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水?
第十五任局長程建人先生
info.gio.gov.tw
解放战争末期,石敬亭由重庆去台湾,被聘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1969年11月19 ...
eeloves.com
石敬亭
石敬亭(1884年12月2日-1969年1月19日),字筱山,山東利津人,中國近代軍事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目錄 |
[編輯] 早期生涯
石敬亭於1884年12月2日生於山東省利津縣吉楊庄,父石子全,母賈氏。1907年在奉天省新民府清軍第二十鎮當兵,後被第二十鎮統領張紹曾保送至奉天武備學堂。畢業後返回第20鎮,任上尉參謀,與第二十鎮四十協八十標三營管帶馮玉祥為友,過從甚密。
1911年,為響應武昌起義,石敬亭與第二十鎮的馮玉祥、王金銘、施從雲等軍官,以及馮玉祥部下韓復榘、張之江、張樹聲、鄭金聲等人於灤州發動起義,推翻清朝,成立軍政府。但事機不密,起義被清軍王懷慶、曹錕等人鎮壓。石敬亭被革職遣散回京,隱居於京郊。
[編輯] 北洋時期
1913年,經第二十鎮舊友介紹,石敬亭入綏遠第12混成旅任參謀官,後歷任營長、團長。1916年10月,石敬亭赴廊坊,任馮玉祥第16混成旅旅部參謀、副參謀長。1917年隨馮玉祥參加討伐張勳之戰。1921年,馮部駐紮西安,被改編為北洋政府陸軍第11師,石敬亭時任師參謀長兼教導團團長。
1922年馮玉祥任河南督軍,石敬亭為河南督軍署軍務課課長,後參加第一次直奉戰爭,任學兵團團長。馮軍開赴北京南苑後,石敬亭任陸軍檢閱使署軍務處長。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石敬亭為馮軍軍務處長,開赴南口與張作霖軍對峙,後秘密返回北京,推翻了總統曹錕。馮軍改編為國民軍後,石敬亭任國民一軍暫編第四混成旅(也稱馮軍第一混成旅)旅長。
1925年,石敬亭率軍在南口與奉軍大戰,後又率部抗擊直奉聯軍、直魯聯軍的進攻,升任國民一軍第五師師長。南口大戰國民軍失利後,石敬亭隨馮玉祥西撤至綏遠、寧夏、陝西、甘肅等省。
1926年,石敬亭任國民一軍西路軍第五軍軍長兼西北軍幹部學校校長,活動於陝北地區,曾進入關中與劉鎮華部作戰,參加了西安解圍戰。1926年9月,石敬亭參加了馮玉祥的五原誓師,任國民聯軍西路軍第三路總指揮,開赴潼關待命。1927年馮部國民軍出兵潼關,進軍中原,參加北伐戰爭。
[編輯] 北伐時期
在北伐戰爭初期,石敬亭任馮部第二集團軍第六方面軍總指揮,在河南歸德、彰德地區與奉軍作戰,逐步將奉軍楊宇霆部、鮑文越部、於珍部逼退至京津唐地區。
1927年5月1日,石敬亭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參謀長,7月14日代理陝西省政府主席。1928年2月28日兼任第二集團軍第22軍軍長。3月30日,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同年5月28日任山東省代主席。
1928年韓復榘任河南省代主席時,馮玉祥為削弱韓的兵權,命石敬亭接任韓部第20師師長職務,令韓復榘十分氣憤,且石敬亭任20師師長後指責該師軍紀敗壞,形同土匪部隊,亦使韓、石結下了不解之怨。
1929年2月17日,石敬亭被蔣中正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編遣委員會第二編遣區駐開封辦事處副主任委員。1930年中原大戰時,石敬亭任討蔣國民軍第一路總指揮,率部於隴海鐵路沿線及河南、山東邊界同蔣軍何成浚部作戰。後因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率軍進入關內,馮軍失敗,石敬亭被蔣任命為隴海鐵路暫辦。
[編輯] 中原大戰後
由於中原大戰的失敗,馮玉祥轄下的西北軍軍權大多遭剝奪,沒有核心部隊的石敬亭在1932年6月25日特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實際上成為權力架空的光桿將軍。1935年11月14日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12月11日任華北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1936年1月22日,國民政府授予石敬亭陸軍中將軍銜。
1937年7月8日夜間,石敬亭隨宋哲元等人撤離北平,8月16日入南京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學習,結業後留任南京軍事委員會。1938年3月16日,石敬亭任軍事委員會軍風紀巡察團第二團主任委員,率部至各戰區總部檢查基層部隊的軍風軍紀。1941年8月轉任巡察團第四團主任委員。
