個優點足以可贏最佳電影,就是幕前幕後的teamwork表現(坦白說,若刪走黎明角色的話,我肯定會寫blog推介此片),且我覺得都拍得好過《投名狀》及《葉問》。
      醒波2010-02-18 20:17
      無線在九十年中已經無好嘢出品,現在拍的重頭長劇,可謂自暴其短,故事不通,人物性格大起大落。奇怪在無綫好多時寧願拍啲自知不會成本的低能劇,也不拍些偏鋒題材,唔通真係無人才,或是如文中所講,賺少個錢都養唔起班人。香港大部份人只看無綫,因為其他電視台重廢,有人唔睇無綫,而轉睇新聞頻道、體育等的收費台或上網,又不是人人可負擔。戚其義的劇正正喜歡人物性格大起大落,話變就變。《畢打自己人》都唔睇,演員表現不好,毛毛姐都失手,近年來無綫好看的劇,只有《同事三分親》,有心之作。
      ps:我都知《十月圍城》會成大贏家,不滿是故事差到咁,都有編劇提名。胡軍班友太低能,無理由唔捉中山母親,又唔解釋中山點解一定要上岸開會(歷史上在船開會),同埋講故事講到平淡無奇,人物又黑白分明,重有太多不滿..........
      筆者: 4/04/2010 01:00:00 下午  

      4 意見:

      補遺:
      《2020》(Blade Runner)在1983/4上映。票房不佳的原因是某投資方對劇本不滿要求修改,影響整體戲劇效果。1993年,導演終於收回版權,依照原劇本重拍部份場口再次上映,今次則叫好叫座,並被影評人挖掘當年情況,譏評投資方扼殺藝術。

      回覆刪除
    2. to:i-Joel
      《2020》就是拍攝途中超資(據悉拍了很耐),原本投資者不再注資,要找新投資者,邵氏才有機會在影片後期投資本片。其實邵氏不是有計劃去投資。至於影評人的譏笑,要兩睇,有說某投資方對劇本不滿,又有說個老闆無錢俾導演再玩落去,怕破產。呢啲公說公有理,我地都係當花邊新聞聽。

      回覆刪除
    3. 如果我話其實邵氏係八九十年代一路都係度,你會唔會信我。

      邵氏係八十年代知道自己品牌老化嚴重。把心一橫扮撤出電影行業。另一方面成立大都會電影只拍黃金檔期大片,其至隱姓埋名投資其他公司。

      邵氏這個策略超成功。一方面外租戲院俾永高,得寶,乜都唔做就有租收。另一方面,自己拍啲大片就上金公主或新寶,因為特別係後者,自己製作太少。咁樣,邵氏只需拍黃金期大片,唔駛兼顧淡季燒銀紙。

      八九十年代邵氏出品,多數寫方逸華係出品人作為線索,未必會出邵氏名,甚至唔俾你知。

      杜琪峰好多戲其實邵氏都有份投資。另外,邵氏同所有一線明星關係友好,卡土永遠唔係問題,所以齣齣都上到唔錯的檔期。

      回覆刪除
    4. to:yorus
      你所說的,我都有所聽聞(應該講為事實),當然相你啦!大都會當然是邵氏姊妹公司,其實方逸華作出品人便代表了邵氏了,她是六嬸呀嗎!
      邵氏這個策略不算「超成功」,只可算合適,選對了合適自己的路,明知公司老化,便行最穩陣的策略,始終邵氏在港產片的高峰期開始時引退,談不上成功,只不過是「不賭是贏錢」。

      回覆刪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