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戰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平型關戰役
{{{partof}}}之一
115D in the Battle of Pingxing Pass.jpg
平型關戰役中18集團軍115師機槍陣地(戰後擺拍)
日期: 1937年9月20日-9月30日
地點: 中國晉東北
結果: 菇越口、鐵角嶺被日軍突破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華民國

- Naval Jac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國國民黨
- Fla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vg 中國共產黨

Flag of Japan.svg 日本帝國
Flag of Manchukuo.svg 滿洲國
指揮官
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閻錫山 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 板垣征四郎
兵力
國民政府軍150,000人
第18集團軍115師15,000人
約20000人
傷亡
國民政府軍39,042人[1]+
第18集團軍115師約500人
2,952人[1]+
共四種說法見內文

平型關戰役,或稱平型關戰鬥,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國26年)中的一場戰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歷時一個月(從當年9月3日制定作戰計划到10月2日全線撤退),戰場範圍達數百里,中國方面投入兵力11個共計十餘萬,歷經大小戰鬥數十次,屬中等規模戰役。

共產黨所稱平型關大捷則指該戰役的第18集團軍第115師林彪部在山西靈丘縣西的平型關一帶配合國軍作戰,伏擊日軍輜重隊,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插曲[2]

目錄

[編輯] 背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攻入中國內地,進展神速。正面戰場的國軍雖然全力抵禦,但不敵作風彪悍的日軍,屢屢後撤,士氣受到嚴重打擊。日軍士氣高漲,揚言「三月亡華」。8月,日軍從京津發兵三路,日軍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沿平綏線(北京至包頭)、日軍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沿平漢線(北京至漢口)和津浦線(天津至浦口)鐵路線展開進攻。9月中旬,察哈爾派遣兵團攻佔山西省大同後,主力沿同蒲鐵路(大同至風陵渡)南下,攻向雁門關

平型關古稱瓶形寨,周圍地形如瓶,在山西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相交界的平型嶺下,雁門關之東。明朝時是內長城重要關隘。平型關城樓據平型嶺之入口,城周長1公里余,今殘高6米。平型關北的恆山高峙如屏,關南矗立五台山,兩山都是陡峻的斷塊山,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晉北的交通障礙。兩山之間是一條不太寬的地塹式低地,是河北北部平原與山西之間的最便捷通道。平型嶺位於這條帶狀低地中部隆起,形勢險要。這條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接北京西的紫荊關,西接著名的雁門關,構成一條堅固的防線,自古就是北京西的重要藩屏。

1937年8月4日,彭德懷、朱德發出電報,反對毛澤東所主張單守不攻與退卻逃跑的抗日戰略[3]8月25日,按國共談判協定,國民政府下令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4]9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八路軍番號改為第十八集團軍,歸第二戰區閻錫山司令管轄。

[編輯] 參戰部隊

[編輯] 日本軍隊作戰序列

日軍參加戰鬥的部隊包括華北方面軍板垣征四郎率領的第5師團和關東軍東條英機率領的察哈爾派遣兵團[5]:428

日軍作戰序列:

[編輯] 中國軍隊作戰序列

中國軍隊參加平型關作戰的是第二戰區部隊,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9月15日,閻錫山將部隊分成左、右兩個地區,左地區部隊為第61、34、19、35軍,司令官傅作義;右地區部隊為第33、17、15軍,總司令楊愛源、副總司令孫楚;第18集團軍、第71、72師為預備軍。[5]:411

[編輯] 左翼

雁門關一線: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副總司令曾延毅

[編輯] 右翼

平型關一線: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副總司令孫楚

[編輯] 預備隊

[編輯] 守平型關

[編輯] 配合作戰

第十八集團軍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供給處長鄺任農

[編輯] 戰役經過

[編輯] 廣靈、靈丘間的戰鬥

第5師團攻佔河北省陽原、蔚縣、山西省(?)後,攻向山西渾源、靈丘,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與察哈爾派遣兵團進行戰役協同,殲滅中國第二戰區主力,打通晉北,從右翼迂迴,與華北方面軍主力協同,擊敗平漢鐵路沿線的中國第一戰區主力。日軍在平漢線北段的進展,是與平綏線互相策應的。目的是想取石家莊攻娘子關,冀希與同蒲路南下的日軍會合,再攻山西的心臟太原。山西是華北的軍事生命線,山西一旦到手,華北就安處一隅,所以平漢和晉北的戰爭,在時間上互相呼應。中國國民革命軍全力抵抗,但是兵員損失慘重。

