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時期的彌勒菩薩塑像

zh.wikipedia.org

彌勒菩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貴霜時期的彌勒菩薩塑像
秣菟羅地區的彌勒菩薩塑像,2世紀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在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成佛以後,將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尊稱為彌勒佛

他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玄奘的推崇。

目錄

 [隐藏

[编辑] 釋名

彌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為慈愛[1]唐朝玄奘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吐火羅文的Metrak,故譯為彌勒[2]。現代學者從語言學分析起步展開聯想,認為彌勒可能與在中亞流行的密特拉(Mitra)神和印度的密多羅Mitra)神有關,有人還進一步認為他們與彌賽亞(Messiah)的音義相似[3]

[编辑] 早期記載

在佛教史上,彌勒的記載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結集後、第二次結集前就已經出現,比如在漢譯《阿含經》中可見於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經》,和法藏部的《長阿含經》。「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4]這是各個佛教部派皆認可的基本共識,但是在具體細節上則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在南傳佛教《小部·經集》的「彼岸道品」(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5]。《中阿含經》記載佛陀授記他們兩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為轉輪聖王[6]

[编辑] 彌勒信仰

彌勒菩薩降世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託。在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7],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8]。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9],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10]兜率內院[11]修行、說法[12]。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13],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14]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後,他將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出家修道,覺悟成佛[15]。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16],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的觀念[17],認為當彌勒菩薩降世,將可以救度世人。

彌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為流行。據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臨終時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18];據《大唐西域記》、《婆藪槃豆法師傳》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编辑] 彌勒經典

  •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此經宣揚彌勒下生信仰,有彌勒在後世人壽達八萬四千歲時會降生人間,建立人間淨土的預言。
  •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劉宋沮渠京聲譯。此經描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宮情形,對兜率淨土有生動描寫。又點明欲往生兜率者所應行的修行善業,念佛形象,口誦彌勒聖名等修法。此經與《觀無量壽經》觀點相通,可視為同一時代背景下之作品。
  • 彌勒大成佛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其與《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相近,然內容更豐富。

以上三部經,合稱「彌勒三部經」,若加上同樣描述彌勒下生內容的

則合稱「彌勒六部經」。也有觀點認為彌勒經典還應加上彌勒的本生談《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譯者不詳)、竺法護譯《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楞嚴經·彌勒菩薩圓通章》等經典。

[编辑] 唯識鼻祖

大乘佛教早期經典《惟日雜難經》記載了阿羅漢遇到世友菩薩問難時,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親自向彌勒求教的傳說[19]。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習瑜伽行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稱為瑜伽行派,他們尊奉彌勒為祖師。在無著、世親之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並流傳著無著入定上升兜率內院聆聽彌勒教誨、回來弘揚《瑜伽師地論》的傳說[20]

在4世紀至5世紀間的中觀派中,由僧護的弟子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經》的註解,據說也由彌勒所傳。其後的師子賢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般若波羅密多釋》,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的寂護蓮花戒論師時,以清辨中觀自續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的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同樣尊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此派後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產生很深的影響。

[编辑] 彌勒五論

漢傳佛教認為彌勒寫作了五部主要的論書,稱為「慈氏五論」。

藏傳佛教所傳的五論,內容有所不同,除《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與漢傳相同外,其餘三論不同。

[编辑] 漢傳佛教中的彌勒信仰

[编辑] 塑化形象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皆大歡喜,又名六子鬧彌勒,仿清代畫家陸鵬畫作

中國的彌勒像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製作。

菩薩形彌勒像主要表現彌勒在兜率宮為諸天說法的情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左腳下垂。如來形彌勒則是下生凡界在龍華樹下繼承如來,形象與如來差別不大。

大肚笑口佛

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地區開始出現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契此和尚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華人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著名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其塑像常被安置在天王殿中,並逐漸成為定製。

而彌勒佛塑像的背後常安置護法神大將韋馱菩薩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執金剛杵的武士

[编辑] 發展簡介

中國東晉以來,彌勒淨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遠的導師道安,因為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士大夫中大有傳播。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他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云:「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恐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衝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阿彌陀佛信仰,於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

