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边沟记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夹边沟记事》-作者杨显惠通过事实,记叙了久被尘封的往事,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荒无人烟的河西走廊、茫茫戈壁,几千名因言获罪的人们,如何被迫劳教或劳改。在那个时代,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场严重扩大化的“斗争”,曾带来了怎样的痛苦和灾难。

目录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创作手法
创作背景
创作经历
图书目录
图书文摘
  • 后记
  • 启示
  • 精彩书评
展开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作者:杨显惠   市场价:¥34.00
   《夹边沟记事》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529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36053281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尘封四十年的历史,当年的幸存者散落在各个角落,没有人问过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年的死难者早已化为白骨,连他们的后代也不知道埋在何处。幸亏杨显惠这位有良知的作家,不辞辛劳,四处寻访,历经数载,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真相。   是《定西孤儿院纪事》的姊妹篇,被誉为“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书中所指的夹边沟,为甘肃酒泉一个羁押右派分子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开始关押的近三千人,至1960年底幸存者已不足一半,是一处充满了苦难、饥饿和死亡的伤痛之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杨显惠,1946年出生于兰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天津。   1965年由兰州二中上山下乡赴甘肃省生产建设兵团安西县小宛农场。1971年入甘肃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1975年在甘肃省家垦局酒泉农垦中学做教师。1981年入天津作家协会专职写作至今。   主要作品收入《这一片大海滩》、《定西孤儿院纪事》等书。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中国小说学会奖、《上海文学》奖。

编辑本段创作手法

  它以夹边沟之一隅,全方位、深层次地重现了历史,全书通过近20个故事,对众多受难者命运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对绝境中的人性有着十分出色的描绘。从而不仅能让我们对过去的那段岁月加深了解,更有助于我们构建自己的人格,开拓自己的人生。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该书是花城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本,它不仅补足了天津古籍出版社的初版本所没有收录的内容,同时也恢复了《夹边沟记事》的原名。此书不是小说,而是实录作者本人于“文革”前在河西走廊农建十一师当农工,期间曾经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关于“夹边沟”羁押右派的悲惨事实,“文革”后他根据这些事实写成本书,通过对那些受难者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揭示,来力图表现出一个时代的悲剧精神与沉重教训。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涵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能够给所有读完本书的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编辑本段创作经历

  作者历经数年,大海捞针般搜寻和采访了近百名当事人,并在高度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极具震撼力的纪实性小说。 通过走访当事人而进行记录描述。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上海女人   走进夹边沟   李祥年的爱情故事   驿站长   贼骨头   憎恨月亮   饱食一顿   逃亡   坚持到底   探望王景超   自由的嘉峪关   一号病房   许霞山放羊   夹农   在列车上   这就好了   医生的回忆   邹永泉   告别夹边沟   后记

