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在武汉市政府任职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爱国民主人士(一)

tw.sinoth.com

建国后在武汉任职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爱国民主人士(一)

    作者:杜金全    发表日期:2009-10-13 12:13:03   来源:中思网

 

 

建国后在武汉市政府任职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爱国民主人士(一)

 

 

1、晏勋甫(1893.3.7--1961)中将。字成猷,湖北汉川人。1910年在南京陆军第三中学肄业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首义时,与部分同学返鄂参战。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炮科、,旋升北京陆军大学第5期毕业,1919年毕业。是鄂军的老班底,与唐生智、程潜等人关系密切。曾任湖南岳州守备司令部参谋长,鄂军第1师2团团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北伐前敌前敌指挥部少将参谋处长,参加北伐,1927年任第8军8师师长,1928年任第4集团军参谋长兼兵站总监,1929年4月任讨逆军第5路总指挥部中将参谋长,6月任国军编遣委员会编组部设计处处长兼编遣第2区主任,1932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1933年任南昌行营第2厅中将厅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中将高级参谋。1935年任武汉行营第1处中将处长,同年10月任豫南清剿指挥部司令,1936年6月兼任河南省第9区行政督察专员,1937年10月任豫鄂皖边区第2路司令、豫皖绥靖公署参谋长,1938年2月任第1战区长官部参谋长, 1939年1月任天水行营参谋长兼陆军大学西北参谋班主任,1946年5月任军令部第4厅厅长,后任国防部测量局局长,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 1949年1月任汉口市代理市长,1月下旬被当时的“代理总统”李宗仁任命为汉口市市长, 2月16日,正式任职汉口市市长。5月在武汉起义。1949年5月24日,在汉口青年剧院(今市政府礼堂)把汉口市府所有材料和档案清册,移交给新中国第一任武汉市长吴德峰。后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主任,民革武汉市委主委。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市人民代表、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员会副主任、民革武汉市委员会主委。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0年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9月26日改正,恢复政治名誉。1961年8月在武汉病逝。

 

2、唐星(1892.12.23--1964)中将。原名吉樛,号天闲,字树南,湖南新化人,

早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4期炮科。1926年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部副部长兼教导总队队长、战术总教官。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6军新编4师师长,参加北伐,7月任第10师副师长,1929年离职,1930年任第4军独立25师师长,随张发奎反蒋,失败后被通缉,1933年赴日本任训练总监部驻日陆军留学生管理员,1935年回国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高参,1937年4月授陆军中将,抗战爆发后曾任鄂湘川黔绥靖公署参谋长,1940年任第11集团军总部参谋长,1942年任第5战区军法执行监,1943年11月任第28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1946年退役,在上海与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刘晓取得联系。1947年任武汉行辕总参议(未到职),1948年冬任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 1949年8月担任国民党方面的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1949年8月协助程潜和陈明仁举行长沙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58年兼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1964年12月7日在武汉病逝。著有《作战计划及各种命令》(南京军用图书社1929年出版)、步兵操典之问答》(南京军用图书社1936年出版)、译有《战术学讲话》(南京军用图书社1931年出版)及文史资料《我参加湖南起义以及同白崇禧周旋的经过》等。

 

 

 

3、邓介松(1896.11——1967.11)又名:邓介山,曾用名绍芬,号太贞、青树,湖南省湘乡(今属双峰县)青树坪镇人。其祖父邓林高,前清举人,父亲邓次鞠,前清禀生,为起陆学校创始人。邓介松幼年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1916年回国后先后任《国民日报》编辑、长沙第一中学、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教员、湖南铁道警备司令部主任参谋、湖南省教育厅秘书长等职。1925年应唐生智之邀,来到衡阳任湘南督办署秘书长。1926年任湖南省长公署秘书长、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长、第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等职。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后唐生智东征讨蒋失败,邓介松遭到蒋介石的通缉,只好流亡日本。1929年底归国仍任唐生智部秘书长。是年底,唐生智讨蒋再败,邓再次流亡日本。1932年从日本回国任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参事。1945年任湖南省民政厅长。1946年任程潜武汉行辕秘书长,为程潜竞选副总统拉选票。1948年7月随程潜返湘,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支持程潜撤销“戡乱委员会”,成立湖南省人民和平促进会。1949年初应中共地下党之邀出席“桃子湖会议”,积极主张程潜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方案。同年4月邓介松在白崇禧的胁迫下解除职务,重回青树坪隐居,在起陆中学(偏双峰县二中)主理校政。继续与中共地下党联系酝酿军队命倒戈、筹建自卫队事宜策应湖南和平起义。1949年7月,湖南省主席程潜曾两次来到青树坪与邓介松商讨湖南和平起义大计,草拟起义通电文稿,1949年7月21日随程潜去邵阳、长沙筹划起义,1949年8月4日领导了湖南和平起义,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1950年6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参事室参事。1956年12月被补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2月17日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增选委员,同年任武汉市文史馆馆长,1957年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在整风反右斗争中,邓介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7年11月在武汉病逝。

 

4、彭一湖(1887~1958.10),名蠡,字忠恕,笔名伊甫,湖南岳阳公田镇人。1905年幼时寄读于岳州金鹗书院。清宣统元年(1909)考入湖南公费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在校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任上海《晨报》编辑。1912年得湖南都督谭延闿资助,再度赴日深造,1919年回国。1921年任湖南省法制编纂委员会委员,1924年8月至1926年1月,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和李剑农一起在长沙创办以不介入政争为宗旨的晨光学校任校长,不到两年,学校因受党派之争影响而停办。1927年应陈铭枢邀请,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广东省政府秘书长,并加入国民党。1931年应陈铭枢邀请赴上海主办《壬申半月刊》,任社长兼总编辑。1933年11月,参加19路军领导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掀起“倒蒋运动”。失败后至河北定县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干事、编审委员。1936年,经国民政府批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举任湖南衡山实验县县长,任内废区并乡并保,成立衡山县地方自治讲习所,召集衡山有志于乡村改革人员进行培训,以推行其“乡村建设”理论。设置督导员指导政事,清理财政,整顿税制,使县境面貌一新,衡山县被誉为“模范县”。1938年后任武冈师范学校校长、国立第十一中学教员、辰溪第十一兵工厂子弟小学校长。重庆谈判前夕赴重庆,1946年1月在重庆任《平民》周刊编辑委员。受黄炎培相邀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并被选为民建中央委员、民主建国会常务监事,领头签名和一些民主人士联名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参加旧政协,后回 国立第十一中教书。1949年解放前夕,任岳阳“自救会”委员。湖南和平解放时参加唐生智、周震麟等“八.五”联名通电,拥护程潜和平起义。1949年9月任湖南省中山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 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1950年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民建总会常务委员,长沙市武汉分会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10月在武汉去世,1980年改正恢政治名誉5、

5、彭杰如(1900.8.14—1980.2.23)中将。别字芝生,号资僧,湖南益阳人。1923年于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后,进广东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秋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学习,同年加入国民党。1926年随程潜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黄埔军校教导三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第一营副连长、副营长、营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蒋、冯、阎大战。1928年起任第十师中校团附、上校团长,第四十五师补充旅旅长、副师长、师长。1929年任中央军校第6期少校区队长,不久任第11师31旅中校参谋主任,1930年4月任第11师独立旅3团团长,1932年任第10师参谋长,参加围剿鄂豫皖苏区,1933年任第10师30旅少将旅长,参加镇压福建事变,进攻第19路军蔡廷锴的“福建人民政府”。后任第10师副师长,1936年10月授陆军少将。1937年10月11日, 参加了著名的“忻口保卫战”,与日寇板垣师团血战月余。1938年6月任第14军10师师长,1939年1月任第14军副军长,同年入贵州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1940年任第1战区干训团教育长,1941年4月任新编第7军中将军长,后任新七军军长,率部挺进陕西包围陕甘宁边区。1944年春被免职,回乡闲居。1946年任中央训练团兵役训练班副主任,后任国防部兵役署专门委员,1948年8月任东北剿匪总部副参谋长兼第1兵团副司令官,9月底又任东北剿匪总部葫芦岛指挥所副主任兼参谋长,不久脱病离职,11月返回湖南,1949年4月任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湖南一兵团三军军长、第一兵团中将副司令官。 8月4日随程潜、陈明仁在邵阳率湖南省保安一、二、三师及63师官兵起义,起义后任解放军第21兵团53军军长,奉命率部参加广西剿匪战斗。1950年3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武汉市人委委员,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汉市政协副主席。1953年加入民革,曾任民革武汉市委会副主委、主委,民革湖北省委会常委,民革第五届中央团结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2月23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卫立煌在东北》、《参加湖南和平起义的回忆》、《第四次“围剿”卫立煌率第十四军进攻鄂豫皖苏区的经过》等。

 

6、杨霆垣(1878——1965 )字雨廷,别号諟庵,湖北钟祥郢中镇人。10岁读私塾,18岁肄业两湖书院,后调入经心书院。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后应学部考试赏给法政科举人。1906年应殿试,授职内阁中书,同年,回湖北办理学务,充官立法政学堂教授、翻译。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杨霆垣被推为武昌军政府外交部副部长,往来于各国驻汉领事外交团之间,为争取外国对武昌军政府的承认而努力工作。1913年任外交部条约研究会会员,后转任中国驻澳大利亚联邦总领事馆随习领事。1916年任四川将军署秘书。其时蔡锷将军率护国军讨袁由滇入川,他积极响应,促使四川督军宣布独立,扩大了讨袁力量。洪宪帝制取消后,军阀内讧,为避政潮进入教界,在北京历任中国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0余年。1928年任湖北省政府考试事务处副主任、秘书处第二科民政股长。1934年任恩施省立十三中教师、恩施乡村师范教师。抗日战争初期回到钟祥,县城沦陷后任日伪县政府教育科长,继而任县立小学校长。1945年2月任武昌高级中学校长。1949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武汉市第一届第三次、第四次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1965年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辛亥革命回忆录《记鄂军政府的初期外交活动》等。

