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格致中學董事長鄭義燕和校長鄭經綸<br>及同學 格致中學董事長鄭義燕和校長鄭 ...

203.72.198.1

鄭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鄭經
南明延平郡王
姓名 鄭經
賢之
元之
式天
官職 大明招討大將軍
封爵 太祖
封地 延平
出生 崇禎十五年
1642年10月25日(1642-10-25)
逝世 永曆三十五年
1681年3月17日 (38歲)
台灣承天府
諡號 文王
显示▼隐藏▲親屬
父親 鄭成功
嫡兄弟 鄭聰鄭明鄭睿鄭智鄭寬鄭裕鄭溫鄭柔鄭發
鄭克𡒉鄭克塽鄭克舉
其他親屬 祖父: 同安侯鄭芝龍
祖母: 田川氏
叔父: 田川七左衛門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南明、清初的反清勢力之一,鄭成功長子。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

[编辑] 繼承權爭奪

鄭成功攻臺時,鄭經留守廈門,就趁此機會和弟弟的乳母昭娘外遇偷情[1],還有了兒子鄭克𡒉。 當時的士大夫認為這是亂倫[2],鄭成功遂下令處死昭娘,鄭經卻暗中將她藏起來[3]。後來被鄭經的岳父唐顯悅告發,鄭成功盛怒之下,要留守金門、廈門兩島的鄭泰洪旭處決鄭經[1],兩人不肯執行,臺灣和金廈的關係開始緊張。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去世,在台灣的黃昭蕭拱辰等人,以鄭經得罪鄭成功,遂擁立鄭成功的五弟鄭襲延平監國,代理招討大將軍。另一方面,鄭經也在廈門宣佈自己為嗣封世子、襲封延平郡王[4],以和鄭襲等人抗衡,鄭氏王朝從此一分為二。

鄭經為了解除清軍的威脅,提出加入清朝的朝貢體系[5],和康熙帝交涉。鄭經便利用停戰的機會,於十一月初一[6](12月11日)進攻臺灣,戰鬥中黃昭被流箭射死,其餘將領皆投降。鄭經勝利後進入安平城,處死蕭拱辰等人,並把鄭襲軟禁於廈門,結束了這場內鬥。

[编辑] 退往台灣

永曆十七年(1663年)一月,鄭經發現鄭泰和黃昭暗中聯絡,和清朝談判又是由鄭泰負責,鄭經開始懷疑他的忠誠,遂監禁鄭泰,鄭泰的弟弟和兒子遂投靠清朝。

不久康熙帝拒絕了鄭經的條件,便拉攏荷蘭人組成聯軍對抗鄭經。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聯軍進攻金門、廈門,鄭軍不敵而棄守,退往銅山。戰後人心開始不穩,連大將周全斌也投奔清朝,鄭經遂退往台灣[7]

永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聯軍進攻澎湖,卻遇到颱風無功而返。清朝因此放棄進攻臺灣,恢復和鄭氏王朝談判,但於1667年1669年兩次談判,鄭經都以不接受薙髮為由拒絕。清軍威脅解除後,鄭經致力於平臺,於1666年進攻基隆。雖然鄭軍並未攻陷,荷軍終究認為基隆難以防守,於1668年棄守,荷蘭從此放棄搶奪臺灣。

[编辑] 發展貿易

鄭經退守臺灣後,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接受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8]。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8],當時臺灣的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販賣[8]。流民也負責替鄭軍據守島嶼[8]

德川幕府是鄭氏王朝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大量輸入日本、銅、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1672年達到高峰[9], 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9]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請前來台灣,雙方於1672年簽訂通商條約[10]。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藥和兵器,英國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11],鄭經還借用英軍炮兵作戰[11]

[编辑] 渡海西征

永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響應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事變,以提供戰船給鄭經,換取出兵,鄭經答應。五月,鄭經從臺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12]。耿精忠這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戰[13],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佔領海澄、同安,耿精忠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14],雙方開始交惡。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鄭經聲勢逐漸高漲,向他交涉,希望將泉州交還,鄭經不允許。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奪回泉州,鄭經派劉國軒於塗嶺(今泉港區塗嶺鎮)擊退耿軍,接著又為了爭奪漳浦而發生戰鬥。直到永曆廿九年(1675年一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約定,提供5艘戰船給鄭經,並以楓亭(今仙遊縣楓亭鎮)為界線,北方屬耿精忠、南方屬鄭經,雙方才停止鬥爭。

