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Antistub.svg
本條目需要擴充。(2012年7月15日)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Scales even icon.svg
本條目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07年4月4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08年11月27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五胡亂華前北方外族分布圖。

五胡亂華,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羌、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但也使北方遊牧民族中原漢族產生文化經濟交往。由於漢族避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進入長江珠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進一步增進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與中原漢族的文化和經濟聯繫。

目錄

 [隐藏

[编辑] 起因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開始,由於各種原因讓遊牧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逐漸盤踞長城內外一帶,勢力不斷壯大。到魏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中原漢族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機起兵南下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於是中原大亂,史稱「五胡亂華」。

[编辑] 過程

主條目:永嘉之亂

五胡亂華是由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姪司馬業(或作司馬鄴),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愍帝。

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俘虜晉愍帝。

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编辑] 影響

永嘉之亂以後,華北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晉室政權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東晉

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漢人紛紛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

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淮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包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華北的六族(漢族匈奴鮮卑、羌、)之間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廝殺,如冉閔發布「屠胡令」,漢族群起響應,幾乎將羯族殺絕,其他的胡人紛紛逃出中原,路上又因為糧食、牲畜、財產等不斷互相殘殺,死傷大半。到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仍保持其勢力與明顯的民族認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或是逐漸被同化(漢化或鮮卑化),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

[编辑] 五胡十六國時期地方政權年表

國名 首都 年代 開國者 末任君主 滅亡者
仇池 仇池 296—371 楊茂搜 楊纂 前秦
江夏 303—304 丘沈 丘沈 東晉
成漢 成都 304—347 武帝李雄 李勢 東晉
漢趙 離石、黎亭蒲子、平陽、長安、上邽 304—329 光文帝劉淵 攝政太子劉熙 後趙
前燕 昌黎棘城、龍城、薊城、鄴城 337—370 文明帝慕容皝 幽帝慕容暐 前秦
馬蘭山 309—309 劉芒蕩 劉芒蕩 東晉
略陽 略陽 310—319 蒲洪 蒲洪 東晉
竟陵 312—319 胡亢 杜曾 東晉
隴右 316—320 虛除權渠 虛除權渠 漢趙
遼西 令支 318—338 段末波 段遼 前燕
後趙 襄國、鄴城 319—351 明帝石勒 石祗 冉魏
前涼 姑臧 320—376 成王張茂 張天錫 前秦
陰密 320—320 句渠知 句渠知 漢趙
上邽 322—323 陳安 陳安 漢趙
遼東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慕容仁 前燕
侯子光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侯子光 後趙
范賁 成都 347—349 范賁 范賁 東晉
黃韜 豫章 348—348 黃韜 黃韜 東晉
冉魏 鄴城 350—352 冉閔 冉智 前燕
廣固 350—356 段龕 段龕 前燕
前秦 枋頭、長安、晉陽、南安、湟中 350—394 惠武帝苻洪(蒲洪) 苻崇 西秦
劉顯 襄國 351—352 劉顯 劉顯 冉魏
宜秋 352—352 張琚 張琚 前秦
段勤 繹幕 352—352 段勤 段勤 前燕
安國 魯口 352—354 王午 呂護 前燕
蘇林 無極 352—352 蘇林 蘇林 前燕
平陽 353—353 劉康 劉康 前秦
成都 南鄭 365—366 司馬勳 司馬勳 東晉
廣漢 370—370 李弘 李弘 東晉
綿竹 374—374 張育 張育 東晉
後燕 中山、龍城 384—436 武成帝慕容垂 昭成帝馮弘 北魏
西燕 華陰、阿房、長安、聞喜、長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後燕
後秦 北地、長安 384—417 武昭帝姚萇 姚泓 東晉
鮮於趙 行唐 385—385 鮮於乞 翟成 後燕
西秦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度支山枹罕、南安 385—400,409—431 宣烈王乞伏國仁武元王乞伏乾歸 武元王乞伏乾歸乞伏暮末 後秦胡夏
後涼 姑臧 386—403 懿武帝呂光 呂隆 後秦
後匈奴 西平 387—? 康寧  ?  ?
翟魏 黎陽、滑台 388—392 翟遼 翟釗 後燕
劉黎 皇丘 389—389 劉黎 劉黎 東晉
魏揭飛 杏城郊 389—389 衝天王魏揭飛 衝天王魏揭飛 後秦
法長 白狼城 390—390 法長 法長 後燕
野人堡 393—393 竇衝 竇衝 後秦
南涼 廉川金城、樂都、西寧、姑臧 397—414 武王禿髮烏孤 景王禿髮褥襢 西秦
北涼 張掖、姑臧 397—439 段業 沮渠牧犍 北魏
南燕 滑台、廣固 398—410 獻武帝慕容德 慕容超 東晉
南烏桓 南皮 398—399 張超 張超 北魏
乞活堡 399—399 苻廣 苻廣 南燕
西涼 酒泉、敦煌 400—421 武宣王李暠 李恂 北涼
張翹 行唐 402—402 張翹 張翹 北魏
王始 泰山 403—403 王始 王始 南燕
桓楚 建康、江陵、溳縣 403—405 武悼帝桓玄 桓振 東晉
譙蜀 成都 405—413 譙縱 譙縱 東晉
胡夏 統萬、上邽、平涼 407—431 烈武帝赫連勃勃 赫連定 吐谷渾
曹龍 蒲子 413—413 曹龍 曹龍 北魏
北晉 河西 414—414 司馬順宰 司馬順宰 北魏
率善 上黨、河內 415—416 白亞栗斯 劉虎 北魏
曹弘 平陽 416—416 曹弘 曹弘 後秦
洮陽 洮陽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涼

 

[编辑] 參看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