 

7、傅碧人(1906.10.24--1989)少将。原名傅肇成,号志铎,湖南省涟源人(湖南安化)。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1929年5月任第19师113团9连排长、连长。1931年1月28日任国民政府特务旅第一团第三连上尉连长参加“松泸抗战”,1932年1月任第88师262旅523团1营3连上尉连长,1934年1月任第108旅215团2营少校营长,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参与对日作战负伤转长沙养伤,1938年8月任第88师 264旅528团中校团附,1939年5月参加山西中条山对日作战。1939年5月任第88师263团中校副团长,1942年4月任第71军88师263团上校团长,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4年5月8日与日军争夺猛岭坡阵地激战再次身负重伤后到云南保山美军医院治疗。1945年1月升任抗日青年远征71军88师参谋长入缅作战,回国后不久参加收复柳州的对日作战,4月30日晋任陆军步兵中校,8月3日获颁忠勇勋章,12月任少将副师长。1947年5月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少将高参,1948年9月任整编第298旅少将副旅长、11月整编改为298师任少将副师长,1949年5月任第122军298师少将师长,12月24日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1950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167师参谋长、(副师长),同年10月在湖北中原大学政治班学习结业后,随部队移驻湖北天门。1952年9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参事,1953年5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55年任武汉市政府肥料管理处副处长、市农业水产局副局长、洪山区副区长、武汉市洪山区人大副主任等职。1979年3月任武昌区政协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民革武汉市委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 1988年12月任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89年10月15日在武汉病逝。

 

 

8、吴良琛(1892.10—1979.)中将,号献之,字时清,湖北汉川马口人。1905年汉川县高等小学堂学习,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军学生军第一营当学兵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陆军第八师当兵,1917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2期毕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上校参谋,参加北伐。1928年任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第3师第14团上校团长,1929年任第11师31旅67团团长,1930年任第11师31旅副旅长,曾率部参加对工农红军的第四次“围剿”。1930年10月任南京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1937年任第19集团军少将副参谋长, 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先后转战淞沪、常熟、无锡一带。同年11月擢升第十三师中将师长。后转战山东,归辖李宗仁,参加台儿庄、临沂诸役。1938年7月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1939年2月任湖北省第5行政督察区专员兼襄樊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1940年3月任湖北省第6行政督察区专员兼施巴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国民政府曾于1940年、1945年先后授予他陆海空军甲种一级金质奖章、忠勤勋章。1944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湖北保安副司令,后任湖北省军管区副司令,1947年任湖北省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任职期间,曾揭发并惩办用大量黄金向他行贿的部属邬铁青。出于对国民党腐败现象的反感,拒绝参加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1949年初,在中共地下党员李逊夫的策动下,受聘为湖北省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参与“反搬迁、反破坏、保护城市、迎接解放”的民主活动。与中共鄂中地委城工部部长邱肱良指派的专人保持密切联系,部署谋划保厂护产,终于使民生实业公司所属的汉口化工厂、纺织厂、造船厂、炼油厂、机械厂、农具厂、印刷厂等8个工厂所有设备、档案完整无损地被保护下来,于武汉解放后交给人民政府,并迅速恢复生产。1949年11月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工业部经理处顾问,1950年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1年任中南人民监察委员会财经处副处长,1954年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55年任武汉市体委副主任,1960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武汉市政协委员。1979年在武汉病逝。

 

9、叶万鹤(1904——1962)又名树森,字次珊,别号新文化,湖北黄冈人(现武汉新洲),(陈潭秋的姑舅表弟,两人一起参加革命)。1922年考入武汉中学,1923年由陈潭秋、林育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武汉共产主义读书社。1924年与魏文伯、魏梦龄在黄冈西乡(即现在的新洲县阳逻、刘集)发展团员建立团组织。1925年由共青团转为共产党,同年秋受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派遣回黄冈搞农民运动,与魏文伯、魏梦龄一起自筹款在刘家集创办一所平民学校,免费招收穷苦学生40多名,同年7月介绍魏梦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创建了黄冈西乡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魏家淌小组。1926年4月与魏梦龄一起建立中共阳逻支部,同年8月初在魏文伯家成立中共黄冈西乡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直属省委领导,同年年底任中共黄冈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任共青团黄冈县委书记、共青团湖北省委候补委员,同年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2月初与魏梦龄等组织了“冈西暴动”,后因国民党当局悬榜通缉逃亡安徽。1930年回家学中医,1932年任汉口猪鬃厂医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赴郑州、洛阳由魏文伯、魏梦龄安排参加抗战,后任第一战区程潜部政治部二科科员,1939年任英山县政府一科科员,1942年回乡养病在殷店街开中药铺。1950年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秘书、武汉市政协委员,1962年在武汉病逝。

 

10、刘 骥(1887--1967)中将。字菊村、谷生,祖籍湖北钟祥,生于湖北武昌城内。1905年考入湖北高等小学堂,后转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陆军大学第4期毕业。1911年,随新军第二十镇在滦洲发动武装暴动,响应武昌首义。1912年返汉任湖北都督府参谋。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后于1917年任第16混成旅少校参谋。1915年为北京临时参政院参政,同年10月任察哈尔察西镇守使。1919年任陆军第11师参谋长。1920年,先后任陕西、河南等省督军署参谋长。1921年8月任陆军第11师参谋长,不久任陕西督军署军务课长、参谋长,1922年5月任河南督军署参谋长,1923年5月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参谋长兼察西镇守使,1924年随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讨伐总统曹锟,任国民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京兆尹,10月任国民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第1军参谋长。1925年7月任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参议,10月任察西镇守使、京兆道尹。1926年3月随冯玉祥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6月,受冯玉祥派遣由莫斯科赴广州,与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洽商国民军入党手续和共同革命的办法。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作为冯派驻国民党中的全权代表,即随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迁入武汉。1927年1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武汉政治分会委员、湖北政务委员会委员,3月21日任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军处处长,23日,冯玉祥正式任命刘骥、李鸣钟为驻武汉国民政府的正、副全权代表,负责处理有关国民军的一切事宜。6月10日,随汪精卫、徐谦、孙科等人参加郑州会议,与冯玉祥会晤,详细向冯汇报了武汉方面情况。会后,随冯部参加“第二次北伐”,任第二集团军参谋长兼第三十军军长。1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4月随冯玉祥部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参谋长兼第30军军进军潼关、河南等地,5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8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陇海铁路督办。1929年1月任国军编遣委员会遣置部副主任、军政部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委员长,5月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1930年8月,随冯举兵讨蒋,任反蒋联军参谋总长。参加中原大战。1931年9月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3年任湖北省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襄阳县长,因人事关系不合,9个月后辞职回乡闲居。1936年3月任陆军中将,1936年底在武汉与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原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结婚。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9月改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参谋长。1938年奉调入川,1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1941年因眼疾离职经商。建国后于1950年在武汉参加民革,1952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1953年被选为武汉市民革委员,后转居南京,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1967年病故。撰写文史资料有《滦洲起义记》、《南行使命》、《阎相文的自杀和冯玉祥督陕》、《蒋冯阎关系和中原大战》等。

 

11、程起陆(1893-1977)湖北黄冈人,1905年在团风镇小学读书,在老师著名的辛亥志士殷子衡直接影响下,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与其同学一起参加了武昌首义起义。1911年10月28日与革命志士商震、祁耿宗、徐景清、石磊等在辽阳组织了武装起义,曾任湖北第一征兵司令部中尉、上尉排长、连长,陆军少将,1936年3月任国民党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后任国民政府参事,财政部粤桂食粮专卖局局长、人事处长,鄂豫区税务局局长,湖北银行董事。1951年6月23日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武汉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6年任武汉市文史馆员、武汉市政府参事,1977年在武汉病逝。

 

12、刘叔模(1897.1.25—1975.1.16),名馨范,又名范祥,湖北鄂州段店刘弄村人。1905年8岁入私塾,1911年14岁考入本县寒溪学堂。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在武昌湖北军政府当学生军参加战斗,国民政府成立后1912年被编入陆军小学读书,1916年在汉口博学书院读书,

1917年在北平汇文中学读书, 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法政学校。同年5月,北洋政府同日本答订“中日军事协定”,引起全国人民反对,刘被推为学校代表,组织本校学生汇同北平各高等院校学生罢课游行,坚决要求废除“中日军事协定”。 1919年3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麦南中学、蒙达尔儿中学,主攻法文,同年底到克来索的斯乃德工厂学电工。1922年夏考入北大法文系作旁听生,和共产党人过从甚密,曾积极参加张国焘、范鸿等组织发动的“宪政运动”、挽蔡学潮和裁军请愿,多次向北洋政府发难。1925年6月赴广州投国民革命军陈铭枢部任政治部秘书。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湖南,受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张难先邀请出任澄迈县县长,两个月后北伐军攻克武昌即辞职回鄂。1927年任第十五军三师政治部主任、湖北省司法所秘书、汉口特别市党部整理委员会委员。1931年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流组成国民党南京政府刘任内政部部长。南京政府迁洛阳后,任行政院参事。1933年11月在福建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秘书长。1937年任在南京任军事委员会第六部设计委员,1938年国民参政会参议员,1941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1946年任湖北省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在北京经陈铭枢、邵力子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团结委员。1950年10月经董必武介绍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1954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调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政协常委。1956年底任民革武汉市委员会委员,1957年夏任秘书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973年在武汉病逝,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撰写文史资料有《一九三一年宁粤合作期间我的内幕活动》等。

