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福建省辖县福建省辖县
  • 2.宋徽宗年号宋徽宗年号
  •  

    1.福建省辖县

     编辑本义项  

    政和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地名
    1. 地理概述
    2. 资源
    3. 经济
    4. 旅游
    5. 特产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政和一瞥

     

    政和县为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97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59万人。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县人民政府驻熊山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4个镇、5个乡:熊山街道、东平镇石屯镇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五代永隆三年(941)划宁德县关隶里置关隶镇,宋咸平三年(1000)建关隶县,政和五年(1115)诏改政和县。历属建宁军、建宁路、建宁府、建安道。明景泰六年(1455)析出东北部置寿宁县。1949年5月20日解放,历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福安专区、南平地区、建阳专区(地区)、南平地区、南平市。1960年2月至1962年8月、1970年7月至1975年3月曾两度与松溪县合并为松政县。    1990年,政和县辖2镇7乡,11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1749平方千米,总人口1959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63人。    2000年,政和县辖5个镇、5个乡:熊山镇、东平镇、铁山镇、镇前镇、石屯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3169人,其中: 熊山镇 32502 东平镇 23392 石屯镇 18558 铁山镇 19026 镇前镇 23838 星溪乡 15193 外屯乡 11368 杨源乡 15191 澄源乡 24640人、岭腰乡 9461人。   2003年,政和县辖5个镇、5个乡:熊山镇、东平镇、铁山镇、镇前镇、石屯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21.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9万人。   2006年5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政和县熊山镇建制设立熊山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闽政文[2006]217号):同意撤销政和县熊山镇建制,设立熊山街道办事处。原熊山镇的行政区域为熊山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熊山街道办事处驻原熊山镇政府驻地胜利街330号。

    编辑本段地名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 118°33′-119°17′。邮编:353600 区号:0599 拼音:Zhenghe 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97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59万人。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政和县地处南平宁德及浙江丽水三市结合部,东与寿宁周宁,西与建阳,南与建瓯、屏南,北与松溪以及浙江省的庆元等7个县相邻。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地灵人杰、物产丰富的山区农业县,辖5镇5乡3个国有农(茶)场、129个村(居)、1个管委会,22万人口,土地面积1749平方公里,县城背靠黄熊山,简称熊城。小浦线、建政线以及规划建设的宁邵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电力实现全省电网联网,电信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移动、联通通信覆盖全县。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形成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   近年来,政和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心谋发展,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围绕生态优高农业县的发展定位,加快构筑“四地”(绿色食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重地、边贸物流旺地、旅游休闲避署胜地)建设,牢牢把握紧邻江浙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强化南接北联、山海协作,集中打好生态牌,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推进农业、旅游、劳务等方面发展,积极吸纳和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攻项目,做强产业,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政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地理概述

      松政-大埔大断裂斜贯中部,形成本县以至全省的东西两部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东部陡崖多,峡谷深,峰岭高度多在海拔1000~1200米,最高峰为香炉尖,海拔1598米,是闽东沿海水系与松溪支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西部为中低山地,沿溪谷为丘陵地带,形成七星溪谷地和东平盆地。   政和境内以稠岭为分水岭。稠岭以东,山多水冷,历史上因地瘠民贫,俗称里三区。稠岭以西,地势平缓,气候较温和,土壤较肥沃,俗称外三区。   贯穿境内的西部河流是松溪,其最大支流七星溪源于东部山地,流域面积731平方千米,干流长67千米,水利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5.2万千瓦,可开发6.6万千瓦,现电力装机总容量3.5万千瓦。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鹫峰山脉横贯县境东部,峰峦起伏,形成了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9.0度,1月平均气温7.8度,7月平均气温28.2度,极端最高气温38.9度,极端最低气温为-7.4度。年平均降水量1543毫米。无霜期287天。

    资源

      
        

    政和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锥栗之乡、全国最大的白茶基地,福建省重点林区、茶叶基地县、茉莉花基地县。全县山地面积223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71.9%;全县毛竹林面积38万亩;锥栗面积14万亩,规模全国第二;茶叶面积8万亩,年产茶叶14万担,位居全省第五;全县茉莉花面积已超过6000亩,规模全省第一。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铅锌、钼银、黄金水晶硫磺明矾滑石高岭土珍珠岩大理石叶腊石等20余种,共有矿床、矿点和化矿点62处,宋元明三朝曾是全国重要的白银产地之一;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达16.86万千瓦,可开发13.4万千瓦,目前总装机容量为3.75万千瓦。

