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白色山茶花丁乃竺,快樂綻放《文茜的異想世界》

pwshop.blogspot.com

前言:丁乃竺直稱自己是幸運的,修行路上,遇見很多極好的老師,承接很好的教導, ...

buddhanet.idv.tw

 

創作《相思海》的資深音樂家林二,12月31日下午洗完澡後,突然停止呼吸,來不及送 ...

ettoday.net

 

在50、60年代,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歌,幾乎都是林二作的曲。

ettoday.net

貧病交加的音樂人林二昨突然在家病逝。

van698.com

 

她是七十年代后期最著名的文艺片巨星之一,与林凤娇、秦汉、秦祥林并称「二林二 ...

qing.weibo.com

林青霞——“独孤求败”的美丽背影

 

黄冈老红军林二姐传奇 ...

zg1929.com

列为贫困县怎成“特大喜讯”

2012-02-02  本文来源于大众日报    作者:唐卫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把成为贫困县作为“特大喜讯”,体现了错误的发展理念。扶贫不是扶懒,更不应该是一块永远吃不完的“唐僧肉”。

贫困县的特大喜讯

  “一个县成为特困县是否值得称为特大喜讯”?1月30日,有网友给湖南省委领导留言,反映湖南省新邵县政府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太雷人”。(1月31日《南方都市报》)

  网友指出,新邵县政府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11月15日,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召开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会上传来特大喜讯:新邵县被正式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新邵终于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网友对此质疑:“这样的话语是否恰当”,是否当地官员以此为荣?

  看到这样的“消息”,笔者亦有同感。说句不中听的话,成为贫困县有什么好炫耀的?其中又有何“特大喜讯”而言?岂不是活脱脱地透出当地吃国家、依赖国家的思维?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全国各地都在大干快上,想方设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发展之路。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把“穷”当做一种耻辱,当做一种奋进的动力,卧薪尝胆,夹着尾巴做人,不张扬、不折腾,以求尽快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责任编辑:邹玉玲)

大自然地板管琪林:二次创业踏上“绿色长征”. 【新浪家居】大自然上市之后第一次有 ...

gz.jiaju.sina.com.cn

 

 

尚洋士林二店Kevin http

李遠哲:教改未減輕學生升學壓力(中央社)

epochtimes.com

://www.wretch.cc/blog/longjump1016

sunyoung27198788.pixnet.net

 

 

李遠哲承認教改錯誤 對執政黨提出批評


【大紀元10月13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中研院長李遠哲13日在立院科資委員會接受立委質詢表示,過去10年來他唯一犯的錯就是教改未能紓解孩子們的升學壓力,反而讓他們壓力更大。並對民進黨執政提出批評表示,從陳水扁政府上台後,民主自由度提升了,但是政策的精準度太粗糙、部分政治人物的操守太差,這些都是令他失望之處。

教改 10年來唯一犯的錯

李遠哲表示,教育是社會的共同責任,並非只是他個人的責任,他唯一做的錯事就是教改未能紓解孩子們的升學壓力,反而壓力更大。他說,由於社會對教改有過高的期許,其實大家不知道教改委員會僅能提出報告,後續的執行事務超過教改會所能控制的範圍。

 

立委李敖(右)與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左)十三日在立法院資科會就教改等議題進行尖銳答詢,最後,李敖還將李遠哲當年在清華大學就讀時的考卷和一本當年的讀物「開明少年」送給李遠哲。(中央社)

對執政黨對失望

李敖再質詢李遠哲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提出「向上提昇,向下沈淪」的說法。
李敖說,民進黨執政以來,陳水扁總統的支持率由75%大幅下跌至25%,這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沈淪,他詢問李遠哲,是否願意對自己錯誤的決定向全民道歉?

李遠哲答詢時指出,台灣這幾年自由民主進步不少,媒體也大幅開放,但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而執政黨還有「政策的精準性」、「有些人的操守應該要更好」兩件執政黨沒有做好的事。

李遠哲指出,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有感於社會腐化,需要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他也說,從小他就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社會盡一份心力,在參加國政顧問團之時,也從沒有想過要謀得一官半職。

不過,他強調,現在的執政者有二點作得不好,第一,是政策的精準度不足,也就是說,政策形成太過粗糙,另外一點,就是有些人的操守要更好才對。這二點,民進黨沒有作得更好,讓李遠哲感到失望。

