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腦海綿狀病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狂牛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
  • 轉換標題為:简体:牛海绵状脑病;繁體:牛腦海綿狀病變;香港:牛腦海綿狀病變;
  • 實際標題為:牛海綿狀腦病;當前顯示為:牛腦海綿狀病變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1. 简体:牛海绵状脑病;繁體:牛腦海綿狀病變;香港:牛腦海綿狀病變;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牛腦海綿狀病變
  2. 简体:疯牛病;繁體:狂牛症;香港:瘋牛症;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狂牛症
 [展开

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

 
一頭已感染牛海綿狀腦病的母牛無法站立

牛腦海綿狀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BSE),俗稱狂牛症mad cow disease),是由傳染因子引起的牛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是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該病的主要特徵是牛腦發生海綿狀病變,並伴隨大腦功能退化,臨床表現為神經錯亂、運動失調、痴呆和死亡。[1]

這種疾病據信是由於朊毒體(prion)引起的,並且可以通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人類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變種克雅二氏病(vCJD)被認為可以通過食用帶有狂牛症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傳播。另一種在麝鹿中發現的相關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縮病1996年3月20日英國首次官方證實了BSE病例。

目錄

 [隐藏

[编辑] 起源

在研究室中,人們研究了牛腦組織上的小「洞」(來源:APHIS)

是吃草的動物,但西歐的一些國家如英國為了降低飼養成本,一些摻雜抗生素激素、化肥、殺蟲劑的蛋白質添加劑加入飼料中,母牛食用後,從胎盤垂直感染給小牛。並且西歐還普遍將和骨頭的混合物(肉骨粉)加入飼料。

早先一直認為是對患牛的遺體處理出現問題,其混入健康牛飼料中,從而傳播開來。2005年有一份爭議性的報導,認為可能是混入牛的餌料中的人類遺體所引發的,他們指出1960年代英國曾經大量的進口骨頭和動物遺體來做肥料或者餵養家畜。差不多一半的骨頭或遺體都是從孟加拉進口的,研究人員指出,因為當地的宗教風俗的關係,當地農民在收集的時候可能混雜有人的遺體和骨頭。

