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原子彈
胖子原子彈 | |
---|---|
胖子原子彈的模型 |
|
類型 | 原子彈(核武器) |
原產國 | 美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45年 |
用戶 | 美國 |
參與戰役 | 第二次世界大戰(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
基本規格 | |
總重 | 4545公斤 |
全長 | 3.25米 |
胖子(Fat Man)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的名稱。1945年8月9日,即廣島首枚原子彈爆炸後3天,由查理士·斯文尼(Charles Sweeney)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博士卡」(Bockscar)在長崎上空31000英呎(9000米)投下。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02分,在1,800呎(550米)高度爆炸。
[编辑] 簡介
「胖子」是人類歷史上對人類第二次使用的核武器,亦是至今為止最後一次對人類使用的核武器。
胖子長10 英呎八吋(3.25米),直徑五英呎(1.52米),重10,000磅(4545公斤)。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2.1萬公噸的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8.4 ×1013 焦耳,比投擲在廣島的首枚原子彈稍多。由於長崎地勢多山,造成的損害比平坦的廣島較低。約四萬人直接死於胖子的原爆,約25000人受傷。約7000平方米之建築物被夷平。之後數萬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
胖子本來的首要攻擊目標為日本另一城市小倉。當天早上博士卡號飛到小倉上空時,發現當地被雲層覆蓋,於是斯文尼決定改為攻擊後備目標長崎。
關於長崎發生的原子彈爆炸事件,請參閱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一文
胖子是內爆式鈽彈。處於低臨界的球形鈽,被放置在空心的球狀炸藥內。周圍接上了32枚同時起爆的雷管。雷管接通起爆後,產生強大的內推壓力,擠壓球形鈽。當鈽的密度增加至超臨界狀況,引發起核子連鎖反應,造成核爆。
曼克頓計劃原先設計了三種不同的原子彈:使用「鎗式」起爆的鈽彈,因為長形的彈身,被稱為「瘦子」(Thin Man)。使用內爆式的鈽彈,因圓渾彈身外形,被稱為「胖子」(Fat Man)。而使用「鎗式」起爆的濃縮鈾彈,則稱為「小男孩」(Little Boy)。後來發現從反應爐得出的鈽,自發中子比原先計算的多。如果使用鎗式起爆,將數塊鈽結合,連鎖反應會在裂變物料剛剛到達超臨界時立即開始;產生的能量會把其餘大量尚未進行裂變的材料炸開,造成釋放能量大為下降的「提前起爆」(Fizzle)。要以「鎗式」起爆鈽彈並非不可能;但是炸彈可能需要長達19英呎,這種設計超越當時B-29的載負能力所以不可取。故此瘦子計劃被取消,改為發展內爆式的胖子。
由於內爆式鈽彈是一種嶄新的設計,因此美國在使用前,先在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試爆了另一枚同一模式,稱為「小玩意」(Gadget)的原子彈。結果試驗非常成功,得到的當量達二萬公噸,比原先預計高出二至四倍。
蘇聯的首枚試爆的核武器設計基本上與胖子相同。
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曾生產小量與胖子相同的核武。但由於它們操作困難,亦難以長期保存,所以後來全部被大幅改裝,稱為「胖子四型」(Mk4 Fat Man)。
[编辑] 外部連結
- 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爆炸(鳥飼行博研究室)
个人工具
其他语言
-
Afrikaans العربية Български Català Česky Dansk Deutsch English Español فارسی Suomi Français עברית Hrvatski Bahasa Indonesia Italiano
- 日本語 한국어 Lëtzebuergesch Lietuvių മലയാളം Nederlands Norsk (bokmål) Polski Português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Scots Simple English Slovenčina Slovenščina Српски / Srpski Svenska தமிழ் ไทย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Tiếng Việt 粵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