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金屬
稀土金屬,或稱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第Ⅲ族副族元素鈧、釔和鑭系元素共17種化學元素的合稱。鈧和釔因為經常與鑭系元素在礦床中共生,且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故被認為是稀土元素。
與其名稱暗示的不同,稀土元素(鉕除外)在地殼中的豐度相當高,其中鈰在地殼元素豐度排名第25,佔0.0068%(與銅接近)。然而,由於其地球化學性質,稀土元素很少富集到經濟上可以開採的程度。稀土元素的名稱正是源自其匱乏性。人類第一種發現的稀土礦物是從瑞典伊特比村的礦山中提取出的矽鈹釔礦,許多稀土元素的名稱正源自於此地。
目錄[隐藏] |
[编辑] 性質
多數呈銀灰色,有光澤,晶體結構多為HCP或FCC。性質較軟,在潮濕空氣中不易保存,易溶於稀酸。
原子價主要是正三價(鈰正四價較穩定,鐠和鋱也有極個別的四價氧化物,釤、銪、鐿有二價化合物),能形成穩定的配合物及微溶於水的草酸鹽、氟化物、碳酸鹽、磷酸鹽及氫氧化物等。
在三價稀土氧化物中,氧化鑭的吸水性和鹼性與氧化鈣相似,其餘則依次轉弱。三價稀土的化學性質除鈧的差異較顯著外,其餘都很相似,所以分離較難。
像鹼金屬和鹼土金屬一樣都能與水反應,形成鹼性的氧化物及氫氧化物
[编辑] 稀土金屬所含元素
具體的稀土金屬包括: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鑥(Lu)以及與鑭系的15個元素密切相關的兩個元素:鈧(Sc)和釔(Y),稱為稀土元素(Rare Earth),簡稱稀土(RE)。
[编辑] 分類
根據稀土元素原子電子層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它們在礦物中共生情況和不同的離子半徑可產生不同性質的特徵,十七種稀土元素通常分為二組:
也可分為鈰組(鑭、鈰、鐠、釹、鉕、釤)和釔組(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釔)。
[编辑] 稀土分類列表
Z | 化學符號 | 名稱 | 英文名 | 詞源 | 應用範圍 |
---|---|---|---|---|---|
21 | Sc | 鈧 | Scandium | 源自第一個稀土礦石被發現的半島斯堪的納維亞之拉丁語名"Scandia"。 | 鋁鈧合金(用於製造太空飛行器械)、水銀燈配件 |
39 | Y | 釔 | Yttrium | 源自第一個稀土礦石被發現的地方,瑞典伊特比村之名(Ytterby)。 | 釔鋁石榴石(YAG)、YBCO高溫超導體、釔鐵石榴石(YIG) |
57 | La | 鑭 | Lanthanum | 源自希臘語"lanthanon",意為隱藏。 | 高折射率玻璃、燧石、氫氣儲藏裝置、電池電極、相機鏡片、石油提煉液體催化過程(FCC)催化劑 |
58 | Ce | 鈰 | Cerium | 源自矮行星穀神星(Ceres)之名。 | 氧化劑、拋光粉、玻璃和瓷器的黃色染料、石油提煉液體催化過程(FCC)催化劑 |
59 | Pr | 鐠 | Praseodymium | 源自希臘語"prasios",意為韭菜綠,以及"didymos",意為雙胞胎。 | 稀土磁鐵、雷射、玻璃和琺琅製品染料、燧石 |
60 | Nd | 釹 | Neodymium | 源自希臘語"neo",意為新的,以及"didymos",意為雙胞胎。 | 稀土磁鐵、雷射、玻璃和瓷器的紫色染料、陶瓷電容器 |
61 | Pm | 鉕 | Promethium | 源自希臘神話中盜火者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之名。 | 核電池 |
62 | Sm | 釤 | Samarium | 源自俄羅斯礦業工程師Vasili Samarsky-Bykhovets之名。稀土礦石Samarskite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稀土磁鐵、雷射、中子捕獲裝置、激微波 |
63 | Eu | 銪 | Europium | 源自歐洲(Europe)一詞。 | 紅色和藍色的熒光粉、雷射、水銀燈部件 |
64 | Gd | 釓 | Gadolinium | 源自Johan Gadolin之名,以紀念他對稀土的研究。 | 稀土磁鐵、高折射指數玻璃、石榴石、雷射、X射線管、電腦記憶體、中子捕獲裝置 |
65 | Tb | 鋱 | Terbium | 源自瑞典伊特比村之名。 | 綠色熒光粉、雷射、熒光燈 |
66 | Dy | 鏑 | Dysprosium | 源自希臘語"dysprositos",意為難以獲得. | 稀土磁鐵、雷射 |
67 | Ho | 鈥 | Holmium | 源自其發現者的故鄉斯德哥爾摩之拉丁語名"Holmia"。 | 雷射 |
68 | Er | 鉺 | Erbium | 源自瑞典伊特比村之名。 | 雷射、釩鋼 |
69 | Tm | 銩 | Thulium | 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北方神秘之地圖勒(Thule)。 | 攜帶型X射線機 |
70 | Yb | 鐿 | Ytterbium | 源自瑞典伊特比村之名。 | 紅外線雷射、還原劑 |
71 | Lu | 鑥 | Lutetium | 源自法國村鎮Lutetia之名(現為巴黎)。 | 高折射率玻璃 |
[编辑] 相關英文縮寫
- RE = 稀土(Rare Earth)
- REM = 稀土金屬(Rare Earth Metals)
- REE = 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
- REO = 稀土氧化物(Rare Earth Oxides)
- LREE = 輕稀土元素(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a-Sm)
- HREE = 重稀土元素(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Eu-Lu)
[编辑] 分布
各個稀土元素常以差別很大的不同量存在於同一礦石中,如獨居石及氟碳鈰礦中以輕稀土為主,鈧釔礦石以鈧和釔為主,黑稀金礦以釔及重稀土為主。