鄭經雖於之前兩次擊退廣東的清軍,仍然有潮州府的轄縣不肯服從。與耿精忠和解之後,鄭經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軍抵達海澄。這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繫,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見面、或者是派兵一同進攻,這兩項命令黃芳度都不服從,並於六月舉兵反抗。鄭經親自包圍漳州,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為了報復黃梧破壞鄭家墳,鄭經車裂黃梧、黃芳度的屍體[15],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鄭軍擊敗,只得加入三藩反清陣營,並將惠州割讓給鄭經。這時鄭經已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軍的領土讓他奪取,因此容易因領土爭奪和盟友起衝突。五月,耿精忠打算會合吳三桂進攻江南,徵召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師,劉應麟不願派兵[16],暗中聯絡鄭經[16],攻下汀州。

這件事造成鄭、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鄭經必須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3萬人進攻福州,卻於十月十五11月20日[17]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廈門。

[编辑] 晚年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廈門。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粵東、浙南沿海的島嶼[18],穩定軍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門,鄭經任命他統帥大軍,準備反攻閩南永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來在漳州、泉州一帶的戰鬥,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出現僵局。

十二月[19],清朝再度恢復遷界令從福州、到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20], 並且蓋圍牆當作界線[20],使得鄭氏王朝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清將進行交易[20]。經過多年的征戰,鄭氏王朝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20],軍隊又缺乏補給[21],鄭經只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於永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1680年4月10日)退回臺灣,並將國事都交給兒子鄭克𡒉處理。

永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承天府去世,享年四十歲。

[编辑] 詩作

  • 《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
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
雄圖終未已,日夕整戈矛。
  • 《題東壁樓景自敘》
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
試問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一漢臣。
  • 《悲中原未復》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狄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 《聞西方反正喜詠得誠字》
群胡亂宇宙,百折守丹誠。
海島無鸞信,鄉關斷雞聲。
義師興棘岫,壯氣撼長鯨。
旗旆荊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聞因色動,滿喜又心驚。
原掃腥羶幕,悉恢燕鎬京。
更開朝貢路,再築受降城。

[编辑] 評價

  • 美國學者丹尼·羅伊(Denny Roy):鄭經在台灣雖然稱為延平郡王、奉為正統,但當時明朝實際上已經滅亡,而清朝又尚未對台灣行使主權,因此實際上台灣是獨立政權[22]

[编辑] 家庭及關聯

父:鄭成功

[编辑]

藩府二鄭公子墓。為少數未被清朝遷回中國大陸的明鄭古墓。
  • 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
  • 鄭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睿,字哲聖,號聖之。早卒。與鄭發合葬於今位於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
  • 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寬,字哲碩,號碩之。不知所終。
  • 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溫,字哲念,號念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鄭發,字哲奮,號奮之。早卒。與鄭睿合葬於今位於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

[编辑]

  • 長子:鄭克臧,娶陳永華之女為妻。克臧原為鄭氏王位的第一繼承人,但遭到馮錫範等人謀殺,得年僅十六。
  • 次子:鄭克塽,諱秦,字實弘,號晦堂,娶馮錫範之女為妻。繼承父親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之官爵,於1683年降清,結束鄭氏王朝於台灣二十一年的統治。
  • 三子:鄭克舉,鄭克爽降清後,面請康熙帝,准克舉敘官。