13、刘人奎(1910.5——)少将。湖南桃江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1925年参加中国共青团,1927年转党,1927年4月至12月在叶挺部任教育班长,排长,周恩来警卫员。1928年任上海中共党中央军委交通员、四川省军委重庆军委书记李鸣珂的秘书,秘书、保卫组长、江巴军委书记、党中央保卫第三科科员等职务。1932年5月在上海被捕后关押在法租界监狱,后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押往上海前线当挑夫,遇释放政治犯获释,后脱逃后退党。年退党后参加了国民党军统组织,1937后任情报组长,教官。1938年任政训处少校股长兼抗日儿童团团长, 1939年任忠义救国军第六支队在总部联络参谋兼六支队政训室主任,在江阴、常熟抗击日军,战斗中身中三弹,俞作柏以忠义救国军总部名义发给刘人奎200元奖金,并报请军委会给他颁发了“忠勇”勋章,还晋升为上校。1941年任上海别动队少校队副、政训处少校股长、中校处员、参谋、政训主任、1941年5月在上饶三战区编练处任上校股长,总队长,少将纵队司令、奋勇第一支队指挥官。1942年5月任财政部税警22团少将团长,1945年3月任中美技术训练第四班少将教育长。1946年2月任重庆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官班副主任、中美特种技术合所重庆特警班第二期主任。1947年后任国防部少将部员、长沙市警察局长、湖南省保安司令部高参兼独立团团长。1948年与中共取联系,在中共湖南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任湖南总队湘中独立支队司令员。在1949年8月随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起义后曾任湖南人民解放军总部独立支队司令员,解放军12兵团46军137师参谋处长。1950年军大学习。1953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建设局副局长,武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政协委员,1980年任汉阳区政协副主席。

 

14、萧作霖(1908.11.15—1987.5.23)中将。号克念,湖南邵阳(涟源)人。1925年于湖南邵阳县立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学习,因信仰三民主义,不满国民党右派在军校进行的“清党”,于1927年离开军校到汉口加入张发奎教导团。“九.一八”事变后,在汉口创办《楚天日报》,宣传抗日。1928年第九军军部机械员,1930年毕业于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第1期,同年6月任中央军校军政训处上尉指导员,同年10月任私营南京晨报社社长,1932年10月任鄂豫皖“剿总”第三科少校科员,1933年任保定行营调查科少校科员,同年6月任南昌行营调查科中校编审股长。1935年任复兴社湖南分社书记、军委会军政处上校设计委员。1936年任复兴社湖北分社书记、军事委员会政训处设计委员。1937年任196师副师长、任豫皖绥靖公署民训处少将处长兼复兴社河南分社书记。1938年抗战爆发后任第1战区民训处处长兼河南省军管区参谋长、军委会政治部北战线阵中日报社社长、同时又兼任河南省训练团副团长和教育长。1939年任天水行营高级参谋、警卫师师长、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4团特训总队总队长,天水行营西北青年劳动营教育长。1940年任甘肃平秦师管区司令,1941年任中央训练团兵役部干训班副主任,1942年任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1944年6月任兵役部国民兵司中将司长,1945年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2期毕业。在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时,发表“和平宣言”要求继续团结抗日,坚持一致对外。1948年8月任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长沙中将警备司令,12月兼任湖南省党政军联合办公厅主任,1949年8月4日在长沙参加起义。解放后随程潜先生到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0年5月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6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1954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1955年任武汉市建设局副局长、1961年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50年在武汉加入民革,曾任民革武汉市委主委,民革湖北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革中央第五、六届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武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二、五、六届委员,武汉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汉市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87年5月23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追随程潜起义的前前后后》、《复兴社述略》等。

 

15、苏文钦(1907.5.6--1996)少将。别号日晴,别名关重、江飞,又名金城、日新,湖南醴陵人。1923.12长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1924年2月入广州国民政府军政部讲武堂学习,同年由左权、蔡升熙介绍加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c.p外围组织),1924年9月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毕业后留校政治部任干事、编纂股股长,《青年军人》编辑,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科长。1925年任东征军总司令部上尉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补充团第一营连长、上尉副营长,少校参谋,第一师第三团营长,国民革命军蒋介石总司令的侍从参谋。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0军司令部招募处上校处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0军第3师参谋长兼参谋处长.曾协助周逸群师长指挥守卫潮州的战斗。1927年11月第二十军第三师南下失利后,返乡组织工农武装,任工农革命军攸醴独立团第一营营长,1928年脱党离开革命队伍往南京。1928年4月任湘西独立第5师军事训练处上尉训练员,1934年任南京军委会政训处少校服务员,1935年4月任第89师宣传工作队中校队长,同年7月任第89师政训处上校处长,1936年任第52师政训处上校处长,1938年1月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学习,同年10月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任陆军第39军51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3年4月任第一战区副长官部少将高参,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湖南会战和宜昌会战诸役。1946年任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少将委员,1948年8月任长沙绥靖公署少将高参,1949年4月在湖南醴陵黎家洞由醴陵县工委负责人唐仕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地下党失去联系。1949年8月随程潜参加湖南起义,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司令部少将高参,同年11月入中南军政大学南岳分校学习。1958年入湖北省中医学院师资班第四期学习,1959年11月在湖北省中医学院任医师,1960年任武汉师范学院中医师,1963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1973年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54年加入民革,任民革武汉市委会统一祖国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1996年1月8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虎口策反记》、《共产党人与黄埔建校》、《第二次东征中的第二师第四团是主攻部队》、《往事历历忆北伐》、《在北伐进军途中》、《我所知道的西安事变》、《我在蒋介石身边的点滴回忆》、《策应宜昌作战的襄西攻势》等。

 

16、田竺僧(1903年~1965年)原名学藻,字田农,率直。湖北省黄陂县人。1920年毕业于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参加国民革命军。1926年冬任武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练股股员。1927年1月任第七军第一师政治部科员入教导队受训。同年5月由贺武、韩觉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因病离开武昌。1928年月日月因教导队撤离武汉与党失去联系失去了组织关系。1928年3月任湖北省防军第四团上尉书记、少校军需正。1928年9月任第十九路军蔡廷锴部第60师政训处任少校科员、政训员。1933年1月随部队驻防上海、福建,随后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和福建省政府反蒋抗日活动,1933年2月任福建省漳平县政府科长、县长,后福建省政府遭蒋介石政权镇压,流亡香港,奔波在香港、广州、武昌、上海之间,同年8月任上海浦东中学教师。1936年6月任广西19路军军官团教官,9月任香港《大众日报》副刊编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返回广州参加抗日工作,任广东省税警总团政训处主任。1939年5月任三水县县长,任职期间委任中共三水县地下党组织特支书记陈少陵为县政工总队队长,开展抗日活动。同年8月中共西江特委在三水、四会两县地下党组织内开展“肃托”斗争,认定田是托派头子。同年11月,国民党又指控田有“共党嫌疑”,将其撤职。自此田辗转湖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开办工业,后任南京中央商场经理、戌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后曾任民革武汉市分筹会委员兼登审组副组长,民革武汉市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届中央委员。武汉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代表,武汉市政协委员兼副秘书长、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湖北省政协委员兼对台工作组办公室主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撤销一切职务,1959年摘掉右派帽子。1965年在武汉病逝。1979年4月改正对田的错划右派,恢复政治名誉,撤销原处分决定。1984年,中共三水县委对田被定为“托派头子”一事调查核实,乃全无依据的错误事件,经上级党委批准,予以纠正,彻底平反。撰写文史资料有《闽西计口授田纪略》等。

 

 

17、唐鼎夫(1908.12——1980.7.17)少将。湖南江永人。1926年加入国民党,后参加青红帮。历任排长、营长、团长。1949年1月任江华县自卫队队副,同年8月任新编第7军第3师少将副师长,后任第3师政治部主任。1949年11月在湖南道县起义。任解放军零陵军分区二纵队第三师团长、副师长、师政治部主任兼干部大队中队长。50年2月任湖南军政大学学习,后到第22步兵学校学习。1953年12月总工会干校武汉分校图书馆馆员,1959年3月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同年参加民革。1980年7月17日在武汉病逝。

18、罗良斌 (1885~1962年)少将。武汉市黄陂人。13岁到汉口当学徒,1902年投湖北新军当兵, 1907年转上海巡防队,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首义爆发后回武汉参战,在汉阳保卫战中任敢死队队长,后奉命返守武昌加入将校补充团。1913年参加湖口讨袁之役,1917年投入护法运动,1922年回湖北动员各方力量 反对军阀吴佩孚,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集合500余人组成抗日铁血团。七七事变后,多次向蒋介石、何应钦请缨杀敌,未被重用,仅授少将虚衔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少将参议,抗日战胜利后退役。1947年11月,化名雷声密赴香港会见李济深(华中军事联络员),表示反蒋拥共,建议组织华中退伍军官起义,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武汉。回汉后,在国民党军政界周旋,利用在乡军官会指导委员合法身份,在民众自卫队中秘密进行策反活动。1948年10月再赴香港,向李济深报告武汉情况。回汉后,贯彻李提出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做好保产、保安、迎接解放的指示,动员汉口市参议会主任秘书曾庆麟留在武汉,保存好参议会档案、财产,迎接解放。武汉解放前夕,召集密佑身、黄节庵、曾庆麟、罗志铸、黄百明、罗平等人在其寓所商讨成立汉口市临时治安委员会,以维持治安迎接解放,并被推为治安会主任。4月,经平汉铁路活命保产委员会刘人环介绍与中共中央中原局武汉工作委员会王晓鸣取得联系,并提交临时治安会的组织章程,得到赞许。5月15日,在中共地下组织指导下,带领治安会成员,上街维持秩序,张贴迎接解放的标语,印发《雷声通讯社号外》,受到解放军进城部队的赞扬。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武汉市政协第二 、三、四届委员,1962年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参加辛亥革命时一个敢死队的经过》、《我在汉口迎接北伐的活动》等。

