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高巍和
性別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 1943年
Flag of Japan.svg 日治台灣臺東縣
逝世 1996年4月20日(53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臺南縣
學歷
經歷
  • 空軍飛行官、分隊長、輔導長、中隊長、大隊長 、政戰主任、督察主任、參謀長、副署長
  • 國民黨區(分)部書記、常委、支黨部委員
  • 第二屆立法委員

高巍和(1943年-1996年4月20日),中華民國(台灣)軍人及政治人物阿美族人。1991年晉升少將,成為臺灣原住民史上第一位將軍。曾代表中國國民黨以平地山胞(原住民)身份當選為第二屆立法委員[1]1996年4月20日凌晨,駕車經中山高速公路赴台北參加「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的會議,於台南新營一帶發生車禍,經送醫不治,享年53歲。

[编辑] 參考資料

  1. ^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高巍和委員簡介
显示▼隐藏▲
 ·  ·
第2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平地原住民名單
 
中國國民黨
高巍和 - 莊金生 - 蔡中涵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可靠来源很少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政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政治系列:
A coloured voting box.svg

政治學科

政治名詞

显示▼隐藏▲政體
显示▼隐藏▲政府
  • 權力分立
  • 國家元首
  • 行政部門
  • 立法部門
  • 司法部門
显示▼隐藏▲選舉
显示▼隐藏▲其他
 
政治主題頁
編輯
2004年歐洲議會政黨列表

政黨是以執政為目標的政治組織,在代議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選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針對國家和社會議題有各自的主張,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種族等都是結成政黨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學家對政黨有著不同的定義[1]:有人認為政黨是選舉工具;有人認為政黨是一種權力組織;有人認為政黨是謀求公職的工具;有人認為政黨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團體;有人認為政黨是人民利益的表達渠道。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

目錄

 [隐藏

[编辑] 詞源

英語中的「政黨」(party)一詞,源自拉丁文的pars或partire,意為劃分或分割,最先進入英語的詞彙形式是part,意為社會的一部分[2]:238-239。17世紀後,part演化成party,意為某種政治組織[3],常常與派系(fraction)混用。直到博林布魯克(Bolingbroke)明確區分了政黨和派系的不同[2]:238-239,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則第一次給政黨明確下了定義[3]

就是大家基於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則,並通過共同奮鬥來促進國家利益而團結起來的人民團體。

中文中的「政黨」一詞始於宋朝。《論語》曰:「君子群而不黨」;以黨為不良之名詞,故世多以黨為戒,後漢始有黨禁。宋以前之黨,所爭者官位,所報者私怨,亦無政策可言,皆非政黨。宋仁宗時,始有朋黨之議;歐陽修著《朋黨論》,謂惟君子有朋;蓋已明於君子執政,必多集同志以行其政策,不必以朋黨為諱矣。中國之有政黨政治,殆自宋神宗時之新舊兩黨始。其後兩黨反復互爭政權;新舊兩黨各有政見,皆主於救國,而行其道特以方法不同,主張各異,遂致各走極端。縱其末流,不免於傾軋報復,不可純以政爭目之;而其黨派分立之始,則固純潔為國,初無私憾及利祿之見雜其間。此則士大夫與士大夫分黨派以爭政權,實則中國歷史上僅有之事也[4]

[编辑] 政黨的產生

對於現代政黨的產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理論。制度論認為,政黨的出現是伴隨議會與選舉制度改革的結果[2]:250-251歷史局勢論認為,政黨是在新舊制度交替和民族戰爭中,因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產生爭議,從而產生了多樣性的政黨[2]:250-251發展論認為,社會現代化導致社會各方面關係得以加強,從而出現了政黨[5]危機論認為,形成國家時會發生新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危機,政黨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產生的[2]:250-251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在階級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列寧毛澤東則進一步指出,現代政黨是階級的領導者[6][7]

法國政治社會學家迪韋爾熱將政黨產生的方式歸納為內生黨和外生黨。內生黨是議會內部的議員聯合起來而形成的;外生黨是統治集團外的政治力量對統治集團發起挑戰並要求在議會中取得自己的席位而產生的[2]:251-252

塞繆爾·亨廷頓對政黨的發展規律提出了一個四階段模式[8]