[编辑] 注釋

  1. ^ 1.0 1.1 《海紀緝要》,頁30
  2. ^ 唐顯悅向鄭成功告發時說:「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參見:《臺灣外記》,頁210
  3. ^ 《裨海紀遊》,頁50
  4. ^ 《海紀緝要》,頁31
  5. ^ 《鄭氏關係文書》,頁1-8。以及《製作福爾摩沙》,頁202
  6. ^ 此場戰鬥的日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海紀緝要》、《鄭成功傳》、《小腆紀年》都記載十一月初一,但是《台灣外記》卻說是十月十七
  7. ^ 《海紀緝要》,頁35
  8. ^ 8.0 8.1 8.2 8.3 《臺灣史》,頁182-183
  9. ^ 9.0 9.1 《臺灣政治史》,頁62-63
  10. ^ 引用錯誤:無效<ref>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鄭英的引用提供文字
  11. ^ 11.0 11.1 《臺灣史》,頁204-205
  12. ^ 《鄭成功傳》,頁36
  13. ^ 《海紀緝要》,頁40
  14. ^ 《靖海志》,頁75
  15. ^ 《臺灣外記》,頁298。以及《清聖祖實錄選輯》,頁55
  16. ^ 16.0 16.1 《海紀緝要》,頁50
  17. ^ 戰鬥日期及鄭軍人數,參見:《清聖祖實錄選輯》,頁63
  18. ^ 《靖海志》,頁82
  19. ^ 換算成陽曆,已經是1679年1月到2月
  20. ^ 20.0 20.1 20.2 20.3 《臺灣史》,頁184
  21. ^ 《靖海志》,頁91
  22. ^ Denny Roy《臺灣政治史》,頁65-66

[编辑] 參考資料

以上皆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漢籍電子文獻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台北:眾文圖書,1990年
  •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
  •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台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發行,2006年
  • 李騰岳:《鄭成功死因考》
亦可參考《福建省志》鄭經條目,敘述明晰,[網址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6&index=270]
前任:
鄭成功
南明延平郡王
1662年1681年
繼任:
鄭克𡒉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来源绝对可靠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 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chens.org.cn

 

五經博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儒家
Confucius Tang Dynasty.jpg
显示▼隐藏▲儒門人物
显示▼隐藏▲儒家經典
显示▼隐藏▲古典儒學
显示▼隐藏▲相關事項
 
儒家文化圈
 ·  ·

五經博士是中國古代的學官名。西漢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為《》和《》增置博士,與漢文帝漢景帝時所立的《書》、《詩》、《春秋》博士合為五經博士。自此之後,博士專門負責經學的傳授。五經博士的設置,使得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官食祿的主要條件,從而確立了儒學和儒學經典的權威地位。

五經博士開始設置時,人數不詳。漢宣帝末年,五經博士有十二人。東漢時期,有十四人。博士的弟子,在漢武帝時為五十人。後世不斷增減。至漢末,博士弟子達三萬餘人。在百濟也有五經博士。

[编辑]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第四卷 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下冊)·第三節 五經博士和經今古文之爭

  第三節 五經博士和經今古文之爭五經博士五經博士的設置,是漢朝廷掌握經學的重要標志。在這以后,經學獨占了官學。

  劉邦是一個不喜歡儒生、不喜歡經學的開國皇帝。陸賈不斷地向劉邦稱道《詩》、《書》。劉邦罵他說:老子在馬上得天下,要《詩》、《書》有什么用!陸賈說:在馬上得天下,還可以在馬上治理它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權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取滅亡。鄉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劉邦聽了,面有慚色。他要陸賈把秦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及古之成敗原因寫出來。陸賈每上奏一篇,劉邦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日《新語》。這時,大概還沒有設置經學方面的博士,而陸賈所論,引申經義,聯系實際,已是經學博士所職掌。

  文帝、景帝時,見于記載者,有一經博士。如張生,如晁錯,乃《書》博士:如申生,如轅固,如韓嬰,都是《詩》博士;如胡毋生,如董仲舒,乃《春秋》博士。像這樣設置的博士,雖都屬于經學博士,還不能說是經學博士的定制。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推陳之士,帝親策問。董仲舒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理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多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的主張,得到武帝的采納。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罷黜百家,專立五經博士。于是,除個別情況外,儒家經學以外的百家之學失去了官學中的合法地位,而五經博士成為獨占官學的權威。

  五經博士的開始設置,不知有多少人。宣帝末年,增至十二人。東漢初年,博士有十四人。《易》四:施、孟、梁邱、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公羊》二:嚴、顏氏。由此至東漢之末,博士人數無所增損。

