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星改名盤點濱崎步幸田來未皆在列 圖:大紀元柴崎幸

bb.ttv.com.tw

 

張貼時間: 2009/2/3 上午 11:33:53  IP: *.*.141.98 181

小栗旬演舞台劇 54場門票80分鐘掃空

【Upaper╱綜合報導】 2009.02.03 03:57 am


日本當紅型男小栗旬和藤原龍也,真的是超級吸金機,兩人再度聯手,與知名導演蜷川幸雄合作,演出舞台劇「武藏」,日前舞台劇首度開賣,結果在短短80分鐘內,54場門票就銷售一空,讓主辦單位開心不已,但不少沒搶到票的粉絲,則在網路上哀嚎,希望主辦單位能加場。

據日本媒體報導,小栗旬與藤原龍也之前曾合作過舞台劇「哈姆雷特」,深受好評,因為大家對這次他們兩人再度合作的新舞台劇「武藏」,也相當看好,這齣舞台劇將於3月4日到4月19日在日本國家崎玉藝術劇場上演,將出演54場。

看到門票被搶購一空,小栗旬深感壓力沈重的說:「我一定會努力演好劇中的角色,不會讓觀眾失望。」藤原龍也則表示:「這部作品受到這麼多人關注,讓我身心都已經開始緊張了。」

「武藏」是根據吉川英治的暢銷書「宮本武藏」改編,敘述武藏與小次郎兩位歷史人物之間的數次激烈交鋒和打鬥,舞台劇中,藤原龍也扮演宮本武藏,小栗旬扮演他的宿敵佐佐木小次郎。

【2009/02/03 Upaper】@ http://udn.com/

 

日本沉没剧照-海报-图片. 剧集名称:: 日本沉没

qire123.com

 

 

日本沉没剧照-海报-图片
剧集名称:
日本沉没  
主要演员:
草剪刚 柴崎幸 丰川悦司 大地真央 福田麻由子
影片地区:
日本
剧情简介:
故事围绕着日本列岛展开。小笠原群岛北部一个七十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负责调查工作的深海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潜入海底,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与此同时,日本列岛上也发生了新干线工程被迫停工、高速公路大桥垮塌等事故,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为此,日本政府秘密召开了专家听证会,会上发出了日本即将沉没的警报。将信将疑的政府部门立即制定了应付紧急状态的“D-1”计划,展开了绝密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及“京都大地震”和“东京大地震”的发生,日本面临沉没的事实越来越明朗化,日本政府不得不在“D-1”……

 

 

... 箱内四天五夜不见天日,终于在1990年复活节前夕成功逃抵香港,再到巴黎,最后 ...

chinainperspective.com

 

Political China
Political China
政治中国
政治中国

44岁柴玲打破沉默,首次谈六四
 
作者:世界日报
柴玲一手创建高校教育软件公司尖子班,位于波士顿金融大厦Prudential Tower。 (柴玲/提供)
「我是柴玲,我还活著!」 
十多年来远离公众视线的昔日学运明星、前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总指挥柴玲,日前在波士顿受洗成为基督徒。在1989年六四事件21周年来临前夕,她首次打破沉默接受采访。 
现年44岁的柴玲,与丈夫育有三个稚龄孩子,她一手创建高校教育软件公司Jenabar Inc(中文名「尖子班」),任总裁至今,手下有280名员工。尽管她在商界拓展出一片天,而且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但内心却快乐不起来,她一直背负著六四事件的沉重包袱。 
 
信仰基督教 走出心牢 
柴玲4月4日复活节在波士顿Park Street基督教会受洗,并用英文发表「柴玲的见证」。经过多年痛苦的精神煎熬,「记忆中积聚了20年来的许多冰块和障碍消除」,受伤的鸟儿终于释放自己,走出心牢。 
柴玲坦言,宗教信仰洗去她「心中的伤害和痛苦」,获得长久以来苦求而得不到的平静。为此,她尤其感谢她的丈夫Robert A. Maginn Jr,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也是她的哈佛大学学长,拥有两个哈佛硕士学位,两人因在波士顿顾问公司Bain & Company共事而相识相恋。柴玲形容,从12年前两人约会开始,「他的爱,耐心而完整」,他们育有三个分别为五岁、七岁和九岁的可爱孩子。 
柴玲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她的丈夫Maginn比她大十岁。2000年两人结婚后,共同为事业打拚。尖子班公司提供学生网上教学、登记课程等服务。 
柴玲回忆生命中最不堪回首的黑暗期,是「六四」事件后,经历在中国大陆天罗地网的十个月逃亡,「每天面对著被捕的危险」,最后,「是一群佛教徒冒著生命危险救了我」。她与天安门革命伙伴封从德在一艘船的木箱内四天五夜不见天日,终于在1990年复活节前夕成功逃抵香港,再到巴黎,最后抵达美国,不久她与封从德分手。 
(柴玲1989年5月在天安门广场,资料图片) 
 
