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摩西·岡伯格(1866-1947),自由基化學的奠基人

自由基(英語Free Radical),又稱游離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熱等外界條件下,共價鍵發生均裂而形成的具有不成對電子原子或基團。 在書寫時,一般在原子符號或者原子團符號旁邊加上一個「·」表示沒有成對的電子。如氫自由基(H·,即氫原子)、氯自由基(Cl·,即氯原子)、甲基自由基(CH3·)和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等。[1]自由基極易發生反應(如二聚反應奪氫反應、氧化反應、歧化反應等)。機體氧化反應中產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強氧化性,可損害機體的組織和細胞,進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應。自由基可以是帶正電荷,負電荷或者不帶電荷。雖然金屬以及它們的離子或者它們的絡合物有不成對的電子,但按照常規習慣定義不算是自由基。[2] 除了極個別情況, 大多數的未成對電子形成的自由基都具有較高的化學活性。如果體內含有自由基,被認為會導致退化性疾病癌症

自由基反應在燃燒氣體化學、聚合反應、電漿體化學生物化學和其他各種化學學科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化學生物學當中,過氧化物一氧化氮調節著許多生物過程比如控制血管張力。這樣的自由基可以作為一種稱為氧化還原信號當中的信使。自由基可被溶劑籠包圍。

目錄

 [隐藏

[编辑] 發展歷史

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和證實的自由基是由摩西·岡伯格在1900年於密西根大學發現的三苯甲基自由基

歷史上,片語「自由基」是用來命名作為連接分子的不同部分, 特別是當它們在反應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時候。這些我們現在稱為:官能團。 比如,甲醇以前認為是由甲基「自由基」和羥基「自由基」所組成的。而現在甲醇在現在化學的理論中不認為具有自由基,它們既沒有不成對的電子也沒有活性的電子,因為它們(羥基和甲基)永遠都是鍵合在一起的。 但是在質譜當中我們則可以觀察到在高能電子的轟擊下,甲醇分子被斷裂成羥基或者甲基的碎片自由基。

[编辑] 化學反應當中自由基的描述

在化學方程式當中, 自由基最通常被表示為在原子或者分子式旁邊的一個點,比如:

\mathrm{Cl}_2 \; \xrightarrow{UV} \; {\mathrm{Cl} \cdot} + {\mathrm{Cl} \cdot}
氯氣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形成氯原子的自由基

自由基 反應機理 使用單箭頭來描述單電子的轉移過程:

Radical.svg

要斷裂化學鍵的裂解,使用類似於魚鉤一樣的單箭頭(區分於成對電子的雙箭頭)來表述。 這裡要提示的是: 斷開化學鍵的第二個電子也是和進攻自由基的單電子成對的, 而這裡則不明確的表述出來。

自由基作為反應中間體參與了自由基加成反應自由基取代反應。 含有自由基的鏈式反應可以通常被分割成三個不同的過程:「鏈引發」, 「鏈增長」, 「鏈終止」。

  • 鏈引發 階段,反應中呈現自由基的淨增長。 它可以像反應1一樣從穩定的形態來生成自由基,也可以是從自由基的形成反應當中來生成更多的自由基。
  • 鏈增長 階段,反應當中生成了大量自由基,而自由基的總數量是保持不變的。
  • 鏈終止 階段,反應總體呈現了自由基的淨減少。 兩種自由基互相形成一種更穩定的物質, 比如: 2Cl·→ Cl2

例如:甲烷和氯氣取代反應的歷程[3]

  • 鏈引發:氯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分解成兩個氯原子(氯自由基)。從而引發反應
\mathrm{Cl}_{2}\,\xrightarrow{hv}\,\mathrm{2Cl}\cdot
  • 鏈增長: 極活潑的Cl·奪取甲烷分子中的一個氫原子,生成甲基自由基(CH3·)和氯化氫。活潑的CH3·自由立即再與氯分子反應,生成氯甲烷並生成一個新的自由基(Cl·)。該自由基又重新與CH4反應。如此反覆循環,引起連鎖反應。
\mathrm{CH}_{4} \mathrm{+Cl}\cdot\,\rightarrow\,  \mathrm{CH}_{3}\cdot \mathrm{+HCl}
\mathrm{CH}_{3} \mathrm{+ Cl:Cl}\,\rightarrow\,\mathrm{CH}_{3}\mathrm{Cl+Cl}\cdot
  • 鏈終止:當反應中的CH3Cl濃度增高,Cl·游離基將與CH3Cl生成CH2Cl·,並按上述類似過程生成CH2Cl2。進而生成CHCl3、CCl4等。當烷烴消耗完後,Cl·和其自身碰撞的機會增加,生成Cl2分子,其他自由基也可以相互結合生成穩定的分子,反應便告終止。
\mathrm{Cl}\cdot\mathrm{+Cl}\cdot\,\rightarrow\,\mathrm{Cl}_{2}
\mathrm{CH}_{3}\cdot\mathrm{+CH}_{3}\cdot\,\rightarrow\,\mathrm{CH}_{3}\mathrm{CH}_{3}
\mathrm{Cl}\cdot\mathrm{+Y}\cdot\,\rightarrow\,\mathrm{YCl}\,\,\,\mathrm{(Y=}\mathrm{CH}_{3}\cdot,\mathrm{CH}_{2}\mathrm{Cl}\cdot,\mathrm{CHCl}_{2}\cdot,\mathrm{CCl}_{3}\cdot\mathrm{)}