 

 

19、傅正模(1904.1.5—1968.9.22)中将。号汉卿,字镜磨,湖南浏阳人,黄埔军校第1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2期毕业。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侍从参谋,后任津浦路保安大队大队长兼全路警察总教官,1929年春任第10师59团团长,1931年5月改任警卫军第1师3团团长,同年冬任第87师独立旅2团团长,1932年1月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春任第87师261旅少将旅长,8月调任第36师108旅旅长,在江西参加围剿中央苏区,12月参与镇压福建事变,1934年1月任第49师副师长,1935在川西包座阻击长征红军受挫, 1936年任第83师副师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忻口战役,后任军政部第5补训处处长,1937年“西安事迹”后奉命率部入陕救蒋,周年加入复兴社。1938年5月任第75军预备4师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参加枣宜会战,1941年11月任第54军中将副军长,并兼任昆明防守司令部参谋长,1943年5月被撤职,旋派美军驻印度战术学校受训,1944年冬任军政部中将部附,1945年10月任湖南常德洞庭湖警备司令,1946年1月任第3军官总队中将总队长,1947年1月任上海师管区中将司令,1949年1月任第5编练司令部副司令,7月任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旋任第1兵团副司令官,8月4日在长沙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兼第52军军长,1950年任中南军区高级参议,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加入民革,曾任民革中央委员,1957年反右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1968年9月22日在武汉病逝。

 

 

20、严敬(1893.7.3—1969.10)少将。别名大振,字薪传,湖北汉阳 (今蔡甸)永安镇严湾村人。出身于塾师家庭。1907年入武昌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1911年编入学生军,参加武昌首义和汉阳保卫战。1914年就读于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1917年任湖北安陆县陆军第四混合旅军官候补生、排长、连长。1925年任鄂军第2师刘佐龙部汉黄防御总司令部8团上校团长,驻防湖北汉川系马口一带。1926年8月,经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员龚培元的策动,在北伐军攻占汉阳城区时率团起义,年底任国民革命军第15军独立旅少将旅长。1927年12月,被保定军校同学胡宗铎等拉入桂系集团,任第十八军第二师师长。1928年初兼任鄂中“清乡”司令, 10月任第4集团军〔桂系)第17师50旅旅长。1929年随桂系参加蒋桂战争失败后匿居上海,1932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后回汉口寓居,被推举为汉阳同乡会汉口会长。1938年武汉沦陷时,密设电台,收取重庆战时消息及翻译英文《楚报》,派人秘密散发,作抗日宣传。1939年5月,伪武汉特别市参议府议长何佩及副议长石星川劝他出任日伪湘鄂赣绥靖区总司令部参谋长,遭坚决拒绝。后化装逃至重庆,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1945年9月晋升中将。1946年任汉阳银行董事长,并发起组织汉阳林业公司,创设九真山林场苗圃。1949年初,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汉阳民众自卫队司令,为汉口解放做准备工作,5月在汉口迎接解放。1952年1月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江岸区一、二届人民代表,1969年10月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王占元荼毒湖北概略》、《刘佐龙其人其事》、《第十八十九两军组建及清乡经过》等。

 

21、宋少华(1898.12—1983.6.7)少将。湖北红安人。1917年就读于黄安高等小学,1921年就读于武昌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任河南洛阳地方审审判厅录事,1924年任湖北高等审判厅书记,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2师1团1营书记,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司令部中尉参谋,1929年陆军第4军童子军分队长,1931年陆军第4军59师351团一营副营长。1934年日本东京东亚预备士官学校学习。1937年陆军第4军59师司令部少校参谋、59师353团中校营长。1938年2月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课长、第9战区长官司令部上校课长。1940年6月任湖北省保安第7团上校团长,1944年任第86军暂编32师2团上校团长,1945年9月任湖北中央第8军官总队11队上校队长。1947年9月任湖北省保安第四团少将团长,奉命由鄂北郧阳、老河口开驻荆门,改归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直接指挥。1948年任湖北省保安第四旅少将旅长。1949年7月任湖北省保安第4师师长兼远安县县长,并兼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第6绥靖分区司令,9月任暂编第9军25师少将师长,12月11日在四川梁山向解放军湖北独立一师投诚。1951年转入湖北中原大学学习,1954年11月任省财政厅科员。1953年4月2日因历史原因被捕判无期徒刑,关押在旅顺战犯管理所,1964年12月25日减刑为18年,1964年12月28日特赦释放。1978年9月19日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室研究员,1983年6月7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国民党暂编二十五师的成长及灭亡》、《暂二十五师起义亲历记》等。

 

 

22、杨玉清(1906.9.9—1995)湖北孝感杨店镇人,著名政治家、法学专家。192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五中学, 1926年5月在汉阳参加国民党,1942年5月在重庆参加三青团,后在南京合并于国民党,1949年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并通辑。1926年10月参加董必武同志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湖北省党部,从事文书、干事、秘书等项工作。1928年5月武昌中山大学法科预科毕业,任南京国民党中央民训会训练部干事。1929年10月考取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获政治学士学位。1933年5月,回国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编译员,同时兼任《日本评论》月刊主编。1934年4月,被派往巴黎任国民政府驻法大使馆秘书。工作之余考取了巴黎大学法学研究生继续攻读法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38年5月回国曾任国民党中央社会部文化事业科科长、同年10月任中央政治学校训导教授。1940年12月任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处长,1942年2月任三青团中央团部宣传处副处长,同时还担任了《三民主义半月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1943年5月先后在重庆、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评事。1948年5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1949年初,在广州被李宗仁先生委任为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等职。1949年8月,他与黄绍弘、刘斐、龙云等44位同仁一起宣布起义。随后,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李济深电召前往北京,参加到了新中国的建设。1951年1月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研究员,1952年8月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研究员。1954年8月,任《政法研究》杂志社副总编。1957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1958年8月,被错化为右派下放到湖北,任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参事。1962年当选为武汉市政协委员会委员。1978年10月平反回京,被恢复国务院参事职务。1995年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有《现代政治概论》、《中国政治之路》、《战时文化建设概论》、《日本国情讲话》、《中国青年之路》、《论政治家》、《官僚主义之由来及其救治》、《恩赐与民主》、《孔子政治哲学泛论》、《解放前孙中山研究述评》、《把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法律科学中去》。撰写文史资料有《戴季陶琐忆》、《我所知道的陈布雷》、《我所知道的顾维钧》、《关于非常会议前后的补充》、《关于林森任“国府主席”的问题》等。

 

23、刘平(1908.5.3—1962.8.11)少将。又名进德,号涤清,字开瑀,湖南湘潭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毕业,1936年3月任第2师8团上校团长,1938年6月任第52军195师565旅少将旅长,参加长沙会战,1939年7月任第52军少将参谋长,1942年8月任第52军195师副师长兼52军干部训练班教育长,1944年12月任任第2军76师师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9师76旅旅长,1948年6月任整编第9师副师长,8月代理整编第15师师长,1948年8月任第15军代理军长,9月任第15军中将军长,1949年11月底,第十五军残部撤至成都后改归第二十兵团指挥,1949年12月24日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议,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武汉市民政局副局长,民革武汉市委副主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1962年8月11日在北京病逝。

24、刘文斌(1891-1961)湖北石首人,大学毕业,曾任汉口、宜昌、沔阳等地法院预审员、司法委员、律师等职。1943年11月30日在石首县桃花山小石桥参加由杨振东率领的中共江南挺进支队组织召开的民主人士座谈会,帮助建立桃花山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任石公华县参议会副参议长。1950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1957年任武汉市文史馆员。

 

 

25、李伴奎(1892--?1979)中将。号若虚,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炮科毕业。1906年7月入广州陆军小学学习,1908年3月在校参加同盟会。1910年1月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习,后加入学生队,1911年10月在汉阳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2月任北伐军团附。1914年10月毕业于保定军校一期炮科。1916年10月任南昌6团上尉副官,1920年任中校团副,1926年8月任陆军第一旅41团团长,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37军炮一团团长,同年8月集体参加国民党。1929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炮兵3团上校团长。1931年4月任汉口独立炮兵第二旅旅长。1932年4月任第一路总指挥部少将参议。1934年1月任第55师少将参谋长, 1936年2月任陆军少将,6月任第55师少将副师长。1939年1月任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兼点验预备小组主任,1942年12月任西康省宁属禁烟执法监,1946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中训团团员。1946年12月任陆军中将后退役,1949年5月在武汉迎接解放。1950年3月在南京由陈铭枢介绍参加民革,1950年9月由陈铭枢介绍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武汉市政府参事。后任民革武汉市委委员,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

 

 