  博士的弟子,在武帝時為五十人。昭帝時,增弟子滿百人。宣帝時增倍之。成帝末,增弟子至三千人。漢末,太學大盛,諸生至三萬余人。

  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于太學。師生傳授之際,要遵守一定的師生關系,不能混亂。這叫作守師法和守家法。先有師法,然后有家法。師法,指一家之學創始人的說經。家法,是指一家之學繼承人的說經。例如董仲舒通公羊學,立為博士,他的說經即為師法。再傳下去,其弟子更為章句,又衍出小的派別,如“顏氏公羊”、“嚴氏公羊”,就是家法。如不守師法、家法,非但不能任為博士,即使已任為博士,一旦發現,也要被趕出太學。如西漢孟喜從田王孫學《易》,即因不守家法,不得任博士。

  博士秩卑而職尊。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議政,往往是擔當國家大事。

  石渠閣議奏,白虎觀議奏因五經博士的設置,經學與利祿之途就密切地聯系起來。《漢書·儒林傳》: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于魯申公,傳至子孫,為博士。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江公吶于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

  太子既通,復私問《穀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魯榮廣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廣盡能傳其《詩》、《春秋》,高才捷敏,與公羊大師睦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復受《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千秋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篤。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后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為《穀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狄,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征江公孫為博士。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乃征周慶,丁姓待詔保官。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余歲,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并論,公羊家多不見從。……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

  這可見,一家之學是否興盛,要看它是否能取得政治力量的支持。武帝在位,公孫弘為丞相,《公羊》之學興。宣帝在位,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受重用,《穀梁》之學興。

  宣帝詔《五經》名儒評議《公羊》、《穀梁》同異,連類而及《五經》同異,這是經學史上一次重要的盛會,是著名的石渠閣議奏。在這次議會中最突出的活動,是宣帝以皇帝的名義,親自裁定經書的是非同異。這一活動抬高了會議的政治地位,也使皇帝以大家長、大宗師的身份出現,突出了皇帝作為文化最高統治者的形象。這事發生在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

  明帝、章帝都是宣揚儒學的。明帝在即位之初,親臨辟雍,“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于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章帝于建初四年,“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章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白虎觀議奏的規模和經歷的時間,都要超過石渠閣議奏。《漢書·藝文志》于“書類”著錄:“議奏四十二篇”,注:“宣帝時石渠論”。于“禮類”著錄:“議奏三十八篇”,注:“石渠”。于“春秋類”著錄:“議奏三十九篇”,注:“石渠論”。這些議奏都久已佚失。白虎觀所論,《后漢書·章帝紀》稱作“白虎議奏”,《儒林傳》稱作“通義”,書今存,一般稱作《白虎通》。

  經今古文之爭由于五經博士設置后,立于學官的,基本上都是今文經,而古文不得立,于是乃有經今古文之爭。

  今文經是用漢代流行的隸字書寫的。古文經是用先秦六國時流行的字體書寫的。今古文經,不只是字體書寫上的不同,而在文字內容、篇章多寡以及學風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今文經學領域里,董仲舒是很有影響的大師。他的大一統思想,適應了當時發展中的政治形勢;他的陰陽五行災異的說法,為漢家的皇權涂上了神秘的靈光;他的春秋公羊學很受重視。但今文經學在前進的路程上顯然走上了不健康的道路。一是煩瑣說經,一經說到百余萬字,少也有數十萬字,令人生厭。一是宣揚迷信,如求雨、止雨的法術和以孔子名義捏造讖緯。這二者都是不能保持今文經學已有的地位而滋長其內部陳腐的因素。漢哀帝時,劉歆揭露今文學派的儒生說:“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疲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于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疾妒,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這指出了今文學派于煩瑣說經的同時,甚至疲老不能究一經,抱殘守缺、目光短淺,死抱著師法,拒絕進步。這實際上是反映今文學派的衰落,但他們仍堅持學官的地位,不肯向古文經學讓步。

  漢景帝時大會白虎觀,這正是總結今文經學的良好機會。但今文學派的博士和儒生沒有人能把這個任務承擔起來。承擔這個任務的反而是古文學者班固,是他寫出了《白虎通》,把今文經學系統地作了總結。也還是在章帝時,他讓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不受學官,然皆摧高第和封爵,給事廷署。這對于古文學者,雖還不能立于學官,但承認了其在政治上學術上的合法地位。以上這兩件事表明古文經學的勢力在相對地增長,而今文經學在相應地削弱。