  1. 宗派階段:通常為政黨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時期,少數政治精英以其野心在短暫聯合下展開權力鬥爭,在議會內部形成不同派別。如果沒有議會,主宰局勢的政黨往往會變成革命密謀集團。
  2. 兩極化階段:議會中的派系與社會勢力聯合組成政黨,形成兩極化格局。如果革命性政黨要改變現行制度,那麼國家中政治力量很可能會分化成革命派和反革命派。
  3. 擴展階段:政治領袖通過各種辦法得到群眾的擁護,以實現自己控制政權的目標。在革命模式或民族主義模式中,革命性的政黨儘力號召群眾,通過獲得民眾的支持來推翻現有體制或驅逐帝國主義,實現自己的目標。
  4. 制度化階段:在議會內部發展出來的政黨常常會形成兩黨制,如果有外力介入則會形成多黨制,而革命性的政黨則會建立起一黨制或一黨為主的政黨制度。

[编辑] 發展歷史

17世紀以後,歐洲國家產生了政黨,並在後來逐漸演變為近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其中,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形成了兩黨制;以法國為代表,形成了多黨制。在20世紀,以蘇聯共產黨和德國納粹黨為代表,又產生了組織嚴密的專政政黨。[9]

[编辑] 早發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

早發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多是因為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則分歧而由政府內部的政治派別組合形成的[10]:11。最初的政黨主要是掌握政權和監督政府,與普通大眾並無緊密關係。他們的活動也局限於議會和政府內部。直到現代選舉制度確立以及普選權的擴大,才出現了大眾性的政黨[2]:242-243

現代政黨最初誕生於英國1640年英國議會就實行君主制還是共和制的問題而形成了宮廷黨民權黨兩大派系。1679年,在關於王位繼承權的爭論中,支持宮廷黨的人被反對者斥為「托利」(torry,意為歹徒,愛爾蘭罵人的話);支持民權黨的人被反對者斥為「輝格」(whig,意為強盜,蘇格蘭罵人的話)。1688年光榮革命後,兩黨同意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33年,托利黨正式定名為保守黨,輝格黨定名為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慣例。直到1866年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2]:241-243

美國的政治派別則是在圍繞1787年憲法問題而出現的。在討論和批准1787年憲法時,形成了主張建立聯邦政府的聯邦黨和主張在憲法中更注重保障人民權利的民主共和黨,被聯邦黨人稱為「反聯邦黨人」。1828年1852年間,民主共和黨內部又分成了民主黨和輝格黨兩派,南北戰爭後,美國才出現延續到現在的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局面[2]:241-243

法國的現代政黨則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過程中出現的。斐揚黨人主張實行君主制;吉倫特派山嶽黨人則主張廢除君主制。拿破崙執政後,法國政壇又出現了保皇派、溫和派和激進派。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國會中基本分為保皇黨共和黨和社會黨,這種左中右的格局一直延續到現在[2]:241-243

[编辑] 後發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

後發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不同於英美法國家的政黨,這些國家的政黨都是將政黨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從而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

德國在普魯士時期,於1861年出現了主張德國統一的進步黨(1884年改稱自由思想黨),1865年德國南部出現了主張民主的人民黨1869年出現了德國社會民主工黨1876年在原保守黨基礎上組建了全國性的政黨德意志保守黨。魏瑪共和國後,開始實行普選制和比例代表制,議會內的政黨多達30多個,希特勒上台後,宣布除納粹黨外其他一切政黨非法。二戰結束後,較有活力的政黨有20多個[2]:245

義大利最早的現代政黨是1892年成立的工人黨,之後在1897年出現了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共和黨。1914年被開除出社會黨的墨索里尼創建了「自主革命行動法西斯」,1919年又建立全國性的「義大利戰鬥法西斯」[10]:20,並於1921年改名國家法西斯黨1926年上台後取締了其他政黨。二戰後,天主教民主黨成為多黨格局下的最大黨[2]:245-246

日本的現代政黨出現於明治維新時期的自由民權運動。1874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黨愛國社[11]1875年,愛國社與其他政黨聯合成立了全國性政黨,名稱未變。1880年,愛國社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國會開設期同盟,取代了原來了愛國社,次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自由黨,1882年又成立了代表工商界利益的立憲改進黨。二戰之後,日本形成了多黨林立的局面,1995年出現了右派政黨大聯合左派政黨大聯合的局面,此後自民黨一黨獨大,政黨鬥爭主要表現為自民黨內部派系之間的鬥爭。1990年代以後,再次進入多黨競爭的局面[2]:246

