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丘逢甲

ca.tchcc.gov.tw

 

File:丘逢甲.jpg. 此預覽的大小:410 × 599 像素. 其他解析度:164 × 240 像素。

zh.wikipedia.org

丘念台委員

cy.gov.tw

《離台詩》

  在元代登壇樹幟、獨領風騷的文學樣式是元曲。而人們通常所說的元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指的是雜劇的曲辭,它是戲劇這一在舞臺表演的綜合藝術的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散曲則是韻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員,是繼詩、詞之後興起的新詩體。在元代文壇上,它與傳統的詩、詞樣式分庭抗禮,代表了元代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第一節 散曲的興起及其體製風格

丘逢甲其人

    
  • 生於台灣苗栗,移居彰化翁仔社。二十五歲中舉後,赴京應試成進士,授兵部主事。
  • 丘逢甲為霧峰林加女婿,與呂筱雲有遠親關係,因吳子雲於呂筱雲山莊授課,故逢甲受教於吳子雲,深受影響。
  • 後逢甲不樂仕宦,故到台中衡文書院做主講,講學於台南、嘉義等書院。
  • 丘逢甲(1864-1912),逢甲子初生,故名。字仙根,號蟄仙,晚號滄海君。祖籍廣東蕉嶺。
    

唐景崧與台灣民主國

  • 丘逢甲與唐景崧:唐景崧以翰林至台灣,薦優秀文生至海東書院,給予優惠的獎金。丘逢甲當時亦入此書院,受教於施士浩。
  • 台灣割日事件:光緒二十年(1895)甲午役後,滿清割台灣,當時逢甲倡議據國際公法條,「割地時紳民不服為理由」,透過唐景崧向中央呈電。
  • 丘逢甲與唐景崧:唐景崧以翰林至台灣,薦優秀文生至海東書院,給予優惠的獎金。丘逢甲當時亦入此書院,受教於施士浩。
  • 台灣割日事件:光緒二十年(1895)甲午役後,滿清割台灣,當時逢甲倡議據國際公法條,「割地時紳民不服為理由」,透過唐景崧向中央呈電:「和議割台,全台震駭,自聞警以來,台民慨輸餉械,不顧身家,無負朝廷。……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巡撫拒死守禦。設戰不勝,請俟臣死後,再言割地」。
  • 當時抗日者,有工部主事丘逢甲,巡撫唐景崧與同僚陳季同。倡議自主,改台灣為民主國。

台灣民主國成立

  • 推唐景崧為大總統,軍務幫辦劉永福為民主大將軍。
  • 丘逢甲以文人身份總管抗日事務,任團練使。置議院,以大僕寺正林維源為議長。
  • 光緒二十年(1895)五月二十三日宣佈獨立,號為「台灣民主國」,十三天後,六月六日日軍登陸敗走,總統夢破滅。
  • 故唐景崧、丘逢甲二人遂棄守內渡至閩,逢甲旋入粵,居淡定村。至民國元年(1911-1912)二月,逢甲去世前儘管曾於民國元年,主持廣東召開全省各界人民會議,與孫中山合作推動民主,宣佈廣東省共和獨立,仍未能有任何作為,辭世享年四十九歲。

文學成就與作品

  • 逢甲著作:《嶺雲海日樓詩鈔》、《蟄庵詩存》、《金城唱和集》、《羅浮游草》。
  • 其詩作兩千餘首,泰半於離台後所做,多抒離台感懷悲憤之情。
  • 逢甲詩筆雄渾沈鬱,梁啟超曾推為「詩界革命一鉅子」。與黃遵憲《人境廬詩草》齊名。是台灣繼沈光文以來,最傑出的古典詩人。

清.丘逢甲《離臺詩》六首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虎韜豹略且收藏,休說承明執戟郎。
至竟虯髯成底事,宮中一炬類咸陽?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從此中原恐陸沈,東周積弱又於今。
入山冷眼觀時局,荊棘銅駝感慨深。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
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昇天
亂世團圓骨肉難,弟兄離別正心酸。
奉親且作漁樵隱,到處名山可掛單。

【注釋】
宰相:日本邀求清帝派李鴻章議和,故親命李鴻章。此處指李鴻章。
割地:甲午戰爭,割讓台灣與日本。
孤臣:作者、丘逢甲。
回天:板回局勢。
扁舟:小船

鴟夷子:酒囊子,酒鬼。春秋時范蠡因自稱鴟夷子皮,故後人稱為「鴟夷」。
虎韜:兵法、兵書。
豹略:統兵之術。
承明:忠心有擔當。
執戟郎:握兵權的守衛官。
至竟:到底。
虯髯:蜷曲的鬚髯,指男子漢。
底事:何事,甚麼事。
類咸陽:好像咸陽城。
豎子:兒童,此指愚弱無能。
義旗:起義的軍隊。
中原:指國家。
陸沉:淪陷。
積弱:長期衰弱。
入山:古代隱士多居山林,因稱其出仕為「出山」,歸隱為「入山」。
荊棘銅駝:形容國土淪喪後殘破的景象。
退步:讓步,抽身引退。
編:創作,指書籍。
漁樵隱:隱居為漁夫、樵夫。
掛單:本指僧侶遊方投宿寄住,此指踏旅寄生。