26、李邦勋(1903.11.7——1976)曾用名李伯唐,湖北广济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私立畿辅大学铁路管理特科,1929年任汉口市政府秘书处第三科统计股办事员,1932年10月在汉口参加国民党,1932年12月在南京参加军统组织任南京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局前身)统计股科员,1933年7月在南京参加复兴社革命青年同志会。1936年特务处南昌禁烟密查组组长,1938年12月军事委员会特检处彬州、遵义、贵阳邮电检查所中校所长,1942年财政部贵州辑私处铜仁查辑所所长,1943年重庆军统局编制科上校科长,1945年重庆军事委员会交通巡察处上校督察,1947年6月交通部第一交通警察总局专员。后被捕入狱,1975年3月特赦后任武汉市政府研究员,1976年在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何成浚设圈套挤走刘文岛》、《刘文岛与何成浚在湖北的争斗》等。

 

27、曾京(1912.12.17——1990.12.7)少将。曾用名曾冠华,湖北沔阳西流河西沟人。1919年沔阳私塾读书,1929年10月湖北省公安局警察训练所学员,1930年5月任湖北省公安局三分局警察。1930年9月中央陆军学校武汉分校8期学习,1932年5月加入国民党组织,1933年10月在南京中央陆军学校加入复兴社,1933年11月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学校8期2总队,同年任福建第3师18团一营、15团一营少尉、中尉排长、上尉连长,1937年在上海参加对日作战负伤。1938年11月任江西3师18团3营少校营长。1939年9月任湖北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中校科长。1940年5月任浙江第十预备师司令部参谋处上校主任。1941年3月任安徽第63师司令部上校符员兼军士队长,同年7月在浙江任第63师187团中校副团长,1942年4月任湖南第十军司令部上校符员兼军官队队长、司令部参谋处上校处长。1943年11月参加常德会战,1943年12月任湖南第十预备师28团上校团长。1944年5月参加长衡会战, 9月在湖南参加对日作战负伤转重庆医治,同年10月在川陕任第十预备师少将副师长兼师特别党部执行委员。1945年任陕西第3师少将副师长、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1946年1月在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二期受训。1948年10月任武汉警备旅少将旅长、武汉警备司令部、湖南一兵团司令部少将高参兼干训班教育长,1949年5月任第100军第197师少将师长,同年8月4日在湖南随陈明仁将军率部起义,任解放军第一师师长,同年9月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21兵团52军214师师长。1952年3月任荆州铁路工程9师师长,同年9月转业到中南军政委员会待分配,同年12月任武汉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71年7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90年12月7日病逝。

28、周笃恭(1901.9.28——1976.5.12)少将。号曙轩,湖南湘阴人。1909年在本乡读私塾,1926年武昌司令部学兵团学生兵。1928年在南京加入励志社,1929年8月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毕业。1929年9月武昌左旗陆军18师54旅108团3营排长、少尉、中尉营附。1933年6月在福建、江西任第10师56团、连长、营长。1937年在山西任第10师56团1营营长,1938年2月24日在山西参加对日作战负伤回长沙,同年11月任湖南保安第9团副团长、1940年任团长。1941年1月任湖南保安第9大队长,1946年任湖南保安第三总队长,1948年6月任湖南保安第2旅少将旅长。1949年4月任湖南省保安第2师师长,8月在长沙参加起义,改编后任解放军第21兵团53军第219师师长。1952年8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参事、后改行政委员会参事。1954年中南政法学院学习,同年8月任武汉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五届人大代表。1976年5月12日在武汉病逝。

29、祝凯(1910.12.27—1987.12.24)少将。湖南益阳人,1926年在长沙加入中国国民党,1956年在武汉加入民革。 1938年任浙江第七集团军干训班教育组长兼防毒训练班主任,1939年任浙江第三战区挺进第一纵队司令官参谋长兼教导总队教育长,1943年任福建第三战区副长官办公室少将高参兼福建省府专员、兼行政联合团代团长,1945年任重庆军委会抚邮委员会少将视察主任,1949年1月,任湖南宁乡314师副师长兼长沙绥靖公署少将高参, 1949年7月,任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 1949年8月4日在湖南长沙随程潜将军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高级参谋、武汉市政协委员,1961年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87年12月24日在武汉病逝。

30、袁贻庆(1892.——1972)湖南岳阳人。1911年加入学生军参加辛亥革命。抗战时期于1938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军统局)汉口情报组组长。1948年秋参加晨光社,积极反搬迁反破坏。1950年入中南大学学习,1952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研究员。1953年参加民革组织。1958年3月错划为右派,1978年12月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5月2日撤销原处分决定,恢复政治名誉,1972年在武汉病逝。

31、何元恺(1905.3.25——1994.11.3) 少将。字志斋,湖南衡阳人。1924年10月毕业于广东陆军讲武学校。同年11月任广东建国攻鄂军第3旅1团1连排长、连长,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19师55团1营营长,参加北伐,在修水、高安、南昌、南京战役中率部担任主攻。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19师56团团长。1937年9月任第99军92师276旅551团团长,同年加入复兴社。1938年任第99军92师276旅副旅长,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任第99军92师275团团长,参加昆仑关战役,后任第99军92师副师长。1940年参加国民党组织,1948年10月任湖南省保安第1旅旅长,1949年7月任湖南省保安第1师师长,8月4日在长沙率部起义。1949年12月任解放军第53军218师师长,1952年2月任解放军水利工程第3师师长,1953年3月后历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武汉市政协常委,民革武汉市委副主委,湖北省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市人大代表,1999年11月3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九十二师从武汉退守通山的战斗》等。

 

32、李世鹏(1909.8——199.7.19)少将。字云翼,湖北云梦人,中央军校第8期步科、陆军大学第16期毕业。1035年任湖北省第2区保安司令部3大队大队附,1939年任军令部第3厅1处中校参谋,1941年任军政部第2补训处上校参谋主任,1943年任贵阳军政部23补训处基干团团长,后任昆明出国部队补充1团团长,1946年7月任湖北黄冈行政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曾在武昌青龙巷参与国共两党和谈。1947年任湖北省军管区1处科长,1948年任湖北省军管区3处少将处长,1949年4月兼任沔阳团管区司令,5月任鄂东行署参谋长,7月任湖北省绥靖总司令部少将高参兼湖北省政府驻万县联合办事处处长,10月任第3兵团少将高参,12月27日在成都参加起义。1955年在武昌参加民革,后任解放军西南炮兵学校教员,重庆市人事局干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1991年7月19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张笃伦其人其事》等。

 

33、巫剑锋(1909.2.2——1987.1.26)少将。江西萍乡人,民革成员,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工科,1930年张治中部工兵团一营少尉排长,1937年汤恩伯部工兵营少校营长,1939年任19兵团13军4师10团中校团长,1940年任19兵团13军4师10团上校团长1947年在19兵团13军299师少将师长,1949年3月13日在北平随傅作义将军率部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48师师长,1949年8月自愿离开部队回乡谋生路1950年8月在江西萍乡镇反时判刑10年,1966年刑满后在江西珠湖农场劳动改造。1976年安排在武汉市粮道街五金厂工作,1982年1月落实政策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室研究员,1984年12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曾任武汉市武昌区政协常委,1987年1月26日在武汉病逝。

34、戴文(1898.5.6—1987.3.2)中将。字子荷,湖南新邵人,新邵县东乡私立小学堂毕业。1920年加入湘军在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后任湖南陆军第二师司书、副官。1924年春由湘军总司令谭延闽、参谋长戴岳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教官、学员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连、营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6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58团营长,参加北伐,1927年5月任第2军6师18团中校团附兼3营长,1928年7月接受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密谋起义,因事情泄露被捕,被判刑九年,1930年6月越狱逃出,经武汉赴南京黄埔同学总会登记,脱离中共组织关系。9月在南京中央军校任职,后任中央军校入伍生总队连长、高等教育班区队长、中队长。1933年1月任第89师补充旅副旅长,10月任第80师238旅475团团长,1934年任第八十九师补充旅副旅长,第八十师四七五团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上校副官, 1935年冬任航空委员会南昌教导大队少将大队长,1936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陇海铁路警察署少将署长,陕西省第二区行政公署专员。1940年12月兼任交通警备司令部第3支队司令,1946年10月任川东师管区中将司令,1949年2月任湘西师管区司令,4月任湖南人民自卫军湘西纵队中将司令兼邵阳城防指挥官。8月5日在湖南邵阳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52军副军长,步兵学校军事教员,1952年转业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武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武汉市政协常委。1987年3月2日在武汉病逝,著有《回忆邵阳起义》等。

35、谢平难(1896.10.21——1990.2.4)少将。湖南湘乡人,民革成员。1917年长沙湖南陆军陆军讲武堂学习,1919年在法国芳登柏露公学勤工俭学,1920年在法国圣侠蒙钢铁厂做工。1923年广东湘军第三军三师六旅十二团少校团副, 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政治研修班毕业,1927年50师300团中校团副兼营长,1934年江西21师政训处中校政训员,1936年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学习,1937年上海36师108旅参谋主任,1938年长沙师管区补充团团长,1940年长岳师管区上校副员,1947年国防部湖南管区少将部员,1949年川湘鄂边区绥署少将高参,后任成都20兵团少将高参,1949年12月 24日在四川郫县起义,1950年中南军政大学学习,1953年12月武汉市政府参事。1990年2月4日在武汉病逝。

36、王符生(1904.5.2——)曾用名王熙、王长熙、王一鸣,南京市人。1922年南京正谊中学毕业,同年10月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1926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铁血军政治部代主任,1927年12月任江苏省东海县新浦公安分局代局长,1933年12月任福建省人民政府苏北军事政治特派员,1942年11月任淮海警备司令,1943年5月任淮海省第二支队长,1946年11月任汉口第一纱厂交际专员。1953年由李济深介绍任湖南省人委参事室参事,1963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政府参事。