[编辑] 無產階級政黨

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開始出現。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誕生了第一個工人政治團體倫敦工人協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建立了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1850年,共產主義者同盟內部產生分裂,於1852年11月宣布解散。此後,馬克思在1864年又創立了第一國際,直到1872年海牙會議後停止活動,並在1876年解散[2]:246-247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布魯塞爾創建了德意志工人協會,但是一年後就停止了活動。1866年,德國創立了薩克森人民黨,並在1869年與德意志工人協會等組織中的民主派合并建立了德國社會民主工黨1875年又與德國工人聯合會合并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年改稱德國社會民主黨,意識形態轉為社會民主主義[2]:246-247。法國在1879年成立了法國工人黨1882年黨內分裂為馬克思主義派和可能派,後者另外組建了法國社會主義工人協會1901年法國工人黨與革命社會黨聯合為法蘭西社會黨1905年,這幾個組織合并為法國社會黨[2]:247-248。自此之後,歐美各國都出現了工人黨共產黨,但是都沒有成為本國之中主導性的政黨。而在一些傳統的專制主義國家,出現了一批以民族振興為目的的改良型政黨,而社會矛盾的激化更催生了無產階級政黨,並走上了推翻舊政權的暴力革命之路。並在取得政權後實行一黨專政的制度[2]:248

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1903年內部分化為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兩派。其後產生了布爾什維克黨。1917年布爾什維克武裝起義奪得政權,並建立起世界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制度。1925年布爾什維克黨改名為全蘇聯共產黨(聯共布),1952年再次改名為蘇聯共產黨(蘇共)。在俄國革命影響下,中國、古巴、朝鮮、越南等國家也相繼建立起共產黨並成為執政黨。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或工人黨有的解散,有的轉變為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有的重建後成為多黨政治下的一黨;中國、越南和古巴的共產黨則走上了市場化改革的道路[2]:249-250

[编辑] 發展中國家的政黨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政黨都是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產生的。拉美國家在19世紀初就已經有政黨,但是多屬於寡頭性質的政黨,真正群眾性政黨是在1930年代以後逐漸出現的。民族獨立運動中產生的政黨一般都是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有的獨立後成為執政黨並實行一黨制,例如埃及新加坡莫三比克安哥拉等;有的則在獨立後政黨改組,或重新建立新的政黨,例如赤道幾內亞印度尼西亞;有的經歷過軍政府後才出現政黨,例如薩伊、索馬里泰國[2]:250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開始都實行一黨制,有些國家還實踐了全民黨理念。經過幾十年發展後,發展中國家的政黨呈現多元化趨勢,兩黨制、主從政黨制、多黨制都有實行。但是普遍制度化不足,領袖魅力對政黨影響很大,政黨與軍隊關係複雜等,政黨制度不是非常穩定[2]:250

在一些一黨佔主要地位的國家,反對黨是默許存在的,但是通常沒有機會獲得實權。佔主要地位的政黨則容易有機會通過贊助、在投票中舞弊或利用行政、司法手段以保持政權。

[编辑] 政黨的消亡

政黨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消亡。一種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沒有而及時轉型,從而喪失了民眾的支持,例如西歐早期的各種保守黨;再一種是認為自己使命已經完成而自行宣布解散,例如1947年的海地共產黨;還有一種是政黨失去主要領導人後崩潰,例如1960年韓國的自由黨在失去領導人後,黨員或者退黨,或者加入其他黨派;另一種是被視為非法組織而被取締;也有隨著政權的解體而解體,例如蘇聯共產黨[2]:274-275[10]:205

[编辑] 政黨分類

政黨的分類條件很多,主要有按其結構、功能或運作。不同的劃分標準會劃分出各種政黨類型。

[编辑] 根據意識形態

依據意識形態對政党進行分類是人們使用的最多的一種分類方式。政黨通常被認為是處在一個政治光譜中。典型的類型包括激進的左翼政黨、改良的中間政黨以及保守的右翼政黨。左派通常傾向於社會民主、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共同特徵是主張國家管制市場實行某種計畫的必要。而右派政黨則傾向於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反對國家干預自由市場,強調市場機制的調控功能,並且重視宗教與家庭等傳統價值。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共產主義政黨、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保守主義政黨、民族主義政黨法西斯主義政黨生態主義政黨地區主義政黨[12]