    经济

      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7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3亿元、2.69亿元、4.53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544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550万元,分别增长10.44%、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增长17.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亿元,增长15.07%,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增长8.48%;城镇登记失业率5.93%;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0.61亿元,增长10.3%,各项贷款余额3.39亿元,增长4.0%。年末户籍人口21.85万人。   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亿元,增长14.3%,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06亿元,增长18.7%,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利税1651万元,分别增长18%、42%;推进鹤林省级园区二期开发,引进民资启动铁山东干小区建设,规划建设镇前精密铸造园和林屯服装针纺园;完成杨源、岭腰、铁山、澄源35KV变电站新建扩容改造工程。初步形成了以“东岭”工贸走廊为主,石屯、鹤林、铁山三个平台为支撑,食品、竹木、矿产、水电、服装针织加工五大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全年共有23个固定资产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8家企业新纳入规模以上管理。   农业:全年粮食总产达6.04万吨。其中白茶年产量达1.7万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4.6%;锥栗总产达7500吨,交易量超万吨;茶叶、竹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2.7%;铁山160公顷A级茶叶基地通过国家绿办认证,“碧湖村”、“元绿”等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5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1.8亿元,增长26.6%,富士岛、鑫奎被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农村经合组织16个,吸收加工、流通、种植大户3500人,全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00人。完成农村公路水泥硬化130公里,村级供水工程19处;行政村光纤联网20个村,新开竹山机耕道175公里,实施粮仓工程和基本农田改造项目3个;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灾后水毁道路、桥梁等全面修复,214户受灾户全部搬入新居,造福工程搬迁89户400人;集体林权改革完成产权明晰面积9.3万公顷,占99.8%;完成登记面积9.33万公顷,占99.7%;完成发证面积8.4万公顷,占90%;组建信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评定信用乡1个、信用村12个、信用户15220户,累计发放支农贷款9880万元。   项目开发:今年新增项目146个,总投资5.5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项目29个,总投资3.54亿元;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资0.52亿元;县八大工程建设投资0.60亿元,其中城区绿水一期工程、东平-松溪柯厝桥公路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完成市重点建设项目1项,超计划完成投资0.4亿元;年内完成申报补助项目52个,争取国家省市预算扶持资金0.3亿元,加快城乡路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体系等一批项目建成。   民营经济:全年引进投资额3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14个,总投资4750万元,开工率78.6%;全年累计引进山海协作资金1.06亿元,山海协作项目中工业项目注册资本金达95%;注册三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158万美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205万美元,增长86.4%;6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全年完成出口总值630万美元;新增民营企业44家、个体工商户541户,民营经济纳税增长1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50%;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项目中,民营企业个数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占72.5%和76%。   社会事业: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10个乡(镇)干部职工工资全部纳入国库统一支付,1669名国企离退休职工、1078名失业人员、城镇农村1.4万名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与江西天晟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实现民营创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突破,全县消除危房22760平方米,新建校舍17995平方米;国家科技项目申报实现零的突破,科技工作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举办政和一中80周年校庆,举办洞宫文化节、石屯农民文化节、东平杨梅红采风活动,发行“政和览胜”首套邮票,杨源“四平戏”被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造镇前、铁山等5个乡镇卫生院,完善县急救中心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人口计生工作进入“三为主”三类先进县行列。

    旅游

      

        
    洞宫山:洞宫山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山中风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峦岩洞,秀拔奇伟,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   花桥位于杨源乡坂头村口,横卧蟠溪之上,是由坂头苏坑人陈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时创建,随后时毁时修,现存建筑虽为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但一如旧貌。该桥为单孔楼阁式风雨桥。桥身长约50米,宽约6米,因三层主楼翘檐朝天似莲状而得名。桥内文化色彩极其浓郁,在桥顶斗拱,桥廊神龛以及80根桥柱桩上,绘有“桃园结义”、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花鸟壁画,楹联近百幅,艺术品百幅,艺术品位高,令人赞叹。桥内设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用木栅栏相隔,宽约1米的边道过去专供妇女行走。这在福建众多古桥梁建筑中还是少见的,在桥的二、三间挂有风铃,遇风则叮当作响,村民们便根据是东边还是西边铃响来预测晴雨,颇为灵验。更为奇特的是,在桥孔中央石缝间还伸出两把黝黑的宝剑尖,据村民介绍,宝剑尖逢涝时能自动伸出,旱时则自动缩回5至20公分,实属奇观。   洞宫山   虹溪位于洞宫山景区中心麒麟岩下,长10余公里,宽约3米,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长度的储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见河卵石和泥沙。关于虹溪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龟蛇精为患洞宫山时还没有虹溪。因此,旱灾、涝灾连年不断,百姓辗转沟谷,无以为生。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两位仙人下凡消灭了龟蛇精,并用神牛、神犁从洞宫山起沿环峡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鸳鸯溪。在虹溪新旧桥之间还屹立着一块球状山岩,人称“风动岩”。几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动。   在洞宫山雾中桥下峡谷中的8块岩石上,布满了280多个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条数公里长的峡谷中,仅有这8块岩石上有同心圆图形,且这8块岩石石质十分坚硬,风钻在上面弹跳也不过留下些白点。因此,关于它的由来,人们众说纷坛,或疑为外星人所为,或疑为火山爆发所致,或疑为沧海桑田时海生动物所为,或疑为古越族图腾或宗教信仰的遗迹等等,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将它命名为”怪圈”。 一位作家曾生动地描写道:“它如符咒,如密码,如一页页读不懂的天书,却又使人隐隐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对人类的某种暗示,某种隐喻,某种呼唤。”

    特产

      

       银针白毫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宜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银针白毫介绍:银针白毫又名白毫、白毫银针。产于福建福鼎、政和。   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县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政和县1880年选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种茶树,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   银针白毫:银针白毫原料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勿使重叠,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风荫外,晒凉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笼以30-40℃文火至足干即成。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笼晒至全干的,称为毛针。毛针经筛取肥长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称银针脚),并筛簸拣除叶片、碎片、寻质等,最后再用文火焙干,趁热装箱。   银针白毫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牙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正和所科,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冲泡:一般每3克银针置沸水烫过的无色无茶透明玻璃杯中,冲入200毫升沸水,开始时茶芽浮于水面,5-6分钟后茶芽部分沉落杯底,部分悬浮茶汤上部,此时茶芽条条挺立,上下交错,望之有如石钏乳,蔚为奇观。约10分钟后茶汤泛黄即可取饮。   银针性寒凉,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在华北被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   天井洋白梨   天井洋白梨,果大肉鲜,在天井洋村特有,于明朝初年为皇帝贡品,常人不得食,后因难存而止。但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该梨种绝了,但依然有许多老人传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