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丘合唱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丘丘合唱團成立於1981年,為台灣首支流行樂團,成員包括團長兼吉他手邱晨、主唱金智娟(娃娃)、鼓手林俊修、鍵盤手李應錄及貝斯手李世傑。1982年推出同名專輯,以流暢的旋律、強勁的節奏、沙啞的唱腔、活潑的演唱方式給當時流行民歌的台灣樂壇帶來全然不同的音樂風格;並在他們的影響之下,台灣流行樂壇才開始出現了樂隊團體。

1983年團長邱晨因與唱片公司理念不合而離開;1984年因為團員相繼入伍而於發行第三張專輯後解散。

[编辑] 專輯列表

  • 《丘丘合唱團I 就在今夜》,1982年
    • 就在今夜
    • 為何夢見他
    • Love Hurts
    • 大公雞
    • 旋轉木馬
    • 河堤上的傻瓜
    • 不明白
    • Bette Davis Eyes
    • 十個太陽(演奏曲)
  • 《丘丘合唱團Ⅱ 陌生的人》,1983年
  • 《丘丘合唱團Ⅲ 告別20歲》,1984年
    • 刻痕
    • 離開你
    • 停留
    • 搖搖搖
    • 失落的歲月
    • Come On Shake
    • 星空TEL
    • 只要一分鐘
    • 永恆的夏天
    • 倒影

(以上專輯均由新格唱片發行)

Musical notes.svg 丘丘合唱團是一個與樂團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丘念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丘念台
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 1894年3月11日
逝世 1967年1月12日 (72歲)
 
學歷
  •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礦冶畢業
 
經歷
  • 廣東工專校長
  • 廣東省工業專門學校校長
  • 瀋陽兵工廠技師
  • 西安煤礦公司採礦主任
  • 廣東省政府顧問
  •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委員
    (1943年-1946年)
  • 監察院監察委員
    (1946年2月26日-1947年)
  • 臺灣省民政廳廳長
    (1947年)
  •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1947年)
  • 逢甲工商學院董事
  • 總統府資政
    (1948年-1967年1月12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著作
  • 《嶺海微飆》中華日報社
    (1962年12月)

丘念台(1894年3月11日-1967年1月12日),初名伯琮、國琮,入中學時更名琮,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現改蕉嶺縣)。先世於清嘉慶年間,由粵遷臺,世居臺中縣潭子鄉大埔厝(今臺中市潭子區大豐里)。其父為臺灣先賢丘逢甲臺灣民主國失敗後,丘逢甲返回大陸在其鎮平故里,榜其居曰「念臺山館」,以示不忘光復臺灣。念臺亦是其長子琮之別號,冀其繼承父志,完成復臺宏願。念台仰承庭訓,奉為畢生力行之鵠的,日後辦中國國民黨黨務時,總裁蔣中正發給黨部委任狀,書其名為「丘念台」,自此以「念台」為正名,易「臺」為「台」。

其哲嗣為國際知名物理化學家丘應楠

目錄

 [隐藏

[编辑] 早年生平

念台天資聰穎,五歲啟蒙,父母即教以詩文,灌輸其民族思想。年十三,入鎮平縣立中學,時革命思潮到處湧盪,次年經教師丘君實(光漢)介紹加入同盟會,立志獻身革命事業。中學畢業後,適值武昌起義成功,認為報國時機已至,乃獨往梅縣欲參加革命工作,為家人發覺追回。次年二月,父喪,守制盡孝。是年秋赴滬升入大同學校就讀。民國二年,赴日深造,初入成城中學,未久,中國政局不安,發生倒袁運動,學費難籌,乃返國考取官費生。民三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隔,以成績優異,依制派至日本國立第四高等學校,接受嚴格軍國民教育

念台留日,志在陸軍,次在造船,以臺灣為一海島,當發展造船,以便對外聯絡,然二者入未能如願。為方便聯絡留日臺籍學生,乃於民八年秋四高畢業後,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科,次年轉讀工學部採礦科。十二年復入該校大學院深造,從事各種礦場研究。在此期鼎,念台結合臺籍青年組織「東寧學會」,聯絡感情,研究學術,並發展臺人嚮往中國祖國之意念。另有意返粵協辦開發廣東高州石油礦計畫,後因時局動盪,擱置未行。

[编辑] 回國服務

民國十四年,念台放棄學位,結束研究工作,遵守官費生返國規定,回穗任教廣東大學及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八月初,以粵局不安,難用所學,乃赴東北擔任瀋陽兵工廠技師,負責檢查新購機械及新制槍砲彈,並藉此觀察東北礦藏實況,但歷時半載,囿於工作環境,未能發揮實際礦務專長。念台認為且以東北當局製造槍砲,固為防止日本異動,但對內則有伺機入關之意,故於完成撫順縣石門寨煤產調查工作計畫書後,則告假回粵,並函請辭職。後接楊督辦函促回廠,允以專辦開礦工作,遂再度前往。先後勘定遼寧正北西安縣煤礦,修築奉海鐵路,成立西安煤礦公司,任採礦主任。

民國十七年夏辭職返粵,籌畫基金,自辦煤礦,嗣經兩廣政治分會聘為建設委員,曾條陳「開發兩廣礦業計畫」,次年受聘粵省府顧問,民十九年兼任廣東省立工業學校校長,於校內附設華僑補習班,專收臺籍青年赴粵升學,以灌輸愛國思想。雖遭日駐粵總領事橫加千涉,但念台不為所動,受訓青年日後卒成後國府光復臺灣之中堅,並有多人在中央及地方出膺艱鉅。

