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基吉梅毒試驗
塔斯基吉梅毒試驗是美國在1932年至1972年間以免費治療梅毒為名,在阿拉巴馬州對400名非洲裔男子進行的一系列人體試驗。美國政府在1997年對受害者作出賠償以及道歉。[1]
[编辑] 歷史
試驗目的是為了研究梅毒對人體的危害,主要對象為阿拉巴馬州的399名非洲裔男子;感染者並未得到任何治療。該試驗在1972年經美國媒體曝光後才得以終止。[1]
參與該試驗約翰·查爾斯·卡特勒博士之後參與並主持1946年至1948年間美國在瓜地馬拉進行的瓜地馬拉梅毒試驗。[1]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美曾用妓女傳播性病試驗藥品 奧巴馬為此道歉. 鳳凰網. 2010年10月03日 [2010年10月6日] (簡體中文).
个人工具
瓜地馬拉梅毒試驗
瓜地馬拉梅毒試驗是美國在1946年至1948年間為檢驗青霉素治療梅毒的效果,在參加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在瓜地馬拉進行的一系列人體試驗。試驗中有696名感染者,其中約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尚未得到有效治療。[1]美國政府在2010年10月就該事件發表正式的道歉。
目錄 |
[编辑] 歷史
該試驗由美國公共衛生署的約翰·查爾斯·卡特勒博士主持,卡特勒也曾參與1932年至1972年在美國亞拉巴馬州進行的塔斯基吉梅毒試驗。
試驗主要在瓜地馬拉的監獄、一所精神病患收容所和一處軍營進行,對象包括監獄內的囚犯、瓜地馬拉軍人、精神病人等[2],通過讓囚犯與帶有梅毒的娼妓發生性關系和直接將病毒接種在試驗者手臂、臉或陰莖上等方式傳播病毒。感染者還被鼓勵將性病傳染給其他人。試驗者感染病毒後將使用青霉素進行治療,從而了解青霉素治療病毒的效果。[1]
該事件由麻薩諸塞州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醫學歷史學家蘇珊·雷佛比(Susan Reverby)發現[1],他當時正在整理塔斯基吉梅毒試驗的相關資料。發現本次事件的資料後,他撰寫報告將事件公諸於世。[2]
[编辑] 道歉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和衛生部長西貝利厄斯(Kathleen Se-belius)發表共同聲明,向瓜地馬拉表示歉意。聲明中說,當時在瓜地馬拉進行的這些實驗「顯然是不道德的」。同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致電給瓜地馬拉總統阿爾瓦羅·克洛姆(Alvaro Colom),對這件發生於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不道德事件表示歉意,並向克洛姆保證今天美國進行的所有實驗都嚴格符合國際法律和道德標準。[1]
[编辑] 反應
瓜地馬拉政府對消息表示震驚,要求美方提供更詳細的相關資訊。瓜地馬拉總統強烈譴責美國政府的這種反人類罪行,並表示該國有權將此事件訴諸法律。瓜地馬拉總統辦公室發言人表示,瓜地馬拉將與美國成立聯合調查委員會對此事進行調查,受害者將會得到賠償。[1]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美認戰後撒梅毒做實驗. 中國窗網. 2010年10月03日 [2010年10月6日] (繁體中文).
- ^ 2.0 2.1 美曾用妓女傳播性病試驗藥品 奧巴馬為此道歉. 鳳凰網. 2010年10月03日 [2010年10月6日] (簡體中文).
个人工具
影片來源:
傳說中審問外星人的影片
去掉车上的伪装,大量病死猪露了出来。
photo.anhuinews.com
以色列養雞場受禽流感襲擊,雞只大批死亡。(路透社圖)
big5.china.cn
廣東江門市發生一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組圖)
news.hexun.com.tw
11年前策劃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日本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本週將面臨 ...
hk.epochtimes.com
11年前策劃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日本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本週將面臨 ...