彌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跡。

彌勒信仰在朝鮮半島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京都 廣隆寺

[编辑] 結合政治

彌勒教最早於梁武帝時期創立,創始人傅大士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為彌勒轉世化身,廣弘菩薩道,門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揚大乘佛教,並未有政治運動甚至是反抗君主之舉。

由於佛典中有彌勒佛必定到來人間救苦救難的預言,在中國內地形成了一種類似猶太教基督教的彌賽亞救世思想,不少農民起義軍利用這種迷信,遂打著「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號起義。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末紅巾軍起義的兩個著名教派彌勒教和白蓮教,而衍自波斯拜火教的摩尼教,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打著「彌勒降世」的旗號活動。

由於和民變存在牽連,朝廷帝王對彌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這個信仰,唐玄宗就曾經發布《禁斷妖訛等敕》,對那些「白衣長髮,假託彌勒下生,因為妖訛,廣集徒侶,稱解禪觀,妄說災樣。或別作小經,詐雲佛說,或輒蓄弟子,號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採訪,「嚴加捉搦」。這紙敕令給彌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擊;此外,彌勒信仰還遭到佛教內部彌陀西方淨土信仰的不斷衝擊,在此雙重壓力下,彌勒信仰逐漸衰落,與民間秘密宗教逐漸併合。

中國歷史記載,借彌勒下生信仰,曲解經文而意圖發起動亂或篡奪政權的事例有很多。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扶風人宋子賢向海明「帶兵作亂」,「自稱彌勒佛出世」,借彌勒下生說起事作亂,唐以後不絕如縷。

唐朝武則天時期有中國人編造《大雲經》,認為武則天是彌勒下生,從而成為武周奪取李唐政權的輿論工具。唐朝之後,以彌勒下生作為信仰而發動民變的層出不窮。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則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為口號起義。

元代蒙古人對宗教信仰較為開明,並不太禁止,故以燒香禮彌勒聚眾結社的「香會」在華北活動頻繁。當時的明教與白蓮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彌勒思想。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彭瑩玉等人便以彌勒教為號召,後形成以徐壽輝為首的天完勢力。明教起義軍明玉珍時曾經廢釋、老二教,上奉彌勒。

而在同時期,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亦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因事蹟敗露,韓山童死,其子韓林兒繼稱小明王,立國號為,年號龍鳳,成為元末紅巾軍建立的政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彌勒教被禁,其餘黨與白蓮教漸漸合流。而在明清時期,仍不時有白蓮教徒利用「彌勒下世」的傳說起義,比如嘉慶時期的川楚白蓮教起義,此後在清末民初,又改名為先天會。

[编辑] 太虛大師與演培大師

參見:太虛及演培

1922年武昌佛學院初創時,太虛大師便規定晚課誦《彌勒上生經》及念彌勒菩薩,迴向兜率。以後但凡是太虛大師所開創的道場,皆奉行這一做法。他於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學院編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師地論·瑜伽真實義品》明境,《瑜伽菩薩戒本》次軌行,《觀彌勒上生經》以明果。

1932年12月25日,太虛大師在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借演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機緣,發起成立「廈門慈宗學會」,設立慈宗壇尊奉彌勒菩薩。此後,太虛大師於1936年在奉化雪竇寺開講《彌勒菩薩上生經》,刊行《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在第四節《慈宗的名義》里,略釋了慈宗的舉設,源流、影響、作用,以弘揚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無錫都修彌勒靜七過年。1938年冬季,縉雲山漢藏教理院計劃建「太虛台」,大師說:「紀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慚福德涼薄,望勿以名之。」從而以彌勒為尊。

太虛圓寂後,由於戰亂和政治形勢的影響,慈宗在中國一直無法弘揚。直到近期,才重新有兩岸僧人組織學會、刻印經典、發願廣傳彌勒淨土法門。而太虛的弟子演培法師,長期在新加坡宣講彌勒,並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講記》傳世。

位於韓國的彌勒菩薩像

[编辑] 日韓彌勒信仰

韓國自古以來,其國人信仰淨土者,大多是信仰彌勒淨土。在諸多彌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彌勒,慈心不殺、恆不啖肉;而為亡人得度而造彌勒佛像,也是表達信仰的一種方式。彌勒信仰與俗文化在朝鮮半島交融於一體,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聖俗融合的典型例子。三國時代,新羅花郎道受到彌勒下生信仰的影響。花郎集團把日常修養和訓練與彌勒信仰結合起來,培養忠於國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

