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干擾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Star of life caution.svg
維基百科的醫學類別條目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醫療意見
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的醫護人員。

Template:沒有來源 2010-11-23 干擾素是動物細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後分泌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異性蛋白質。細胞感染病毒後分泌的干擾素能夠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促使這些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進一步的感染,從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干擾素是1957年英國科學家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擾現象時發現的。所謂病毒干擾現象就是一種病毒感染某個細胞後能夠干擾隨後的其它病毒對該細胞的感染。最初,科學家們把滅活的流感病毒接種於雞胚細胞內,結果發現這些細胞可以分泌一種可溶性物質來抑制和干擾流感病毒的複製,所以將這種物質命名為干擾素。通常細胞只在受到低病毒力的病毒感染之後才能大量合成干擾素,而高病毒力的感染會使得細胞在合成干擾素之前就已致死。另外一個可以誘導細胞合成干擾素的因素是雙鏈RNA的存在。因為雙鏈RNA在正常的細胞中不存在,而只存在於RNA病毒或是受RNA病毒感染的細胞中。因此無論是天然還是合成的雙鏈RNA可以作為一個病毒感染信號來誘導細胞合成干擾素。

干擾素(IFN)屬於糖蛋白。目前在人類身上共發現α、β、γ三種類型:α型干擾素是由白細胞產生的;β型干擾素是由成纖維細胞產生的;γ型干擾素是由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產生的。所有的這三種都是有效的病毒抑制劑,並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來源請求]


與一般抗病毒藥物不同的是干擾素是宿主特異的。同一個[來源請求]的細胞合成的干擾素只能夠識別同一屬的細胞上的受體。所以,一種動物細胞合成的干擾素只能抑制該種動物免受其它病毒的感染,而並不能應用於其它動物抵抗病毒感染。

1980年代以後,人類已經可以通過生物工程手段批量生產干擾素用於臨床治療。由於干擾素必須在局部細胞中達到較高的濃度才能誘導宿主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因此干擾素治療效果取決於能否將一定劑量的干擾素輸送或注射到病灶。

显示▼隐藏▲
  ·    ·  
抗病毒藥物
 
皰疹病毒 (DNA)
 
人乳頭狀瘤病毒 (DNA)
 
B肝病毒 (DNA)
 
C肝 (RNA)
 
小核糖核酸病毒 (RNA)
普利康那利 (Pleconaril)
 
流感病毒 (RNA, V)
 
HIV(逆轉錄病毒)
 
其他
肌苷干擾素
 
臨床研究中,FDA未批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