由於李敖質詢時間屆滿,要求主席再多給兩分鐘,引起台下管碧玲委員抗議,不過李敖立刻反擊,雙方一陣口角陷入混亂,最後李敖將李遠哲當年在清華大學就讀時的考卷和一本當年的讀物「開明少年」送給李遠哲。
(http://www.dajiyuan.com)

10/13/2005 4:54:54 PM

 

李遠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李遠哲 Nobel prize medal.svg

1986年10月21日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實驗室拍攝
出生 1936年11月19日 (1936-11-19)(75歲)
台灣新竹州
國籍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1945~)
 美國(1974~1994)
研究領域 物理學、化學、科學教育
任職於 芝加哥大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勞倫斯國家實驗室
哈佛大學
中央研究院
母校 新竹中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著名成就 物理化學交叉分子束方法
獲獎 諾貝爾化學獎(1986)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86)
李遠哲(左上第一位)

李遠哲Yuan-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台灣知名化學家,新竹市人。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1994年1月15日,返國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至2006年10月19日卸任。

目錄

 [隐藏

[编辑] 學習與成長過程

李遠哲出生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新竹州,並在台灣接受中小學、大學、碩士班教育。小時候曾有一段躲避空襲在鄉間生活的經歷。由於父親是知名畫家李澤藩,對運動與音樂也多有涉獵,所以李遠哲從小的發展較全方位。在中學畢業前,李遠哲其實花了許多精力在體育及課外活動上。

中學一場肺病讓他在病床上休養了一個月,這段期間閱讀了居里夫人的傳記,讓他有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同時也讀了許多文學書,對他影響較大的有高爾基(蘇聯)、屠格涅夫(俄羅斯)、羅曼·羅蘭(法國),還有不少刊登在開明書店的《開明少年》、《中學生》雜誌上之蘇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小品,這些作品讓他一生都帶有很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最大的一篇是《藍色的毛毯》[1]

高中畢業之後,李遠哲先是進入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就讀,後來於大二時轉入化學系。受到同寢室室友當年聯考丙組的狀元張隆鼎之兄張昭鼎學長的影響,開始對物理化學感到興趣。可是,當時化學系並沒有安排很多物理方面的課程,張昭鼎便安排了一個暑假與李遠哲在宿舍中研讀熱力學。而後,李遠哲也真的去物理系修了電磁學[2]

[编辑] 學術生涯

李遠哲的學術研究生涯始於大學時代,由鄭華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論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導,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3],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1967年,李遠哲去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赫施巴赫讓兩位研究生跟隨李遠哲精巧的構想與設計工作,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期間,由於李遠哲不眠不休的工作,終於組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赫施巴赫後來還因此多次誇稱李遠哲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4]

1968年李遠哲離開哈佛大學,應聘至芝加哥大學。 1974年應聘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BNL)。 1984年返台協助中央研究院籌辦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1986年以美國籍台人身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返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编辑] 創辦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1982年7月,甫當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李遠哲,在第十五次院士會議提出,如果要厚植國家高科技工業的實力,必須要重視原子與分子科學的基礎研究。所以,他便提案成立一所能夠整合分子物理與物理化學研究的研究機構。他的構想隨即得到吳大猷、吳健雄及海外華人科學家,如沈元壤(Yuen-Ron Shen)[5]蒲大邦林聖賢等人的支持。於是,很快地,在當年9月,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簡稱「原分所」)籌備處便先行成立,由李遠哲的好友張昭鼎博士擔任籌備處主任[2][6]

研究所設立在台灣大學的校園內。成立之初,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圍繞在化學動態學與光譜、尖端材料表面科學、生物物理與分析技術、原子物理與光學等四個領域。並且,在張昭鼎的主持之下,原分所還擁有最先進的機械、電子與玻璃加工廠,得以承造精密度極高的科研儀器。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原分所一口氣延攬了近二十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回國服務,這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與震撼。而且在成立短短二十年內,原分所年年在表面物理雷射光學、化學動態學及大氣化學等等領域,屢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表[7]。基於此,美國知名物理化學家Sylvia T. Ceyer,在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會議上,還公開發表「美國的化學動態學研究遠遠不及台灣...」言論。

除此之外,近年來,原分所也不斷地孕育出非常頂尖的青年研究人才,例如中研院物理所林耿慧[8]、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的王亦生、中興大學的林寬鋸東華大學彭文平、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楊學明[9]加州理工學院郭青齡[10]夏威夷大學的Ralf I. Kaiser[11]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梅亞歷[12]、東京大學的加藤毅[13] 等等,儼然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公認的頂尖學術中心,而有人因此戲稱其為「原分所學派」。

