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歌作者鹿橋。(陳建仲攝/時報檔案照片)

blog.chinatimes.com

 

專訪 鹿橋:《未央歌》是中國文學,無法翻譯

2006-06-22 18:01迴響:1點閱:6703

 專訪 鹿橋  

《未央歌》是中國文學,無法翻譯

時間:1998年12月9日
作者:董成瑜

 


未央歌作者鹿橋。(陳建仲攝/時報檔案照片)

 拍照的時候,鹿橋有點心焦的樣子,說了幾次要是妻子也在這裡一起拍就好了。當時他的妻子在飯店樓下與朋友吃飯,他是特地回到房間接受訪問的。妻子行動不便,他到哪裡都帶著她,輕輕推著輪椅,像在呵護著一個珍貴脆弱的寶物一般,有她在身邊,世界才是安定的。就要80歲的鹿橋,看來氣色紅潤身體強健,聽他說話立刻就可以感受到一種熱情,也許是天性,也許是久居美國感染了西方人的樂觀,他絲毫沒有上一代中國人經過顛沛流離的滄桑氣質,他是一個難得的快樂豁達的中國人。

 16年未曾來台灣的鹿橋(本名吳訥孫),此行是為了參加一項學術研討會,正好新書《市廛居》(時報)也在此時出版,他的到來與新書的出版,像是他與台灣彼此互贈的禮物。鹿橋1945年赴美讀書,1954年獲得美術史博士學位,曾經在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教書,1984年從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退休。他的中文作品不多,但《未央歌》(台灣商務)、《人子》(遠景)和《懺情書》卻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鹿橋26歲便寫了《未央歌》。談到寫作,他說,人不應立志做一位作家,而是從做工的、打魚的、當小偷的開始,最後才自然變成作家。他說,作家就好像好幾條鐵路進入車站,寫出去之後又像火車出站,常常不知哪裡是終點站,因此要問自己:「想寫的東西有沒有理由在這世界上站住。」他當初寫《未央歌》時,抗戰的種種、生活的種種清清楚楚都在腦中,如果自己不寫,沒有人會寫出來,他當時甚至因此不想出國留學,後來父親強迫他去,他才放下寫了10章的《未央歌》出國,到了美國第一件事就是坐下來繼續寫。

 新書《市廛居》的時空背景與寫法就與其他作品完全不同了。書裡記述的是他在1978到79年的美國生活,從生活小事看人生哲學,頗有《浮生六記》的況味。他在聖路易的家十分特別,他自己挖了一個小湖,還有間自己搭的陽光書房,木工、裝飾完全自己來,去過的人常為這房子所散放的樸拙與野氣而感到震動。他到老還愛唱歌跳舞,未退休之前有時在家中舉行派對,地方小報便曾刊登過他們唱歌跳舞的照片,這時的鹿橋仍是那個西南聯大的年輕的鹿橋。

 許多人勸他把《未央歌》和《人子》翻譯成英文出版,他說《未央歌》完全是中國文學,是無法翻譯的,《人子》是世界文學,還可以翻譯。他現在已經陸續自己譯了《人子》的部分內容發表。完整的英文版應是指日可待。

*原載1998年12月9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剛完成未央歌,26歲的鹿橋

cptw.com.tw

 

青春不滅,長樂未央──鹿橋的《未央歌》
■宋國誠(2009.2.12 台灣立報 專題報導)

1

▲剛完成未央歌,26歲的鹿橋。

清新、雋詠、唯美、浪漫為風格,以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校園生活和昆明風光民俗為背景的《未央歌》,是鹿橋最知名的作品。按作者鹿橋自己的解釋,「未央」一語是指一種「來者不識,去向未明」的涵意,它是由出土漢磚所寫的「千秋萬世、長樂未央」而來;他以「未央」為小說取名,乃是出自對中國文化的千年之愛,期望中華文明千秋不絕、萬世不斷。

烽火中的桃花源 

這部60萬字的作品原本在中國大陸沒沒無名,但是在海外華人世界的影響卻非同小可,數十年聲名不減,光是在台灣就累至8版之多。小說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風霜雨露,抒寫了一段屬於青春和愛情的校園故事。但《未央歌》不是一部談情說愛的校園情史,而是融合作者對愛情、哲學、人生、理想之深刻思考的智慧大集。作品中那種理想化的大學校園、純真無邪的青春歲月、人生的抱負與理想,以及深邃的友誼與綿綿不盡的懷舊,多年來給讀者一種「凡讀過、莫能忘」的深刻印象。

抗戰時期的中國西南,雖地處偏遠而免受日本帝國主義直接的攻擊,但「敵機轟炸」卻有如家常便飯。小說以昆明的城市景象為開頭,首先映入眼廉的就是天空上凌空飛越的飛機,時而翻轉、時而速飛、時而成群分列,時而單機突進。作者以地上人們觀看天上敵我戰機交戰的情景,來襯托當時的政治情勢。「昆明的太陽是最叫人愛的。那些驕傲美麗的飛機就常常在晴空之下舒展翻轉他們耀目、銀色的翅膀,下面看得快樂的人們眼也花了」(註1)。然而,當戰事吃緊以後,從地上仰望天空的飛機就不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所謂「天外飛來的橫禍」,一點都不假。警報解除之後,人們就開始救人掘屍、安置傷患,或重建家園。作者以安靜祥和的西南 小城昆明和烽火綿延的戰事兩相對比,營造了一個既寧靜又吵雜、既安逸又緊張的時空世界。