37、欧阳执无(1899——1966.8.29)剧作家欧阳予倩的堂弟,湖南浏阳人。曾任中国银行总行、湖南省银行办事员、研究员,中央银行上海分行专员。早年积极参加民主活动,1932至1946年参加“苏联之友社”、“上海反帝大同盟”、“上海救国会”、“全国各界人民救国会”。1938至1946年在重庆参加“中国人民救国会”曾任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参加民盟组织,同年任中国银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并参加由共产党员许涤新同志领导的“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任理事、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促进会理事”,1946年1月任“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南京分会” 理事。1947至1950年 在民盟南京市委员会工作。1949.4任民盟南京市支部委员会第四届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民盟南京市委员会盟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建国后曾在金陵大学任教,1950年10月调北京人民银行工作,1952年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4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政协一、二届常委。1966年8月29日在武汉不幸去世。

38、刘曾若(1904——1971.9)河南新郑县人,大学文化。1923年任河南新郑县甲种蚕桑实业学校校长,1925年8月任新郑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25年8月改新郑县立蚕桑学校为新郑县立初级中学)。1930年春任安徽省民政厅长,1938年初任冀察游击总队秘书长(孙殿英为司令)、冀察游击司令部南京办事处主任。1940年任孙殿英部秘书长、孙殿英部重庆办事处处长,少将军衔,在重庆与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徐冰(又名邢西萍,建国后任任统战部副部长)来往密切。1946年任河南省参议员兼任私立立民中学校长,1950年在中原大学任职,1951年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1952年加入民革任民革武汉市委会候补委员兼组织处处长、江汉区人委委员、市政协委员。1958年错划为右派,1960年摘帽,1971年病逝,1979年7月3日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39、樊迅(1911.11.9——1976)少将。曾用名直前、登云。安徽阜阳人。1927年6月毕业于安徽蚌埠公立高小学校,1927年7月任安徽蚌埠七军第一补充团上士文书,同年在汉口集体参加国民党。1929年5月任广西柳州迫击炮连少尉连附、广西柳州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中尉副官。1935年毕业于中央军校广西南宁一分校六期。同年8月任广西贺县第四集团军独立七团中尉连长,1936年5月任广西桂林31师上尉参谋,同年12月任桂林广西大学军训四队上尉队长。抗战期间于1938年9月任河南光山五战区四游击中校处长、上校指挥官。同年11月任经扶县县长兼四游击3旅旅长、游击2纵干训班上校副主任,同年参加青帮。1940年1月任鄂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上校专员,同年6月任五战区干训团上校军事学教官,同年10月任安徽省粮食局视察科长。1941年10月任安徽立煌第21集团军总部上校参谋。1942年8月任河南罗山第五战区第四挺进纵队上校参谋长,1945年8月在河南罗山任军委会政治部宣导委员,1946年参加红帮,1948年8月任华中长官公署少将参议,1949年5月任大别山区华中长官公署鄂豫皖边区自卫队少将副司令兼参谋长,1949年9月被俘后关押改造,1975年3月特赦后任武汉市政府研究员。1976年在武汉病逝。

 

40、陈务笃(1920.11.8—— )曾用名竹马,武汉黄陂人。1936年毕业于武昌实验中学1938年6月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官校,同年8月进入青岛海军军官学校学习。1941年3月任海军江防独立总队分队长、中队长,1945年5月海军青岛专员公署参谋、太原舰舰长,抗战胜利后,率部打通断航七年之久的重庆--南京的长江航道。1946年12月海军总司令部作战署参谋,1947年2月任海军第二炮舰队队长, 1949年4月23日,率领“太原”、“楚同”等三艘军舰和16艘炮艇,协助原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将军在南京芭斗山下的长江江面成功起义,加入华东海军。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万忠”号舰长,1950年12月任 东海舰队“徂崃山”号舰长,1952年任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战术教授,1957年秋蒙冤1958年在苏北东直农场劳动, 1979年平反。1979年4月任江苏盐城地区航道管理处副主任,1980年江苏盐城县第五届人大代表、1981年任江苏盐城县第五届政协委员,1982年任江苏盐城县政协副主席、1983年3月任盐城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盐城市第一届政协副主席。1985年9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副局)。1986年3月任武汉市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常委。1990年任江苏省盐城市政协副主席。

41、程一新(1910.6——1991.2.10)武汉市人,1930年武昌中山通讯社记者,1932年创办并任汉口精诚新闻社社长, 1946年经王葆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6年11月任汉口精诚新闻社社长,1947年任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汉口地下组织负责人,1947年11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一届修补执行委员、民革湖北省暨武汉地下组织负责人。1947年6月任汉口新闻通讯社联谊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1949年后历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民革中央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团结委员,民革武汉市委员会顾问、民革桥口区委员会主委,1991年2月10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回忆湖北地下民革的组织建立和活动》等。

42、詹龙光(1908.11.07-1993.1) 少将。号宝华,贵州安民顺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毕业。1926.1加入国民党。1933年加入复兴社。1963.3.3加入民革。1940年任贵州省毕节团管区司令,抗战期间曾任遵义师管区少将副司令、远征军高参,1947年任汉中陕南师管区参谋长,1948年任南阳十三绥靖区司令部第四处处长,1949年在宜都任十四兵团少将高参兼任黔江第15军干训班副主任,1949年12月24日在四川郫县参加起义,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干训班副主任。1956年在武汉师范学院出版社工作,1961年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93年3月15日在武汉病逝。

43、吴相和(1906.2——1986.2.25)少将。湖南醴陵人。1921年长沙岳云中学读书,1926年10月在长沙岳云中学加入国民党,1928年3月任长沙第6军17师政治部上尉干事,同年7月任第8军2师政治部少校秘书,1931年任洛阳独立3旅党务干事,1933年任江西11师政训处少校处员、军政委员会少校、中校股长。 1934年在南昌行营参加复兴社,1936年8月在南京军委参加“复兴社”内层组织“中国革命同志会”。1938年任山西第七师政训处上校处长、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山西中条山对日作战。1939年任第一战区上校组长,1940年任重庆新编25师政治部上校主任。1940年7月在重庆中央训练团党训班集体加入“三青团”。1942年任重庆军委会政治部少将参议。1948年任武汉警备司令部少将政工处长,长沙第一兵团高参、少将处长。1949年8月4日在长沙随陈明仁将军起义,12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任师级高参。1950年在南岳军政大学学习,1953年12月任中南直属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教员。1956年12月在武汉加入民革任常委。1957年3月任武汉江岸区第二职工业余中学教导主任。1963年7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江岸区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1986年2月25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中条山战场见闻》、《陈明仁长沙起义侧记》等。

44、黄素符(1894.2.7—1970.2)少将。原名忠维,湖北武昌人。1906年武昌模范高等小学校毕业,1911年10月加入武昌学生军参加辛亥革命起义。1915年武昌陆军小学毕业,1917年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1919年2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毕业,同年3月任济南陆军第5师学兵连教官、济南讲武堂教官。1923年任济南陆军第9旅上尉副官、第5师上尉参谋。1927年北京陆军大学毕业。1928年在杨州任第十师上校参谋长兼新兵训练处长,同年3月集体加入国民党。1928年10月在武昌任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16师少将参谋长。1930年10月在长沙任第19师少将参谋长兼特党部执行委员,1933年9月任第19师56旅旅长。1936年11月任长沙绥靖公署少将高参,1938年2月在杭州任第10集团军少将高参兼工兵指挥。1938年6月任第70军少将参谋长兼特党部执行委员、干训班教育长。1941年2月任福州警备司令,1944年兼任 “闽江轮汽船管制委员会” 委员。1946年1月任武汉行辕少将参议、鄂东指挥部指挥、行辕办公厅主任。1948年7月任长沙绥靖公署办公厅主任,1949年6月在中共党员刘润世领导下参加长沙起义的策反工作,8月4日在长沙随程潜、陈明仁起义。1956年8月在民革武汉市委会工作,1957年2月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研究员。1970年2月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我任胡宗铎参谋长的一段回忆》等。

45、李觉(1900--1987)中将。又名淑志,号云波,湖南长沙人。1900年5月10日生于云南威远。1916年考入北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1919年毕业后派任山东第二师入伍生,同年回长沙。1920年入湘军第一师第二旅第三团当兵,同年考入保定军校第九期,1924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步科毕业,毕业后回湘军原部队任连长,同年升任第二旅第十四团第二营营长,同年年调任第九旅第二十七团第三营营长。1926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4师6团团长,参加北伐。1929年升任长沙警备司令,不久因长沙城内发生特大抢劫案被免职,同年秋仍回原部队任团长,同年升任第4集团军第19师57旅旅长。1930年秋任第19师师长,1933年兼任湖南省政府保安处处长。1934年参加围剿红军,并任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剿匪总部第4纵队司令,1935年4月任中将,1937年8月任第70军军长兼19师中将师长,参加淞沪会战,后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1941年8月任第25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1942年3月改任第23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5月任第25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参加浙赣会战。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46年1月任南通第1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未到职,同年调任中央训练团重庆分团中将主任。1947年夏任国防部战地视察组组长,同年秋任国防部中将高参兼战地视察官训练班主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47年底任第14绥靖区司令官,1948年9月任总统府中将参军。1949年任粤汉铁路线区司令,同年7月任湖南省绥靖总司令部副总司令,8月4日在长沙参加起义。建国后任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高级参议,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民革第三、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六届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总务总务处长,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7月31日在北京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南昌行营“围剿”红军中第四路军的任务》等。