柴玲说:「儿时的恐惧孤独再次包围著我。更致命的是,不久我的母亲和祖母相继去世。我的母亲25岁生了我,而当我25岁时她离开了我,短短几个月,我生命中最爱的三个人相继离我而去,而我喜欢的一份工作,不愿意因我而影响跟中国的生意,接著是一些恶意的中伤和攻击,令我沉重得不能呼吸。每次黑暗时刻的来临都比前一次猛烈。这就是我为民主付出的代价吗?」 
当年同为天安门学运领袖、现在华府任牧师的张伯笠,是少数见证柴玲被痛苦包围的人之一。张伯笠说,在巴黎的一次聚会中,柴玲说不想活了,一个人走不下去了,他回忆,「她内心的痛苦我无法测度,只记得那次的相见,整整一盒纸巾都未擦干她的泪水。」
—— 原载: 世界日报
本站刊登日期: Sunday, May 30, 2010
关键词: 柴玲 六四

... 進賬還是達到五千萬美元,2004年新僱用一百六十名職員。

64memo.com

... 進賬還是達到五千萬美元,2004年新僱用一百六十名職員。

64memo.com

 

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廣場上找到封從德 留下來一起拚到底
吳安石/聯合報
1989年6月29日
  

﹒編者插圖。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


編者按

  1995年影片《天安門》發行前﹐《聯合報》駐香港記者薛曉光自稱“首次披露”柴玲錄像內容﹐掀起巨大波瀾。而實際上﹐早在1989年6月29日﹐同樣是《聯合報》﹐即有『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 』的報導﹐當時並無什麼問題﹔8月﹐聯合報編輯部又出了本《天安門一九八九》(台灣:聯經,1989年8月)﹐裡面也有柴玲錄像內容。二者幾乎沒有引起外界什麼議論﹐以至於同報記者六年後可以再次“首次披露”。

  我們還看到﹐89年的這篇報導中對文字作了一些處理﹐“為賢者諱”﹔到了95年﹐同報記者則完全反轉過來﹐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對同一內容進行斷章取義﹐且又一次宣稱“首次披露”以招徠讀者﹐卻把那曾高高捧上天的“賢者”狠狠地踩在腳下﹐並激起千萬人的“義憤”至今。

  這個現象發人深省。有人說媒體是“飼養業兼屠宰業”﹐不無道理﹐足為好名者戒。而柴玲不過是被選中的替罪羊而已。

  本站致力于還歷史本來面目﹐無論對當時的報導﹐還是之後的敘述﹐都將仔細審視。我們對部份報導和某些記者的批評﹐並不是否定整個媒體的作用和記者的功勞(《聯合報》就有記者--王振邦--在六四受了槍傷)。實際上﹐包括《聯合報》在內的媒體﹐對六四起了巨大的作用﹐沒有廣場上那麼多記者﹐六四可能不過是中共歷史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記得《明報》對柴玲錄像還有更早的報道﹐詳情待查。


封從德      12/13/2002 3:55:00 PM


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

廣場上 找到封從德 留下來 一起拚到底

記者吳安石/台北報導


  北京學運領袖柴玲的一位美國友人,昨天公布一段她在運動過程中身心瀕臨崩潰邊緣時的錄音。

  當天安門廣場的情勢越來越對學生不利,解放軍的槍桿子更是迫在眼前時,學生內部隨即也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柴玲在恐懼與長時間緊張的壓力下,終於瀕臨崩潰邊緣。