1945年5月8日,石敬亭當選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8月8日任第一戰區中將副司令長官。1946年7月31日晉陞陸軍上將。
[編輯] 赴台歲月
1947年7月,石敬亭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48年5月任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赴台灣,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第八、第九屆中央執行委員。
1969年1月19日,石敬亭因患舌癌而逝世於台北,終年85歲。
[編輯] 著作
- 《石敬亭將軍口述年譜》
- 《百二從政錄》
[編輯] 外部連結
个人工具
其他语言
石敬瑭
後晉高祖 | |
---|---|
概要 | |
姓名 | 石敬瑭 |
廟號 | 高祖 |
諡號 |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
陵墓 | 顯陵 |
政權 | 後晉 |
在世 | 892年-942年 |
在位 | 936年-942年 |
年號 | 天福:936年十一月-942年六月 |
後晉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936年—942年在位,廟號高祖,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目錄 |
[编辑] 早期
石敬瑭的祖先為中亞人,從沙陀移居太原。父石紹雍,母何氏。石紹雍從李克用父子征戰,官至洺州刺史。
石敬瑭自少為李嗣源(後來的後唐明宗)賞識,為其親兵將領,被招為女婿。後唐莊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兵變,石敬瑭力勸李嗣源回兵入汴,轉攻洛陽。嗣源即位後,石敬瑭歷任保義,宣武,河東諸鎮節度使。
934年,閔帝李從厚徙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閔帝討伐潞王李從珂失敗,逃到衛州,向石敬瑭求援,可是石敬瑭的部下把閔帝隨從殺盡,石敬瑭把閔帝安置在衛州,最後閔帝被李從珂派人殺死。
[编辑] 建國
末帝李從珂繼位後,任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藉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
石敬瑭滅後唐後,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使中原地區喪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納歲絹三十萬匹,並向比他小10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自己為「兒皇帝」,耶律德光為「父皇帝」。
[编辑] 後期
石敬瑭在位期間,各地將領叛變事件不斷,他的兒子石重信和石重乂亦遭叛軍殺害。後因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及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先後接受吐谷渾部族投降,石敬瑭屢遭契丹責問,乃憂憤而死。
[编辑] 後世評價
後世史家和大部分歷史教材均認為石敬瑭是漢奸,不單在魏州兵變時唆使李嗣源叛變;後來為求自保和與李從珂的一己恩怨,竟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向契丹乞援。間接令整個中原頓失有緩衝作用的防禦重地以及長城之險,既令宋朝之世積弱,亦下開北方外族長期亂華(遼、金、蒙古)的契機。不過,錢穆在國史大綱則指出,石敬瑭並不應被稱為漢奸,原因在於他本來就是個胡人(沙陀人);行兒皇帝之禮亦是游牧民族習慣使然。
[编辑] 皇后
[编辑] 子女
[编辑] 子
[编辑] 參考資料
- 《舊五代史》卷75、76
- 《資治通鑒》卷279、280
前任: - |
中國後晉皇帝 936年—942年 |
繼任: 後晉出帝石重貴 |
|
个人工具
其他语言
石敬瑭在位期間,各地將領叛變事件不斷,他的兒子石重信和石重乂亦遭叛軍殺害。後因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及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先後接受吐谷渾部族投降,石敬瑭屢遭契丹責問,乃憂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