彌勒信仰傳入日本是通過朝鮮半島作為中介的。百濟國王曾把彌勒佛像贈給日本天皇。[21]在奈良、平安時代(公元710年---1185年),彌勒寺的建造已經頗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廣。[22]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僧人,則如雨後春筍,以南都六宗僧人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學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開山祖師松蓧善珠,發願往生兜率。

1963年日本日蓮宗派的新興宗教「靈友會」吸收了彌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聖彌勒山」,將彌勒信仰引入教義。編製了新經典《彌勒經》以成為其宗經。

[编辑] 回鶻彌勒信仰

回鶻佛教主要是在漢傳佛教的影響下形成的,故其經典、教義都與漢族地區略同。其彌勒信仰亦源自漢地[23],但遠比漢族地區流行,特別在九世紀之後,彌勒崇拜在漢地衰落,而在回鶻卻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紀佛教在回鶻中消亡。

回鶻人寫有眾多彌勒崇拜的文獻,如《贊彌勒詩》、《彌勒會見記》、《Insadi經》等。回鶻人在譯經時,往往會特意在文末加入彌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時,有意強調、擴充玄奘的彌勒崇拜[24]

[编辑] 注釋與參考文獻

  1. ^ 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也是這個姓。
  2. ^ 季羨林說,在吐火羅文中加上詞尾-ik,可以將一個抽象名詞轉變為具有這個名詞屬性特徵的人,即某「者」。Metrak很可能是梵文的Maitrī(慈愛)加上吐火羅詞尾-ik(者)所形成的新字,意思為慈愛者。故彌勒又直接意譯為慈氏。季羨林《梅呾利耶與彌勒》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277_294.htm
  3. ^ 季羨林:佛家的彌勒佛就是基督教的彌賽亞
  4. ^中阿含經·王相應品·說本經》:世尊告曰。諸比丘。未來久遠當有人民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乃當出嫁。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唯有如是病。謂寒.熱.大小便.欲.飲食.老。更無餘患。……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長阿含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時。人當有九種病。一者寒。二者熱。三者飢。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是時。當起八萬大城。村城隣比。雞鳴相聞。當於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
    增一阿含經》: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
  5. ^ 漢譯《雜阿含經》中提到過《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和《波羅延那阿逸多所問》。
  6. ^ 《中阿含經》卷13:「尊者阿夷哆在眾中坐,於是,尊者阿夷哆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阿夷哆即阿逸多的另譯。漢傳《雜阿含經》、《中阿含經》皆屬於上座系說一切有部,而南傳《尼柯耶》則是上座系分別說部,同屬於上座部傳統。
  7. ^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一:「彌勒,《西域記》雲梅哩(呾之誤)麗耶,唐云慈氏,即姓也。舊曰彌勒,訛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淨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觀《下生經》云:『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8. ^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章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第三節佛陀觀的開展,第一項三世佛與十方佛
  9. ^ 後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彌勒菩薩。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羅門之子。
  10. ^長阿含經》:若始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
  11. ^ 玄奘大唐西域記》:無著弟子佛陀僧訶(唐言師子覺)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咸皆譏誚。以為世親菩薩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覩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讚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纔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厭。
  12.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佛告優波離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恆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13. ^雜阿含經·861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
    中阿含經·晡利多品·持齋經》: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四千歲是兜率陀天壽。
  14. ^ 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瑜伽顯揚。數百萬為億。……華嚴千萬為億。……智度論十萬為億。
  15. ^增一阿含經》四十四卷、《佛說彌勒下生經》: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嫡。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翅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花。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於其夜成無上道。
  16. ^增一阿含經》四十四卷、《佛說彌勒下生經》: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
  17. ^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佛國從於淨命無諸諂偽。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願大莊嚴。得一切眾生起柔軟心。得見彌勒大慈所攝。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減少三千由旬。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淨如流璃鏡。大適意華。悅可意華。極大香華。優曇缽花。大金葉華。七寶葉華。白銀葉華。華鬚柔軟狀如天繒。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軟如天綿。叢林樹華甘果美妙極大茂盛。過於帝釋歡喜之園。其樹高顯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雞飛相及。皆由今佛種大善根。行慈心報俱生彼國。智慧威德五欲眾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病。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禪定以為樂器。唯有三病。一者飲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18. ^大史》第三十二章:此時僧眾開始誦經,眾天神拉著六輛車子來到這裡,車上坐著六位天神。眾天神在車上分別向國王哀求:「請到我們愉快的天國吧!國王啊!」國王聽了他們的話,打手勢阻止他們:「等我聽完佛法。」比丘們想:「他可能是讓停止念經。」比丘們停止了念經。國王問為什麼停止?「是因為你向我們打手勢「安靜」」他們回答說。國王說:「並非如此,尊敬的先生們。」他告訴他們真意。他們聽了這些話,有的人想:「他由於瀕死而恐懼,他在說囈語。」為了消除人們的懷疑,無畏長老這樣對國王說:「怎樣才能讓人們知道車來了?」聰明的國王命令,把花鬘投入空中,讓它們分別纏在車轅上,再在車轅上掛下來。人們看到在空中自由飄浮的花鬘,就消除了他們的疑慮。而國王對長老說:「在天界什麼東西最美麗?尊敬的先生們!」其他人回答說:「兜率宮最美麗,國王啊!虔誠的人都這樣想,大慈大悲的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宮,等待成佛的時機。」最聰明的國王聽了長老的這些話,看了看大窣堵波,躺著合上了眼。
  19. ^ 三國吳支謙譯《惟日雜難經》:「有菩薩字和須蜜,難一阿羅漢經,阿羅漢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問彌勒。已問,便報和須蜜言:卿所問事,次第為解之。和須蜜覺知,便詰阿羅漢,卿適一心上問彌勒耶。阿羅漢實然。」
  20. ^大唐西域記》:無著菩薩夜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無著菩薩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迴信大乘。
  21. ^ 《佛光大辭典》第4387頁:「日本方面,最早信奉彌勒之記載,為欽明天皇十三年(551年),自百濟請得一尊彌勒石佛像,並營建佛殿以供奉禮拜。其後,兜率信仰漸盛,發願往生者極多,如高僧空海即其中著名之例。」
  22. ^ 如豐前國、加賀國加賀郡等地就有許多彌勒寺,而以大宰府的彌勒寺最為出名。
  23. ^ 回鶻文佛典中,彌勒以未來佛的身份流行於世,寫作Maitri(彌勒)Burxan(佛),這種情況與漢傳佛教接近而迥異於印度。
  24. ^ 玄奘臨終前,弟子問他「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他簡單地答到:「得生。」而在回鶻文寫本中,增加了玄奘詳盡描繪兜率天宮的內容。