  五月廿六日晚上,她在一個美國研究生的房間裡向他求助,並表示自己已經準備第二天就搭火車離開北平;不是逃跑,而是不忍見到自己的伙伴走上絕路。

  柴玲這時留下了這段錄音,主要內容是:

  「廣場同學問我下一步該怎麼辦,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想告訴他們流血已不可免,血流天安門廣場必能喚醒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我實在不忍心告訴同學,如果我通知同學要有心理準備,他們一定會堅守到底,但是他們都還是未長大的孩子……」

  柴玲主動要求錄下這段她認為的「最後遺言」,在那時她的心情是徹底的無助、徬徨。

  「首先,我們會堅持到底,我們預料政府即將血腥鎮壓,我也相信一場大革命就要爆發,但是我們要保存革命種子準備東山再起,我對政治並不感興趣,但是下回我們仍會勇敢前進,如果我們還活著。」

最後美國友人送給柴玲一套一直到六月四日,她始終穿在身上的白襯衫、藍褲子,以做為道別的紀念。

  可是,第二天柴玲動身前央求別人帶話,想見她先生封從德最後一面,雙方於是約定在廣場旁邊的美式炸雞店前,卻失之交臂。於是柴玲只得再回到廣場的學生群眾當中,她見到了封從德,廣大同學們的勇敢、真誠也從此留住了她,柴玲就此從來沒有再離開過天安門廣場,直到六月四日。

  【1989-06-29/聯合報/03版/焦點新聞】


64memo.com - 2005

http://www.64memo.com/b5/1883.htm

吳安石/聯合報,「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廣場上找到封從德 留下來一起拚到底」,見 聯合報 http://www.udndata.com,1989年6月29日。


lastModified: 12/19/2002 9:32:00 PM

 

相關資料

  • 封從德﹕天安門之爭--六四的關鍵內情﹐1998年6月。
  • 香港無線電視﹕柴玲憶述屠殺經歷錄音錄像﹐1989年6月8日16時。
  • 封從德整理﹕絕食第二晚廣場錄音﹐1989年5月14日23時。
  • 雲兒﹕還她一個公道--為柴玲辯護﹐2003年4月6日。
  • 日本電視臺﹕六四凌晨柴玲和紀念碑同學錄像--柴玲﹑紀念碑上的同學﹐1990年6月4日2時。
  • 封從德﹕六四42個問題--與王軍濤商榷﹐2003年5月31日。
  • 馬列邪教﹕柴玲是否逃離廣場--有關柴玲是否在64屠殺夜逃離天安門廣場﹐2003年8月14日。
  • 《百姓》雜誌記者﹕一名北京教師的見證--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1989年7月1日。
  • 柴玲﹕柴玲「最後的話」原本--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八日錄影談話﹐1989年5月28日。
  • 萬維﹑多維﹕傳柴玲回中國--王丹吾爾開希為她高興﹐2004年6月3日。
  • 封從德/大參考﹕阿洪---地道的六四無名英雄--我和柴玲如何逃出中國?﹐1994年4月15日。
  • 封從德﹕《天安門文件》五大疑點--對「十二學者上廣場」的考察﹐2001年4月15日。
  • 封從德﹕八九學運的組織與“黑手”﹐2004年9月1日。
  • 網路圖片﹕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1989年6月4日11時。
  • 柴玲﹕柴玲錄音憶述屠殺經歷﹐1989年6月8日。

     

     

    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廣場上找到封從德 留下來一起拚到底
    吳安石/聯合報
    1989年6月29日
      

    ﹒編者插圖。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


    編者按

      1995年影片《天安門》發行前﹐《聯合報》駐香港記者薛曉光自稱“首次披露”柴玲錄像內容﹐掀起巨大波瀾。而實際上﹐早在1989年6月29日﹐同樣是《聯合報》﹐即有『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 』的報導﹐當時並無什麼問題﹔8月﹐聯合報編輯部又出了本《天安門一九八九》(台灣:聯經,1989年8月)﹐裡面也有柴玲錄像內容。二者幾乎沒有引起外界什麼議論﹐以至於同報記者六年後可以再次“首次披露”。

      我們還看到﹐89年的這篇報導中對文字作了一些處理﹐“為賢者諱”﹔到了95年﹐同報記者則完全反轉過來﹐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對同一內容進行斷章取義﹐且又一次宣稱“首次披露”以招徠讀者﹐卻把那曾高高捧上天的“賢者”狠狠地踩在腳下﹐並激起千萬人的“義憤”至今。