[编辑] 自由基的形成

自由基的形成可以是由於共價鍵的均裂,其過程需要較高的能量。 比如一個H2分子轉化為 2H· 需要\Delta \mathrm{H}^{\circ}\mathrm{=}+\mathrm{435kJ}/\mathrm{mol} 而一個Cl2分子轉化為 2Cl· 需要\Delta \mathrm{H}^{\circ}\mathrm{=}+\mathrm{243kJ}/\mathrm{mol}。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鍵離解能, 它通常被簡寫為: \mathrm{\Delta{H}^{\circ}}。 兩個原子連接形成的共價鍵的鍵能是由整個分子的結構決定的,而並非僅僅與這兩個原子有關。形成自由基其實需要更多的能量。化學鍵的均裂經常發生在兩個具有相電近負性的原子之間。在有機化學當中經常是過氧化物當中的 O-O 鍵或者 O-N 鍵。有時候,由於附加的能壘,自由基的形成也可能是自旋禁阻的。

然而,鏈增長過程是一個非常劇烈的放熱反應。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自由基離子也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數的物質都是電中性的。

自由基還可以通過一個原子或者分子的氧化還原過程來形成。

[编辑] 燃燒

燃燒是最常見的自由基反應。氧分子是一種穩定的雙自由基(可以表示為·O-O)。因為電子自旋平行,氧分子很穩定。當穩定基態氧分子(三線態氧)激發後,形成極度活潑的的單線態氧。為了使燃燒進行,必須跨越能壘。能壘的跨越需要較高的溫度。三線態氧到單線態氧的轉換是被"禁止的"。

[编辑] 參考資料

  1. ^ 周公度主編. 化學詞典.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0:  62. ISBN 978-7-122-07817-9. 
  2. ^ Red Book, IUPAC Recommendations 2005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p.66, Formulae of radicals
  3. ^ 齊欣、高鴻賓主編.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1:  21. ISBN 9787561839713. 

[编辑] 參閱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来源绝对可靠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干擾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干擾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干擾素(InterferonIFN)是動物細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後分泌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異性蛋白質。細胞感染病毒後分泌的干擾素能夠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促使這些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進一步的感染,從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但干擾素對已被感染的細胞沒有幫助。

干擾素是1957年英國科學家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擾現象時發現的。所謂病毒干擾現象就是一種病毒感染某個細胞後能夠干擾隨後的其它病毒對該細胞的感染。最初,科學家們把滅活的流感病毒接種於雞胚細胞內,結果發現這些細胞可以分泌一種可溶性物質來抑制和干擾流感病毒的複製,所以將這種物質命名為干擾素。通常細胞只在受到低病毒力的病毒感染之後才能大量合成干擾素,而高病毒力的感染會使得細胞在合成干擾素之前就已致死。另外一個可以誘導細胞合成干擾素的因素是雙鏈RNA的存在。因為雙鏈RNA在正常的細胞中不存在,而只存在於RNA病毒或是受RNA病毒感染的細胞中。因此無論是天然還是合成的雙鏈RNA可以作為一個病毒感染信號來誘導細胞合成干擾素。

干擾素和鄰近且未感染的細胞結合後會形成已一種以核苷酸構成的特殊分子,此分子可以活化核醣核酸水解酶L(RNAseL),核醣核酸水解酶L能把細胞內的病毒RNA全部摧毀。同時,干擾素也可以活化蛋白激酶,把細胞內未完成的病毒蛋白質給破壞掉。

干擾素(IFN)屬於糖蛋白。目前在人類身上共發現α、β、γ三種類型:α型干擾素(IFN-α)是由白細胞產生的;β型干擾素(IFN-β)是由成纖維細胞(纖維母細胞)產生的;γ型干擾素是(IFN-γ)由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產生的。所有的這三種都是有效的病毒抑制劑,並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來源請求]

與一般抗病毒藥物不同的是干擾素是宿主特異的。同一個[來源請求]的細胞合成的干擾素只能夠識別同一屬的細胞上的受體。所以,一種動物細胞合成的干擾素只能抑制該種動物免受其它病毒的感染,而並不能應用於其它動物抵抗病毒感染。

1980年代以後,人類已經可以通過生物工程手段批量生產干擾素用於臨床治療。由於干擾素必須在局部細胞中達到較高的濃度才能誘導宿主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因此干擾素治療效果取決於能否將一定劑量的干擾素輸送或注射到病灶。

显示▼隐藏▲
 ·  ·
 
皰疹病毒 (DNA)
 
人乳頭狀瘤病毒 (DNA)
 
B肝病毒 (DNA)
 
C肝 (RNA)
 
小核糖核酸病毒 (RNA)
普利康那利 (Pleconaril)
 
流感病毒 (RNA, V)
 
HIV(逆轉錄病毒)
 
其他
肌苷干擾素
 
臨床研究中,FDA未批准。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来源绝对可靠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