民國二十年四月,念台因籌辦私立華僑學校,赴臺籌款,以粵局突變,乃經香港赴日。六月,應十九路軍總司令陳銘樞電召回國,於上海協辦該軍後方文電工作。是年,九一八事變發生,舉國激昂,念台鑒於東北易幟,華北局勢緊張,共軍長征,內戰未停,國勢阽危,乃放棄研習礦產,以抗日救國為要務,結合學界名流,呼籲各黨派捐棄私見,停止紛爭,合力對外,並發動廣東及上海各抗日團體捐款援助東北義勇軍運動。是年冬,親率慰勞團員出關,分赴興城、凌南、綏中各地駐防部隊,致送捐款,濟助慰問。返經山海關,值上海「一二八」戰事爆發,因十九路軍英勇抵抗,重創日軍,念台乘機就地宣導,向東北軍柯柱國師致意,勸所部襲擊錦州及秦皇島日軍,但何氏持觀望態度,未採取行動。

民國二十一年,滿洲國成立,日本將領本莊繁及土肥原賢二率所部分駐關內外,念台益感憤恨,於是年至天津,參加監督各方進行消滅兩日本將領計畫,因事機不密而失敗。復於八、九月間轉往熱河、張家口等地慰問西北軍馮玉祥部,促其堅決抗日。此外,念台因積極從事抗日工作,以廣州、上海、天津、北平為其活動基地,以致引起日本使館注意,將其列為「抗日激烈份子」,追蹤監視,時加威脅,但念台不為己甚,並向廣州駐軍總司令陳濟棠、公安局長何犖提出清除廣東各地日諜計畫,以及反間工作。

民國二十三年八月念台暫離諜報工作,離穗赴滬,不意受人栽誣,乃遭中央通緝,遂隱居蕉嶺故鄉,卒獲澄清。二十四年三月,念台應聘至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日方諜報單位復用種種方法威逼利誘,促其停止抗日防諜行動,屢瀕於危,均嚴詞拒絕。念台並於任教期間,協助校方疏導學生抗日運動風潮,以平抑學生浮動心情。

[编辑] 抗戰時組訓民眾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發生,國軍全面抗戰,九、十月間,中山大學開始疏遷,念台以教授身份,訪問駐防潮汕軍部各級將領,鼓勵抗日。次年二月間,念台為期早日克敵制勝,不辭險阻,跋涉大後方,先後赴西北,西南等地考察訪問組訓工作,後經海防、香港返抵廣州,歷時九月餘,所獲資料心得皆隨手錄存。其間艱苦備嘗,沿途告貸,但對西北、西南為後方抗戰基地,有持久必勝之信心及準備,並以此信念轉告所接觸之民眾,鼓勵協助政府抗戰到底。是年十月,廣州棄守,粵省黨政軍當局以念台曾研究組訓民眾及游擊戰術,紛請協助,遂第四路軍(後改稱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之聘,籌畫東江抗戰敵事宜,負責擔任惠、潮、梅二十五縣民眾訓練,並成立「東區服務隊」,號召青年參加訓練,作為協助抗戰基幹。嗣獲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聘為司令部少將參議,由此轉為軍職,乃擴大工作計畫,於二十八年秋,率隊駐紮廣州外圍羅浮山南麓,從事禦日、防共、安政、教民等工作,先後達六年之久,此外並推動每保辦一戰時小學計畫,以惠州以東的橫壢為中,推展至惠陽、博羅、紫金、河源等縣區, 先後成立45間小學。

[编辑] 臺灣光復前後

民國三十二年,開羅會議決定臺灣歸還中國,國民政府中央作接收準備,在福建漳州成立中國國民黨臺灣直屬黨部,以及臺灣調查委員會,念台奉派為執行委員和調查委員,奔走閩粵,策進復臺工作。次年二月,結束東區服務隊事務,專任臺灣黨務,將原有隊員加入黨部工作,仍以惠陽、博羅為根據地,訂定工作計畫,成立粵東工作團,自任團長,指派人員深入港、穗、汕聯繫當地臺人,滲入臺灣及沿海戰區工作。

民國三十四年二月,閩贛粵邊區駐防總司令香翰屏以念台在廣州、香港等地主持滲透聯繫工作,極為成功,乃介紹其與美國十四航空隊合作,進行招募登陸臺灣之嚮導人員,念台特挑選幹練臺籍青年16人在梅縣集訓待命,拒受美軍酬金。是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念台時在福建永安,聞訊急返廣州,從事安撫臺胞工作。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中國國民黨臺灣直屬黨部改為臺灣省黨部,念台仍任執行委員,次年春受任為監察院監察委員。在此期間,念台於廣州率同粵東工作團團員分向各收容所慰問臺胞,設法救濟,復向重慶中央及臺灣地方當局陳述臺胞處境苦衷,勿概以漢奸論罪,並撰文披露報端,為臺人請命。其後終得行政院察納,通令全國,除少數臺航莠民確有非有迫害事證者以戰犯論處外,餘則一律免究,悉予寬釋,陸續遣送返鄉,俾能各安生業。此項結果,實為念台愛鄉之一大貢獻。

1950年代丘念台、楊亮功與台灣中部地區士紳以紀念丘逢甲而創建「逢甲工商學院」,爾後之逢甲大學前身。

[编辑] 外部取材

  • 劉宗烈:〈丘念台傳〉,《國史擬傳第四輯》,北縣新店:國史館,民國82年6月出版,頁8-16。
  • 逢甲大學校史。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可靠来源很少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