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佛陀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釋迦」重定向至此。關於一種叫做釋迦或佛頭果的水果,詳見「番荔枝」。
佛陀」重定向至此。關於三世諸佛及十方世界佛,詳見「」。
釋迦牟尼佛

來自鹿野苑的笈多王朝公元四世紀的佛像,現藏於鹿野苑博物館
出生 約公元前563年或前623年
藍毗尼園,現在的尼泊爾境內
身故 約公元前483年或前543年
拘屍那揭羅,現在的印度境內

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尼泊爾南部),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民間信仰信徒也常稱呼佛祖

目錄

[編輯] 姓名釋義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文」、「仁」、「寂默」,所以漢文翻譯又作能仁寂默[註 1]釋迦文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他蓄長髮、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所以「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悉達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薩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為「意義成就」或「一切義成」[註 2]

傳統上認為「喬達摩」或「瞿曇」(Gautama)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即釋迦族祖先姓氏[註 3]。但這應非他的姓氏,而是依照古印度貴族的習慣,由《梨俱吠陀》讚歌的作者仙人家族喬答摩[註 4],所取的另一個名字[註 5]

此外,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稱他為毗盧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謂大日如來[註 6]

依照印度教說法,釋迦牟尼是毗濕奴化身.

[編輯] 生平事跡

早期三藏典籍中,並未包括釋迦牟尼佛生平歷史的任何全面記載,雖然佛經的緣起部分介紹講經說法的環境細節時,偶然也有些類似傳記勝的敘述。佛陀生活對早期佛教教義關聯性並不強,所以並無引起三藏編者的重視;相反,佛陀言行則是記錄的重心。然而,後來對發現教理創立教團者的卓越人格在佛教徒中逐漸發生興趣,更詳盡的敘事文字遂在流行經典和變化多端的傳說中而有所闡述[1]

[編輯] 誕生

佛陀誕生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都是君主制國家;釋迦族統治的是東北部邊緣四小國之一的,屬於剎帝利階級迦毗羅衛國[註 7],採取共和制[註 8],以憍薩羅(Kosāla)為宗主國[1][註 9]。釋迦摩尼即出生於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於釋迦族。父親為淨飯王,母親為摩耶夫人。其生卒年代,北傳佛教現在根據漢譯《善見律毘婆沙》中「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前486年,[註 10]南傳佛教則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也有傳說農曆五月十三誕生喬達摩·釋迦牟尼。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根據巴利文《中部123經·稀有未曾有法經》和梵文《佛所行贊》的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后在夢中受孕的經過以及他的成長。

四個守護天使來到,把她連床提起,帶到喜馬拉雅山。……然後這四個天使的妻子們前來,把她帶到阿諾達蒂湖,為她沐浴,以除去所有屬人的污垢。……不遠之處便是銀山,其中有一座金色的大宅。天使在宅內鋪好一張聖床,床頭向東,扶她躺在床上。當時,未來的佛陀已變成一頭壯碩的白象。……他爬上銀山,……繞著母親的床遊行三次,右邊向著那床,從她的右側碰她,看來進入了她的腹內。她於是在這個仲夏的節日懷了孕。

王后把這件事奏告她的國王丈夫。國王於是召集了64名顯赫的婆羅門教僧侶,賜衣食給他們,叫他們解釋這夢。他們的回答是:「王上不必憂慮!……你將會有一個兒子。他如果繼續在家裏生活,就會成為轉輪聖王;但如果他厭世出家,就會成為佛陀,驅散罪孽的雲霧和這個世界的愚昧。」

[編輯] 早年生活

釋迦牟尼,根據經典記載,在母親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於蘭毘尼園無憂樹下。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姨母大愛道Mahāprajāpati,音譯為摩訶波闍波提,又叫瞿曇彌 Gautamī)撫養成人。阿私陀尊者是淨飯王的國師,在聽聞太子出生後,立即來到王宮。阿私陀以天眼觀其未來,起初面露微笑,但一會兒,卻又顯出悲傷。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註 11]。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他悲傷是因為他自己不久於人世,往生無色界,如此他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註 12]