全世界已知有約9261萬噸稀土礦,其中有約佔36%儲藏在中國。內蒙古包頭市的白雲鄂博、江西、廣東、四川等地混合礦儲量巨大,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稀土礦,也是稀土礦第一大出口國約佔90%,常年以來都是廉價出口。2009年中國開始限制管控稀土礦石的出口,以達到保護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問題,但遭到美日歐等國家的不滿,2012年3月美國表示將就中國限制稀土礦出口問題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歐盟和日本將會支持並參與其中[1]。美國和其它國家雖有大量的稀土礦資源,但因國內工資遠高於中國,開採經濟效益不高;故長期向中國廉價進口,而中國指責美國和其它國家,為達到本國戰略儲備和珍貴資源的保護,而向中國廉價進口。藉此採取限制出口數量[2]。
其它擁有稀土資源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13%)、獨立國協(19%)、澳大利亞(5%)、印度(3.14%)、加拿大、南非和巴西等,而歐盟和日本基本沒有稀土資源。它們的稀土來源主要從中國進口[3]。
日本科學家於2011年7月4日聲稱,在太平洋海底發現巨大的稀土蘊藏,可開採量約是全球陸地上已證實藏量的一千倍。[4]又2012年6月28日東京大學研究團隊在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周邊海域,發現含大量稀土的泥礦床,其蘊藏量相當於日本約230年的消費量。[5]但目前並無任何國家到太平洋海底開採出稀土礦資源,而從經濟角度來講,相較於目前稀土礦價格,自海底開採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编辑] 稀土金屬礦之開採
由週期表特性可知稀土元素不易形成大規模礦區,必以大量挖掘後再予以過濾。副作用是損失大量土方及飛塵污染,容易引發居民抗議,因此多被課徵鉅額環保稅。
扣除上列因素,原則上能挖掘的古大陸地形都能開採稀土,早期伴隨煤鐵石油鑽石礦區一起挖掘,例如:近北極圈各國與中歐;機械工具發達後便不受限制,多半由運輸成本及出口稅率而定,例如前蘇聯、中國與澳洲等。
迄2010年底為止主要稀土出口地為中國(約佔97%),以鉛、鋅、高嶺土等初級品為主;可精鍊治金品目前由大型礦業或鋼鐵公司掌握專利,例如: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力拓(Rio Tinto)、淡水河谷(Vale)...等等。此外為增加工作人口,澳洲、中國、巴西等地都有意提高原料出口價格,以吸引礦商與金屬業者到地主國投資先進冶金技術。
[编辑] 應用
稀土已被廣泛應用於國防工業、冶金、機械、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紡織、皮革、農牧養殖等各傳統方面領域,在社會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它們神奇地隱藏在某些東西里。
作為改性添加元素在鋼鐵和有色金屬中加入極少量稀土就能明顯改善金屬材料性能,提高鋼材的強度及耐磨性和抗腐蝕性能力。[6]
[编辑] 「稀土金屬」一詞存在的爭議
「稀土」中的「土」字實際上指的是氧化物。這些元素被發現時人們以為它們在地球上分布非常稀少。實際上它們在地殼內的含量相當高,最高的鈰是地殼中第25豐富的元素,比鉛還要高。而最低的「稀土金屬」鑥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金甚至還要高出200倍。因此,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現在已經廢棄了「稀土金屬」這個稱呼。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 ^ 美國將就中國稀土出口問題向世貿組織提出訴訟
- ^ 人民網評:應對稀土貿易戰,中國理直氣壯
- ^ 網易特別策劃_ 遭遇美日歐圍剿 中國打響「稀土之戰」
- ^ 日發現太平洋稀土礦 藏量高陸地千倍
- ^ 日本宣佈發現大規模海底稀土礦床
- ^ 2009-2012年中國稀土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09年5月)
[编辑] 外部連結
- 中國稀土學會
- 中國稀土網
- 西藏礦業諮詢網《稀土的性質及應用》
- Tabuchi, Hiroko. Japan Recycles Rare Earth Minerals From Used Electronics. The New York Times. 5 October 2010 (英文).
- Kan, Michael. Common gadgets may be affected by shortage of rare earths. New Zealand PC World Magazine. 7 October 2010 [6 October 2010] (英文).
- Auslin, Michael. Japan's Rare-Earth Jolt. Wall Street Journal. 13 October 2010 [13 October 2010] (英文).
|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其他语言
-
Afrikaans العربية Беларуская Català Dansk Deutsch Ελληνικά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Eesti Euskara فارسی Suomi Français Gaeilge עברית हिन्दी Hrvatski Magyar Bahasa Indonesia Íslenska Italiano 日本語 ಕನ್ನಡ 한국어 മലയാളം Bahasa Melayu Nederlands norsk (bokmål) Polski Português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Svenska ไทย Українська Tiếng Việ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