【譯文】
那掌管朝廷的百官首輔宰相李鴻章有權割地賣國以求偏安,
我這個孤獨無依的老臣無力可以挽回局勢。
不堪回首故國山河的淪陷,還是駕著我這小小的扁舟離開去當酒鬼吧!
將那統兵作戰之術暫且收藏起來,且莫說自己是忠心有擔當的守護者。
到底我這男子漢做些成了甚麼事?此刻就好像那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城。
那些愚弱無能的名官大爺知道多少?在這海上孤島還有誰能帶領起義的軍隊。
從此國家恐怕已經淪陷,長期衰弱的今天就像東周末期的衰敗國亡。
如今我退隱冷眼看國家的局勢,看到國土淪喪後殘破的景象感慨很深。
英雄抽身引退後就好像是神仙,把那意氣收斂修心養性讀道德的書籍。
我不想做神仙光說那些虛幻的神劍刀客故事,我要立志斬斷那仇人的頭顱再昇天。戰火離亂中骨肉親情很難相團聚,兄弟離別心中正是無比的痛苦辛酸。
為了奉養父母親人我暫且做打漁砍材的村夫,那千山萬水間處處我都可以踏旅寄生。

top

 

 

 

 

 

 


 ■ 大一國文(一)
 ■ 大一國文(二)
 ■ 輔仁大學國文課程
  1 通論
  1 詩歌韻文
   1.認識詩歌
   2.樂府詩對中國詩歌發展的影響
   3.贈白馬王彪評析
   4.試析曹植贈白馬王彪之藝術特點
   5.敘事詩與羽林郎
   6.宋詞概說
   7.詞學概論
   8.李煜與南唐詞
   9.柳永詞作
   10.元曲簡述
   11.元代散曲
   12.離台詩
   13.紀弦之詩
   14.白萩之詩
  1 散文
  1 小說

 
 
 
 
 
 
 
 
 
 
 
 
 
 
 
 
 
 
 
 
 
 
 
 
 
 
 
 
 
 
 
 

民國 丘逢甲離臺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二

 

卷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 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升天。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 ...

big5.xinhuanet.com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5月27日 09:58:59  來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字體: 打印本稿 讀後感言 進入論壇
【推薦
關閉

    

1915年8月2日,臺灣余清風率抗日民眾圍攻臺南廳噍吧哞支廳南莊警察派出所。後圖日軍俘獲余清風後頭上被押赴法場。

    (一)反割臺鬥爭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卷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傳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這是臺灣近代愛國士紳丘逢甲《離臺詩》中的一首,它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昏聵無能的清政府割讓臺灣的強烈憤慨,和收復失地、矢志雪恥的悲壯情懷。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噩耗傳出,猶如晴天霹靂,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痛斥賣國賊,反對割地求和。

    噩迅傳到臺灣,民眾上書臺灣巡撫:“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于亂民之手,不願死于倭人手。” 愛國士紳丘逢甲聞訊,當即刺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個大字,以示抗敵保臺的決心,隨後率領臺灣紳民上書清政府:“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 ,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對祖宗、下對百姓。”臺灣同胞決心用生命來捍衛祖國的領土。

    與臺灣同胞相呼應,祖國內地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割臺運動。正在北京會試的各省舉人1300余人,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倡議下,連夜趕寫了長達18000字的呈文,上書光緒皇帝,即著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合約,反對割地,要求清政府遷都再戰,變法圖強。在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臺灣割棄,“臺地軍民必能舍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蕩著神州大地。

    然而,腐敗的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悲憤抗議和臺灣人民的死活,幾次詔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文武官員內渡,撤離臺灣。並派割臺專使李經芳于5月19日前往臺灣辦理交割。6月2日,李經芳懾于臺灣人民反割臺的巨大聲勢,不敢登岸,在基隆外一艘日本軍艦上正式與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日本任命他為臺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辦理了臺灣交割手續。

    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接收臺灣雖毫無困難,但在中國人民面前要佔有臺灣卻並不容易。“誓不臣倭”的臺灣同胞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裝反抗日本佔領臺灣。