九月中旬,日軍第5師團被中國第17軍截留在蔚縣和平型關間,僅有一部分日軍經過淶源向保定迂迴。第17軍在蔚縣、廣靈、靈邱一帶抵抗日軍後,就和從石家莊調來的第13軍團第15軍會合,退守平型關和團城口

九月下旬,同蒲鐵路吃緊,日軍察知雁門關國軍工事堅強,於是集中力量專攻平型關。當時,山西屬於閻錫山的第二戰區,國軍在晉北內長城一線組織了大規模的平型關戰役。日軍主力由淶源,另一部由廣靈攻向靈邱之時,國軍向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集結,目的與日軍決戰。中國第二戰區第6集團軍第7集團軍退守內長城的雁門關、茹越口、平型關一線,保衛山西腹地(參見太原會戰),除此,軍事委員會發佈命令,中共第18集團軍115師編入閻錫山所屬第二戰區急行軍至晉北協同防守內長城一線。

9月20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攻佔靈丘。22日,攻佔平型關西北的「東跑池」制高點。坂垣第五師團21旅在團城口與第十七軍高桂滋84師部展開持續血戰。

[編輯] 平型關戰鬥

9月14日,115師林彪企圖聯合友軍抗日並電告八路軍總部。9月16日,毛澤東明確否決,強調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決不能接受國民政府指揮,決不集中兵力配合國軍作戰[6][7][8]9月18日,彭德懷支持林彪,向毛澤東表示應配合國軍抗日。9月23日,在未告知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情況下,彭德懷、朱德(八路軍總指揮)擅自同意林彪配合國軍進行奇襲。[9][10]平型關戰後彭德懷才向毛澤東呈報,雖然得到中共中央認可,但也成為日後被毛澤東清算的原因之一。

115師師長林彪預判日軍進軍路線及視察相關地形後,其指揮115師主力在平型關東北數十公里處設伏,並分出兩部阻援,又採取「避強擊弱」的戰法,放過要伏擊日軍的先頭部隊[11]

9月24日,國民黨的第6集團軍給第115師送來「25日平型關出擊計劃」:以8個團兵力,西北出擊,並誘引日軍第5師團主力從當面來攻,中國軍從兩翼包圍。第115師擔任從東南方出擊的任務。

25日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偕同大批輜重車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晨7時許,全部進入115師設伏地域。平型關道路狹窄,雨後路面泥濘,日軍機動性大減。18集團軍師抓住戰機,以步槍、機關槍、手榴彈實施猛烈的火力突擊,第一波攻擊大量殺傷日軍,並繼而發起衝擊。日軍雖傷亡很大,但仍用車輛輜重作掩體進行反擊,派出一部企圖搶佔公路西側制高點「老爺廟」,掩護突圍。

同時,國軍迅速越過公路,搶先佔領了制高點,與公路東側伏擊部隊兩面攻擊日軍,將日軍壓制於「老爺廟」至「小寨村」的狹谷之中。被圍日軍向老爺廟反覆猛烈衝擊,遭中國軍隊頑強擊退。先期進佔東跑池的日軍一部回援企圖解圍,也遭阻擊。

老爺廟

晨7時許,該部日軍全部進入115師主力預伏地域,該地區道路狹窄,雨後路面泥濘,日軍機動性大減。115師以步槍、機關槍、手榴彈實施猛烈的火力突擊,第一波攻擊大量殺傷日軍,並繼而發起衝擊。日軍雖傷亡很大,但仍用車輛輜重作掩體進行反擊,派出一部企圖搶佔公路西側制高點「老爺廟」,掩護突圍。115師一部越過公路,佔領公路東側伏擊部隊兩面攻擊日軍,將日軍壓制於「老爺廟」至「小寨村」的狹谷之中。被圍日軍向老爺廟反覆「猛烈衝擊」,遭擊退,最終進入伏擊圈的日軍被全殲[11]

其餘115師兩部成功阻檔住增援的日軍,其中楊成武團在腰站戰鬥中擊退了第九旅團一個聯隊,殲滅日軍300餘人,並對撤退的日軍進行追擊[11]

115師繳獲的部分軍需物資

平型關戰鬥用時僅一日,115師共斃傷日軍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擊毀汽車100餘、馬車200餘輛[11]。然而據日方資料,日軍在包圍圈中被殲滅的日軍僅有三百餘人.

