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彈
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質量戰術氫彈,目的是殺傷敵方人員,對建築物和設施破壞相對較少,帶來的長期放射性污染較為低,儘管從來未曾在實戰中使用過,但軍事家仍將之稱為戰場上的「戰神」,是一種具有核武威力而又可用的戰術武器。
目錄[隐藏] |
[编辑] 概述
中子彈又稱強型輻射彈(英語:enhanced radiation bombs),是一種靠微型原子彈引爆的超小型氫彈,外層用鈹反射層包著,它只產生少量衝擊波和紅外線,僅為一般核爆炸的十分之一,但釋放大量中子束,中子可自由逸出,使放射性沾染的範圍比較小。中子的貫穿能力極強,佔總能量的80%左右,而中子作為一種微粒子,能夠輕易穿透裝甲車輛、建築物、磚牆去殺傷人員,而裝甲車輛、建築物和武器卻能完好的保存下來。
中子彈專對付生物的基因,是當大量的中子束進入人體後,能夠破壞人體細胞組織和中樞神經系統。當人體吸收的中子束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在短時間內失去戰鬥力甚至死亡。
[编辑] 發展
[编辑] 美國
美國於1958年開始由塞姆·科恩(Samuel Cohen)著手於中子彈的研發,雖然總統甘迺迪曾反對過中子彈的發展,1962年由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首先發展成功,並在內華達州引爆。當時發展的理由是為了阻止蘇軍坦克群入侵西歐,僅使作戰人員死亡或受傷,而武器、通訊等完好如初。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執政時期中子彈正式投入生產,1981年雷根時期為了加強軍備,下令生產長矛飛彈的中子彈頭和203毫米榴彈炮的中子炮彈。至1983年,美國軍方共生產帶中子彈彈頭的「長矛」戰術飛彈945枚。
[编辑] 法國和前蘇聯
法國和前蘇聯曾公開承認擁有中子彈的生產能力。
[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
根據美國眾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公布的《考克斯報告》(Cox Report)指出,北京當局也應擁有中子彈的研發能力。中國大陸的科學家王淦昌認為中國早在1970年代就有發展中子彈的能力,美國中子彈之父塞姆·科恩還拜讀過他有關「雷射核聚變概念」的論文。
1999年7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駁《考克斯報告》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辦公室主任趙啟正等宣佈,中國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先後掌握了中子彈設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
[编辑] 印度
1999年8月16日印度宣稱能製造中子彈。
[编辑] 使用
雖然自1991年之後,歷次美軍參加的主要國際作戰,都有在開戰初以中子彈打擊對手的傳聞或計劃,但直到目前為止,中子彈尚未在實戰中使用。
[编辑] 感染症狀
理論上遭到中子輻射汙染的人員,短時間內即會感到噁心,暫時(或永久)失去活動能力,相繼發生嘔吐、發燒等症狀,甚至會出現休克現象,白血球明顯下降,最後導致敗血症,一周以內即死去。
[编辑] 參考文獻
- 現代兵器結構圖鑑. 萬里書店. 1996. ISBN 9789621409218.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