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个人工具
姜嫄
姜嫄,中國上古人物,有邰氏,后稷的母親。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姜嫄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簡狄,第三妃是慶都,四妃是常宜)。傳說她是踩到上帝的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编辑] 參考文獻
- 《史記·五帝本紀》
- 《詩經》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蔣渭水
蔣渭水 | |
---|---|
![]() |
|
出生 | 1891年2月8日[1]![]() |
逝世 | 1931年8月5日 (40歲)![]() |
教育程度 |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
職業 | 醫師 |
蔣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註 1]),字雪谷,台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醫師、民族運動者,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最重要的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運動領導領袖之一[3]。
蔣渭水一生倡立4個深刻影響全臺灣的重要事業;其一為史上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其二為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其三為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其四為第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在這4個足以代表蔣渭水各階段社會運動成就的組織當中,發軔最早,並且對臺灣民眾最具有啟蒙意義的,即是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的臺灣文化協會。 該協會創立會則明列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其一系列推展民眾文化提升之作為,舉凡發行文化會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設立文化書局、開辦各類知識講習會與夏季講習會等各類文化活動,不但為19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之濫觴,同時更可視為20世紀臺灣「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領先成就。
由是觀之,時人稱之為「文化頭」,且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的蔣渭水,實堪稱為引領臺灣文化啟蒙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
目錄[隐藏] |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立業
蔣渭水父親蔣鴻彰在宜蘭城隍廟以命理為業,所以自幼熟習臺灣宗教民俗活動,其上有一位哥哥蔣來福,下有一位弟弟蔣渭川。他後來受業於宿儒張鏡光,接受私塾漢文教育,17歲就讀宜蘭公學校。20歲(1910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1912年(大正元年)蔣渭水與蘇樵山、黃調清、林錦生、曾慶福、杜聰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以及之後曾經發電報至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妨礙中華民國之統一[4]。1913年(大正2年),與同為醫學院學生的翁俊明、杜聰明密謀至北京暗殺袁世凱,但未能成功;1914年(大正3年)時曾鼓吹醫學院學生加入「臺灣同化會」,1915年(大正4年)以該屆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現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1916年(大正5年)即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5]。
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開設春風得意樓,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
[编辑] 請願運動
1921年起蔣渭水開始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時常從日本進口《臺灣青年》雜誌提供給青年學子,以啟蒙其自主意識;1921年(大正10年)結識林獻堂,並與其他同志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的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的角度針貶臺灣的各種「疾病」。
從1921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總督府當局視蔣渭水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個月,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名義持旗向日本太子請願,為臺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的第一人[1]。1925年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禁4個月,兩次入獄被監禁144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達十餘次之多。
1926年(昭和元年)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旁開設文化書局,販售當代先進思潮的書籍。
[编辑] 成立政黨
1927年(昭和2年)臺灣文化協會卻因為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告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掌財政部長。臺灣民眾黨主張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化性質的政黨。
成立政黨之後,於1928年(昭和3年)籌組臺灣工友總聯盟,並擔任顧問,且與臺灣農民組合聯合進行階級鬥爭[註 2],但是蔣渭水的行為受到黨內右派所批判。
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鍾等人退黨並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民眾黨不只一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臺灣販賣鴉片特許制與霧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採取醫療措施,讓臺灣的情況得到國際的注意。