戰鬥後115師分出一部建立根據地,主力轉入廣陽地區進行廣陽戰鬥[11]。10月17日,《解放》周刊刊登了林彪《平型關戰鬥的經驗[12]》,林彪總結了12條與日軍作戰的經驗,以供友軍分享[13]

[編輯] 東跑池、鷂子澗戰鬥

日本第五師團的一部兵力進攻平型關失敗後,關東軍從察哈爾派來的兵團就在九月二十九日突破菇越口,威脅平型關的華軍後方。三十日,平型關的中國軍隊向五台山、代縣之線撤退。

戰況中期,日軍司令官板垣征四郎急令蔚縣、淶源的日軍向平型關增援,遭國軍外圍部隊阻擊於靈丘以北、以東。兩軍在此戰鬥互有傷亡,其中,日軍陣亡三百餘人。隨後,國軍集團軍隨後攻擊東跑池的日軍,但防守此線的第2戰區國軍作戰失利,且因突入太深而被日軍包圍,國軍團長程繼賢等千餘名官兵陣亡。東跑池的日軍於黃昏由團城口突圍。

[編輯] 日軍攻佔繁峙

27日,日軍混成第15旅團攻佔繁峙縣北、雁門關以東的茹越口長城陣地。28日,中國守軍第203旅反衝擊失敗,旅長梁鑑堂陣亡。29日,日軍向二線陣地鐵甲嶺進攻,守軍經慘烈戰鬥至11時被突破,第34軍撤向繁峙,日軍隨即展開追擊。中國獨立第2旅受命搶佔茹越口側翼的五斗山,被日軍擊垮後西撤代縣。29日夜,日軍混成第15旅團追擊部隊佔領繁峙縣城,並襲擊了正經過繁峙東進的中國第35軍一部,城內的中國第34軍軍部退至峨口。至此,日軍將平型關附近閻錫山等部阻隔在繁峙以東。當日深夜,閻錫山得知五斗山反擊失敗,深恐日軍切斷其經峨口至五台山的退路,遂命令內長城防線各部向南轉移至忻縣、忻口間組織防線保衛太原。30日,佔領繁峙的日軍混成第15旅團進佔代縣。中國守軍從內長城防線撤退後,東面的日軍第21旅團進入大營鎮[5]:423-426[14]:53

[編輯] 115師的影響

根據中方資料,中國軍隊斃傷日軍2952人,傷亡39042人[1]。其中第18集團軍115師斃傷日軍 [15][16]共有四種說法:500餘人[17]、1000餘人[11]、3千餘人[18]、萬餘人[19],115師傷亡500餘人[11]。陽光衛視的紀錄片《國殤》認為八路軍只是和日軍在周旋,在平型關戰鬥中並沒有出力。[20]

1937年9月26日,115師參謀處發出告捷電:九月二十五日,我八路軍在晉北平型關與敵萬餘人激戰,反復衝鋒,我軍奮勉無前,將進攻之敵全部擊潰……敵軍被擊斃者屍橫山野……[19]

中共領袖毛澤東在大捷次日致電朱德彭德懷:「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國民政府領袖蔣中正兩次致電祝賀嘉勉[21],國內各黨派團體紛紛致電祝賀,歐美、東南亞媒體也報導了第十八集團軍115師勝利的消息。[19]

1938年12月29日,彭德懷在重慶簽呈:

1.在八路軍任主力地區,有權指揮該地區內一切部隊

2.請增撥造彈機、醫藥救濟費

3.部隊已由四萬五千人擴為十二萬人,請予由原來三師改編為三軍,並增撥經費至一百萬元

4.請委原來三個師之副師長蕭克、聶榮臻、徐向前,分任熱冀察、晉冀察及津浦北段游擊司令,即為此三區之最高指揮官[22]