[编辑] 外部連結

彌勒菩薩像

[编辑] 參見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清海無上師以中文 講於福爾摩沙西湖禪二 1992.09.27-28

godsdirectcontact.org.tw

 

 

清海無上師以中文
講於福爾摩沙西湖禪二
1992.09.27-28
(MP3-CR14)

☆ 梵天王獻河安邦

阿難請稟世尊:「過去的時候,您對眾生做了什麼特別的利益?請告訴我們弟子。」

佛答阿難:在阿僧祇劫以前,在閻浮洲,就是我們的地球,有四條河,還有兩位大國王。一位叫婆羅提婆,意思是梵天,這一位國王佔了三條河,他的國家和人民很富有,但他的兵馬比較弱。另外一位是叫罰闍達提,中國人翻譯做金剛聚,這位國王佔有一條河,他們的民眾少,不過他們的兵法很超越。

金剛聚國王想:「我的兵師雄猛,卻只有一條河,水源太少了,而梵天王的軍力很衰弱,卻擁有三條河,我們應該跟他再要一條。如果給我們一條河的話,我們會跟他交朋友,跟他很善良的交往;如果他不給的話,我就想辦法攻打他。如果給我一條河的話,有什麼我都會分享給他,在他們有災難的時候,會救他們,否則就攻打他!」於是他集合大臣商談這件大事,然後寫了一封信,送給梵天國王。