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先後娶三個妃子為妻,並建三幢宮殿安置她們,第一宮納善覺王之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宮納摩奴陀羅妃,第三宮納瞿多彌妃;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2][註 13]。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豪華的生活,對宮門以外世界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3]

[編輯] 出家成道

隨著時間過去,真相逐漸顯露。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3],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註 14]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陀迦蘭(Alara Kalama[3]。阿羅陀為沙門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陀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即是意識上一切空無所有,進入甚深的靜虛狀態。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陀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然而釋迦牟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說而選擇退出[4]。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經找不到老師[4]

[編輯] 覺悟成佛

佛陀證道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苦行林中苦修6年[4],忍受飢餓痛苦[5]。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後在菩提樹下禪定,並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6]

[編輯] 初轉法輪

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稱之為「初轉法輪[7]。此為出家僧團的開端。

後來波羅奈國長者耶舍,成為佛陀弟子,僧團在此擴張,超過百人,也開始有了在家居士的護持。佛陀教團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淨飯王聽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請佛陀回國說法。釋迦族的貴族子弟,如富樓那尊者、阿難陀、提婆達多等人,紛紛加入僧團。

[編輯] 傳播佛教

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8]。他為了宣揚佛教,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

[編輯] 進入涅槃

佛陀在婆羅雙樹間進入涅槃

八十一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結果已成,雨季過後,偕弟子向西北行走[9],後因食物中毒[註 15],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Subhadda)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佛在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10]。火化後的舍利子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編輯] 身後事迹

佛陀進入般涅槃後,弟子們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通過幾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隨著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關於釋迦牟尼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

[編輯] 言行與教義

法輪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無漏學
三寶 波羅密 三法印 佛性

修行位階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龍樹 無著
聖天 世親 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
慧遠 智顗 蓮花生 玄奘 惠能
宗派
部派 大乘 小乘 顯教 密教

南傳 藏傳 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維摩經
阿含經 法句經 大日經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瑜伽論 壇經
聖地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編輯] 時代背景

在佛陀時代之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帶來了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雅利安人與印度當地的居民戰鬥,經常會呼喚神靈的協助。在戰勝之後,則需要感謝神靈的幫助。他們並不怕死,認為光榮戰死之後可以上升天堂。因此,婆羅門教之中,充滿了許多祭祀的儀式,以及贊頌神的讚美詩。這些儀式及讚美詩都收在《吠陀》經典之中,梵文是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唯一語言。負責宗教儀式的人,稱為婆羅門。負責戰鬥的武士階層,則稱為剎帝利

但是印度當地居民信奉的土著宗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沙門。沙門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獨居,修道時不結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動以求進入禪定。他們不相信吠陀中記載的神祇以及升天之說,但他們相信輪迴轉世,認為今生所做所為(稱為),會影響到來世的好壞。要脫離輪迴,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苦行而得到解脫。《梨俱吠陀》中所說的「牟尼」,也是屬於沙門中的一種。

在公元前第七、八世紀,興起了奧義書信仰,它與婆羅門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門傳統的影響,他們相信輪迴業報,崇尚禪定苦行,但是他們也相信婆羅門經典,追求梵我合一。奧義書信仰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主要流傳在剎帝利階層中,後者對婆羅門階級不滿,認為宗教特權不能由他們獨佔。在後世,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六派信仰中的數論、瑜伽二派。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於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佛陀本人曾經向阿藍迦藍學習不用處定,向鬱頭藍弗學習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為是屬於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在教義上,佛教與耆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也是因為他們同屬於沙門傳統所致。

[編輯] 語言

釋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Kosāla)、摩揭陀國(Magadha)和毗舍離國(Vaiśālī)之間,所以他說法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印度東部的方言摩揭陀語Māgadhā nirutti, Māgadhikā bhāsā)。佛入涅槃後,弟子們編纂佛典時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摩揭陀語;但是隨著佛教傳播地區的逐漸擴大,在各種方言的影響之下,佛教語言不可能保持純正不染,學者又稱呼此為半摩揭陀語。在阿育王石碑出土之後,學者對於半摩揭陀語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現存的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是古印度語言學研究者認為,巴利文應該是來自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源自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語的影響,從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徵。