[編輯] 相關的評價

  • 中國國民黨認為:林彪在平型關一役僅戰一日,未依中央指揮切斷日軍運輸線,並未確實達成支援、配合國軍一線作戰的輔助角色,使敵人援軍(日軍駐蔚縣42聯隊二個大隊)隨後又加入戰場(115師26日撤離)[23]。115師僅襲擊小股輜重隊,對於正與國軍血戰中的日方主力視而不見,未依國府中央指揮脫離戰場[24],之後又違反國民政府軍委會規定:「戰況之報導不得公佈國軍番號」。

民國26年8月24日中華民國戰時軍律:

第一條 不奉命令無故放棄應守之要地,致陷軍事上重大損失者。死刑。

第二條 不奉命令臨陣退卻者。死刑。

……

第八條 敵前反抗命令,不聽指揮者。死刑。

 

  • 中國共產黨認為並沒有得到國軍的有效配合[來源請求],根據戰場形勢判斷,不得不撤離。並因此導致敵人援軍隨後加入戰場。
  • 平型關戰役一個月後蔣中正則在日記中留下[25]

1937年10月25日:

共產黨之投機取巧,應切實注意。此輩不顧信義之徒,不足為慮,吾當一本以正制邪以拙制巧之道以應之。

  • 後來中國共產黨方面的史學界評價:「八路軍首戰告捷,表現出中國人民確有戰勝敵人的勇氣和力量,使全國人民看到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遲滯了敵軍的進攻,打亂了它的右翼迂迴計劃……迫使其將進至渾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轉移到平型關方向,從而有力地支援了平漢鐵路和同蒲鐵路線上友軍的作戰,同時也為開闢晉察冀邊區根據地創造了條件。」[11]

[編輯]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編,《中國現代軍事史主要戰役表》
  2. ^ 「....如果從長城線的陣地攻防戰(楊愛源部)來看,那(共軍)只是一個極小的局部戰鬥....」《中國抗日戰爭史稿》日軍叢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135頁.龔古今等著
  3. ^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紅軍的作戰任務與兵力使用原則,第2冊,第26頁註釋
  4. ^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1冊,第331頁
  5. ^ 5.0 5.1 5.2 郭汝瑰, 黃玉章.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14030344ISBN 7214030349.
  6. ^ 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原則〉,《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冊,54頁
  7. ^ 毛澤東,〈關於我軍應堅持以游擊配合友軍作戰方針的指示〉,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338頁
  8. ^ 毛澤東,<紅軍的作戰任務與兵力使用原則>,《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冊,第26頁
  9. ^ 馬仲廉,《太原保衛戰》,瀋陽出版社,1994年,143頁
  10. ^ 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原則〉,《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冊,53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等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抗日戰爭時期」卷36-40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卷179頁。
  12. ^ 《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的傑出典範-林副主席文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無產階級革命派 編,1968年8月載
  13. ^ 《戰功卓著的軍事家、開國功臣;禍國殃民的歷史罪人:林彪元帥》中華網[1]
  14. ^ 日本防衛廳研究所戰史室(著), 齊福霖(譯).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徵求意見稿), 第一卷第二分冊. 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譯稿, 第5輯. 中華書局. 1981年5月.
  15. ^ 楊奎松於〈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指出日本運輸兵並未遭到全部殲滅,傷亡約在500人左右
  16. ^ 「有小部分突圍逃跑」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5年,第355頁
  17. ^ 毛澤東、朱德:八路軍的戰略和戰術.1938年.上海生活出版社.36頁
  18. ^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11頁
  19. ^ 19.0 19.1 19.2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1965年.
  20. ^ 《國殤》全景紀實片. 《國殤》
  21. ^ 10月17日,蔣中正傳電給朱德:貴部林師及張旅,屢建奇功,強寇迭遭重創,深堪嘉慰。劉濟昆著.〈毛澤東兵法〉
  22. ^ 中國大陸.第12卷7期.1987年7月.<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出版>
  23. ^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史委員會,1980年
  24. ^ 民國26年8月24日,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戰時軍律施行條例」、「中華民國戰時軍律」.文海出版社.中國全面抗戰大事紀.第一輯8月份第39頁.沈雲龍主編
  25. ^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時報文化,1994年,第211頁,ISBN:957-13-0962-1
  • 《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徐臨江,冰點特稿第545期,2005年6月1日《中國青年報
  •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抗日史》
  • 黎東方.遠流出版.細說抗戰.第39頁
  • 近代中國出版社.中國現代史辭典,1987年6月
  • 楊奎松. 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修訂)[2]