梵天國王收到信以後,心有不服:「哼!江山國土是祖宗傳下來給我,又不是我跟他搶的,他憑什麼要呢?」所以他就跟信差說:「江山國土不是從我而來,是我的祖宗父王傳下來給我的,如果現在給你們的話,是太無理了!如果你們想動用兵馬打仗的話,我們也不會客氣啊!」於是信差回去向金剛聚國王稟報這事情。

金剛聚國王於是調派大批雄兵,攻打梵天國王,梵天國王的兵師被打得四處亂竄,一塌糊塗。金剛聚國王直攻京都,把皇宮包圍起來,那個時候梵天國王很害怕,不敢出面應戰。百官眼看情勢危急,就向他進言:「奏陛下,他們的兵馬非常雄猛,我們兵師很衰弱,陛下您為什麼留戀一條河呀!然後遺害到百姓。這樣下去,也許還會失去我們的國土,請您再考慮一下,不如將這條河給他好了。」

梵天國王同意了。大臣就出去跟金剛聚國王說:「我們國王接受您的要求,還有多貢獻給您一位公主。從今天以後,我們兩個國家要好好邦交,誰有什麼好東西,就貢獻給隔壁的,有什麼危險,也要互相保護、互相幫忙。」他們兩位國王同意和解以後,就各回各的國家,金剛聚也帶那位公主回去當他的太太。

 

☆ 寶蓋王子德育萬民

過了一陣子以後,公主懷孕了,她懷孕的時候,有一個寶蓋一直在她的頭上面,不管行、住、坐、臥,那個寶蓋都跟著她。時間到了,她生下一個小男孩,他的身體發出一種很亮的光,像黃金一樣,他的頭髮很漂亮。她生下小孩以後,那個寶蓋便一直跟著那個小孩子,不是跟著媽媽的,寶蓋原來是為了那個小孩子而來的。

很多算命的人來看他,非常讚歎,跟國王說:「奏陛下,寶貝!寶貝!太子人相福厚,德高望重,是世界唯一的,無人可匹敵。」國王和王后聽了,非常高興快樂。根據當時風俗,要取名字應該根據兩個事情,第一是有一種奇象出現,第二是根據星宿。那些算命的人就問國王:「奏陛下,王后懷胎的時候,有沒有什麼奇妙的現象出現?」國王說:「懷胎的時候,有一個七寶寶蓋罩在她的頭上面,無論去哪裡,寶蓋便跟到那裡。」於是太子便被取名為寶蓋。

太子成年後,國王往生了,太子便繼位為國王。他常常出去外面觀察民情,有一次出去,看到夏天天氣很熱,農夫們頂著大太陽,赤裸著身體耕田,又看到那些牛也是很痛苦地在那邊耕田,泥巴很不好走,牛身上又拖著很重的犁,人與動物都非常、非常辛苦疲勞。國王就問左右的人:「這個人他為什麼那麼辛苦啊? 」

左右的人就跟國王說:「我們的國家是靠農業為生,多數人民都耕田做農,如果不工作這麼努力的話,沒辦法保存生命,民眾也會不夠東西吃。如果民眾貧窮、不夠東西吃的話,我們國家會危亡。」國王聽了就發願說:「如果我真是一個有福德的國王的話,願我們的民眾不應該那麼勞累耕田,米和五榖自然就會滿滿給大家夠用。」他發願完以後,果然全國每個家庭自然就會生出很多種類的五榖、米,讓大家都夠用,人民要什麼種類的米,米就出現在他的家裡面,要什麼菜就有什麼。

過了一陣子以後,國王又出去探看民情。這次他看到好多人在砍木柴、提水、舂米,汗流浹背的,看起來很辛苦。他就問百官:「人民為何要那麼辛苦?」百官答說:「奏陛下,我們人民蒙陛下的恩德,已經有足夠米、菜可吃,不需要耕田了,不過應該舂米、砍木材,才能升火煮米成飯,所以他們才那麼辛苦。」國王聽了之後又再發願:「如果我真的有福德可以當這個國家的國王的話,願我的民眾如果想吃什麼,食物便自然會到他的家來,就不用那麼辛苦地煮煮、炒炒。」他想什麼就有什麼,從那個時候,民眾自然會有東西吃,不用煮。

過了一陣子以後,國王又再出去玩,這次他看到一些人用棉花在那邊紡紗、織布,很辛苦。他又再問,然後官員又再稟報他,若沒有人織布,就沒有衣服,那民眾會冷,所以他們還是要工作。然後國王又再發願:「如果我的福德真正的要當這個國家的國王的話,願我的民眾要什麼衣服自然會有,不用紡紗織布,不用那麼辛苦。」果然如是!他的人民從那天以後,想要什麼衣服自然就有。因為樹木上都會生出來衣服,而不是生葉子,是生衣服。然後,大家喜歡哪一件就拿回去穿。太好了!