  • 共產主義政黨:共產主義政黨奉行共產主義冷戰時期其發展達到頂峰,1986年15個國家共有9000萬黨員。但是蘇聯解體後,中東歐地區的共產黨大部分解散或者其成員放棄了信仰。西方國家中的共產黨在本國影響甚微,而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則多走上了經濟改革的道路。
  • 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是第二國際解散後持改良主義的成員建立的走中間路線的政黨,主張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1951年19個國家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在德國法蘭克福建立了社會黨國際,黨員數目有1600多萬,在一些國家有單獨執政或聯合執政的經歷。
  • 保守主義政黨:保守主義政黨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政黨,二戰以後其影響有所減弱,主要局限於已開發國家。其主要國際組織有國際民主聯盟、自由黨國際和基督教民主聯盟,共有90多個政党參加。
  • 民族主義政黨:民族主義政黨大多產生於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中,大多主張民族主義。許多民族主義政黨在本國進行一黨制主從政黨制統治,但是沒有較大的國際性組織。
  • 法西斯主義政黨:法西斯主義政黨主要是指二戰期間在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出現的獨裁性政黨。目前在一些國家仍然存在法西斯主義傾向的政黨。
  • 生態主義政黨:大多是已開發國家內主張生態保護、社會公正、基層民主的政黨,最為典型的是綠黨,國際組織有歐洲綠黨
  • 地區主義政黨:一些國家中以維護所代表的地區或少數民族利益的政黨,一般都只在本國活動,基本上都是小黨,幾乎沒有上台執政的機會。有些地區主義政黨更是以爭取本地區獨立為目標,例如英國的威爾斯人民黨

[编辑] 根據合法與否

根據政黨是否為其所在國家的法律承認,可以分為合法的政黨和非法的政黨。合法政黨為該國法律所認可,一般都認同現行的制度,可以合法的開展各種活動。非法的政黨不為該國法律所認可,往往以推翻現行制度為目標,只能秘密開展活動。某些國家還有半合法的政黨,這些政黨雖然得不到法律的認可,但是國家又默許他們進行一些公開或半公開的活動。根據政黨在該國政治生態中的參與程度,又可以將合法的政黨分為起主導作用的體制內政黨(例如日本自民黨、美國共和黨民主黨)和在政黨競爭中只起到很小作用的體制外政黨(例如蘇格蘭民族黨、美國進步黨)。體制內政黨又可以分為執政黨在野黨和參政黨[2]:253

[编辑] 根據組織方式

根據政黨的組織方式又可以分為精英黨、幹部黨和群眾黨;根據政黨的活動範圍則可以分為全國性政黨、地區性政黨和國際性政黨[2]:253

政黨的基層組織因為政黨所處的社會,或者政黨的目標而會有所不同。法國學者杜瓦傑依照基層組織類型對政党進行歸類,分為細胞(cell)、俱樂部(cacus)、支黨部(branch):

  • 「細胞」以又稱小組、蘇維埃。以「細胞」為基層組織的政黨通常不以贏得議會選舉選舉為目的,而是志在推翻現狀政治秩序。執政後通常壟斷政權,組織深入整個市民社會的所有領域,貫徹政黨意志,對社會實行徹底統治。其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例如蘇聯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朝鮮勞動黨、阿爾巴尼亞工人黨、1990年代以前的中國國民黨等。
    註:納粹黨亦屬細胞型政黨,然其組織原則為絕對的領袖、元首制。
  • 以「俱樂部」為基層組織的政黨以贏得各級議會、地方政府行政首腦職位之選舉為目的,組織最為鬆散,平常沒有規律的組織生活,幹部以志願工作者為主,從事選舉募款與政綱宣傳。例如美國民主黨、共和黨。
  • 以「支黨部」為基層組織的政黨,其情況介於上面兩類之間。黨基層組織有較為規律與嚴謹的政治架構,幹部為常業專職人員,負責選舉募款與政綱宣傳。但支黨部並不全面滲透到市民社會。例如日本自民黨,日本共產黨,歐洲各民主國家的政黨,1990年代以後的中華民國各政黨等。

[编辑] 根據政黨紀律與政綱嚴謹程度

依照政黨紀律與政綱嚴謹程度,除了一黨專政國家外,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的國家的政黨一般分為「剛性政黨」與「柔性政黨」。剛性政黨政綱與黨章規定嚴謹,長期具有一貫性。黨紀較為嚴格,黨員實行登記制度,有時進行考察篩選,較難隨意參加。其中央與基層組織架構較為清晰,具有明確定義的日常業務,行政領導職權明確。歐洲民主國家政黨,特別是傾向工人階級的政黨多屬於此類。柔性政黨政綱與黨章內容較為模糊,隨著選舉情勢保持較大彈性,因選情與領導人政見而常有變異。黨紀鬆散,甚至沒有黨員登記制度,政黨機構不清楚其黨員人數與 身份,出入自由不需考察。柔性政黨中央與基層組織具有很大隨意性,大多只在選舉期間活動,平時僅是俱樂部與談話會性質,中央領導只是候選人的競選總幹事, 沒有實質的政黨領導權。美國民主黨、共和黨與加拿大、紐西蘭等國政黨屬之。

