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動物奉行一夫一妻制
哪些動物奉行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動物:
黑背豺, 胡狼:
別看黑背豺樣子狡猾奸詐,牠們卻重情重義,是大自然少有的奉行終生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同時也是少有的夫妻共同撫養下一代的動物。
鸚鵡:
雖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但是牠們也是會成群結隊出去覓食的群居動物,在這麼多鳥種下要尋找到合適的伴侶想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聰明的鸚鵡當然有自已的辨識方法^^
絨猴:
美國內分泌學家托妮·齊格勒對30只雄性絨猴進行了研究。其中2/3的絨猴在見到漂亮的异性后,几分鐘內睾丸素水平就飛速上升,對异性充滿了渴望;但是另外1/3的絨猴体內的睾丸素水平卻沒有上升。科學家發現,這些抗拒誘惑的雄性絨猴都已做了父親。研究者 分析其原因是,絨猴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
企鵝:
企鵝大致上來說,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企鵝4月份南極開始進入初冬時爬上岸,
開始準備尋找成家的對象。它們一邊走,一邊追逐、嬉戲,談情說愛,尋找配偶,於是,
常常可以看見,這樣兩相依偎的畫面--在冰天雪地中,有兩顆熾熱的心。
好處及壞處:
新華網7月4日報道:一夫一妻制,看起來是那麼合乎情理,羅曼蒂克。但是研究表明,對於很多動物來說,這可能是一種致命的生活方式。
科學家在加納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著實讓人大跌眼鏡:堅持“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們面臨著更高的滅絕危險。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動物保護專家賈斯丁‧布拉舍爾,在最近出版的《保護生物學》雜志中發表論文指出,“為了逃避滅絕的阨運,動物們可能要以放下‘矜持’為代價了”。這也許意味著,在動物王國中本來就已經很少見的單配偶特性即將要消失了。
科學家們在加納熱帶大草原上設立了6個野生動物保護區,30多年來,他們一直詳細記錄著這些區域內的動物種類和數量。數據顯示,在這段時間,因為人類的捕殺和生存環境的惡化,有78種動物在這裡滅絕。
布拉舍爾對這些數據進行了認真的分析,他發現大部分滅絕的動物至少有兩個共同特征:它們的種群非常獨立,而且雄性動物隻有一個或者很少的幾個配偶。
小羚羊,就是在這些區域內滅絕的動物中的一種,在這幾塊保護區建成之後的10年內,它們就消失了。同樣慘遭阨運的還有疣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動物都是堅持單配偶婚配行為的哺乳動物。
然而,生活在同一片天地的非洲水牛,卻是茁壯成長。這不得不讓人們聯想到平均一頭水牛擁有15個“妻妾”這一事實。同樣高度“一夫多妻制”的非洲綠猴和狒狒,也是家族興旺。
“我們一直認為體形大的動物面臨滅絕危險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布拉舍爾說,“但是大像和水牛的表現卻出乎我們的意料。”
單配偶已經是動物界中非常罕有的特性了。在4000多種哺乳動物中,隻有不到3%的種族堅持著自己的“一夫一妻制”的婚配行為,而這份短短的名單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小羚羊、疣猴。
盡管有很多科學家拒絕將人類的行為和動物進行對比,但最近的調查也表明,人類似乎也對“一夫一妻”的意志產生了動搖。
在美國,約有40%的男性和30%的女性承認有過婚外性行為;《一夫一妻的神話》一書的作者大衛‧巴拉什和朱迪思‧伊夫‧利普頓更是直接指出,在全球範圍內,80%的人類社會存在著實際意義上的“一夫多妻”行為。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巴拉什也說:“人類骨子裡就流著溫和派一夫多妻制的血。”
科學家們最近還發現,即便是鳥類,這個此前被人們認為是最純粹的單配偶物種,“紅杏出牆”者的數量也頗為可觀。
“我們用生化技術對鳥類進行了抽樣的‘親子鋻定’,結果讓人大喫一驚。”喬治梅森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大衛維斯尼特說。“在這種單配偶的物種中,有的時候竟然有10%至55%的小鳥不是它們的父親所生的。”
單配偶取向在動物們走向不歸路上究竟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呢?專家們莫衷一是。
布拉舍爾認為,一般情況下獵人捕殺到的雄性動物要比雌性動物多,這可能導致了單配偶物種中雄性動物的短缺,從而直接影響了後代的數量。
此外,“一夫多妻”的動物往往有著比較大的家族,所以獵人們沒有多少機會對它們下手。而“一夫一妻”的動物恰恰相反,它們經常居住比較分散,行動也要獨立些,因此更容易成為狩獵者的目標。
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動物的存亡和它們的婚配行為並沒有多大的關繫。維斯尼特教授就指出,單配偶動物往往都生活在食物比較缺乏的地方,而且,它們的後代都比較“嬌貴”,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纔能長大,或許這纔是它們走向滅絕的原因。
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也許還將持續,但是這項研究結果還是給動物保護者們指出了一條路。正如布拉舍爾所說,人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觀測到底是哪種動物瀕臨滅絕,因此現在可以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保護那些單配偶的動物了。
動物王國十大經典一夫一妻制 蜘蛛列首位 |
||||||||
![]() |
||||||||
耦是蓉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