 

[編輯] 外部連結

显示▼隐藏▲
  ·    ·  
中國抗日戰爭 主要 人物戰區戰役戰果死亡者罪行 1931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1年 1942年
-1945年 其 他 重要戰場二十二次會戰加粗顯示
 
 
九一八事變 · 日軍入侵滿州(黑龍江戰役–江橋抗戰遼寧戰役哈爾濱保衛戰
一二八事變 ·
綏靖滿州國 · 熱河戰役 · 長城戰役 · 內蒙古戰役綏遠抗戰
 
七七事變 · 國共合作 · 平津作戰 · 南口戰役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戰鬥娘子關戰役太原戰役) · 南京戰役 · 南京大屠殺 · 徐州會戰(台兒庄會戰) · 蘭封會戰 · 重慶大轟炸 · 武漢會戰萬家嶺戰役) · 廣州戰役
 
 
 
 
显示▼隐藏▲
  ·    ·  
中國抗日戰爭中共主要戰役戰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 第二次中日戰爭 —大日本帝國大本營 華 北 華 中 主要交戰加粗顯示,表示日軍在華扶植部隊,*表示作戰對象包括國民革命軍
 
 
山 西河 北太行山河 南山 東 日方部隊 中共部隊
西北 中 東南
 
 
 
 
中 東 南
 
 
 
 
 
 
 
 
 
 
安 徽江 蘇 日方部隊 中共部隊
 
 
 
日本六方面軍17師團 · 59師團 · 60師團) · 日本二方面軍 · 李長江部
 
 

 

 

四平保卫战

百科名片

四平战争纪念馆   
四平战争纪念馆

为了永远铭记、收藏与传承那段不平凡的历史,1958年,四平战役纪念馆成立。从成立之初的鲜为人知到现在的众所瞩目,在近五十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四平战役纪念馆名称几易,馆舍几迁。2005年,四平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新馆坐落于四平市的文化中心区英雄广场上,交通便利,旅游线路畅通,人文与自然环境良好。纪念馆西侧紧邻一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所旧址,广场东侧有东北民主联军英雄铜像、马仁兴烈士塑像,东行300米,则是高高耸立的四平烈士纪念塔。

目录

概述
背景
过程
  1. 四平地区之战
  2. 东北问题谈判
结果
评价
展开

 概述

  四平保卫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历时月余,东北民主联军以8000余人的伤亡,歼国民党军1万余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向北满解放区的大举进攻,配合了停战谈判。  背景  1945年9月9日,日本正式投降。10月30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国军统帅,并陆续调来经过对日作
杜聿明

 

战的中国远征军及其它国军精锐进军东北,这些国军大部分美式装备,经过美军训练[1]。31日,来到东北的中共部队和当地的东北抗日联军等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称东北民主联军),已经6年半没带过兵的林彪任司令。   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2]高岗说:“‘勾子(屁股)’靠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11月21日,林彪表示“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但毛坚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化四平为马德里”,林回电表示执行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过程四平地区之战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今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 由秦皇岛登陆进军东北的国民党军,于3月13日从苏联红军手中接收了沈阳防务后,相继占领抚顺,铁岭和辽阳。3月下旬,国民党军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和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凭借其美式装备和兵力数量上的优势,乘苏军撤退之机,公然破坏3月27日由国共双方代表和美国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签订的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提前于3月31日开始行动,集中5个军11个师的兵力由沈阳地区沿中长路(自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和安沈路(安东至沈阳)向南满和北满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在东北停战协定签订前夺取中长路两侧地区并控制辽东半岛。其部署是:以新编第1军、第71军向沈阳以北进攻,预期在4月2 日夺取四平;以新编第6军、第52军及第94军第5师,向沈阳以南进攻,完成对鞍山、本溪等南满工业区的占领。然后准备集中新1军、新6军等部沿中长铁路向四平以北发展进攻,企图将民主联军主力压迫于松花江南岸消灭之。    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重庆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确定全力控制北满地区及长春、哈尔滨两市与中长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遂于3月24日电示中共中央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总司令部,要求东北民主联军迅速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地区,给北进之敌以有力的打击;南满主力则集   
林彪