[编辑] 家族

李遠哲的父親是知名畫家李澤藩,出生於新竹市武昌街,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母親蔡配是小學教師,出生於台中縣梧棲鎮,畢業於彰化女中。李遠哲與太太吳錦麗(Bernice Wu Chin-li)在小學時相識,他們育有兩兒一女:長子Ted(1963年出生,新聞業)、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醫生)、長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會學家)。兄長李遠川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14],中央研究院院士。小弟李遠鵬為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5]。小妹李季眉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曾任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

[编辑] 參與教育改革

熱心社會事務的李遠哲在1994年9月應行政院連戰院長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是一個非官方組織,所有遴選的教改會成員也都是義務參加。教改會的初衷,是想藉助李遠哲的聲望,來凝聚社會各界對教育改革議題的共識。當任務期滿,教改會必須提出一份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給行政院,供行政院做為施政的參考[16]

1996年12月達成任務後的教改會便自動廢掉。

然而,教育改革的立意,在當時的氣氛及日後不同政治利益的角逐之下,被不斷的曲解與扭曲。也造成了李遠哲博士很多的困擾。例如北高兩市所施行的免試升高中的自願就學方案遠早於教改會的成立,但是輿論卻誤以為自學方案是教改會的評議[17][18]

[编辑] 社會關懷

  • 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當時的行政院長蕭萬長,大力邀請李遠哲擔任九二一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團長[19]。隔年,諮詢團向行政院建議,儘速成立跨部會的國家級技術諮詢及支援小組,以整合各相關單位並提供專業支援,處理九二一震災災區的九份二山、新草嶺潭、九九峰等三大崩塌區災後防災及整體整治計畫的建議。建議報告提出後, 諮詢團隨即解散。
  • 李遠哲自小就喜愛運動,多年來始終保持打網球的習慣。由於在美國柏克萊時,就認識網球名將張德培,也熟悉他的從小成長過程。所以,李遠哲一直以為華人也能打好網球[20]。但是,回到台灣以後,李遠哲發現,儘管台灣青少年網球選手很優秀,卻很難找到贊助。於是,他便親自上陣,說動中油等工商企業,從小就給盧彥勳王宇佐詹詠然莊佳容謝淑薇等選手訓練費,並且還讓長榮贊助機票,讓選手能時常出國訓練與比賽[21][22]。由於有李遠哲適時提供的援手,這些選手才有機會擠進世界前一百名,並晉級大獎賽。

