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議會--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十三日至四十年一月十日

 

 
up
down
大事紀:
35.03.24 選出31位參議員。
35.04.13 高雄市參議會成立,會址暫設在高雄市政府內。
35.04.15 由參議員選出省參議員1名。
36.02.28 參議會因二二八事件,組織「處理委員會」。
36.03.06 參議員許秋粽、王石定、黃賜3人,參加本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時亡故。另郭國基參議員為就職省參議員、陳啟清參議員為就任省政府委員、方錫淇參議員也因事於任內辭職。以上9人均由候補參議員遞補。
37.04.12 會址遷至大智路114號,惟嗣後每次大會均借用市政府大禮堂召開。
說明:
一、 原定任期2年,嗣奉中央命令延長任期。
二、 會址原在高雄市政府內,民國37年(1948)遷至大智路114號。
三、 本屆議員含職業代表,並採候補制度。
議員人數31人:
議    長:彭清靠
副議長:林建論    主任秘書:蔡景軾
莊高都、龔遜霖、張啟周、張媽意、陳啟清、陳浴沂
王清佐、許秋粽、王隆遜、孫太雲、邱道得、林瓊瑤
郭國基、蔣金聰、郭萬枝、李炳森、陳武璋、陳騰雲
林仁和、曾宗鏡、曾宗鏞、高再福、王石定、黃再德
方錫淇、林本南、蕭華銘、黃     賜、黃朝聰、駱榮金
蔡文賓、曾     祥、李庭飛、許玉崑、鐘同加、陳銀櫃
易金枝、黃     得。
2006.11.12  中國時報
二二八亂槍下 三參議員先罹難
何沛霖/高雄報導

根據行政院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政治菁英折損,最先遇害的是三位高雄市的參議員。肅殺的氛圍,使得高雄市參議員死的死、逃的逃、噤聲的噤聲、至此不參與政治,不提二二八的更是大有人在。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六日,時任高雄要塞司令的彭孟緝中將,下令攻擊高雄市政府、高雄第一中學及高雄火車站,當時的參議會設在高雄市政府裡頭,以市府官員、參議員為首的「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正在開會,彭的軍隊投入手榴彈並開槍掃射,王石定、黃賜、許秋粽等三位參議員罹難。

王石定曾任高雄市漁會理事長、高雄市第一漁業合作社理事主席,為南台灣漁業鉅子。黃賜則是從日治時代就是工運領導人,許秋粽是現今新興區一帶選出的參議員。

時任高市參議會議長的彭清靠,是彭明敏之父,被彭孟緝扣押多日後,據前高雄市議主秘蔡清軾指出,彭清靠過了一年多才敢出門,但從此淡出政壇。

許秋粽、王石定、黃賜等三人死於槍彈之下;王清佐、郭萬枝、蔣金聰等三位參議員也因動亂未出席第一會期視同辭職;郭國基轉任省參議員,陳啟清(任期最長的高雄市議長陳田錨之父)轉任省府委員,方錫淇因故辭職,他們九人的遺缺由候補參議員遞補。

2006.11.12  中國時報

高市參議會一甲子 陳浴沂見證悲劇
何沛霖/高雄報導

八十七歲的老人家,駕鶴西歸,可謂福壽雙全。但如果,他是一個時代的句點,一個時代悲劇的見證人,背後的意義,就值得後人探究。

今年,是高雄市議會前身--高雄市參議會成立六十周年。當年最年輕的高市參議員陳浴沂,於今年十月十五日病逝於香港,昨天在高雄市立殯儀館舉行公祭。一甲子的高雄市參議會,隨著陳浴沂凋零,劃下句點。

陳浴沂的老友,前高市議會主任秘書蔡景軾,著深色西服,拄著拐杖,搭計程車到靈堂向老朋友深情告別。他們兩個人,同樣年齡,卻有不同際遇。

人稱「高雄市議會活字典」的蔡景軾回憶,陳浴沂是苓雅寮選出的區域性參議員,當年還是第四建築合作社經理,因為二二八事件,台籍政治菁英大都折損或出國避難,陳浴沂時年廿八歲,也因此先潛往日本,再轉香港經商,曾任香港台灣商會副會長,一直到解嚴後才曾經回台探訪親友。