epochtimes.com
牛海綿狀腦病
牛腦海綿狀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BSE),俗稱狂牛症(mad cow disease),是由傳染因子引起的牛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是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該病的主要特徵是牛腦發生海綿狀病變,並伴隨大腦功能退化,臨床表現為神經錯亂、運動失調、痴呆和死亡。[1]
這種疾病據信是由於朊毒體(prion)引起的,並且可以通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人類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變種克雅二氏病(vCJD)被認為可以通過食用帶有狂牛症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傳播。另一種在麝鹿中發現的相關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縮病。1996年3月20日,英國首次官方證實了BSE病例。
目錄 |
[编辑] 起源
牛早期是吃草的,而西歐的一些國家如英國為了降低飼養成本,一些摻雜抗生素、激素、化肥、殺蟲劑的蛋白質添加劑加入飼料中,母牛食用後,從胎盤垂直感染給小牛。並且西歐還普遍將肉和骨頭的混合物(肉骨粉)加入飼料。
早先一直認為是對患牛的遺體處理出現問題,其混入健康牛飼料中,從而傳播開來。2005年有一份爭議性的報導,認為可能是混入牛的餌料中的人類遺體所引發的,他們指出1960年代英國曾經大量的進口骨頭和動物遺體來做肥料或者餵養家畜。差不多一半的骨頭或遺體都是從孟加拉進口的,研究人員指出,因為當地的宗教風俗的關係,當地農民在收集的時候可能混雜有人的遺體和骨頭。
[编辑] 狂牛症疫情及各國應對政策
-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認出現狂牛症病例,且證實和人類「感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有關(即「狂牛症事件」),旋即造成歐洲、亞洲、非洲眾多國家的恐慌,並開始全面停止英國牛肉及相關產品的引進,使英國的農牧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除了對英國及英國牛肉的主要進口國造成風暴外,對不進口或是較少進口英國牛肉的國家或地區也有一定衝擊。英國發現的狂牛症病例佔了全球的95%以上。
-
- 中華民國(台灣)當時沒有任何被證實的病例,但由於消費者的信心崩潰,牛肉的銷售量也受到影響,造成牛肉價格下跌三成之多。
-
- 中華民國與日本停止進口北美牛肉。
- 2005年,在美國不斷的包圍式遊說下,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陸續准許有條件開放進口。即使開放國政府強調進口之肉品安全無虞,然而各國消費者對疫區牛肉品質的不信任,使得買氣無法提振。
-
- 韓國:2006年10月31日,有條件開放進口,但國內仍有呼籲「恢復停止美國牛肉進口」的聲音。
-
- 澳洲及紐西蘭因從未發生狂牛症病例而受惠,受到牛肉消費國的歡迎;尤其兩國牛肉順利吃下早年美國牛肉進口大宗國因為禁運美國牛肉而留下的市佔率缺口,即使美國牛肉在部分國家重新開放後,仍無法撼動其市佔率,成為狂牛症風暴中少數受惠的牛肉生產國。
- 2006年11月,北愛爾蘭錯誤地將一頭未經檢疫的牛隻(該牛隻為54個月大,而當地安全銷售守則規定只有30個月大或以下的牛隻毋須檢驗)混入其他牛肉製品當中,並輸往英國、義大利及西班牙,因而引起連串風波而全面回收牛肉。[2]
-
- 地方政府立場:台北市政府輔導民間使用《市售牛肉標示》,藉由正確標示牛肉生產地,使民眾放心選購。
-
- 政治人物私下反應:維基解密的相關公文顯示,藍綠政黨都認為美牛議題只是選舉議題,而他們真正的態度是只反對高風險部位進口。
[编辑] 牛肉各部分的風險
食用牛肉及相關產品受感染機率會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異。
其中最安全的是不帶骨牛肉,最高風險的部分是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台大公衛學院吳焜裕教授的分析報告指出,各部分的推估風險依序為:
不帶骨牛肉<帶骨牛肉<牛內臟(扣除最高風險部分)<牛絞肉<最高風險部分
牛絞肉被認為是高風險的原因為,在美國,牛絞肉每次大概是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楚。[6]
[编辑] 參見
- 克雅二氏症(或庫賈氏病)
- 精神疾病
[编辑] 參考資料
个人工具
其他语言
-
العربية Català Česky Cymraeg Dansk Deutsch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Euskara فارسی Suomi Français Galego עברית Interlingua Bahasa Indonesia Íslenska Italiano 日本語 한국어 മലയാളം Bahasa Melayu Nederlands Norsk (bokmål) Polski Português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Simple English Svenska Türkçe Tiếng Việt Walon Bân-lâm-g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