[编辑] 狂牛症疫情及各國應對政策

Globe icon
此條目或章節僅具有一部分地區的觀點或資訊,無法完整表達普世通用,並包含廣泛區域的觀點。請協助補充以避免偏頗
歡迎改善本文,或討論本文任何問題。
  •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認出現狂牛症病例,且證實和人類「感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有關(即「狂牛症事件」),旋即造成歐洲、亞洲、非洲眾多國家的恐慌,並開始全面停止英國牛肉及相關產品的引進,使英國的農牧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除了對英國及英國牛肉的主要進口國造成風暴外,對不進口或是較少進口英國牛肉的國家或地區也有一定衝擊。英國發現的狂牛症病例佔了全球的95%以上。
  • 中華民國(台灣)當時沒有任何被證實的病例,但由於消費者的信心崩潰,牛肉的銷售量也受到影響,造成牛肉價格下跌三成之多。
  • 2003年12月23日,美國先前已被外界警告「符合狂牛症爆發一切條件、只待時機早晚」也證實出現首宗狂牛症病例。由於美國是世界牛肉出口大國,在此事件爆發後大受打擊。加拿大亦於同年出現狂牛症疫情。
  • 澳大利亞、中國、巴西和日本等國宣布禁止進口美國牛肉。
  • 2005年,在美國不斷的包圍式遊說下,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陸續准許有條件開放進口。即使開放國政府強調進口之肉品安全無虞,然而各國消費者對疫區牛肉品質的不信任,使得買氣無法提振。
  • 中華民國:2005年4月,開放三十個月以下的不帶骨牛肉,使台灣成為狂牛症疫區,引起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強烈抗議。同年7月一度停止;2006年1月24日凌晨又低調開放。
  • 日本:2005年12月,雖有業者表示無意出售美國牛肉,但政府執意開放美國牛肉,又於六週後(2006年1月20日)收回政策,但同年7月27日再度恢復進口。
  • 韓國:2006年10月31日,有條件開放進口,但國內仍有呼籲「恢復停止美國牛肉進口」的聲音。
  • 澳洲及紐西蘭因從未發生狂牛症病例而受惠,受到牛肉消費國的歡迎;尤其兩國牛肉順利吃下早年美國牛肉進口大宗國因為禁運美國牛肉而留下的市佔率缺口,即使美國牛肉在部分國家重新開放後,仍無法撼動其市佔率,成為狂牛症風暴中少數受惠的牛肉生產國。
  • 2006年11月,北愛爾蘭錯誤地將一頭未經檢疫的牛隻(該牛隻為54個月大,而當地安全銷售守則規定只有30個月大或以下的牛隻毋須檢驗)混入其他牛肉製品當中,並輸往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因而引起連串風波而全面回收牛肉。[2]
  • 2006年11月13日,日本發現第30宗狂牛症個案,於北海道千歲市一頭乳牛,有可能因為進食含反芻動物的肉骨粉生產的飼料而受感染。[3]
  • 2006年11月16日,荷蘭衛生與環境部的發言人指一名男孩在兩星期前感染新型變種克雅二氏症(vCJD)死亡,成為該國第二宗感染狂牛症死者。[4]
  • 中央政府立場:開放美國牛肉,但不鼓勵民眾購買;時任衛生署長的葉金川表示美牛在狂牛症上的健康風險遠低於吸菸及二手菸。實際上不強力反二手菸的社會沒有必要怕美牛的狂牛症風險,因為依照統計學論,吸入少量的二手菸造成的風險就高於長期食用美牛的狂牛症風險,而在社會學上、要避免吃到美牛比避免受到二手菸害容易多了。
  • 地方政府立場:台北市政府輔導民間使用《市售牛肉標示》,藉由正確標示牛肉生產地,使民眾放心選購。
  • 立法院立場:因絞肉成分難以查驗,無法保障安全,應重啟談判,改變《台美牛肉議定書》;已經立法禁止美國牛肉高風險部位。
  • 民眾反應:曾任職民進黨台北市黨部的台大社會所博士班學生朱政騏,以吃糞及刺青表達抗議,並參與民進黨市議員黨內初選。[5](而後朱政騏擔任『反反菸團體』台灣相思草人權促進協會理事長,這個團體對菸害防製法的放寬要求,會讓弱勢非吸菸族群更容易接觸二手菸害,這個也無法理解合理的非吸菸者保護措施必然造成吸菸者很大的麻煩;且研究指出,二手菸害對非吸菸者的健康風險遠高於狂牛症,再加上二手菸也有強迫他人受害的特性,因此他失去了反美牛的正當性。)
  • 政治人物私下反應:維基解密的相關公文顯示,藍綠政黨都認為美牛議題只是選舉議題,而他們真正的態度是只反對高風險部位進口。

[编辑] 牛肉各部分的風險

食用牛肉及相關產品受感染機率會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異。

其中最安全的是不帶骨牛肉,最高風險的部分是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台大公衛學院吳焜裕教授的分析報告指出,各部分的推估風險依序為:

不帶骨牛肉<帶骨牛肉<牛內臟(扣除最高風險部分)<牛絞肉<最高風險部分

牛絞肉被認為是高風險的原因為,在美國,牛絞肉每次大概是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楚。[6]

[编辑] 參見

  • 克雅二氏症(或庫賈氏病)
  • 精神疾病
  • 粉紅肉渣(這是牛絞肉狂牛症風險特別高的原因之一)

[编辑] 參考資料

  1. ^ 認識狂牛症
  2. ^ 歐爆狂牛症恐慌 明報轉載英國每日電訊報衛報,2006年11月12日
  3. ^ 北海道一頭乳牛感染狂牛症 商業電台,2006年11月13日
  4. ^ 荷蘭出現第二例感染瘋牛病死亡者,疑因食用遭污染肉類 蕃薯藤轉載路透社,2006年11月17日
  5. ^ 專訪朱政騏,中評社,2009年12月4日。
  6. ^ NOWnews:學者:98%國人有染狂牛症基因 吃牛絞肉風險增720倍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全没有偏见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