抗日名將黑旗軍將領劉永福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臺灣官紳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臺灣民主國成立後立即立即向清政府表示:“臺灣紳民,誓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同時宣示中外,“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幹預,設以幹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禦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灣民主國是在臺灣民林被日本佔領的危急關頭,臺灣同胞自發保衛臺灣,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權,“以獨立之名,行抗日之實”。臺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在眾多義軍中,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的是由徐驤、吳湯興、姜紹祖所領導的三支隊伍。在臺灣人民抗日激情的影響和推動下,以臺灣軍務幫辦劉永福為首的部分清軍將士,也紛紛表示抗不奉詔,堅守臺灣,與臺灣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分別由樺山資紀和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指揮,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且戰且退,最後被迫退往獅球嶺拒守。由于唐景崧缺乏真正與“臺灣共存亡”的決心,當臺灣民主國成立當天,便下令各官員在三天之內返回大陸,從而掀起了一場內渡逃跑風,當日本大舉進攻臺灣的第七天,貪生怕死的唐景崧便躲進英船,逃回大陸,隨著唐景崧的逃走,“民主國”不久即告解體,日軍攻佔了基隆。6月6日午夜,日軍進攻臺北。城內一些愛國軍民奮勇抵抗,但因無人指揮,無法打退日軍的進攻。7日下午,日軍攻佔了臺北。

    臺北失陷和唐景崧等官僚士紳的潛避,激起了臺灣廣大愛國軍民的悲痛和憤慨。守衛臺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氣憤,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堅守臺灣的軍民,共舉劉永福為首領,領導全臺抗日武裝鬥爭。

    日軍侵入臺北後,分軍兩路,一路侵佔宜蘭,一路入侵新竹。為阻止日軍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義軍決定聯合起來在湖口一帶阻擊日軍。當進犯的日軍到達角板山盆地時,胡嘉猷率所部義軍對其進行了頑強阻擊。正當兩軍激戰時,徐驤也率領義軍衝殺過來,將日軍團團圍住。在兩支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進犯的日軍被擊斃60余人,其余的逃入山林。隨後,逃竄的日軍在援兵的救援下,逃出了義軍的包圍圈。與此同時,吳湯興率領另一支義軍阻擊西路進犯的日軍,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被迫退至湖口。吳湯興決定憑借湖口的土壘房舍再次阻擊日軍西進,瘋狂的日軍對湖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把整個村鎮的房子都燒毀掉,義軍只好再次後退,付出慘痛代價的日軍佔領了新竹和宜蘭。徐驤、吳湯興等人率領義軍雖未阻止日軍南下與西進,但同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使狂妄的侵略者膽戰心驚,大有身陷泥沼舉步維艱之感。日本人竹野與三郎在《臺灣統治志》中心有余悸地說:“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指日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鬥。我們的對手十分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蔽在村舍裏,當一所房子被大炮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裏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不僅臺北的情況是這樣,而且整個新竹的四郊也是這樣,新竹的村民是以頑強和勇敢著稱的。”

    新竹、宜蘭失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節節阻擊。8月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東路日軍對駐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驤、吳湯興義軍部進行偷襲。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義軍將士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肉搏,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吳湯興等大批將士壯烈殉國,日軍佔領了陣地。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部將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時,立即率七星隊——黑旗軍的敢死隊急速援救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爭奪戰,林鴻貴率領的黑旗軍小分隊全部犧牲,吳彭年率七星隊終于奪回了八卦山山頂陣地。日軍不甘心失敗,將七星隊團團圍住,瘋狂的向山頂衝去,吳彭年率七星隊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最後全部戰死在八卦山頭。

1930年10月,日軍向霧社的山地部落開炮     八卦山爭奪戰,是臺灣軍民與日軍進行的一場最為激烈的反割臺戰鬥,擊斃日軍精銳師團1000多人,義軍和黑旗軍死傷500余人,最後,徐驤僅帶20余人衝出重圍,進入阿裏山區。徐驤在阿裏山區很快又組建了一支700人的隊伍,投入嘉義保衛戰。徐驤與嘉義守將王德標在嘉義城外暗埋地雷,並將日軍誘入地雷陣中,炸死日軍700余人。隨後日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守軍被迫放棄嘉義城,退守曾文溪一線。

 

    位于臺南北部的曾文溪是臺南的最後一道防線。10月13日,日軍調集精良部隊28000人,對扼守曾文溪的數千義軍、黑旗軍發起總攻,一時間戰場上彈如雨下,硝煙彌漫,徐驤等率軍寸土必爭,拼死抵抗,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曾文溪兩岸,屍橫遍野,徐驤不幸中炮陣亡,臨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曾文溪失陷,臺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日寇控制了整個臺灣省。

    從1895年4月,臺北阻擊戰開始,至臺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奮戰中,臺灣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轟轟烈烈的武裝反割臺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它卻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字,在臺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親王和山根少將在內,共4800余人,重傷者500余人,另有21000余人回國治病,5200余人留臺治療,總計損失32000余人,佔侵臺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為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同胞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他們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跡,永遠銘記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二)抗日三猛