  東漢出現了不少的經學大師,先有鄭興、鄭眾、賈逵,后有馬融、鄭玄。他們都是在古文經學上有成就,而且不為古文經學所限。

  鄭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官太中大夫。以不善讖,不為朝廷所重。鄭眾,字仲師,是鄭興的兒子,官大司農。建初八年(公元83年)卒。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官至侍中,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卒,年七十二。

  鄭興、鄭眾、賈逵,都以通春秋左氏學見稱。鄭興為左氏撰條例、章句、訓詁。鄭眾亦為左氏作注。鄭興和鄭眾又各著《周官解詁》。賈逵,他的父親賈徽是一個博學的人,曾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尚書》于涂惲,學《毛詩》于謝曼卿,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賈逵悉傳父業,深明《左氏傳》,為之解詁五十一篇。復奉命論次《左傳》與二傳同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齊、魯、韓詩與《毛詩》同異,又作《周官解故》。賈逵的經學,已遠較前人為恢廓,能融合古今文而觀其大體。今古之爭,至此可能已有了新的轉變,而經學的舊樊籬已有顯著的突破了。《后漢書》本傳說:“世言左氏者多祖興,而賈逵自傳其父業,故有鄭賈之學。”又說:“鄭賈之學,行乎數百年中,遂為諸儒宗。”這可見鄭賈之學影響之大。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桓帝時為南郡太守。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卒,年八十八。史稱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字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高徒,后列女樂。”所注書多種,有《易》、《尚書》、《詩》、《三禮》、《詩經》、《孝經》、《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不惟不為古今文所限,且不為《五經》所限。融嘗欲訓《左氏春秋》,見到了賈逵、鄭眾注后,乃說:“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他只著了《三傳異同說》。《三傳異同說》,顯然是貫穿古今經學的著作。“既精既博”,則可說是馬融學風上的特點。精則不煩瑣,博則不墨守,這都是與今文經學流行的學風很不相同的,但又不以此自我標榜。馬融的成就,已跨過經今古文之爭了。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早年投師,學《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學《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因涿郡盧植的介紹,師事馬融。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融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在一次與計算有關的活動中,鄭玄以善于計算,有較多接觸馬融的機會,得以質疑問難。玄辭歸時,融喟然謂門人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玄在外游學十余年。歸家之日,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

  鄭玄不樂仕進。對于朝廷和地方權力的征石,他總是避而不就,有時甚至于偷偷地跑掉。但當他偶然處在官宦聚集場合的時候,他還是以他的學識使人們敬服。所注書,有《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歷》。又著有《天文七政論》、《魯禮祫義》、《六藝論》、《毛詩講》、《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余萬言。門人相與撰玄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玄卒于元城,年七十四。

  跟鄭玄同時的任城樊人何休,好《公羊春秋》,著《春秋公羊解詁》,十七年不窺門。他認為《公羊》義法必須堅持,《左氏》已病入膏育,《穀梁》已廢不能興,因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廢疾》,以申其說。鄭玄站在何休的對立面,著《發墨守》《針膏育》、《起廢疾》,以駁休說。玄林之爭已不是簡單的今古經學之爭。鄭玄所主持者有今文經學,何休所反對者亦有今文經學。實際上,今古文經學之爭已近尾聲。到了魏晉以后,玄學就取而代之了。何休也見到了鄭玄所著之書,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何休頗有自居下風之慨。

何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何晏
三國時期玄學家、政治家
何晏
何晏著《論語集解》,明刊,藏於山東博物館
吏部尚書
國家 魏國
時代 三國時期
平叔
官職 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
籍貫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
其他名號 何尚書、阿平
逝世 249年
显示▼隐藏▲親屬
父親 何咸
母親 尹氏
繼父 曹操
金鄉公主
妻之父 曹操
妻之母 杜夫人

何晏,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孫,曹操的養子、女婿三國時期玄學家,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與王弼並稱「王何」,玄學代表人物之一,在高平陵之變曹爽等同被司馬氏誅殺,卒於正始十年(249年)。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

[编辑] 名門之後

何晏生年似在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前後,是東漢靈思皇后何氏的侄孫,國舅、大將軍何進之孫,父何咸早亡,母親尹氏。何家被董卓所滅,尹氏僥倖逃脫,生下何晏。曹操司空時,納尹氏為妾,收養何晏,頗加寵愛。

