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動物奉行一夫一妻制

分類:千奇百態
2008/05/28 11:53

 

哪些動物奉行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動物:


黑背豺, 胡狼:

別看黑背豺樣子狡猾奸詐,牠們卻重情重義,是大自然少有的奉行終生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同時也是少有的夫妻共同撫養下一代的動物。


鸚鵡:

雖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但是牠們也是會成群結隊出去覓食的群居動物,在這麼多鳥種下要尋找到合適的伴侶想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聰明的鸚鵡當然有自已的辨識方法^^


絨猴:

美國內分泌學家托妮·齊格勒對30只雄性絨猴進行了研究。其中2/3的絨猴在見到漂亮的异性后,几分鐘內睾丸素水平就飛速上升,對异性充滿了渴望;但是另外1/3的絨猴体內的睾丸素水平卻沒有上升。科學家發現,這些抗拒誘惑的雄性絨猴都已做了父親。研究者 分析其原因是,絨猴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


企鵝:

企鵝大致上來說,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企鵝4月份南極開始進入初冬時爬上岸,

開始準備尋找成家的對象。它們一邊走,一邊追逐、嬉戲,談情說愛,尋找配偶,於是,

常常可以看見,這樣兩相依偎的畫面--在冰天雪地中,有兩顆熾熱的心。


好處及壞處:


新華網7月4日報道:一夫一妻制,看起來是那麼合乎情理,羅曼蒂克。但是研究表明,對於很多動物來說,這可能是一種致命的生活方式。


科學家在加納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著實讓人大跌眼鏡:堅持“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們面臨著更高的滅絕危險。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動物保護專家賈斯丁‧布拉舍爾,在最近出版的《保護生物學》雜志中發表論文指出,“為了逃避滅絕的阨運,動物們可能要以放下‘矜持’為代價了”。這也許意味著,在動物王國中本來就已經很少見的單配偶特性即將要消失了。


科學家們在加納熱帶大草原上設立了6個野生動物保護區,30多年來,他們一直詳細記錄著這些區域內的動物種類和數量。數據顯示,在這段時間,因為人類的捕殺和生存環境的惡化,有78種動物在這裡滅絕。


布拉舍爾對這些數據進行了認真的分析,他發現大部分滅絕的動物至少有兩個共同特征:它們的種群非常獨立,而且雄性動物隻有一個或者很少的幾個配偶。


小羚羊,就是在這些區域內滅絕的動物中的一種,在這幾塊保護區建成之後的10年內,它們就消失了。同樣慘遭阨運的還有疣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動物都是堅持單配偶婚配行為的哺乳動物。


然而,生活在同一片天地的非洲水牛,卻是茁壯成長。這不得不讓人們聯想到平均一頭水牛擁有15個“妻妾”這一事實。同樣高度“一夫多妻制”的非洲綠猴和狒狒,也是家族興旺。


“我們一直認為體形大的動物面臨滅絕危險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布拉舍爾說,“但是大像和水牛的表現卻出乎我們的意料。”


單配偶已經是動物界中非常罕有的特性了。在4000多種哺乳動物中,隻有不到3%的種族堅持著自己的“一夫一妻制”的婚配行為,而這份短短的名單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小羚羊、疣猴。


盡管有很多科學家拒絕將人類的行為和動物進行對比,但最近的調查也表明,人類似乎也對“一夫一妻”的意志產生了動搖。


在美國,約有40%的男性和30%的女性承認有過婚外性行為;《一夫一妻的神話》一書的作者大衛‧巴拉什和朱迪思‧伊夫‧利普頓更是直接指出,在全球範圍內,80%的人類社會存在著實際意義上的“一夫多妻”行為。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巴拉什也說:“人類骨子裡就流著溫和派一夫多妻制的血。”


科學家們最近還發現,即便是鳥類,這個此前被人們認為是最純粹的單配偶物種,“紅杏出牆”者的數量也頗為可觀。


“我們用生化技術對鳥類進行了抽樣的‘親子鋻定’,結果讓人大喫一驚。”喬治梅森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大衛維斯尼特說。“在這種單配偶的物種中,有的時候竟然有10%至55%的小鳥不是它們的父親所生的。”


單配偶取向在動物們走向不歸路上究竟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呢?專家們莫衷一是。


布拉舍爾認為,一般情況下獵人捕殺到的雄性動物要比雌性動物多,這可能導致了單配偶物種中雄性動物的短缺,從而直接影響了後代的數量。


此外,“一夫多妻”的動物往往有著比較大的家族,所以獵人們沒有多少機會對它們下手。而“一夫一妻”的動物恰恰相反,它們經常居住比較分散,行動也要獨立些,因此更容易成為狩獵者的目標。


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動物的存亡和它們的婚配行為並沒有多大的關繫。維斯尼特教授就指出,單配偶動物往往都生活在食物比較缺乏的地方,而且,它們的後代都比較“嬌貴”,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纔能長大,或許這纔是它們走向滅絕的原因。


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也許還將持續,但是這項研究結果還是給動物保護者們指出了一條路。正如布拉舍爾所說,人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觀測到底是哪種動物瀕臨滅絕,因此現在可以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保護那些單配偶的動物了。

參考資料 好多個網聯合而成
 

 

動物王國十大經典一夫一妻制 蜘蛛列首位

耦是蓉蓉   
轉寄 列印
 
 