然而,作者的重點不在描寫那硝煙四起、烽火連天的戰爭場面,而是重在營造一個「烽火中的桃花源」,一個「亂世中的友情世界」──西南聯大。在作者筆下,西南聯大不只是一所大學,而是一孕育理想、涵養人生的知識高塔。作者筆下的大學生活,也不是上課、下課的刻板生活,而是充滿詩情畫意、珍貴友誼和師生情感的 美麗校園。作者借助童孝賢、余孟勤、伍寶笙、藺燕梅這四位青年的成長歷程,表現了戰爭環境下依然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表現了一種臨危不亂、憂中不懼的人格力量,也比現出苦難中愈顯堅毅、亂世中愈加豁達的人生理想。

伍寶笙:靈光閃耀的女神 

小說前半段,作者將同學們分為兩個群集,一是以伍寶笙為中心,其中環繞著藺燕梅、史宣文、凌希慧、喬倩垠這群女孩之間的友情;另一個以余孟勤為中心,圍繞 著朱石樵、馮新銜、大晏、童孝賢(小童)這群男孩之間的友誼。男女兩群之間,又以小童為媒介,將這群學長姊、學弟妹組成了一個「美麗小世界」,表現出年長者對年幼者的呵護與關愛,也表現出年幼者對年長者的尊崇與敬愛。中國優美文化中的「兄友弟恭」是這個校園倫理的活示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真情義氣,是 這群青年的座右銘。

在這些青年中,雖有爭執卻沒有絕交,雖有意見相左卻沒有感情的裂痕,既有幸福的同享,也有不幸的同悲。這群青年,個個像陽光男孩或仙女下凡,他(她)全副心思在學業、友誼與成長,即使求學受阻也能自勉互勵,即使戀愛,也像童男貞女,絕不強歡奪愛,純淨潔白得像一個沒有怪巫婆的白雪公主樂園,善良忠厚得像只 有小紅帽沒有大灰狼的童話世界。這是一個香醇如酒、甜若膠蜜的友情世界,雖有予人一種遺世而不食人間煙火、忘年而不知世間疾苦之感,但卻讓人人久醉於豐美 而不願醒來面對醜惡現實,唯癡於優美而不思返回愁苦世界。

實際上,作者雖然都以「青年學生」為小說人物,但這些學生無不是中國文化中「哲人典型」的投影和塑形。以伍寶笙為例,她美麗優雅、慈愛滿身。她既有高尚的品格和才識,又具有懷恩濟世的胸襟。她寬容又善體人意,能救苦又排憂解難,她幾乎集滿中國文化固有的一切美德,囊括了中國母性所有的光輝。她像一個活菩薩,像春風吹彿沉睡的大地,像細雨滋潤乾凅的草原,像牧羊人引領迷途的羔羊。在小說中,她對史宣文、喬倩垠投以真誠的友誼,對梁家姐妹付出關愛和保護,她細心調理童孝賢(小童)的心緒和情感,她伸手救助藺燕梅,同情並理解范家兄妹,開導迷惘失落的余孟勤,她遇事圓融,進退有致,既不強求又恰如其份。實際上,她是聖潔、完美、至善的代表,彷彿是頭上閃耀靈光的女神,又像似普渡眾生的活觀音。在此意義上,伍寶笙不只是一個「女學生」,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嚮往與投射。

正當大家為她的終生幸福感到焦慮時,伍寶笙卻以一封表露心跡的青鳥傳書,令余孟勤驀然回首,兩人終成眷屬,成為完美無瑕的人間佳話。

愛情演繹:人生推理 

儘管《未央歌》缺乏很強的故事性與戲劇性,但鹿橋的藝術魅力依然表現在藉由愛情的演繹來闡釋人生的哲理。小說中,作者賦予藺燕梅一種「純真至美」的形像, 並以「玫瑰花神」為比喻。青年男女總不免談情說愛,但小說中的「愛情」絕不是男歡女愛,而是心性的雕琢、智慧的成長和人生的美化。

藺燕梅共有三個愛情對象,分別是余孟勤(大余)、范寬湖和童孝賢(小童)。藺燕梅與大余初識於一次散民的拜火會上,二人假扮夫妻載歌載舞,像似一對恩愛情侶。「拜火會」是原始民族的一種純樸而神秘的儀式,這種場景的布置,正好與藺燕梅自然純真和熱愛宗教的氣質相吻合。實際上,藺燕梅初到學校時,就被大余的 學識與人品所傾倒,她希望自己能夠長成一棵大樹,讓大余做伐木人,把自己改造成某種材料,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性與主動性。