      這個現象發人深省。有人說媒體是“飼養業兼屠宰業”﹐不無道理﹐足為好名者戒。而柴玲不過是被選中的替罪羊而已。

      本站致力于還歷史本來面目﹐無論對當時的報導﹐還是之後的敘述﹐都將仔細審視。我們對部份報導和某些記者的批評﹐並不是否定整個媒體的作用和記者的功勞(《聯合報》就有記者--王振邦--在六四受了槍傷)。實際上﹐包括《聯合報》在內的媒體﹐對六四起了巨大的作用﹐沒有廣場上那麼多記者﹐六四可能不過是中共歷史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記得《明報》對柴玲錄像還有更早的報道﹐詳情待查。


    封從德      12/13/2002 3:55:00 PM


    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

    廣場上 找到封從德 留下來 一起拚到底

    記者吳安石/台北報導


      北京學運領袖柴玲的一位美國友人,昨天公布一段她在運動過程中身心瀕臨崩潰邊緣時的錄音。

      當天安門廣場的情勢越來越對學生不利,解放軍的槍桿子更是迫在眼前時,學生內部隨即也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柴玲在恐懼與長時間緊張的壓力下,終於瀕臨崩潰邊緣。

      五月廿六日晚上,她在一個美國研究生的房間裡向他求助,並表示自己已經準備第二天就搭火車離開北平;不是逃跑,而是不忍見到自己的伙伴走上絕路。

      柴玲這時留下了這段錄音,主要內容是:

      「廣場同學問我下一步該怎麼辦,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想告訴他們流血已不可免,血流天安門廣場必能喚醒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我實在不忍心告訴同學,如果我通知同學要有心理準備,他們一定會堅守到底,但是他們都還是未長大的孩子……」

      柴玲主動要求錄下這段她認為的「最後遺言」,在那時她的心情是徹底的無助、徬徨。

      「首先,我們會堅持到底,我們預料政府即將血腥鎮壓,我也相信一場大革命就要爆發,但是我們要保存革命種子準備東山再起,我對政治並不感興趣,但是下回我們仍會勇敢前進,如果我們還活著。」

    最後美國友人送給柴玲一套一直到六月四日,她始終穿在身上的白襯衫、藍褲子,以做為道別的紀念。

      可是,第二天柴玲動身前央求別人帶話,想見她先生封從德最後一面,雙方於是約定在廣場旁邊的美式炸雞店前,卻失之交臂。於是柴玲只得再回到廣場的學生群眾當中,她見到了封從德,廣大同學們的勇敢、真誠也從此留住了她,柴玲就此從來沒有再離開過天安門廣場,直到六月四日。

      【1989-06-29/聯合報/03版/焦點新聞】


    64memo.com - 2005

    http://www.64memo.com/b5/1883.htm

    吳安石/聯合報,「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廣場上找到封從德 留下來一起拚到底」,見 聯合報 http://www.udndata.com,1989年6月29日。


    lastModified: 12/19/2002 9:32:00 PM

     

    相關資料

  • 封從德﹕天安門之爭--六四的關鍵內情﹐1998年6月。
  • 香港無線電視﹕柴玲憶述屠殺經歷錄音錄像﹐1989年6月8日16時。
  • 封從德整理﹕絕食第二晚廣場錄音﹐1989年5月14日23時。
  • 雲兒﹕還她一個公道--為柴玲辯護﹐2003年4月6日。
  • 日本電視臺﹕六四凌晨柴玲和紀念碑同學錄像--柴玲﹑紀念碑上的同學﹐1990年6月4日2時。
  • 封從德﹕六四42個問題--與王軍濤商榷﹐2003年5月31日。
  • 馬列邪教﹕柴玲是否逃離廣場--有關柴玲是否在64屠殺夜逃離天安門廣場﹐2003年8月14日。
  • 《百姓》雜誌記者﹕一名北京教師的見證--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1989年7月1日。
  • 柴玲﹕柴玲「最後的話」原本--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八日錄影談話﹐1989年5月28日。
  • 萬維﹑多維﹕傳柴玲回中國--王丹吾爾開希為她高興﹐2004年6月3日。
  • 封從德/大參考﹕阿洪---地道的六四無名英雄--我和柴玲如何逃出中國?﹐1994年4月15日。
  • 封從德﹕《天安門文件》五大疑點--對「十二學者上廣場」的考察﹐2001年4月15日。
  • 封從德﹕八九學運的組織與“黑手”﹐2004年9月1日。
  • 網路圖片﹕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1989年6月4日11時。
  • 柴玲﹕柴玲錄音憶述屠殺經歷﹐1989年6月8日。