    日本侵略者雖然佔領了臺灣,但是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並沒有停止,從1895年到1902年連續進行了長達7年的武裝鬥爭。日軍原本以為劉永福離開後臺灣可以全面收復,其實抗日遊擊戰才真正開始。臺灣地勢險阻,義軍常常出奇不意地打擊日軍,遊擊戰遍布全臺,此起彼落,給日軍帶來極大的困擾。詹振、陳秋菊、林李成、簡義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抗日義軍領袖,特別是被稱為“抗日三猛” 的簡大獅、柯鐵虎和林少貓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簡大獅

    簡大獅是臺北農民武裝起義的領袖。1895年12月31日,簡大獅率義軍襲擊臺北日軍,城內臺胞奮起響應,雙方在八甲町展開激戰,日軍死傷300多人。後因日軍得到增援,簡大獅等戰至彈絕而退。1897年5月8日,是日本當局強行規定臺胞選定國籍的最後一天。當日簡大獅等率5000多人再攻臺北,一度佔領臺北奎府街,戰鬥打了一天,義軍首領之一詹振力戰身亡。1898年2月,簡大獅率部與日軍在竹仔山一帶激戰,大戰6日後退入深山。

    1899年初簡大獅內渡大陸,以圖再起。清政府迫于日本壓力,竟逮捕簡大獅並于當年引渡至臺灣。簡大獅被押廈門廳時,曾憤怒陳詞道:“我簡大獅,係臺灣清國之民……日人無禮,屢次至某家尋釁,且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與母死之,一家十余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眾萬余人以與日人為難……故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則應目我為義民……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千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

    大獅一吼,驚天地,泣鬼神!

圖中右一為霧社起義發動者莫那魯道

    1902年6月簡大獅在臺灣受盡酷刑後,被日本人殺害。

    簡大獅遇害後,舉國震驚,萬民憤怒。清末一位姓錢的武進士悲憤賦詩:“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擁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上海《申報》評論:“臺灣義民簡大獅為中國爭氣,為全臺爭氣,此中國最有志氣之人。”

    柯鐵虎

    柯鐵虎本名柯鐵,因臂力過人,善鬥,又被人們稱為柯鐵虎。他在雲林大坪建立了抗日基地——鐵國山。鐵國山抗日軍民出擊各地,勇猛無比,日軍為之膽怯。日軍對雲對雲林地區的抗日軍民恨之入骨,于是實行慘無人道的屠村政策,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雲林大屠殺,3萬臺灣同胞慘遭日軍殺害。

    樺山資紀于1896年12月12日派數千日軍進攻鐵國山,柯鐵虎為避免重大犧牲,實行轉移,隱藏深山。1897年柯鐵虎率領義軍五六百人,再次進攻日軍,日軍調來大批人馬,柯鐵虎等終因力量懸殊,再度轉移。在此次戰鬥中,柯鐵虎也身負重傷。1895年5月,日軍改用招安政策,不惜以優厚條件誘降柯鐵虎。柯鐵虎提出了十項條件,日軍表面上應允,但暗中嚴密監視,同時派兵力包圍了柯鐵虎等的住處。1899年10月,柯鐵虎移往打貓東頂堡的一個岩洞中。由于身患重病,于1900年2月9日不治身亡。

    林少貓

    林少貓是南部最有實力的抗日義軍首領。當日本準備要接管臺灣時,林少貓便立即招募義民,響應抗日。1897年,林少貓親率義軍主動攻擊鳳山、潮州間的日軍。1898年底,他率領上千人佔領了虎頭山。林少貓也因此成為日本人的心腹大患。

    等到新總督兒玉源太郎就位之後,改採“招撫政策”,費盡心思請了各地的仕紳作說客,勸少貓投降,但他始終不為所動。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他的幼子被日軍逮捕,在不得以的情況之下,林少貓只好與日本人談和,但提出了設立自治區和“治民局”,日本官員不得進入,居民可以自帶武器,日本當局賠償損失等條件。日方基本接受了他的條件。然而,1902年,日方秘密派遣隊伍進攻林少貓,林少貓組織的義軍浴血奮戰了一整天,最後相繼殉難。這位始終堅持到最後的抗日鬥士雖然慷慨犧牲了,但他保衛鄉土的精神卻留給後人無盡的哀思。如今,他的神位已被安奉在高雄市壽山的忠烈祠,供後人憑吊。

 


(責任編輯:)
 
 
   
  相關新聞/圖片:
   
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連環畫
抗日老兵回憶日佔區屈辱歲月:慰安所前穢物遍地
日本老兵向中國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謝罪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歌曲創作回眸
美國老戰士憑吊抗日航空烈士[組圖]
抗日名將馬佔山傳奇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請注意:
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