佛教的理論是關於解脫的理論,語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絕弟子要求依婆羅門傳統以梵文為統一的傳教語言,而允許弟子以自己的母語來傳播佛教[註 16]。因此早期的佛教經典也不以梵文寫成。

[編輯] 四聖諦與三十七道品

參見:四聖諦及三十七道品

[編輯] 戒律與僧眾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大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婆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比丘尼眾中的皎皎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等。

在佛陀滅度後,大迦葉阿羅漢繼承佛祖衣缽,帶領大眾繼續精進修行、弘揚佛法。

[編輯] 出處

[編輯] 注釋

  1. ^ 《翻譯名義集》卷一:「釋迦牟尼,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
  2. ^ 《大唐西域記》卷七:「薩婆曷剌他悉陀(Sarvarthasiddha),唐言一切義成,舊曰悉達多(Siddhartha),訛略也。」這應是由於方言不同,使得佛陀有不同名字的傳出
  3. ^ 《釋迦氏譜》卷一:「明佛姓自分五別:一曰瞿曇,二曰甘蔗,三曰釋迦,四曰舍夷,五曰日種。」《翻譯名義集》卷一:「瞿曇,或憍曇彌,或俱譚。西域記云:喬答摩,舊云瞿曇,訛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於後代,改姓釋迦。慈恩云:釋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曇,此云純淑,應法師翻為『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
  4. ^ 也就是Vāmadeva(梵文:वामदेव),意為美麗的仙人
  5. ^ 據季羨林考證。季羨林所持的理由有二,一是釋迦牟尼的姨母名叫瞿曇彌(Gautami),是瞿曇(Gautama)的陰性名詞,當時印度習慣上是從父性而非從母姓,釋迦族採取外婚制,也不應該會與同姓氏的人結婚。二者,瞿曇(Gautama)是一個婆羅門姓氏,釋迦族認為自己源自剎帝利種姓而不是婆羅門,應該不會使用婆羅門姓氏。
  6. ^ 《八十華嚴》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7. ^ 玄奘譯為劫比羅伐窣堵國(Kapilavastū,在今尼泊爾南部的提羅拉科特附近)
  8. ^ 《佛祖統記》卷一:「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諸天化生為人云雲。於是議立一人有威德者,賞善罰惡,號『平等王』。眾共供給,遂有民主之名(長阿含經○詳見三世出興志)。」
  9. ^巴利文大藏經·小部·經集·大品·出家經》(422句):「國王啊!就在喜馬拉雅山山麓,有個鄉村部族,繁榮富強喬薩羅國。」該經中講述釋迦摩尼與頻毗沙羅國王的對話。頻毗沙羅國王為剎帝利出身。
  10. ^ 悉達多·瞿曇是他的名字的巴利語拼音。梵文的譯法是悉達多·喬答摩。他的出生日期被訂為公元前560年、563年、567年不等。大多數權威人士接納公元前560年這個日期,或至少認為他出生於公元前第六世紀。
  11. ^巴利文大藏經·小部·經集·大品·那羅迦經》:「聞聽此言,他迅即降臨人間,來到淨飯王定型中,坐下後,對釋迦族說道:『王子在哪裡?我想看看他。』於是,釋迦族讓這位名叫阿私陀的仙人觀看王子,這王子相貌出色,猶如高明的金匠鍛造的金子,閃閃發光。見到王子像火焰一樣明亮,像空中行走的月亮一樣皎潔,像秋天衝破烏雲的太陽一樣燦爛,他滿懷喜悅,十分高興。眾天神在空中張著一頂有無數支的千輪華蓋,金柄拂上下擺動;但看不見那些手持華蓋和拂的眾天神。這位束有髮髻、名為根訶希利的仙人看到王子像金首飾放在淺紅色的毯子上,頭上高懸白色的華蓋,他感到高興愉快。他精通相術和頌詩,急切地接過釋迦族之公牛,滿懷喜悅地說道:『這是人中之魁首,至高無上。』然後,他想起自己即將去世,便神情沮喪,落下眼淚。釋迦族看到仙人哭泣,便問道:『是否王子有不祥之兆?』」
  12. ^巴利文大藏經·小部·經集·大品·那羅迦經》:「看到釋迦族黯然神傷,仙人說道:「我不認為王子會有不幸,他也沒有不祥之兆。他不是平庸之輩,你們儘管放心。『這位王子將達到最高智慧,看到最高純潔,轉動法輪,憐憫眾人;他的梵行將傳揚四方。而我在這世剩下的壽命不長了,在此期間就會死去,不能聽取這位舉世無雙者的正法了,因此,我傷心,難過,痛苦。』他使釋迦族感到極大快樂。然後,他離開王宮,過梵行生活。他憐憫自己的外甥。勉勵他追隨那位舉世地無雙者的正法:『當你聽到別人說起『佛陀』,或者聽說『他達到最高智慧、遵行正法之路。』那麼,你就去那裡求教,與世尊一起過梵行生活。』他心懷善意,看到未來的最高純潔,在他的教誨下,那羅迦積了大量功德,控制感官,等待著勝利者。聽說「傑出的勝利者轉動法輪」,他愉快地前去拜見仙人中之公牛,向這位優秀的牟尼求教最高智慧,阿私陀的教誨得到實現。」
  13. ^ 《佛說十二遊經》中記載,悉達多太子第一夫人是瞿夷,漢語意思為明女,為水光長者之女,第二夫人名耶惟檀(耶輸陀羅),其父名移施長者,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長者在漢語意思為員外,佛有三子,一善星(鹿野所生),二優婆摩耶(耶輸陀羅所生)。三羅睺羅。未曾有經須達拏經瑞應經皆雲羅睺羅是瞿夷之子。
  14. ^巴利文大藏經·經藏·中部·聖求經》(第26經):「諸比丘!於是而後,予於少壯有漆黑之發充滿蓬勃朝氣與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於父母不樂,啼淚痛哭之中,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在家成為出家之行者。彼予如是為修行者,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之處,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言:『尊者迦羅摩,我願於此法、律,以行梵行。』」
  15. ^ 誤食鐵匠純陀(Cunda)進獻的糕餅與「栴檀樹菌茸」(Sukara-maddava),Franke 將此字譯為「柔軟的公豬肉」;Arthur Waley 則對此字作了下列四種解釋:豬吃的軟食、豬所嗜吃的食物、豬肉中最軟的部分,被豬所踏碎的食物。(K.T.S. 薩羅著:〈古印度佛教的不殺生思想〉中國傳統上認為此時為農曆二月十五日。
  16. ^ 《毗尼母經》:「有二婆羅門比丘,一字烏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種種姓,種種國土人,種種郡縣人,言音不同,語既不正,皆壞佛正義。唯願世尊聽我等依闡陀至(指梵文)持論,撰集佛經,次比文句,使言音辯了,義亦得顯。』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為說之。』是故名為隨國應作」。相關討論可見 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編輯] 參考書籍