蔡景軾數年前還曾到香港和陳浴沂見面,市議會五十五周年慶祝大會時,陳浴沂也特地到回到高市議會,為歷史做見證。

「他臨終交代,一定要葬在台灣他父母的身邊。」蔡景軾形容,陳浴沂是時代悲劇的受害者,但最終還是要落葉歸根。有一甲子歷史的高雄市參議會,四十位參議員先後過世,陳浴沂昨天為他和昔日的同仁,拉下時代的幃幕。

高雄市參議會在六十年前成立,當時廿七歲的蔡景軾被省府派來籌備,一直到改制院轄市才卸下三十三年又三個月的議會幕僚長職務,從他口中,很多昔日的民代風情和政治動態,栩栩如生、如臨現場。

思路仍很清晰的蔡景軾,對於當時參議員如數家珍。流傳高雄很久的俗諺:「郭萬枝的酒甌,陳銀櫃的水溝,蔣金聰的砂包」,指的是常出入酒家的郭萬枝,散盡家財晚景淒涼,只留下「萬枝調」供後人憑弔,這位「鹽埕區長」也是高雄市的參議員。

如今的高雄鹽埕區大溝頂,則是陳銀櫃一手促成。他同時也是少數經歷白色恐怖之後,仍活躍於政壇的一位,參議會改制為省轄市議會後,陳銀櫃連任五屆,並當過議長。

至於蔣金聰,則是很有商業頭腦,看準終戰後仍有發生戰爭的可能,進了很多的砂包賣給恐戰的市民備用。他也持續參政,市議員選了五屆,當選兩次。

昨天出殯的陳浴沂,則是蔡景軾的老友,陳家在高雄的下一代仍為數不少,陳浴沂的姊夫親送輓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時代悲情,陳家選擇低調面對。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痞瘋《梅峰》




出處: 【二二八與台灣史】(轉貼)二二八亂槍下 三參議員先罹難 -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50415/1941996?tpno=0&cate_no=55316#ixzz1nNTjM1NC

 

 

 

《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 黃賜(1891-1947)

taiwantt.org.tw

班禅九世(1883-1937),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本名曲 ...

179xizang.com

 

法師肉身成道後供人膜拜之法相 (圖片:闞正宗提供)

ccbs.ntu.edu.tw

 

法師圓寂後坐缸三天時攝 (圖片:闞正宗提供)

ccbs.ntu.edu.tw

 

清嚴法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條目或章節的語調或風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2011年9月25日)
您可以通過改寫來協助改善這篇條目
請前往討論頁獲取進一步的資訊。
Question book-4.svg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11年9月2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釋清嚴(1924-1970),又稱清嚴法師,俗姓(或姓),名興華,湖北隨邑南鄉楊家村,或說是黃阪縣人,為台灣第二位以全身舍利保存下來的肉身菩薩。一生示現平凡,專注在修行與行持如法僧事,不尚莊嚴佛寺。清嚴法師的身教言教「不愁無廟,只愁無道」,已於佛教界樹立良好的典範。對於將莊嚴佛寺當首務,忘失修行才是佛教本務者有很好的提醒效果。1970年於他一手創辦的海藏寺裡,於念佛中圓寂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

[编辑] 出家因緣

民國二十二年,興華九歲時,因為家中兄長皆早逝,被母親送到黃陂古潭寺,由聖祥法師教經誦梵唄。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歲正式剃度出家。民國三十年於湖北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民國三十四年任漢口古德寺知客,協辦漢口市佛教會務。

國共內戰時期,為了避開戰亂,曾赴杭州靈隱寺掛單,也曾暫住六榕寺,後入香港東普陀寺住五年。

清嚴肉身菩薩以聖祥法師為皈依師,依臨濟宗百隆堂法派宗系顯示,清嚴屬「果」字輩,應該是第五十二代,清嚴之弟子屬「常」字輩,應該是第五十三代臨濟宗派傳承。雖然清嚴肉身菩薩系出禪門臨濟,卻側重以淨土念佛法門修持與接眾。