[编辑] 根據階級屬性

馬克思主義根據政黨的階級屬性進行分類,分為資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政黨。也有學者又將之細分為資產階級政黨、無產階級政黨和小資產階級政黨[2]:253

[编辑] 構成要件

參見:政黨政治

政黨具有其特別的多元影響力,其特徵可就組織要素和黨的民主化深論,相較於其他的社會團體和利益團體,其規模顯的龐大且全面,其有以下組織要素:

  • 黨員:政黨的基層,政黨的品質和成敗,都和黨員有素質優劣有密切關係。
  • 黨綱(黨章):黨綱就是實現政黨最高目標的綱領。
  • 黨紀:政黨的組織較一般社會團體嚴密是由於其具有嚴格的紀律,組織能夠發揮真實的作用以集中人力和物力,進而完成既定的目標(通常是選舉),主要就是依賴紀律。
  • 黨產:政黨為了推行黨務完成政治任務,必須有充裕的經費和資金以維持開支,除了政黨本身生產事業開闢財源和社會捐獻以及黨員的捐款,黨員繳付的黨費也是一種基本的經費來源。

[编辑] 政黨制度

主條目:政黨制度

一黨制國家,往往只有一個政黨擁有執政權。當中可細分為一黨獨大和一黨專政。一黨專政的國家雖然有時候有其他的少數黨派,但是他們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黨的領導,通常會出現於社會主義國家,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一黨獨大是指國內雖有許多其他小黨,但因未能獲得民眾普遍支持,故其勢力無法影響政府的決定,例如現在的新加坡和解嚴前的台灣。

有些國家受選舉制度影響,政治只由少數政黨輪流壟斷,例子如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日本的自由民主黨和民主黨,以及印度的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等。這些國家只有兩個主要政黨能取得組成政府的權力,在沒有改變制度的情況下,其他小黨便難以贏得選舉。

而多黨制國家則是國內有3個以上勢均力敵的政黨互相競爭取得執政機會,選民能有較多的選擇。但因意見分歧,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可獲得國會過半數的席次,以致無法單獨組閣,為了避免立法等效率不彰,各政黨間常會組成聯合政府來執政,例如:法國、義大利等。

有些政黨是地區政黨,他們只以爭取地區執政或地區議會大多數為目標,或只以地區和平獨立為目標(例如魁北克黨),有意地區執政但無意全國執政。也有些政黨是跨國性質的,或建立跨國的政治聯系(例如綠黨),以針對一些跨國社會議題(例如人本與環保),然而有些地區(例如香港)禁止參政團體進行跨國政治聯系。[13]

[编辑] 參看

[编辑] 參考文獻

  1. ^ 王浦劬. 政治學基礎.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26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孫關宏. 政治學概論.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7309036611. 
  3. ^ 3.0 3.1 Giovanni Sartor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4. ISBN 0-521-29106-2. 
  4.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
  5. ^ 王滬寧. 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43. 
  6. ^ 列寧全集第39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21. 
  7. ^ 毛澤東選集第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335. 
  8. ^ 塞繆爾.P.亨廷頓.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王冠華 譯. 北京: 三聯書店. 1989:  381-388. ISBN 9787108001221. 
  9. ^ http://aceproject.org/ace-en/focus/core/crb/crb05/?searchterm=party%20funding ACE Encyclopaedia: Public funding of political parties
  10. ^ 10.0 10.1 10.2 施雪華. 政黨政治.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3:  11. 
  11. ^ 林尚立. 政黨政治與現代化——日本的歷史與現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17. ISBN 9787208027688. 
  12. ^ 郭定平. 政黨與政府.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9. ISBN 9787213016349. 
  13. ^ http://aceproject.org/epic-en/CDMap?question=PC15 ACE Electoral Knowledge Network: Comparitive Data: Political Parties and Candidates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来源绝对可靠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謝來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謝來發
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士
性別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 開南商工高級部畢業
  • 美國舊金山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
經歷
  • 曾膺選十大傑出青年
  • 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理事長
  • 中華民國電機電子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 中小企業協會理事
  • 行政院經革會產業委員
  • 中國國民黨中央社工會研究委員
  • 濟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 中國國民黨生產事業十七支黨部主任委員
  • 中華民國自創品牌協會理事
  • 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法委員
    (1990年-1993年)

謝來發中華民國(台灣)企業家政治人物,曾代表中國國民黨在工業團體當選為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法委員[1]

[编辑] 參考資料

  1. ^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第1屆立法委員個人資料 謝來發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