     

     

    八九天安門學生領袖今何在?──系列2:柴玲
    鄒宇暉(馬來西亞)
    2007年1月13日
      

    ﹒編者插圖。柴玲
         。柴玲
         。柴玲近照


    八九天安門學生領袖今何在?

    系列2:柴玲

    鄒宇暉


    柴玲,64事件最具爭議性的人物,有人說她要別人流血,自己逃生,有人說她在當晚大屠殺前就離開了廣場,也有人捍衛她的奉獻精神與正義感。

      在我看來,柴玲其實很可憐,她是在廣場最亂的時候接下廣場總指揮的棒子,一個女生有如此的勇氣,在當時專制的中國來抗衡極權政府,竟然沒有什麼人提及,反而著重攻擊她,何況那個讓別人流血,自己逃生的錄影帶是經過《天安門》這部影片剪輯而成,根據她的前夫,封從德所言,柴玲的本意是講自己想到南方發動民主運動,並不是逃生。電影剪輯成幾個片段,然後放在一起,前後有相差一段的時間,所以內容不完全準確。 (64memo.com - 2004)

      至於柴玲有沒有在最後時刻逃離廣場,有圖為證是沒有,她跟學生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堅持到最後一刻,撤離時也是站在前線,指責柴玲的人很多都是想為中共政府尋找合理的鎮壓理由,真可悲。

      柴玲,1989年無私的奉獻於這場學運,可是卻被後人一直指責,我覺得這是六四的悲哀。。

      【89年學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二年級研究生  

      【近況】美國波士頓某網路電腦公司總裁  

      【通緝令】1989年6月12日中國公安部轉發北京市公安局對其全國通緝如下:

      (4)柴玲,女,一九六六年四月十五日生,漢族,山東省日照市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八六級研究生,身高一百五十六公分,圓臉,單眼皮,高顴骨,短髮,皮膚較白。  其中年級被誇大,應為八七級研究生。  

      【簡介】柴玲1987年從北京大學心理系畢業後,即入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作碩士研究生。八九學運初期,隨封從德參與北大籌委會工作並任秘書長,後與王丹等人一道發起絕食,提出絕食的兩點訴求:不是動亂,必須平反;立即對話,不許拖延。柴玲參與起草和在廣播站唸的《絕食書》錄音在當時有極大影響,故在絕食後相繼擔任絕食團指揮部和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的總指揮。五月二十八日因不滿一些試圖操縱運動的知識精英和學運精英,準備辭職南下發動各省支持戒嚴中的北京民主運動,行前留一遺言性質的錄像講話,後被挽留未能成行。六四淩晨,柴玲帶領指揮部和廣場數千學生撤離天安門回到校園。 (Memoir Tiananmen´89)

      六四後,柴玲與封從德在國內躲藏了十個月,六月八日,柴玲在國內作一控訴北京屠殺的四十分鐘的錄音帶,兩天後傳到香港並在世界各地的電視中播出,影響極大。九○年四月二人取道香港流亡法國,之後柴玲到美國求學,九三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公共關係碩士學位,隨後在波士頓Bain& Company任職,九六年入讀哈佛大學商學院,九八年取得MBA學位,同年創辦開發高等教育網路管理軟件的電腦公司,任總裁至今。柴玲曾在八九年和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64memo.com/89)   (64memo.com - 2004)