  • 渥德爾; 王世安. 《印度佛教史》. 商務印書館. 2000年1月. ISBN 9787100026826 (簡體中文). 
  • 達摩難陀; 印海、張大卿等.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2005年. 第四版 (繁體中文). 
  • 方立天. 《中國佛教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7300075129 (簡體中文). 

[編輯] 外部連結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編輯] 參見

   

惠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六祖慧能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惠能
Dharma Wheel.svg

惠能禪師的真身,
供奉於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出生 俗姓
638年
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逝世 713年
唐嶺南新州國恩寺
宗派 禪宗
諡號 大鑒禪師
師承 弘忍
徒弟與學生 南陽慧忠
菏澤神會
永嘉玄覺
南嶽懷讓
青原行思
著作 六祖壇經

 

法輪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無漏學
三寶 波羅密 三法印 佛性

修行位階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龍樹 無著
聖天 世親 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
慧遠 智顗 蓮花生 玄奘 惠能
宗派
部派 大乘 小乘 顯教 密教

南傳 藏傳 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維摩經
阿含經 法句經 大日經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瑜伽論 壇經
聖地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鑑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1]

關於六祖的法號,歷來誌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天生聰穎,聽法即悟,惟不識字,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者。以法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2],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目錄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

惠能父親名盧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賣柴為生。《六祖壇經》中,惠能自述其籍貫范陽(今北京大興), 其父為范陽盧氏,後貶於嶺南,故惠能為范陽盧氏後裔。[3][4]但是五祖弘忍曾稱他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惠能也自稱「語音不正」[5]

