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動員令正進行中,歡迎各位維基人參與。
[關閉]

墨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的思想家。關於墨家的經典書籍,詳見「墨子 (書)‎」。
墨翟(或翟烏)
中國哲學
古代哲學
出生 前468年左右
逝世 前376年左右
學派 墨學
主要領域 政治學、社會哲學
著名思想 墨學
显示▼隐藏▲受影響於
  • 儒學學派
显示▼隐藏▲施影響於
  • 墨學諸學者、名家學派

墨子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生卒年不詳,約為前479年前381年以內[註 1]。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交相利」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家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戰國之世,墨家屬顯學。《墨子》一書中體現的墨子的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廣為流傳的《千字文》中便記載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絲染」的故事。到了清朝,隨著諸子學的興起,學者對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

墨子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清朝學者汪中治墨學,他將墨子與孔子平視,認為「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與孔子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孔子主張久喪厚葬,對祭祀非常重視,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針對祭祀的說明[1]。墨子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2],主張「節用,節葬,非樂」,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

[编辑] 墨子姓名考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编辑] 墨氏,名翟

最傳統的說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司馬遷沒有給墨子立傳,僅在孟子、荀卿傳後,有簡略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元和姓纂》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戰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童書業根據《廣韻·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記載的「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後。」考證得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魚),也就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所記載的著名的子魚論戰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寫作墨夷墨台,其後裔以墨夷為氏。童書業據此認為墨子為宋國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後[3],因此墨子繼承了貴族身份為宋國大夫。

[编辑] 翟姓,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瑯環記[註 2]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瑔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编辑] 墨取自刑罰名稱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编辑] 墨子里籍考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為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

[编辑] 宋人說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為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编辑] 楚人說

  • 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 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為魯陽人,即楚人。

[编辑] 魯人說

[编辑] 對宋人說與楚人說的批判
  • 宋人說和楚人說遭到梁啟超的批駁。
  • 在《墨子學案》中,據《墨子·公輸》「歸而過宋」,力證非宋人。
  • 據《墨子·貴義》「墨子南遊於楚。」若墨子是楚國魯陽人,則當為「游郢」。
  • 方授楚墨學源流》,張純一墨子魯人說》都對墨子宋人說、楚魯陽人說進行了批判。
  • 姜寶昌《從<呂氏春秋>高誘注論到墨子為東魯人而非西魯人》:畢沅誤讀了高誘注。 [4]
[编辑] 魯人說的提出
  •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為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為:
  • 《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
  • 《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
  •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编辑] 滕州說的提出
  • 著名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5]。其主要依據有:
  •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 該學說現得到絕大多數墨學研究者(匡亞明任繼愈楊向奎張岱年季羨林)的認同[6][1]

[编辑] 其他學說

  • 胡懷琛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著,首次提出墨子為印度人。他認為墨並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而且墨子長得黑,主張兼愛、非攻,顯示墨子應該是婆羅門。金祖同、陳盛良則說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衛聚賢考證墨子應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编辑] 重要弟子

早期墨家弟子很多,《公輸篇》:「墨子之說楚王曰:『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淮南王書》「亦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現存有關墨子及墨家活動的資料很少,「而徒屬名籍亦莫能記述」[7]。現存史料中可考之稱「鉅子」者有孟勝、田襄子腹䵍等三人。

[编辑] 著作

主條目:《墨子》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编辑] 注釋

  1. ^ 有說墨子生卒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或公元前480年前400年。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傳》末附載云:「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孫詒讓考定,墨子生年約為公元前468年,卒年則為前 376年。
  2. ^ 《瑯環記》原文:「墨子姓翟名烏。其母夢,日中赤鳥飛入室中。炎輝照耀,目不能正警覺。生烏,遂名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出處

  1. ^ 《論語·鄉黨篇》
  2. ^ 《墨子·魯問篇》
  3. ^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222頁。
  4. ^ 姜寶昌 《從<呂氏春秋>高誘注論到墨子為東魯人而非西魯人》《經濟參考報》2010年11月26日
  5. ^ 張如寒等,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墨子里籍考論》
  6. ^ 姜寶昌 《從<呂氏春秋>高誘注論到墨子為東魯人而非西魯人》《經濟參考報》2010年11月26日
  7. ^ 孫貽讓:《墨學傳授第三》

[编辑] 書目

[编辑] 外部連結

Wikiquote-logo-zh.png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编辑] 參見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来源相当可靠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楊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Yin Yang

道家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無為 齊物 逍遙
道家人物
老子 關尹子 文子 楊朱 莊子

列禦寇 劉安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淮南子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 黃老 玄學 道教
維基主題:道家文化
本模板:查看  討論  編輯  歷史

楊朱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思想家,字子居,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生平已不可考。在當時各家的著述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現。他的行蹤多在魯、一帶。據《莊子》記載,他曾經見過老子。其活動的年代,比墨子稍後,而又早於孟子。有云他是老子弟子,或為道家別支。其學說在當時相當著名,但早已散佚不存,散見於《孟子》、《列子》及《淮南子》中。

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學齊驅,並屬先秦顯學

[编辑] 思想內容

楊朱曾經和老子會面,所以他曾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後來有感於動亂的環境,困惱於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於是揚棄老子學說中的部份內容,朝著「養生」、「存性」的方向不斷深化,發展成以「為我」為中心的思想體系。楊朱的思想在戰國初年一度風行,與儒、墨兩家形成鼎足而三的形勢。

楊朱的思想概略,可從以下四方面見之:

  1. 首先,從其中心要旨而論,楊朱學說實際是以「我」作為自然的中心。他認為人的生命,往往由於外界的蒙蔽、組織所拘束,因而無法明察生命的真象,使個人失去主體性。於是楊朱主張探求內在自我安身立命的境界,以擺脫社會的束縛,偏向於個人人性的追求。他認為只有重視人類本有的自然性,人才會快樂,才能「全生(性)保真」。
  2. 其次,在政治方面,楊朱既然反對社會的束縛,所以在政治上也反對強權獨佔的霸道,主張「天下為公」,要「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另外,他認為一切外在的道德刑法,皆不可妨害一個人的自由政府只是象徵式的,不可對個人過份約束。由此可見楊朱的政治觀是自由的。
  3. 第三,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楊朱極力主張個人的「為我」主義。他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他的意思是說社會是由各個「我」所組成,如果人我不相損、不相侵、不相給,那麼天下便無竊位奪權之人,便無化公為私之輩,這樣社會便能太平。
  4. 第四,在對生命的態度上,楊朱既重說「全性保真」,因而重視「貴生」、「樂生」。他認為人生短促,故在生時必須享盡人生之樂,所以要充份放縱人慾。在列子的楊朱篇中,他要求「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此種重生貴生的極端思想,在當時及近代被認為是否定儒家禮法道德,又摒絕了墨家的禁慾及道家老子的無欲,傾向自我中心主義

[编辑] 參見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来源相当可靠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