過了一陣子他又出去玩,看到很多人在製作樂器,他問:「這些人在做什麼呢?為何要這麼辛苦呢?」官員們就說:「人們吃、喝都夠用,衣服也夠穿了,他們現在想聽聽音樂,想玩樂器娛樂自己。」啊!國王又再發願了:「如果我是有福德當王的話,願我的國家的樹木會生出音樂,隨他們喜歡什麼就生出來各種音樂給他們聽。」講好了以後,真正的是這樣子!那個時候樹木都生出來很多樂器給他們玩,如果他們不想自己彈奏的話,樂器本身也會發出音樂。

又過了一陣子,有一天百官去拜見國王,碰上吃飯的時間,所以國王叫他們留下來用飯。百官們享受了一些國王吃的東西,感覺到非常好吃,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好的食物,吃了以後身體健康、精神快樂,於是他們跟國王說:「奏陛下,我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東西,又好吃、又健康、令人身心快樂!」國王就說:「如果你們想享受跟我所吃的同樣食物,那你們應該依照我吃飯的時間吃,這樣你們在家也一定會得到一樣的好食物。」於是國王就通令全國,在他吃飯的時候大家也一起吃,他吃飯的時候,會打鼓讓全國知道,大家便一起吃飯,就可以吃到跟國王所吃的一樣那麼好的、令身心快樂的食物。

 

☆ 梵天國王索河之議

那個時候,梵天國王派使者來晉見寶蓋國王,並跟他說:「您的父王在世的時候,我們送給貴國一條河流,現在您的父王已經過世了,請還那條河流給我們。」寶蓋國王回答:「我的江山不是我搶你們的,現在我已經當國王了,我不能疲勞我的民眾,這個不過是很小的事情,你們慢慢來,我會想辦法去看你們的國王,跟他商議對我們兩個國家更重要的事情。」

使者回去轉達寶蓋國王的意思,梵天王同意,於是約定好會面的時間,然後兩位國王各自帶兵馬到這條河的河邊--現在是兩國的邊界,坐船到河中央會面,就在河中央談事情。

梵天國王一看到寶蓋國王的時候,心裡就很愛慕,因為看到他的身體很莊嚴、很光亮,就像一座黃金的山一樣;他的頭髮很亮,像琉璃一樣;眼晴很亮,像星星一樣;嘴巴很漂亮,像一朵花一樣;鼻子很直很高很長,臉四四方方威儀 鼎鼎,耳朵很長,威風凜凜。喔!他越觀察,越尊重!他想這就是大梵天下凡的,不是普通的人!

他們在一起談天氣的問題,風調雨順的事。寶蓋國王說:「我國的人民吃用都不缺少的,自然而來,不用工作得很疲勞,也不用給我任何東西,我們不收稅金、不罰錢、不用法律。所以我不能把這條河送給你,然後讓我們的人民替你勞動工作。因為在我國,人民根本不用替國王做任何事情,他們吃啊、用啊、喝啊,需要什麼都是自然來的。衣服、音樂也是自然來的,什麼都有,所以他們不用為國王做什麼事。」

梵天國王聽到這麼不尋常的事,心裡已經害怕。那時已到了午飯時間,寶蓋國王的部下便開始打鼓了。打鼓讓梵天國王更怕,在那邊發抖,認為現在要抓他、殺他啦!所以他就站起來道歉,手腳都發軟、發抖了。寶蓋國王就站起來安慰他,請他坐下,說:「你為什麼那麼害怕?現在吃飯時間到了,所以軍隊應該打鼓讓我們的人民知道,因為如果民眾在我吃飯的時候一起吃飯的話,他們一定會得到很美味的山珍海味,這是我們國家的風俗啦!」