[编辑] 少年奇才

何晏少時天資聰慧,博覽群書,勤奮好學,於魏宮中長大,自小便在曹操身邊。《何晏別傳》載「何晏小時養魏宮,七八歲便慧心大悟,眾無愚智莫不貴異之。魏武帝讀兵書,有所未解,試以問晏。晏分散所疑,無不冰釋。」曹操識其才學。

世說新語》還記載有何晏「劃地為廬」的故事,何晏七歲之時非常聰慧,何晏從小便在宮中長大,曹操想要收其為子。知道之後,何晏就地划了一個方塊當中,並且自己站在方形區域當中不出。有人問他你這是什麼道理,他回答說「這是何氏之廬」。曹操聽說後,便將何晏遣還。「劃地為廬」「何氏之廬」的舉動表明何晏少時雖在曹氏家族長大,但仍與曹氏保持一定的距離。

[编辑] 政治聯姻

出於政治聯姻,何晏娶曹操之女金鄉公主為妻,生有一兒子,二人感情並不和睦。《魏末傳》記載二人實為同母異父的亂倫婚姻[1],但是裴松之反駁此說法,因《魏末傳》乃「底下之書」而非良史,可信度不高,他引注認為金鄉公主實際為杜夫人所生,只是由尹夫人代養而已[2]

[编辑] 步入政壇

及正始初,曹爽執政,何晏方得重用,擢為散騎侍郎,遷侍中吏部尚書。晏為尚書時又有黨同伐異,輕改法度,強佔國家財富等惡名。

[编辑] 被害

正始十年(249年),正史記載何晏因佐曹爽秉政事敗,與爽同被司馬懿誅殺。

後代學者對何晏死因提出疑問,並提出新的說法認為何晏之死乃出於司馬師個人對其的嫉恨[3],理由如下:

  1. 他們認為何晏並非曹爽心腹,何晏與曹爽司馬懿兩大集團都有接觸,情況與丁謐不同,而且認為何晏對曹爽的執政諸多做法持保留意見。
  2. 何晏在評議司馬師、夏侯玄等當時人物時候,將自己和夏侯玄排在司馬師之前,除此之外,何晏對司馬師可能有其他的傲慢行為,惹怒了司馬師。
  3. 思想上認為何晏與司馬氏都尊寵儒家為主流,而非玄學浮華清談
  4. 正史《三國志》以及所主要參考的《魏書》存在有對何晏諸多污衊和曲筆,故正史的部分材料不予以取納

[编辑] 容貌

何晏以容貌絕美著稱於世,《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記載:「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另有貶辭說他好修飾,耽情色,服五石散,聚浮華客。晏性驕矜,故為文帝所惡、長期不得任用。

[编辑] 玄學

[编辑] 玄學大師

何晏少時即以才秀知名,好老、莊,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與王弼並稱「王何」,魏晉玄學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他在《道論》中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他對《老子》和《論語》中「」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

[编辑] 論著

其著述完整存於世者甚少,以散文和賦為主,散文多是哲學、政治論文,如《無名論》、《無為論》、《韓白論》、《冀州論》等。賦今僅存一篇,即《景福殿賦》,魏明帝曹叡在許昌建成景福殿,何晏受命而作此賦。賦分三部分,先述興建緣起,中間一大段寫宮殿規模、結構、環境、裝飾,並從寫政治、人事相結合的角度,解釋其象徵含義,末尾則按照勸百諷一的傳統寫法,說了一些正面的道理。此賦與東漢王延壽所撰《魯靈光殿賦》,同為描寫宮殿辭賦的名作。何晏亦能詩,劉勰評之為「浮淺」[4],今僅存三首,已難窺其全貌。

[编辑] 注釋

  1. ^ 《魏末傳》「晏婦金鄉公主,即晏同母妹。」
  2. ^ 《三國志》裴松之註:「案諸王公傳,沛王出自杜夫人所生。晏母姓尹,公主若與沛王同生,焉得與晏同母」
  3. ^ 方詩銘《何晏在曹魏高平陵政變前後》,《史林》1998.3
  4. ^ 《文心雕龍·明詩第六》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存在严重的偏见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