[编辑] 參與政治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投票前不久,李遠哲在3月5日公開發表《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後來又在3月10日組成國政顧問團公開支持陳水扁,為選戰投下震撼彈,被認為是綠營獲勝的主因之一。
  • 2005年10月13日上午,李遠哲出席立法院科資委員會,進行施政報告並備詢;他在接受無黨籍立法委員李敖質詢時指出,現在的執政者有二點作得不好:第一,是政策的精準度不足;也就是說,政策形成太過粗糙。另外一點,就是有些人的操守要更好才對。因為這兩點民進黨沒有作得更好,讓他感到失望。李遠哲認為:總統陳水扁如果要改革,就要真的好好推動,這才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事。[23] 這是李遠哲首度表達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李遠哲同時在答覆李敖對教改,沒能緩解升學壓力而在立法院公開道歉。[24] 原文如下:
  • 李院長遠哲:這10年來,我雖然沒能影響的教改工作,但我仍在努力。如最近高中分流,這將會變成分級制度,每個人……
  • 李委員敖:對不起,我必須打斷你的話。我是問,你有沒有需要向我們認錯的事?這10年來,有沒有做錯嚴重的事,需要認錯?還是說10年來,我李遠哲所做的,沒有一件是錯的?
  • 李院長遠哲:我做的事當然有錯。
  • 李委員敖:請告訴我們是哪一件?
  • 李院長遠哲:沒能緩解升學壓力,反而加深了。
  • 李委員敖:要不要向我兒子及女兒道歉?要不要讓小朋友看看,我們的社會中有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知過必改,願意認錯?請問院長願不願意認錯?
  • 李院長遠哲:我願意向各位道歉,因為社會對教改會有太大的期待,而不瞭解其實教改會所能做的,只是將諮議報告書提交給「行政院」,之後我無法著力。但社會對教改會有這麼大的期待,而我卻沒能做到,這點我需要道歉。
  • 2006年6月2日,李遠哲指出:歷史一直在驗證英國阿克頓勳爵的名言「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海內外就有不少例子;因此不論誰當政,於城於國,都要謹記這兩句名言,時時自我警惕。他又表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過去幾十年教育促成;現在大家只看考試得幾分,大學也主要靠考試招生,道德修養都不考慮,這會有問題的。[25]
  • 2006年6月25日,李遠哲發表親筆署名的四點聲明,原文如下:[26]
  1. 民主政治和政黨輪替普世價值,也是本人的堅定信念。本人過去對台灣民主政治和政黨輪替所公開表達的各種主張,今日檢視,依然堅持。
  2. 民主進步黨執政以來,政績有限,弊案不少。對於該黨未能堅持理想,未能謙卑執政,本人深感痛心。殷盼該黨深自檢討,以後功補前過,俾不負人民寄託。
  3. 現行《憲法》對罷免總統的高門檻設計,應係當年修憲時著眼安定政局的縝密考量。本人認為,發動罷免的一方應當深切體察憲政之治的原理;但被罷免的人也應當再三推敲「止謗莫如自修」的精義。
  4. 台灣是國際社會的成員,在人類邁向未來的大道上,各國競爭激烈,不進則退。近數月來,本人多次出國,目睹各國進步神速,感觸良多。上個禮拜還赴中東參與中東和平會議。過去水火不容的國家,現在都在對談,可見和解才是當前世界的共同語言。反觀台灣,假如因為內部長時間政治惡鬥,造成施政空轉,兩千三百萬同胞不分藍綠、不分族群,勢必同受其害,無一倖免。因此,希望各方體察和解的世界潮流與同胞禍福與共的現實,從速共同排除籠罩台灣上空的陰霾,讓陽光重新照耀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 2006年7月爆發自肥爭議,李遠哲發表兩點聲明如下:
  1. 中研院評議委員會決議修正組織規程,增列優遇條款,本人應可留待新任院長批准。惟經深思,本人若因自己也在優遇名單上,便遲不處理,以私害公,對名單上另外五位院士,事實上形成不公平,自非處理院務之所當為。
  2. 本人一向以能為自己的國家服務為無上光榮,因此雖然美、日一些學術機構知道本人即將任滿,紛紛前來議聘,且報酬都在國內標準二倍以上,本人迄不考慮。至於本人是否自肥之人,社會應有公論;因此,對於某些惡意批評,本人並不在意。
  • 2006年10月9日,李遠哲在接受台灣《聯合報》專訪[27] 時,承認:「大家對教育確實有很多不滿。但這十多年來,很多人受到誤導,認為教改會要負責;其實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討論的,要經年累月檢討,方向不對就要改進。」同時,對於台灣教育的問題,李遠哲說:「最大問題出在,大家盲目相信筆試才公平;所以高中老師應該幫忙學生作生涯規劃,就做得非常差,讓補習班可以營利。我不是說筆試沒用,但筆試成績只是人的才華之中一個微小的部分,結果年輕人就在這種環境下掙扎。台灣的教育這幾年已經有不少進步,例如老師教學自主,或是國小學生生活非常活潑;但『升學考試帶動的教學』還需要改善。」
  • 2008年1月21日,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李遠哲不後悔曾經挺扁,但因為對陳水扁人格瑕疵感到失望,公開呼籲謝長廷陳水扁切割[28]
  • 2009年6月21日,鑑於台灣司法濫用羈押權,蔡英文串聯李遠哲等人,聲明保障人權,停止延長羈押陳水扁[29]
  • 2012年1月10日,李遠哲及學術界人士連署聲明,宇昌案給科學工作者很深感觸,生技本無色,但選舉政治正踐踏生技幼苗,宇昌案是很好的生技成功典範,卻難逃政治抹黑。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人格及宇昌案背書。[30]