[编辑] 皈依佛門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一次,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便萌生學習法之念。他去黃梅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

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煉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勿】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6]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7][8][9]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10]

  •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1][12][13][14][15]

  •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16]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17]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18]

[编辑] 南北爭端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槃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19]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20]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21][22][23]

[编辑] 圓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圓寂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唐憲宗諡號大鑒禪師[24]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靈照塔中。[25][26]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元和十年(815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撰《曹溪大師第二碑》。

[编辑] 佛學理論

六祖砍竹圖

[编辑] 禪法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27]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云謂裡,也可體會禪的境界。[28]

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29]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30]

[编辑] 典籍闡述

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31]神秀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32]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33][34]然而,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只是假名,佛法只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35]

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36]

[编辑] 經典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主條目:六祖壇經

惠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經典。

[编辑] 傳承門派

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影響極大。在他死後,他的弟子傳承禪法,形成惠能禪法的南北二宗。惠能禪法的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惠能禪法的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與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系的石頭宗為代表。

惠能禪法在北宗荷澤一派的推動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為禪門正宗,但荷澤一派因後繼無人,在唐末衰亡。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南宗門下。南宗門下,後來形成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溈仰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葉」。

後來,法眼宗遠傳於泰國朝鮮雲門宗臨濟宗更遠播歐美。在中國日本,則是臨濟宗曹洞宗兩宗最盛。

[编辑] 著名弟子

其弟子眾多,一說為「嗣法四十三人」[37][38],一說為「十人」[39]著名者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石頭希遷、淨藏[40][41]等。

[编辑] 注釋

  1. ^ 陳寅恪:《論韓愈》
  2. ^ 法海《六祖法寶壇經略序》
  3. ^ 又因惠能生於嶺南,故《景德傳燈錄》
  4. ^ 《宋高僧傳》卷第八
  5. ^ 惠能《釋門正統》
  6. ^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五燈會元》
  7.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一)
  8.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二)
  9.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三)
  10. ^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傳法正宗記》
  11. ^ 《壇經·行由品》
  12. ^ 五祖弘忍大師《釋氏稽古略》
  13. ^ 三十二祖弘忍大滿禪師《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14. ^ 五祖弘忍大師《聯燈會要》
  15. ^ 曹溪六祖大鑒禪師《五家正宗贊》
  16. ^ 法海據惠能講法記錄而成,是現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發現,又稱「敦煌寫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日本學者鈴木大拙進行了編譯。(「
  17. ^ 鈴木大拙博士校訂的活字版敦煌本(昭和九年森江書店發行),川上天山著,孫伯君編譯,景永時主編的《國外早期西夏學論集》,該書2005年10月民族出版社出版。西夏語譯《六祖壇經》(二)
  18. ^ 五祖弘忍大師《佛祖歷代通載》
  19. ^ 《瘞發塔記》
  20. ^ 即世所行《法寶壇經》(今世流通的《法寶壇經》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異本,四、宗寶本。
  21. ^ 李邕的《大照(普寂)禪師碑》
  22.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23. ^神會語錄》卷三
  24. ^ 《傳燈錄》(卷五)
  25. ^ 《六祖壇經》
  26. ^宋高僧傳》(卷八)
  27. ^ 《佛教人物傳》,中華佛典寶庫編,「定是慧體,慧是定用,猶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燈是光之體,這是所謂定慧一體觀」
  28. ^ 法海集記《法寶壇經
  29. ^ 《壇經·智論》
  30. ^ 《壇經·智論》
  31. ^六祖壇經》載:「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32. ^ 《法華經·壽量品》
  33. ^六祖壇經·偈》
  34. ^ 吉州志誠禪師《五燈嚴統》
  35. ^ 《六祖壇經》
  36. ^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林子青
  37. ^ 《景德傳燈錄》
  38. ^ 《傳法正宗記》
  39. ^ 《法寶壇經》
  40. ^ 《僧傳》
  41. ^ 《傳燈錄》

[编辑] 參考書目

[编辑] 外部連結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前任:
弘忍
漢傳佛教禪宗
六祖
繼任:
神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