聽了這番話,梵天國王就合掌說:「請大王也要疼愛我國的國民,也給我們自然而來的食糧,跟你們那邊一樣,然後我們就會降服於你!從今天起歸順!」

 

☆ 轉輪聖王之治

寶蓋國王答應了,從那天以後,他就一起統治兩個國家。自他登位以後,百官整天整晚隨時待命,朝廷很莊嚴、不懈怠。

有一天清晨,一部金輪寶車從東方飛過來,看起來非常漂亮、光明,毫光照耀四周。寶蓋國王便從他的王座下來,跪拜天地,然後說:「如果我的福報該當轉輪聖王的話,願這部車能留下來!」說完,那部車就馬上停在宮殿前面的半空中。然後,忽然間很多屬於轉輪聖王的法器也一起飛過來,有寶象、寶女、寶珠、電兵等(註),大概像機器人,什麼都有,轉輪車大概就是以前的幽浮吧。那個時候已經有幽浮了呢!別的世界來送給他的。太好啦!有很多很多屬於轉輪聖王用的法器。

從那天起,寶蓋國王當轉輪聖王,八寶充滿,統治四天下,所有眾生靠他的恩德,安平快樂,什麼都不缺少。在他的德政之下,人民修十善戒--十個善良的戒律: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不偷盜;第三是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語;第五是不兩舌,意思說跟這個人講那個人壞,然後跑到那個人說這個人壞這樣,叫他們兩個起爭紛、講閒話的意思;第六不講惡語;第七不過分誇口,比方說,這個事情是這樣子而已,他一直在那邊加調味料,弄出很多讓別人混淆;第八是不貪心;第九是不生氣;第十是不癡迷。

因為全國都修十戒,所以他們往生了以後,都昇天了。

 

☆ 再請稟說法--緣自阿僧祇劫前

講到這裡,佛就說:「阿難,你應該知道,那個時候的寶蓋國王是哪一個人呢?就是『我』;寶蓋國王就是『我』的前世。那個金剛聚就是現在『我』的父親,那個時候的皇后,現在是『我』的母親。」

他繼續再說:「我那個時候有慈心,愛眾生像愛自己兒女一樣,平常布施財產和教理為了要引導他們。因為這個因緣,所以今天我才成佛,在三界中是至尊的,沒有人可以比得上。還有為了這個因緣,跟著我的那些眾生才知道怎麼修行,才發慈悲心、利益別人,然後大家一起互相修。」

阿難稟佛說:「敬稟世尊,寶蓋國王當轉輪聖王,不知過去的時候是有什麼因緣才做得到、才得道的?讓他還沒有出生以前,已經有寶蓋遮他的身體。」

佛就說:「阿難,過去好久好久、阿僧祇劫以前,也是在閻浮洲(指這個地球),在一座靈山上,有一位緣覺佛患有中風的病,然後醫生說應該喝牛奶才好。當時有一個商人名叫僧友,那個緣覺佛到僧友那邊,跟他講他的病,然後要他供養他一點牛奶,那個商人僧友很歡喜地供養他,緣覺佛喝了三個月的牛奶以後,病就好了。因為他感激這個恩惠,希望他的施主會得到很大的福報利益,所以他就飛到天空上,示現羅漢相,比如他顯現他的相很偉大,像虛空一樣這麼大,然後縮小起來,像一根毛一樣,他就這樣子變大變小十三次。僧友看了非常高興。隨後,緣覺佛就從虛空中下來,接受他的供養。過了一陣子,這位緣覺佛入涅槃了。僧友很想念他,火葬他以後,把他的舍利收起來放在一個黃金的瓶裡面,還蓋一個寶塔,放入裝舍利的黃金瓶,又設長方寶蓋放在寶塔上方,供養整個輩子,日夜有香、有花、有果、有音樂供養,什麼都不缺少。」

佛跟阿難說:「你應該知道,僧友為了這個供養緣覺佛的功德,所以有無量無邊的福報,昇天或是生人間的時候,都得到很光榮的地位,生活非常快樂,每次在胎裡面,都會有一個寶蓋蓋在自己的頭上面。你應該知道,僧友那個時候就是『我』的前身。所以,所有的眾生無論在家或是出家應該修福,然後生生世世才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大家聽完以後,都很高興快樂,發心要供養。故事結束!(大眾鼓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