由於臺灣民眾黨尊崇孫文學說,在謝春木、蔣渭水等人主導之下卻逐漸往農工運動邁進,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臺灣總督府勒令解散。
總督府當局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蔣渭水,他俱有能「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視為眼中釘,便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编辑] 辭世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因傷寒病逝於臺北醫院,時年41歲。
逝世時的境況,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是「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留下弱妻與稚子,租來的房舍被追討,連家中唯一值錢的電話也被抵債,遺眷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的資料散失,難以找尋。
臨終前立下遺囑如下:
「臺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實所至望。」
[编辑] 安葬
1931年,8月23日上年8點30分在臺北迪化街之「永樂座」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
「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南京、廣州、上海、廈門與日本的東京、京都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10點30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大雨,送葬群眾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有80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80名青年整理隊伍。儀委員護靈4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安葬於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臺灣捲入日本軍部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大直山公墓被徵為要塞,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
1952年(民國41年)蔣渭水先生的舊同志陳其昌、白成枝印刊《蔣渭水遺集》,募款捐建,遷葬於臺北六張犁芳蘭山麓,蔣渭水先烈紀念塔上,鐫刻遺囑,墓碑由當時陳誠副總統題字,下方刻著遺囑:「臺灣革命運動,業已進入第三期,吾人預期之勝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務須不屈不撓極力奮鬥,而舊同志尤須倍加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鞏固吾人精神力量,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囑。」
[编辑] 相關著作
- 《蔣渭水全集》(上/下),後人收集其相關作品之集成。
[编辑] 補述
- 蔣渭水是台灣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的代表之一[6]。
- 蔣渭水1921年成立文化協會,多次參加議會請願運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治警事件入獄,在1927年成立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組織台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台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
- 蔣渭水昔日民眾黨或抗日陣營的同志廖進平、楊元丁、黃賜、阮朝日等,都在二二八事件中遇害[7]。蔣渭水三子蔣時欽,也遭通緝,亡命天涯[8]。其胞弟蔣渭川也被列入捕殺對象,在軍警人員前來捕殺時,閃避得及而逃逸,但子彈卻打中其女兒(即蔣渭水的姪女)致最後不治、姪子重傷。到了五○年代白色恐怖時代,蔣渭水的女婿鍾浩東(時任基隆中學校長),也因反抗國民政府遭槍決。[9][10][11]
[编辑] 紀念
- 黃煌雄稱譽蔣渭水為「台灣的孫中山」[3],葉榮鍾也表示:「革命家最大的必備條件,就是始終不渝的反抗精神,……渭水先生在這一點,可以說是夠水準的領袖。」
- 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
- 臺北市錦西街錦西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
- 台北市及宜蘭市亦各有一條渭水路[註 3]。宜蘭市渭水路現已改編為中山路二段。
- 中央銀行自2010年8月5日起,發行5000萬枚面額10元的「蔣渭水先生紀念流通幣」,用以紀念其影響台灣民主與文化運動。
- 2010年9月10~12日,台灣「音樂時代劇場」於台北市國家戲劇院發表以蔣渭水一生為藍本的音樂劇《渭水春風》。
- 2011年11月18~19日,《渭水春風》於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演出。
[编辑] 參見
[编辑] 相關條目
- 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醫師,已知的有:韓石泉、謝緯、王金河、吳新榮(文學運動)、賴和(文學、社會、文化運動)、蔣渭水(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劉清風、劉清井、廖煥章、廖溫仁、陳新彬、郭松根、高天成、翁俊明、洪長庚、施江南、邱德金、林篤勳、林清月(台語流行音樂)、周金波(文學創作)、李應章(社會、政治運動)、王昶雄(文學)、杜聰明等人士。
[编辑] 注釋
[编辑] 參考文獻
- ^ 1.0 1.1 蔣渭水一生行誼.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2011-04-13查閱] (正體中文).
- ^ 黃信彰,蔣渭水生日那一天?,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正體中文)
- ^ 3.0 3.1 黃煌雄. 《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時報出版. 2006年03月23日. ISBN 9571344478 (正體中文).
- ^ 莊永明/著,《臺灣百人傳》ISBN:9571333271(正體中文)
- ^ 臺北探索館『臺灣人物』特展-蔣渭水
- ^ 蔣渭水最後的驚嘆號崇隆大眾葬紀錄時代心情
- ^ 廖進平(1895-1947)
- ^ 蔣渭水孫女在北京 曾遭政治歧視
- ^ 蔣渭川孫女:走出悲情 迎向陽光
- ^ 蔣渭川和他的時代
- ^ 國防部軍法局-鍾浩東等叛亂案
- ^ 國家圖書館 《遠望》雜誌創刊展
- 參考書目
- 黃煌雄. 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時報出版. 2006年03月23日. ISBN 9571344478 (正體中文).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