编辑本段图书文摘

  这段故事是一位名叫李文汉的右派讲给我听的。他是湖北省人,高中毕业,1948年参加解放军,解放后曾经加入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他负了伤,三根肋骨被美国人的炸弹炸断。回国治疗后留在公安部工作。他说,后来因为出身于大资本家家庭的缘故,组织部门调他到甘肃省公安厅,名义是支援大西北。可是他在省公安厅工作不久,又被下派到酒泉地区劳改分局,在生产科当一名生产干事。1957年他被定位右派,开除公职,送夹边沟劳动教养。1960年12月以后,夹边沟农场的右派全部释放回原单位去了,他却无“家”可归,因为他是被开除公职的右派。在劳改分局的招待所里住了两个月以后,领导终于想出办法来了:你到安西县的十工农场去吧,不算干部,也不是劳改犯,去当个工人吧。他到了十工农场,场领导又作难了:正式招工吧手续又不好办,哪有右派招工的道理?最后只能以刑满就业人员对待,每月发二十四元工资,在劳改队种菜。种菜到1969年,因为战备的原因,十工农场的犯人迁移到甘肃中部的五大坪农场去了,他不是犯人不能去,只好和其他几个就业人员一起移交小宛农场。于是,他就成了我们十四连畜牧班的放牧员,和我同住在羊圈旁的一间房子里。在一起生活得久了。相互有了了解,也信任对方了,他便陆陆续续对我讲了许多夹边沟农场的故事。   今天我再给你讲一段夹边沟的故事,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是个右派的老婆,上海人。   我跟你说过,1960年国庆节前,夹边沟的右派——包括新添屯作业站的右派——除去死了的和几百名体质太弱什么活也干不了的,全都迁移到了高台县明水乡的一片荒滩上。省劳改局的计划是从酒泉劳改分局管辖的十几个劳改农场和劳教农场调人,在那片荒滩上建一片河西走廊最大的农场,要开垦五十万亩土地。因为仓促上马冬季临近,其他农场的领导很贼,没有按计划调人,就夹边沟农场的右派调过去了。大约是一千五百人,分别住在祁连山前的两道山水沟里。千百年来,从祁连山里流出的洪水在那片荒滩上冲出了几道深沟。山水沟蜿蜒两公里多长,南边靠近祁连山的一端很浅,越往北越深,最深处有六七米。出了山水沟是一片泥沙沉积的沙土地,再往北是一道接一道的沙梁。   由于没有木材盖房,我们住在自己动手挖的窑洞里。窑洞大小不等,沟浅的地方,靠近南端,因为崖坎矮,挖的窑洞才一米高,人四肢着地才能钻进去,进去后坐着刚能仰起脸来。这样的窑洞住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我们组的窑洞挖在山水沟中端,很大;我们组最早是二十五个人

编辑本段后记

  从2000年春季《上海文学》开始连载《夹边沟记事》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我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这本书,且恢复了它的原名,我向花城的肖建国社长、编辑林贤治先生和张懿女士表达深深的谢意。吃水不忘挖井人,这里还要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编辑和朋友们。   我还要感谢长久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的评论家雷达先生,尤其要感谢在我为此书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俞兆远、王永兴、刘文汉、陈金海、陈毓明、高吉义、陈宗海、关启兴先生和金月、和凤鸣、苏薇女士,感谢曾经伴我一起搜集过素材的冉丹先生。

编辑本段启示

  1. 此书让我们第一次看清1960年以前的夹边沟农场,看清反右时期的整个中国,甚至重新认识我们已知的“历史”,在时光积淀的尘土下究竟还隐藏了多少触目惊心却不为人知的过去。 而此书掘起了受难者的尸骨,将现实赤裸裸地呈现于我们面前,才使我们不致在这段历史上成为有眼盲人。   2. 这样的文本以其真实性向我们揭示了目光所及范围之外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在震惊之余引发关于生命、人性以及历史方面的深度发掘。   3. 《夹边沟记事》或许能告诉我们,无论在哪里,善和美都是不会消亡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4. 《夹边沟记事》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苦难史,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面对苦难的韧性和对人格的坚持,也可以看到他们性格中的软弱与不合时宜,这也许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致命伤。

编辑本段精彩书评

  书评人:梁文道   2009年11月5日著名文化人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中郑重推荐《夹边沟纪事》一书,并对此书作了细致与客观评价:   杨显惠先生他是甘肃兰州人,从小就听说过当地的夹边沟的事件,夹边沟事件当年跟我们昨天讲的信阳事件一样,是个震动中央的一个事件。对于当年这些事件,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而杨显惠先生就对这个事件,他觉得是放不下的,所以在过去那么多年,几乎有10多年的时间,他就到处去挖掘这方面的材料,然后做很多口述资料的收集,采访过非常多的人,再写成他这些小说。就他写的这些东西都是短篇小说的格局,到底是真事还是故事呢?这是多人挑战他的问题,也有很多人觉得当年不可能有这么惨无人道的事情发生,所以这里面就牵涉到这些是小说或是纪实的问题了。其实杨显惠先生他说,他写的这些东西,故事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人名甚至有时候也是真的,但是他用小说的笔法,加上一些情节叙述的方式,如此而已。这个文学一加工,坦白讲,有时候产生一个效果真的是相当相当震撼的,有一种历史上的虚无,但是又有一种让人欲哭无泪的感觉。
开放分类:
小说图书中国当代小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