      【常見誤解】九五年紀錄片《天安門》發行以後,柴玲的聲譽受到非常嚴重的傷害,各種流言四起,其中主要的誤解有四:
      一﹑柴玲“希望別人流血,而自己逃生”。這是《天安門》影片最容易給人的一個誤導印象,最早報道該片的香港《聯合報》記者薛曉光就是用這樣的標題作的報道,在九五年引起極大的爭議。實際上,這一誤導源於該片剪輯的兩段柴玲講話,即八九年五月二十八日柴玲分別與拍攝錄像的一個美國留學生及一個香港女記者的問答,這兩段話相隔四十分鐘,提問人和語境皆不同,但影片沒有任何說明,故非常容易引起誤解。前一句是說廣場撤不下來的情況下,只能是流血的結果,而“期待”中的流血才能喚起民眾。後一句是回答香港女記者的提問,問她自己是否會留在廣場,柴玲說不會,她要離開廣場,但影片也完全沒有提到柴玲準備去南方的行動。柴玲製作錄像時以為南下必九死一生,故錄像第一句就是“這是最後的話了”,其中的用詞卻是不夠謹慎,一些情況也與事實有出入,但象影片這樣將兩個對話拼接在一起,便構成了嚴重的道德指控。這種大段剪輯而不說明語境背景的做法,並非嚴肅的歷史紀錄片的職業規範。 (64檔案/89)
      二﹑“柴玲六四前已經逃離北京”,這樣的指控也很常見,但完全不是事實,柴玲一直堅持到六四淩晨,與廣場數千學生一道撤離。
      三﹑“柴玲六四槍一響就逃到了美國”,也是也很常見的臆斷,她在國內躲藏了十個月才出來的,中共天羅地網也沒有抓到她。
      四﹑“柴玲已經回國”,這是近年常見的流言,如2004年“六四”十五週年前夕被一些媒體傳得神乎其神,而其實當時柴玲就在波士頓。(六四檔案-89)  

      【備註】柴玲的電腦公司名字用中文“尖子班”的諧音(jenzabar.com),雖近年電腦行業不景氣,該公司在2002年的進賬還是達到五千萬美元,2004年新僱用一百六十名職員。

    特別喜歡這張照片,柴玲的眼神透露著無奈與抑鬱,她在六四後怎麼也想不到她會被萬夫所指。這張照片攝於1989年6月1日。

    柴玲近照,發福不少。


    64memo.com - 2007

    http://www.64memo.com/b5/17755.htm

    鄒宇暉(馬來西亞),「八九天安門學生領袖今何在?——系列2:柴玲」,見 http://zouyuhui.blogspot.com/2007/01/2.html,2007年1月13日。


    lastModified: 9/6/2007 11:47:00 AM

     

    相關資料

  • 香港無線電視﹕柴玲憶述屠殺經歷錄音錄像﹐1989年6月8日16時。
  • 雲兒﹕還她一個公道--為柴玲辯護﹐2003年4月6日。
  • 日本電視臺﹕六四凌晨柴玲和紀念碑同學錄像--柴玲﹑紀念碑上的同學﹐1990年6月4日2時。
  • 馬列邪教﹕柴玲是否逃離廣場--有關柴玲是否在64屠殺夜逃離天安門廣場﹐2003年8月14日。
  • 《百姓》雜誌記者﹕一名北京教師的見證--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1989年7月1日。
  • 萬維﹑多維﹕傳柴玲回中國--王丹吾爾開希為她高興﹐2004年6月3日。
  • 封從德/大參考﹕阿洪---地道的六四無名英雄--我和柴玲如何逃出中國?﹐1994年4月15日。
  • 柴玲﹕柴玲「最後的話」原本--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八日錄影談話﹐1989年5月28日。
  • 網路圖片﹕柴玲走在撤退隊伍的前排﹐1989年6月4日11時。
  • 柴玲﹕柴玲錄音憶述屠殺經歷﹐1989年6月8日。
  • 網路圖片﹕柴玲絕食後暈倒﹐1989年5月17日。
  • 搬運﹕有關柴玲-----不喜者勿入--封從德﹑方舟子等對柴玲講話的看法﹐2002年6月6日。
  • 柴玲唸﹕《絕食書》﹐1989年5月13日11時。
  • 網路圖片﹕柴玲﹐1989年5月27日19時。
  • 吳安石/聯合報﹕柴玲曾經留下「最後遺言」--廣場上找到封從德 留下來一起拚到底﹐1989年6月29日。

    顯示全部相關資料

     

    總統府國策顧問柴松林9月2日在基隆文化局演講。(大紀元記者岳芸攝)

    epochtimes.com

     

     

    總統府國策顧問柴松林9月2日在基隆文化局演講。(大紀元記者岳芸攝)

    柴松林教授:賺錢與花錢的新哲學


    【大紀元9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芸採訪報導)賺錢除了實質的財務報酬,還有另一種無形的資產,包括個人與社會。迥異於一般教人家如何累積有形的錢財,以下要探討的「賺錢新哲學」,則是著重在無形的財富。而在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提高,所得大增,可是物資能源卻是有限度的,有什麼樣的新主張是消費者需要考量的?