[编辑] 來台弘法

民國四十三年由港來台,住錫台北市南昌街十普寺三年,任職知客、維那之職,曾應白聖法師邀請,擔任三壇戒會的戒師。

民國四十六年間,在獅頭山短暫停留,利用嘉義市低矮的平房當佛寺,創建小靈山永明寺。民國四十九年一群信徒慈善人士,為了「善護生物」,組織「長壽放生會」,推舉法師為會長,定期放生

民國五十年清嚴法師從嘉義到台北,在台北縣新店碧潭的芊蓁路,以一間民宅當佛寺,名為海藏寺,此地環境清淨,是適合修行的好地方。

[编辑] 圓寂及後事

民國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嚴法師如往常早起供佛早課,清晨四點多時就圓寂了,世壽四十七歲。

圓寂前一個月,清嚴法師已事先預定兩口坐缸。某日法會結束,正巧外面有喧嘩出殯行列經過,法師若有所感對弟子說:「我死後坐缸放在寺裡,六年後再開缸看。」清嚴法師弟子常明法師解釋:「坐缸就是將圓寂者的肉身,放在大水缸坐著,然後在上面以另一大水缸覆蓋,缸內放置木炭石灰香包吸收水份。」

清嚴法師圓寂後的坐缸儀式是弟子先將法師肉身盤坐於藤椅上,坐缸備妥後,為法師穿上黑色海青、黃色袈裟、頭戴上鳳帽,再以兩缸覆合。清嚴法師所坐的缸原供奉於海藏寺中,為了不違背傳統殮葬習俗,先在台北市吳興街拇指山暫厝,滿百日移三張犁,再供奉於所建的小木屋中。

民國六十五年元月二十一日,清嚴法師已坐缸六年,起缸顯示,肉身表存完好,體呈琥珀色,鬚甲略有增長,法相莊嚴,成為繼慈航法師後,台灣第二位全身舍利保存的肉身菩薩。消息傳出,轟動全台,台灣各媒體均以顯著的篇幅報導。兩個月期間,吸引十萬以上民眾湧入瞻仰清嚴肉身菩薩法相,由此因緣,接引了無數人信佛修行。

民國六十五年三月二十日,中國佛教會將清嚴法師的肉身由吳興街姆指山移往善導寺中心佛壇,由佛教長老如白聖等五十餘位共同舉行「清嚴和尚肉身成道紀念法會」七天。

民國八十六年在清嚴圓寂二十餘年後,海藏寺因年久失修,其大弟子常明尼師進行重建。重建後的佛寺為七層樓建築,除了大雄寶殿之外,一樓大殿為「清嚴肉身菩薩紀念堂」,清嚴法師裝金完成的肉身,安奉於此,繼續接引有緣眾生。

[编辑] 修行風格

清嚴法師以念佛為主,清晨二時起床,午休一小時,晚上十一時就寢,每天休息僅四、五小時。由於清嚴法師以修行為重,不尚莊嚴佛寺,很難得知外觀如一般民宅的海藏寺,就是法師所建的佛寺。清嚴法師「不愁無廟,只愁無道」一偈,正顯示法師所側重者,此或能代表清嚴法師的家風。

清嚴法師,捨棄名利,潛心苦修,經常以市場的棄葉或野生植物為食,吃過最好的食物只是豆腐。「苦行一輩子,芒鞋百衲破笠,若貧兒、若丐人」,雖然默默無聞,不以為意。法師住錫海藏寺的時期,以梵唄念佛接眾,由於唱念梵唄相當獨到,普受大眾讚嘆。在台北期間,曾接任中國佛教會理監事,以及台北縣佛教支會顧問等職,為振興佛教而發聲。

清嚴肉身菩薩一生示現平凡,身教示眾,待人謙和,隨緣度眾。平日默訥寡言,精進修持,持戒精嚴,數十年如一日。憑著戒定慧之力,及慈悲願心,故能肉身道成。「一句彌陀最方便,不費功夫不費錢。若能一念不間斷,何愁不到法王前。」正是清嚴肉身菩薩成道的最佳寫照。

[编辑] 參考文獻

  • 《乘願再來—清嚴法師成道二十周年紀念集》新店海藏寺出版,1989。
  • 闞正宗,《台灣高僧》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23-248 台北
  • 高僧傳略記 /期數:203期2006年5月刊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有不少可靠来源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