[编辑] 簡易年表

  • 1936年 11月29日生於台灣新竹州。
  • 1943年 入新竹公學校,是棒球校隊及桌球校隊隊員。
  • 1949年 入新竹中學,是網球校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吹長號。
  • 1955年 保送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次年轉入化學系。
  • 1959年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
  • 1959年 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
  • 1961年 續留清大擔任助教一年。
  • 1962年 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博士,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
  • 1965年 取得博士學位。
  • 1967年 2月前往哈佛大學,在達德利·赫施巴赫教授處從事博士後研究。
  • 1968年 10月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及佛蘭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 1971年 10月升為芝加哥大學副教授。
  • 1972年 返台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半學年。
  • 1973年 1月升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 1974年 返回加州柏克萊分校,任化學系教授、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同年,成為美國公民。
  • 1975年 任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 1979年 獲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80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屆院士
  • 1980年 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 1986年 獲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 1986年與哈佛大學赫施巴赫教授及多倫多大學約翰·波拉尼(John C. Polanyi)教授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87年 5月,與另1位美籍華人得主李政道一起應邀到北京會見鄧小平。
  • 1994年 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接替吳大猷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 1995年 應時任總統李登輝和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召集人,
  • 1997年 12月2日 教改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後卸任。
  • 2000年 3月13日 發表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不久接受時任總統陳水扁挽留。
  • 2006年 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屆滿,由翁啟惠接任。
  • 2007年 1月,被選任為日本學士院客員(對國際學術的發達有特別功勞的外國人研究者,得被選定為日本學士院客員,李遠哲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位台灣人日本學士院客員)。
  • 2007年 5月22日,出任《台灣大百科全書》,總監修。
  • 2007年 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任命李遠哲為宗座科學院院士
  • 2008年 3月21日起擔任T3大學聯盟召集人、諮詢委員會委員。
  • 2008年 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會長。任期自2011年開始[31]

[编辑] 參考文獻

  1. ^ 李遠哲的社會關懷
  2. ^ 2.0 2.1 該是回家的時候(悼念好友張昭鼎先生)
  3. ^ Bruce H. Mahan, 1930 - 1982
  4. ^ 李遠哲滿70歲 老師巴哈溫馨送來生日禮物
  5. ^ Yuen-Ron Shen
  6.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沿革
  7.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重點
  8. ^ 林耿慧
  9. ^ 楊學明:享受科學研究的純粹趣味
  10. ^ Chinlin Guo
  11. ^ Ralf I. Kaiser
  12. ^ Dr. Alexander Mebel
  13. ^ [1]
  14. ^ 李遠川院士
  15. ^ 院士出爐 李遠哲:李遠鵬是家裡最聰明的人
  16. ^ 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
  17. ^ 關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李遠哲)
  18. ^ 敬答「國師變轎夫」(爽報92年7月25日社論)
  19. ^ 中央震後處理情形
  20. ^ 李遠哲 球拍在手Power無窮
  21. ^ 詹詠然 最愛的球友是李遠哲
  22. ^ 李遠哲:台灣年輕人才多 民間應投入資源培養
  23. ^ ETtoday 五年前挺阿扁 李遠哲在李敖逼問下坦承:對民進黨失望
  24. ^ 逼李遠哲道歉
  25. ^ 台灣大紀元--李遠哲:不論誰當政都要謹記權力使人腐敗
  26. ^ 台灣大紀元--李遠哲籲扁「止謗莫如自修」
  27. ^ 《聯合報》2006年10月10日A13版。
  28. ^ 李遠哲「期待」謝? 還原產經報導
  29. ^ 蔡英文串聯李遠哲 擬聲援陳水扁司法人權. 中央社. 2009年6月21日 [2009-06-29]. 
  30. ^ 李遠哲又站出來 挺蔡挺宇昌
  31. ^ 李遠哲前院長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會長

[编辑] 外部連結

官銜
中華民國總統府
前任:
吳大猷
中央研究院院長
1994年1月15日2006年10月30日
繼任:
翁啟惠
显示▼隐藏▲
 ·  ·
 
蔡元培 · 朱家驊 · 胡適 · 王世杰 · 錢思亮 · 吳大猷 · 李遠哲 · 翁啟惠
显示▼隐藏▲
 ·  ·
物理學獎 化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註:除)外均為種族意義上的華人漢族);以上旗幟標示獲獎時的國籍;獲獎時為難民身份(其國籍爭議見此)。
 
中華民國 楊振寧 和 中華民國 李政道(1957) 美國 丁肇中(1976) 美國 朱棣文(1997) 美國 崔琦(1998) 英國美國 高錕(2009)
 
美國 李遠哲(1986) 美國 錢永健(2008)
 
法國 高行健(2000)
 
 
显示▼隐藏▲
 ·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976年-2000年)
 

1976年:利普斯科姆 |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爾 | 1979年:布朗維蒂希 | 1980年:伯格吉爾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謙一霍夫曼 | 1982年:克盧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爾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爾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萊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費爾胡貝爾米歇爾 | 1989年:奧爾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馬庫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歐拉 | 1995年:克魯岑莫利納羅蘭 | 1996年:柯爾克羅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茲韋勒 | 2000年:黑格麥克德爾米德白川英樹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可靠来源很少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