    總統府國策顧問柴松林應基隆港務局局長蕭丁訓之邀,9月2日在基隆文化局演藝廳主講一場演講,講題是:「賺錢與花錢的新哲學」。

    在正式進入講題之前,柴松林先剖析,1738年英國發明紡織機,自此開啟了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12項重大的改變。其中一項是現代的資源有限,所以要有節制的想法,人要過簡樸的生活,像韓國就實施住宅法,每戶規定不超過150坪。還有一項是10幾年來全世界共同的趨勢,那就是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

    三種類型的高所得

    什麼叫賺錢?憑智慧或勞力換取經濟性的報酬,柴松林說在制度健全的正常社會,有以下三種類型的高所得。

    1) 憑著智慧,像比爾‧蓋茲,讀了一年大學就去開電腦公司。另外,在日本,個人所得的前幾名都是作家、小說家。一個國家的有錢人如果是憑著智慧賺錢,那表示該國的制度是比較健全。

    2) 承擔責任大,如新加坡公務員待遇高,日本大臣所得排名前十名內,他們做不好都要立即換掉。

    3) 危險性高的行業,如飛機正駕駛,月薪五十萬元。在美國有試飛飛行員,一小時五百萬美元,不過,那一生只能飛一次。

    柴松林認為,一個國家的高所得如果不是屬於這三類型,那個社會就屬於不正常、不健康。

    個人與社會的無形財富

    除了賺到有形的財富,柴松林也強調無形的財富,譬如博士生拿到學位,寧願賺取低微的研究助理費跟著大師幾年,那就不是錢所能計算的。他也認為國家公園解說員的所得高,因為滿足自己的表現慾,會使身體健康。

    還有像故宮、歷史博物館的解說員,看到世界上最美的東西,獲得美感,那也是一種所得。而像他那像推動社會運動,看到社會的改變或理想的實現,也是一種所得。

    在個人方面,柴松林認為無形的財富包括健康,那比錢財還重要。像首富躺在床上好幾年,事實上那也等於是貧窮。有特殊技藝、技術高、有聲望、有地位、有好朋友、家庭和睦、比旁人自由、有自主性等,這也都屬於個人的無形財富。

    至於社會資財,那是屬於全體民眾,如今年的《經濟學人》評愛爾蘭有完善的居住環境,因為那兒的社區有道德,鄰人相處和睦。

    其它的社會資財還包括:好的基礎建設、巴黎羅浮宮(星期四去不要票)、公園綠地、豐富文化資產、良好的教育體系、經濟安定、人權受到保障、有效率的政府(北歐國家、香港新加坡)、公平的發展機會等。

    談到花錢,柴松林認為關鍵在於花錢是否有意義?如果賺小錢但卻花得有意義,那算是富裕的人。

    甘迺迪與消費者的權利

    在介紹如何消費之前,柴松林不得不推崇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為什麼他那麼受到美國人的愛戴?因為他是第一位直接面對人民的總統。1962年,甘迺迪向美國參、眾兩院發表特別諮文,首度要保障消費者的權利,計有以下四種:

    1) 安全權,不能因為消費得到危險。
    2) 了解真相權,消費者買了東西,有權知道其成分、功能、效用、保存方法。
    3) 選擇權,有權要求市場有足夠的產品讓消費者來選擇。市場供應或民間供應,由競爭價格來決定。公營或壟斷企業要提供合理的價格、滿意的服務,不能因為獨占壟斷就予取予求。
    4) 產品不為自己而是為消費者生產,讓消費者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生產者有義務徵詢消費者的意見。

