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斗文科斗文

科斗文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科斗文   
科斗文

指科斗文字。我国古代字体之一。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 又名科斗字、科斗书、科斗篆。科斗籍指的是古文经籍。

目录

英译
词语出处
出现典故
考证文章
古时关于科斗文的描述
现在关于科斗文的描述

编辑本段英译

  英文tadpolescript

编辑本段词语出处

  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

编辑本段出现典故

  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晋书·束晳传》:“漆书皆科斗字。”   宋 苏轼 《谢曹子方惠新茶》诗:“囊简久藏科斗字,銛锋新莹鸊鹈膏。”   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清 赵翼 《题<李静庵印谱>》诗:“何以 孔 壁中,尚有科斗字?”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写道‘ 女娲氏 之肠’。”

编辑本段考证文章

  西汉孔壁《古文尚书》,相传以“科斗文字”书写,称为“科斗书”,此一说法究起于何时?先秦时期是否曾流行此一书体,汉以后有谁曾亲眼见过“科斗”书体?此种书体为何被称为“科斗书”?   秦统一天下以后,实行文字统一政策,即所谓的“书同文”,强制推行秦小篆。而在秦以后更为流行的一种方便书写的字体叫作隶书,当时人称之为“今文”。汉晋时期在民间陆续发现一些出土文献,这些文献是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可是当时人已不能识读,而称之为“古文”,后又以其字体形似“蝌蚪”,而称之为“科斗文”或“科斗书”。“科斗文”这个名称究竟起于何时?实有待于考证。   司马迁《史记》言及《古文尚书》,但不曾说《古文尚书》以科斗文书写。班固《汉书》言及《古文尚书》,称“皆古字也”,亦不曾说《古文尚书》以科斗文书写。今传本《古文尚书》孔安国序(又称“《书》大序”)谓:   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   但自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问世以后,学者多已认同今传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晋人伪作,而《尚书》孔安国《序》并《传》,皆被视为晋人托西汉孔安国之名的伪撰,而被称为“伪孔序”和“伪孔传”。若上面的引文,真为西汉的孔安国所撰,那此条便是最早出现的“科斗文”的资料。然而此条资料既被视为晋人伪作,那我们须对“科斗文”一词的来历另作考察。   《后汉书》卷九十四《卢植传》称卢植上书有云:   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注:“古文,谓孔子壁中书也。形似科斗,因以为名。”   卢植上书在东汉灵帝熹平(公元172-178)年间,循其文义,则至少在东汉之时,“古文科斗”的说法已在学者间流行。   至西晋时,学者渐渐于热衷于谈“科斗文”,这大概是因为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在汲县界内旧冡中发现了大批的竹书,“皆简编科斗文字”,而杜预得以亲见其书。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称:   太康元年三月,……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冡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发冡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始者藏在秘府,余晚得见之。   古代谈论“科斗文”的学者中,杜预曾亲见到“科斗文”的实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科斗文”并非空穴来风,先秦古书确曾用此文体书写。正因为如此,西晋以后学者谈“科斗文”者便多了起来,以致有人将“科斗文”说成是上古苍颉造字时所创之字体。《晋书》卷六十《索靖传》谓:“(索靖)作《草书状》,其辞曰:‘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而稍后的卫恒则明确指出汉武帝时鲁恭王于孔子屋壁所得之古书,即是所谓“科斗书”。其所作《四体书势序》称:   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卫恒(公元?-291年)指出曹魏初年(魏文帝曹丕于公元220年立国)邯郸淳尚传“古文科斗”书体,卫恒的祖父卫觊(敬侯)曾摹写邯郸淳的《古文尚书》,竟至以假乱真,邯郸淳不能分别。但二十多年后,即到了正始(公元240-249)年间,此学已失传。魏正始三体石经中的所谓“古文体”已非真正的“古文体”,而是“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编辑本段古时关于科斗文的描述

  “科斗文”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书体,大约晋以后的人已无缘得见,于是后人便望文生义,推想其字体之形状。如宋朱长文《墨池编》说:   蝌蚪篆者,其流出于《古文尚书序》,费氏注云:“书有二十法,蝌蚪书是其一法,以其小尾伏头似虾蟆子,故谓之蝌蚪。”昔鲁恭王坏孔子宅以广宫室,得蝌蚪《尚书》。又《礼记》、《论语》足数十篇,皆蝌蚪文字。/   《墨池编》所谓“费氏注”,概指南朝梁国子助教费甝,费甝曾撰《尚书义疏》十卷。其书今不传。“虾蟆”,今人称为“蛤蟆”;“虾蟆子”即俗所谓“蛤蟆骨朵”。   又宋夏僎《夏氏尚书详解"尚书孔氏序》称:   科斗,虾蟆子也。言字形多头粗尾细状,腹团圆似科斗,故谓之“科斗书”,其字乃苍颉本体,周犹为之,故屋壁书所以皆科斗文字也。科斗文字,古人所为,今人不用,故谓之古文。   而元代吾丘衍则以为,“科斗文”书体的的特点,是由书写工具的特性所造成的,其所著《学古编》说:   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凡此所论,皆未见真古文,而为悬揣之辞。

编辑本段现在关于科斗文的描述

  近年中国大陆出土并已整理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其书体应该就是古人所谓的“科斗文”,而所谓“科斗文”,以笔者浅见,这是战国文字中的一种笔划书写方法,运用于某一类字的末笔书写上,写出之效果极像小蝌蚪,颇具自然之美。由于这一类字出现的频次较高,汉以后之人初不识简文,只见满篇有许多小蝌蚪,遂称之为“科斗书”。学者望文生义,称之为“苍颉造字之本体”云云,纯属附会。
“科斗文”相关词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