  在人類社會,一夫一妻制很普遍,但在廣大的動物王國卻是一件稀奇事。大約5000種哺乳動物中,只有3%到5%的動物物種夫妻會白頭偕老一生。這些動物包括海狸、水獺、狼、一些蝙蝠和狐狸,還有幾種有蹄動物。即使白頭偕老的動物,它們有時也會越軌。像狐狸,如果它們的老伴死亡或不再有性能力時,它們會偶爾花點時間找新伴侶。動物一夫一妻制為何如此稀少呢?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動物王國有三種類型的一夫一妻制:性生活一夫一妻制是指一次只與一個配偶發生性關係;社交一夫一妻制是指當動物組成夫妻並撫育後代的同時,還會有一時的縱情歡樂,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找第三者;遺傳基因一夫一妻制是指在基因測試時,一位媽媽的孩子們都是由同一位父親所生。

  對人類來說,社交一夫一妻制與性生活一夫一妻制通常是共同的,但動物不是如此。比如,大約90%的鳥是社交一夫一妻制,共同生活和培育後代,但許多鳥頻繁地與其他異性交配。一項著名的試驗發現,雌黑鳥與無生育能力的雄性配對後居然還能孵出小鳥。

  科學家正在試圖找尋動物忠實於配偶行為的一些線索。動物一夫一妻制為何如此稀少的具體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最普遍接受的解釋是如果夫妻一同撫育孩子,孩子就能活得更好。這有助於解釋為何人類要實行一夫一妻制。

  雖然動物王國的一夫一妻制很稀少,但並不令人討厭。美國生活科學網歸納了動物王國十大經典的一夫一妻制。

  1橙黃金蛛為愛獻身

  許多種類的蜘蛛在交配時或交配後,雄蜘蛛都會被雌蜘蛛吃掉。雄性橙黃金蛛在交配時願意犧牲自己,但它會讓它的交配附屬肢體之一留在雌蜘蛛體內,以防止她與別的雄性交配,就像中世紀婦女使用的貞操帶一樣。

  2田鼠只鍾情於“處女”

  這種像老鼠似的大草原田鼠堅持只與處女交配,對其他雌性看都不看一眼,甚至還會攻擊那些水性揚花的雌性。它們的忠誠接近於狂熱。為解釋這種行為,科學家跟蹤它們大腦中的荷爾蒙變化,結果發現荷爾蒙觸發了這種持久的結合,並加大了對潛在的家庭插足者的攻擊性。

  3窄頭雙髻鯊只有一個父親

  這種小型錘頭樣子似的鯊魚其雌性曾被認為與多個雄性交配,貯存它們的精子以備後用,因此,科學家由此假設,一窩小鯊魚可能有幾個不同的父親。但研究結果令人大為吃驚,原來大多數小鯊魚都擁有同一個父親。此發現表明,雌鯊魚要麼只與一個雄性交配,要麼與多個雄性交配,但只有一個雄性的精子勝過了其他對手。

  4赤背蠑螈是夫管嚴

  雄性赤背蠑螈如果懷疑配偶有失貞潔,甚至只是與別的雄性有過交往時,它們就會暴跳如雷,對雌性進行身體和性的摧殘。但喜歡賣弄風情的雌性赤背蠑螈已經習慣了,研究顯示它們會熟練地逃避好鬥的伴侶,做一位社交一夫一妻制的雌性。

  5柯氏犬羚杜絕亂倫

  不像大多數性生活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動物,這種雄性非洲矮羚羊只會與沒有血緣關係的雌性交配,也就是說,不會和自己的姐妹們交配,以免背上亂倫的壞名聲。

  6黑兀鷹嚴打婚外情

  黑兀鷹非常嚴格地執行一夫一妻制:如果抓到了夫妻中的一位與其他鳥尋歡作愛,那麼,對方不僅不和它交配,這一區域的其他黑兀鷹都會唾棄它。

  7企鵝殉情自殺

  企鵝的“夫妻”生活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一夫一妻制”,在它們中間絕沒有任何妻子紅杏出牆或丈夫尋花問柳的風流韻事發生。這些不能飛的南極鳥恩恩愛愛,生兒育女。當一方死去後,另一方會痛不欲生,有的甚至會殉情自殺。不過,它們只在一個交配季節共同待在一起,過了交配季節,它們通常會轉換伴侶。

  8琵琶魚雌雄水乳交融

  這種深海魚執行一夫一妻制達到一個全新的標準。當交配時,雄性琵琶魚咬住其雌性配偶的一塊肉,以附著在它的身體上。雄性琵琶魚的嘴巴與雌性琵琶魚的皮膚結合在一起,它們的血液彼此融合。這時,雄性就會退化,直到它僅僅成為雌性的精子來源。雌性通常一下就有多個雄性附著在她身體上。

  9狼階段性感情專一

  狼的一生可能有多個配偶,但一次只與一個配偶交配。母狼會專一地與一隻公狼交配,但如果它的配偶死了,就會找新的伴侶。如果公狼受傷或病得太厲害,不能生孩子了,母狼就會開除它的丈夫資格。

  10白頭海雕忠貞不渝

  白頭海雕是一夫一妻制,且彼此保持忠誠,直到一方死去。最近研究來自其他同類物種羽毛上的DNA表明,在食肉鳥中,一夫一妻制很規範。

< 上篇文章 | 本期目錄 | 下篇文章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