    另類美容療法

    針對美容、瘦身大行其道,柴松林以此例說明,很多美容、瘦身產品是沒用的。他舉美國另一位偉大的總統林肯的話說:「一個人到了35歲還不好看,就要為自己負責。」那麼,要如何來「美容」呢?柴松林提供的妙方是:

    1) 多讀書、知識豐富、文化素養高、藝術技能欣賞
    2) 心地善良,與人為善,樂於助人。柴松林說,在最困難時,有人拉我們一把,會記得對方是單眼皮或雙眼皮嗎?我們只會記得對方是好人,與胖瘦無關。
    3) 心地光明坦蕩,身心健康,樂善好施。

    消費者的八大權利

    根據「消費者教育創制權」 (Consumer Education Initiative, or CEI),消費者有以下四大權利:

    1) 求償權,受到損害要加重生產賠償。
    2) 教育權,聯合國文教組織把「消費者教育」列為主要內容。
    3) 環境權,提供清潔的環境。
    4) 基本物資供應權。基於人道主義救援權,有飯吃的人要幫助沒飯吃的人。

    以上四大權利與甘迺迪提出的四點,合稱「消費者八大權利」。

    消費者的五大義務

    消費者要盡義務才能享權利,身為消費者有以下五大義務:

    1) 認識義務,不要受廣告欺騙,要學習消費知識。買東西前要想一想,東西是真是假,有用沒用。
    2) 行動義務,發現危險時,為了避免以後再出現危險,就需採取行動來解決。有位歐洲政治家在40幾年前說過一句名言:「為什麼這社會罪惡如此猖狂,因為好人都袖手旁觀。」
    3) 團結的義務,消費者是散沙,不像生產者有顧問、政商關係等團體。
    4) 關懷的義務,有些錢花了是在犯罪,如色情,影響家庭,造成社會不安,要去關懷社會。
    5) 環境義務,保持環境的美好或清潔,如今天在演講廰沒人抽菸。

    六大消費花錢的原則

    如何消費花錢呢?柴松林倡導從環境主義到消費主義,提出按現代觀念來盡消費者的義務,有以下六大原則供參考:

    1) 減少消費,能不買就不買。不問價格高低,好不好看,合不合身,不與朋友逛街。先問自己不買行不行:「不買會死嗎?」柴松林說,他從1991年以來,就沒再買過衣服了。

    2) 循環使用,要能多用幾次。有些用完就丟的東西,表面看是便宜,但是採買多了,反倒是比較貴。不是買便宜的東西,而是要買合身好看,天天能穿的衣物;這樣穿的總時數除以價格,算起來才是真正的便宜。

    3) 再生使用,東西用壞了怎麼辦,有再生的原料才用。

    4) 經濟主義,地球上的資源有限,禁不起無緣無故消費掉,耗竭性的資源儘量少用。買東西以用的材料少,不占空間為原則。柴松林以自家住宅一帶的房地產為例,一坪是33萬元(1萬美元左右),若買的東西占了半坪空間,就要17萬,所以少搬東西回家。

    5) 生態主義,買東西時了解原料是什麼,生產過程是否有污染。某科學雜誌曾說,再過50年,紐約、東京都要陷在海底,這就是人不重視生態所帶來的禍害。

    6) 平等主義,對於歧視婦女、認定某宗教不好、歧視少數民族、升遷有性別歧視、強迫員工信仰某教等等這些公司,柴說他都不購買他們的產品。

    最後,柴松林總結說,賺錢、花錢都不是人生的手段,而是道德的手段,養成習慣,做個充實圓滿的人,也就是做個「生活者」,是日本人所謂的「人格者」。


    ● 柴松林小檔案

    年齡:今年71歲(1934年12月12日)。
    學歷:法國國立高級研究院經濟統計學博士。
    經歷:政治大學、交通大學科學方法教授、主任(1973-1993)。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1997-2002)等職。
    創辦: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第一兒童發展基金會、新環境基金會、導航基金會等公益組織。
    榮譽:1987年民意調查,被推舉為「台灣最有影響力的人」。近10幾年,兩次獲得美國民主基金會頒贈的「傑出民主人士」獎。
    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妻子:薄慶容在金融機構當高級主管,柴不避諱說妻子賺錢比他多。
    製表:大紀元記者岳芸
    (http://www.dajiyuan.com)

    9/3/2005 1:02:30 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