46、陈克非(1903.5—1966.9)中将。原名建秀、文秀,号钟灵,字惟毓,浙江天台螺溪村人,生于1903年5月10日。1925年黄埔军校第5期政治科毕业。1934年任第9师26旅中校参谋主任,抗战爆发后曾任第2军9师25旅49团上校团长,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任第2军9师25团团长,参加昆仑关战役,1940年任第2军9师副师长,1941年兼任澧慈师管区司令,1943年参加远征军印缅抗战,1944年10月任第2军9师少将师长,1946年任整编第9师9旅旅长,1947年任第15整编师中将师长。1948年3月任第15军副军长,并代理军长,旋调任第2军军长,同年冬兼任荆沙警备司令,1949年9月任第20兵团中将司令官兼第二军军长,12月24日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50军副军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政协常委,民革湖北省委常委,1964年12月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4月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6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9月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予以平反。

47、张 朴(1900——1968.9)少将。君石(又名叶华、蕊庵),云南云陇人。 云南大理师范学校毕业,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历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生队指导员、连长、营长,太湖巡缉大队大队长,第六战区第一后方医院中校监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总务处第三科科长,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少将督察专员。1946年后任国防部储备司少将专员。1946年7月退役,往重庆营商,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农工民主党武汉市委员会组织处长,武汉市政府参事。1968年9月在武汉病逝。

48、李鸿藻(1891.3.29——1976.3.26)曾用名观群,湖北黄梅,法政专科毕业,1910年6月任湖南兵站总监部桃源第一分站站长。1911年在湖北黄梅加入老同盟会,同年10月以湖北省学生军身分参加武昌辛亥革命,1912年任湖北省都督府经理处文书。1916年湖北法政专科学校毕业,1918年宜昌援川军后方总医院书记官。1926年任汉口第7军2师政治部指导员,同年参加国民党。1928年任汉口市公安局统计股主任,1939年5月任湖北省秭归县政府秘书,1940年在恩施湖北省干训团加入三青团。1941年6月任湖北第六战区经济作战处秘书,1942年3月任恩施湖北省银行督导,1943年7月任湖北第六战区专员公署教育科长。1944年湖北省建设厅视察,1945年11月任湖北省航业局秘书,1947年5月任湖北省国税局督导,1948年10月在汉口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8月湖北中原大学毕业,同年9月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研究员,1976年3月26日在武汉病逝。

49、傅光培(1896.8.7——2001.2.1)曾用名傅养生,湖北潜江人,1917年毕业于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任武昌模范小学教员,1919年5月任北京教育部录事,1926年10月任汉口国民革命军第15军政治部书记官兼文书股长,1931年任国民政府会计处秘书,1936年任国民政府正太铁路会计处处长,1938年任国民政府主计处科长,1940年任湖北省政府会计处处长,1941年任行政院赈济委员会会计长。1945年任重庆市政府会计长、会计处处长、同年9月兼任重庆大学商学院教授。1948年任重庆市政府参议会参议员、重庆市银行常驻监察、私立重庆正阳法学院会计学院会计专修科主任,同年9月任汉口特别市政府会计长,财政局长。1949年9月任武昌中原大学财经学院系主任,1950年5月任中南财政部处长,1952年3月任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财务部长,1953年7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处长,1955年5月任武汉市政协副秘书长,1957年3月任华中农学院教授,1963年1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第一至第五届武汉市政协委员,2001年2月1日在武汉病逝。著有《深呼吸老人防病治病功》一书,撰写文史资料有,《美国甘尔顾问团一揽了建议的内幕》、《缅怀先父傅慈祥》、《吴禄贞先生生平业绩》、《回忆耿丹烈士》等。

50、文于一(1907.1.17—— )少将。原名溥钦,号亮云,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4期经理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6期毕业。1934年任第1师参谋处长,1935年任第1师6团副团长。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78师464团团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中身负重伤,一条腿脚留下残疾,伤愈后历任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随从副官。1938年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军官大队上校大队长,1943年12月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军官总队少将副总队长,1944年任第91军参谋长,同年6月任第36集团军参谋长,1945年任军令部少将参议,1946年任第37集团军参谋长,后任整编第29军参谋长。1947年12月任整编第15师135旅旅长,1948年任第69军副军长,1949年3月任陈明仁第1兵团参谋长,7月任第100军副军长,同年8月4日在长沙随程潜、陈明仁起义。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撰写文史资料有《淞沪抗战的点滴回顾》等。

51、孙闻园 (1881——1970.7)又名孙吴,字文园,安徽桐城人,世居县城。幼人私塾就读,后考人桐城中学堂。1906年被遴选赴日留学,深造于日本弘文学院博物科。回国后在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任教。1912年任桐城中学校长、宣城中学教务主任、凤阳中学校长。1921年任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33年起任安庆高级中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桐城沦陷避乱叶家湾。1939年受命率安庆高级中学大部分师生在桐城黄甲铺筹建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并任校长。在他的倡导下,桐城先后办起了笃山、高甸、天城、孟侠、麻溪女中等10所私立中学,当时还有浮山中学、宏实小学等皆举他任董事长八年。先后从事教育事业长达二十余年,成为安徽省知名的教育家,与郭沫若、沈雁冰关系尚好。1948年就养于武汉大学次子孙祥钟处(武汉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1961年应邀参加国庆12周年天安门观礼,1970年7月在武汉病逝。

52、卫士生(1899.10.25—1990.10.15),浙江衢州市人,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八中学,192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获国立东南大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 193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经济),1934年获美国纽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教育)。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农工大同盟和反帝大同盟,与共产党人徐永英、章汉夫等创办英文杂志《中国评论》月刊,任总编辑,报道日军在中国暴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声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1935年回国,与戈定远等创办北平新闻社,任社长兼总编辑,出版英文版《北平新闻》,经常刊登苏联塔斯社电讯和抗日消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访问延安后所写《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即《西行漫记》)英文初稿在《北平新闻》上刊出,为中国首次向全球报道延安情况。1937年7月北平沦陷时被日军逮捕,后经营救出狱,转入内地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38年在南京加入“九三学社”。抗日战争时期,常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为周恩来任英文翻译,有助于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情况和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促进抗日。1944年后历任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教授,教育部留考委员会主委,外交部、经济部顾问,联合国中国同志会总干事兼教育部委员、秘书长等职。1949年建国后在张家口任军委工程学院英文主任教授,1951年任中南教育部顾问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南体委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市体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三届武汉市政协委员、1962年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1956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0年10月15日在武汉病逝。

53、吴先铭(1917.5.25——2004.9.9)湖北监利人, 1933年在中华大学学习,1937年中央军校第十四期结业,同年参加国民党。1939年任湖北沙市《动员周刊》主编,1942年任国民党湖北松滋县、咸丰县党部书记长,湖北省荆州专区党务督导专员,1949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参议会参议员兼驻会委员,同年元月与中共武汉地下党江汉军区城工部余杰同志建立联系,并在其领导下任武汉市民救济委员会秘书,武汉市迎解放联络组长,在策反国民党上层人士(如湖北省会警察局长胡慎义等),在反迁移、反破坏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等方面,为武汉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建国后曾任武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武汉文史资料》特约编辑,武汉文史研究学会常务理事。1951年因历史原因,被错判徒刑10年,1980年纠正撤销原判。1981年7月任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82年加入民革任民革文史馆支部主委。1994年4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2004年9月9日在武汉病逝。1981年曾参与编辑全国政协主编的《武汉会战》专辑,1993年参与编辑中央文史馆“文史笔记丛书”《江汉风采》专辑。撰写文史资料有《湖北省党政军年终检讨大会见闻》、《天祜垸一案始末记》《一次劳军之行》、《与中华大学的几个片断》、《省参议会的派别分歧与和平运动》等。

 

54、瞿波平(1918.7.11——2004.4.13)少将。曾用兴海,湖南龙山人,1940年参加湘西土匪瞿波阶部任排长、连长、大队长,1947年2月任武汉行辕直属第1纵队1支队支队长,1948年9月长沙绥靖公署暂编10师1团团长,1949年6月任长沙绥靖公署暂编10师少将师长,8月任暂编第2军新编10师师长,1950年6月12日在湖南龙山率部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4月至195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字习,1954年1月至1959年5月在武汉市行政干部学校工作,1959年6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民革武汉市委委员,武汉市政协委员,2004年4月13 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湘西土匪瞿伯阶股内幕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第四十七期合订本第16册114页)等。

55、杨德修(1907.11.19—2004.8.27)少将。字伯芳,湖北应城人,1930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步科,同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师司令部参谋,1932年1月任陆军第2师第8团6连连长,1933年4月曾参加长城口南天门抗日战役负重伤。1937年参加淞沪抗日会战,同年9月任陆军第61师第128团1营营长。1938年5月参加中原抗日战役,同年9月参加坚守武汉外围麻城的抗日战役。1939年8月任第八战区兰州警备团团长,1941年12月任陆军第61师第183团团长,1943年秋参加山西候马镇抗日战役。1944年1月任陆军整编第61旅副旅长,1945年7月参加陕西锥南官道口四庄山抗日战役。1946年2月任陆军整编第61旅少将旅长,陆军第61师少将师长。1948年7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高参,1950年12月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台湾,在台湾任陆军少将参谋长,1960年1月1日退役。1984年3月从台湾回大陆定居,同年 6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1984年任武昌区政协委员,1985年任武汉市政协常委,1985年参加民革组织,1988年任黄埔军校湖北省同学会会员,2004年8月27日在武汉病逝。