然而,思想、辯才和才華過人的大余,總是以強者姿態出現;他像一棵迎風獨立的大樹,既擁有一種「達摩面壁」般的聖心清欲,又具有浮士德精神的衝勁與熱力。 實際上,作者刻意將大余塑造成典型的「儒家君子」,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人生宗旨。對此,藺燕梅處處以他的意向為引導,但終不免陷入「強幹易折」的局面。在為戰時軍隊服務時,藺燕梅主動擔當份外的工作而有所失誤,作為負責人的大余一陣苛責,竟使她一去不返,投身於天主教。這種局面意味兩人的結合就像花朵與工匠的結合,一朵玫瑰將成為不斷修剪裁飾的人造花,一片浸泡在藥水中的活標本。

第二個愛情對象則是范寬湖,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馬王子。他雖然與藺燕梅一樣出身良好、多才多藝。然而,范寬湖天生具有一種優越感,儘管是一個標準的護花使者,但這種優點恰好與藺燕梅崇尚自由天然、隨緣順性的性格相衝突。

而靜靜守在他身邊的小童,是一個童心未泯、心清似水的大男孩,他勤奮向學,樂於助人,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實際上,作者安排藺燕梅與小童的結合,是一種人化與哲理的融合。藺燕梅帶有西方文化懺悔—救贖的性格,小童則是中國老莊哲學的代表。兩者的結合正是作者道德理想的升華,一種東西融合、人文與自然合奏 齊鳴的最高境界。

 

 

未央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清朝畢沅所繪的漢長樂未央宮圖,載於《關中勝跡圖志》卷四

未央宮漢朝宮殿,建於前200年,後一直為漢朝政權統治中心。

目錄

 [隐藏

[编辑] 簡介

漢長安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迹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未央」意為無盡。「未央」截取於「長樂未央」。漢代有兩座宮殿分別名為「長樂宮」,「未央宮」。「長樂未央」意為永遠快樂,沒有窮盡。

[编辑] 建築組成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閣、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编辑] 宮城

未央宮有宮城四面環繞,宮城四角築有角樓。宮牆外設多座衛士所居的區廬。宮牆在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門。

  • 南司馬門
  • 西司馬門
  • 東司馬門:門外立,稱「東闕」
  • 北司馬門:門外立,稱「北闕」

[编辑] 端門

進入南司馬門,即為未央宮正門——端門。

  • 端門:位於未央宮中軸線正南,南司馬門以北
  • 掖門:端門兩側各一座

[编辑] 前殿

前殿是高台建築,位於未央宮正中,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築。前殿利用龍首山丘陵修建。

  • 前殿:未央前殿正室稱「宣室」
  • 溫室殿:位於宣室東側
  • 清涼殿:位於宣室西側
  • 宣明殿:位於前殿東側
  • 廣明殿:位於前殿東側
  • 昆德殿:位於前殿西側
  • 玉堂殿:位於前殿西側

[编辑] 金馬門

  • 金馬門:位於中軸線上,前殿正北

[编辑] 天祿閣等建築

進入金馬門後,為天祿閣等建築。

[编辑]

[编辑] 椒房殿

  • 椒房殿:後宮主殿,位於中軸線上
  • 飛翔殿
  • 合歡殿
  • 披香殿
  • 鴛鸞殿
  • 昭陽殿
  • 增成殿
  • 蘭林殿
  • 鳳凰殿

[编辑] 柏梁臺

[编辑] 現況

遺址現在的地址:未央宮前殿遺址在今天的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南邊是鄧六路(鄧家村-六村堡),東南是西馬寨村,東北是大劉寨村,西邊是盧家口村,北邊是小劉寨和柯家寨村。正北有天祿閣遺址,現在在天祿閣小學內。西北偏北,天祿閣正西有石渠閣遺址,石渠閣正西是周家河灣村。西北偏西有柏梁台遺址,在盧家口和周家河灣村之間。

[编辑] 參見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可靠来源很少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最後,藺燕梅離開了大余,把愛情獻給小童。但這不是拋棄或變心,而是成熟與智慧的提升。她最後到邊遠山區去研究少數民族語言,這是一種人生方向的尋覓與實現,也是從天真走向獨立與成熟的表現。

人生因追求而有意義 

小說最後,這群青年都實現既定的目標,實現了有意義的人生。朱石樵寫出了具有深刻見解的史學著作,馮新銜寫出了成功的小說,小童在生物學方面取得了新的發 明與成果,伍寶笙、史宣文都各有成就,藺燕梅也為自己的目標繼續奮鬥。這一結果,正如作者對人生意義的詮釋,那就是人類因追求與奉獻,而成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而一個人一生所完成的使命給予生命以意義。生命本身是空虛的,沒有斤兩的。他所做的功績充實了他,給了他身分。有了目標的生命,是有根的樹,沒有目標的生命是無根的浮萍。……有使命的人死去,他覺得是釋去重負,得到了休假。醉生夢死的人,才覺得是一場春夢。自私自利的人死時,才知道他什麼也不能從這個世界帶走。(註2

1:鹿橋,《未央歌》,台北:台灣商務,2007,頁6

2:鹿橋,《未央歌》,台北:台灣商務,2007,頁359

……………………………………………………………………………………………………………………

【相關書籍】 

未央歌(紀念版)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