56、喻育之(1889.12.31—1993.3.14)学名喻义,字英才,化名阮恒清,黄陂人。早年入汉口私立官话简字学校,北京江汉中学,受新文化,新思想熏陶,萌救国救民,革旧图新之志。1909年考入湖北陆军测绘学堂。1910年在武昌加入湖北共进会。曾参与发起测绘学堂学生剪辫运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与同学迅即响应,参与攻打湖广总督署。阳夏战争,入敢死队赴汉口歆生路,循礼门,大智门一带作战。1912年任大元帅府参谋部测量局副科员,并入湖北法律专科学校学习。1916年因反袁事泄,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法律学专业,继入孙中山与日人犬养毅合办的政法学校学习法律。在校期间,任讲义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留日学生同乡会评议长、会长,曾因反对缔结中日防共协定参加游行示威被日本当局逮捕。1918年任上海中国留日学生救国团副团长,并创办上海《救国日报》任总经理。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任全国学生理事会会长参加反帝斗争被孙中山接见。1920年到日本东京、长崎、大坂、横滨等地联络爱国学生反对日本侵略中国。1921年后任粤军许崇智部前敌总指挥部军法处长、参议,曾编辑《军人之友》杂志。并任福建兴化、永安、泉州自治区财政处长等职。同年加入国民党组织,1924年国共合作任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执行部干事,曾参加筹办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后被孙中山委以鄂西革命军总司令潘正道的驻沪联络员。1925年赴渝,创办《重庆时报》,从事北伐宣传。1927年任南京军事委员会“革命军人日报社”社长,1930年任湖北省党部委员、湖北省财政厅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议会议员等职。1939年任重庆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东川经济建设策进会副主任,1946年任武汉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8年参加武汉各界爱国人士成立的“十人座谈会”。解放前夕,任湖北省人民和平促进会常务干事,辛亥首义同志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汉口执行处秘书长等职,为武汉和平解放作了有益的贡献。1950年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法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武汉市政协委员、常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1950年加入民革组织,历任民革湖北省委委员,民革中央顾问,民革中央坚委。1958年3月错划为右派,1979年5月恢复政治名誉。晚年定居武汉,常撰写回忆文章。撰有《记陆军测绘学堂》,《我和孙中山先生八次会见的回忆》,《国共合作和国民参政会》,《百岁自述》等。擅长书法,曾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为黄鹤楼等名胜题词。1993年3月14日在汉口逝世。

57、梅嶙高(1906.2.18——1997)字雪岩,安徽枞阳人。1929年6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系。曾任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党政委员会科长,安徽省立大学训育处主任,安徽省土地筹备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土地整理委员会委员、江苏昆山县政府民政科科长,铁道部专员代理科长,交通部科长代理司长。1939年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少将组长,中央政治学校人事行政人员训练班指导员,中央训练团党政班训育干事、指导员,党政高级班教务组长。 1945年10月任国民政府人事室主任,1948年5月任总统府人事处长,1949年2月去台,同年7月任行政院参事兼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在台湾创设“中国人事行政学会”历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并充任中印缅文化经济协会常务监事。1957年后历任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私立中国文化大学、私立淡江大学等兼任教授。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夜间部主任。1958年9月任考试院考选部常务次长,1971年9月任考试院顾问,1985年1月任中华开发信托公司常务董事。1986年11月从台湾回大陆定居,1987年4月任武汉大学政治系兼职教授。1987年6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湖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同年加入民革组织。1992年回安徽枞阳定居。1997年在安徽枞阳病逝。著有《人事行政》、《中国政府》等到书。

58、廖传枢(1910.4.21—1987.3.16)少将。曾用名廖百亨,字震辉,安徽淮南市人。1929年11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炮科,同年12月任南京江宁区要塞司令部少尉、中尉排长,1931年4月任独立炮兵第四团中尉排长、上尉连长、营附。1933年4月任独立炮兵第一旅第一团二营四连中尉排长。1934年7月任第二师炮兵营上尉营附、连长。1938年3月任第52军2师少校参谋,参加徐州会战,后任中校作战参谋,1939年9月参加第1次长沙会战,12月任第52军2师上校参谋主任。1942年5月任第52军2师上校参谋长,同年11月任2师6团上校团长。1943年3月任25师75团上校团长,1943年8月任第52军军部上校附员,同年11月任第52军2师上校军务处长。1945年3月任第52军上校副参谋长,同年11月升任少将参谋长,1947年7月7日获颁胜利勋章。1948年10月兼任辽宁省营口市市长,12月8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49年4月任第15军参谋长,同年12月24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1950年3月在解放军第50军教导团学习,1951年在湖南南岳中南军大教导团学习,1953年12月在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武汉分校任图书管理员,1959年3任武汉市人委参事室参事、武汉市政府参事。1955年3月任武汉市政协常委,1985年3月任武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黄埔军校同学会武汉联络组组长,民革武汉市委员会顾问,1987年3月16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蒋军第五十二军营口漏网记》等。

59、曹美成(1913.8.18~1989.12.1),号勉功,湖北武昌人。1938-1942年毕业于广州大学政治系(香港)。武昌“曹祥泰”商号的第三代掌门人,1946年1月任“曹祥泰”商号经理。2006年,“曹祥泰”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武汉市四家“中华老字号”之一。1943年3月任广州大学桂林分校主任,1944年随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从事民主运动,与柳亚子、董必武、齐白石等交往甚密。1950年3月在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时与国玉大师齐白石关系密切。1986年将自已保存40余年的由柳亚子1945年亲笔题签并赠送给曹美成及夫人桂华珍女士的《中山衣钵》、《愿为燕妮》书扎以及与董必武、柳亚子等来往书信历史文物资料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山衣钵》、《愿为燕妮》收藏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王若飞、叶剑英、邓颖超、和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李济琛、柳亚子、张澜、沈钧儒、陶行知、张西曼、黄炎培、梁漱溟以及著名作家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田汉等数十人于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特园”所作的重要题词。这对于研究对日抗战胜利后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生动具体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1945年12月在重庆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任青年委员,1948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合并于民革,历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委员。1946年任湖北省商业联合会常务理事,1949年任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委,1956年“曹祥泰”商号实现公私合营,不久又改为国营,同年任武汉市二商业局顾问。1958年7月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恢复名誉。1979年3月任武汉市文史馆员,1981年7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89年12月1日在武汉病逝。撰写的文史资料有《曹祥泰发家史》等。

60、陈端本(1901.3031——1990.1.19)女,湖北黄陂人,1926年毕业于武昌师范大学生物系,1927年2月任湖北省第五小学校长, 192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生物系,1933年任南京中央农业厅技士,1935年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1938年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教员,1939年任重庆社会局教育科督学,1940年任重庆沙坪坝女子职业学校教员,1945年任武汉市第二女子中学校长,1950年任武昌省立高中教员,1952年任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主任,1955年任汉口第八中学教员,1956年任汉口教师进修学院教导员。武汉市政协委员,1954年加入民革组织,任支部委员、妇女委员、名誉委员。1986年9月任武汉市政府参事,1990年1月19日在武汉病逝。

 

61、李春初(1910.2.5—1995.10.14)少将。湖北汉川人。1930年毕业于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7期步科,毕业后分配在宜昌独立14旅参谋处,1931年任建始县联防团参议。1932年任湖北第四区保安司令部上尉、少校、中校参谋。1934年12月任南京市上新河区区长兼保安独立中队长,1935年4月任浙江省海宁县政府第三科长科兼海宁城区公安局长,1936年12月任湖北省政府保安处2科中校股长,1938年4月任湖北省阳新县县长,任职期间因掩护和营救共产党人曾被陈诚关押,同年9月任湖北省第6区保安司令部中校参谋主任。1939年3月任由李济深发起的战地党政委员会上校视察,同年秋任战地党政委员会游击部队校阅第1组组长,1940年夏任江陵团管区上校司令,1941年11月任襄枣师管区副司令,1947年任武汉行辕高参,1948年8月任长沙绥靖公署少将监察组长,1949年5月任长沙绥靖公署监察处少将处长,8月4日在长沙参加和平起义。1951年2月任民革武汉市分筹委会干事 ,同年加入民革组织,历任武汉市江汉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会委员、对台工委副主任、民革基层支部主委、江汉区委委员等。1986年1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武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95年10月14日在武汉病逝。撰写文史资料有《在阳新当战地县长的回忆》等。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中思网会员, 点击这里注册
注意:请勿发表黄色、反动、以及其他有害信息。[查看详细规定]

 

无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鄔鐵青?

 

1951年鳳山郭令望滅門案後的第二起滅門血案了。兩案都是屋主不在,而家屬全死。

poli88882006.pixnet.net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dpm.org.cn

 

马衡  
  马衡(1881年6月20日—1955年3月26日),浙江鄞县人,字叔平。早年在南洋公学读书,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同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1924年11月受聘于“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点查清宫物品工作。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曾兼任临时理事会理事、古物馆副馆长,1926年12月任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常务委员。1928年6月南京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时,曾受接管代表易培基的委派,参与接管故宫博物院的工作。1929年后,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7月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1934年4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抗战期间,他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的维护工作。抗战胜利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复员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的工作。北平解放前夕,为确保故宫建筑与文物的安全,他坚守院长岗位,并与社会名流呼吁国民党当局避免战火,保护北平文化古城。 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他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上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传统,又注重对文物发掘考古的现场考察,遂使其学术水平领先于时代,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等。
  马衡先生在1952年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他去世后,其家属又遵嘱将家藏金石拓本九千余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

关键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