 

中于本溪地区,打击和牵制敌人。配合四平地区作战;在苏军撤出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市后,迅速歼灭三市的匪伪武装而夺取之。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彭真,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决定以一部兵力保卫南满本溪;一部兵力解放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置主力于四平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向北满进攻。具体部署是:以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在铁岭以北、四平以南地区采取运动防御,迟滞、杀伤北进之敌,掩护第1、第2师,第7纵队(原滨海支队扩建),新四军第3师之第7旅、第8旅主力、独立旅等向四平地区集中,乘北进之敌在运动中或立足未稳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之;以南满第3、第4纵队及保3旅等部担任本溪地区作战;以山东第7师主力等部夺取长春,以第359旅等部夺取哈尔滨,以新四军第3师一部夺取齐齐哈尔。    四平街位于东北中部平原,系中长、四(平)洮(南)、四(平)梅(河口)铁路的交叉点,是东北的重要战略枢纽之一。由沈阳沿中长路北进的国民党军新1军、第71军(欠88师),占领开原、法库后,于4月上旬继续向四平方向进攻。至4月中旬,向北满进攻的国民党军先后占领铁岭、昌图、法库等地。民主联军在四平以南实施运动防御,节节阻击。歼灭新1军2000余人。4月16日,民主联军集中山东第1师、第7纵队、新四军第3师第8旅等部,以优势兵力在四平西南的大洼、金山堡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71军第87师大部。17日,新编第1军进至四平以东、以南地区,形成对四平街的弧形包围。与此同时,南满我军在保卫本溪作战中,两度击退敌人的进攻,歼敌4000余人。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按预定计划解放长、哈、齐三市,歼土匪武装2.6万余人。 东北问题谈判  此时,我党与国民党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已进行到有可能迅速达成协议的紧要阶段。但国民党为使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仍企图夺占四平、长春、吉林和更多的地方。党中央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军,以利谈判。东北民主联军为坚决扼守四平,决定以保安第1旅组成四平卫戍司令部,由保安第 1旅旅长马仁兴统一指挥该旅和第7纵队第56团共6000人防守四平,保安第1旅1团守卫铁路以西,第7纵队56团守卫铁路以东;集中主要兵力于四平以西、以北地域,待机歼敌;并先后令山东第7师、第359旅等部南下,令位于南满的第3纵队第7、第8旅和保安第3旅北上,参加四平保卫战。    4月18日,在飞机和炮火掩护下,新1军新30师由南面,新38师由西面和西北面,向四平轮番进攻,持续达3日之久。民主联军守城部队保安第1旅和第7纵队依托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多次反冲击,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使其进展甚微。    此时,国民党第71军推进至八面城和四平间,向民主联军阵地右侧实施迂回,同时,新1军一部亦展开于四平东南。民主联军为加强四平左右两翼的防御,以第 1、第2师和第3师第8旅、第10旅向四平西北方向延伸布防;第3师第7旅由城北三道林子转至四平以东哈福、火石岭一带,增强第7纵队防御;以第7师杨国夫部接替第7旅之三道林子北山阵地。至此,民主联军以四平为中心,从东(火石岭)到西(八面城)组成一条蜿蜒百余里的防线,部署了6个师(旅)的机动部队。这样,民主联军虽然挫败了国民党军迂回四平的企图,但我军也因此而无机动兵力实施有力的反击。民主联军守城部队凭借临时构筑的土木工事,使用搜缴来的日杂式轻武器,同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搏斗,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四平街主要防御阵地上平均每分钟遭受近30发炮弹和炸弹的轰击。民主联军守城部队白天冒着空中和地面的猛烈火力作战,夜间组织抢修,加固工事激战中,民主联军56团3连伤亡过半,但在政治指导员孙永章的指挥下,仍坚持战斗。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为集中兵力进攻本溪,于4月27日停止对四平街的进攻,双方在四平街战场形成对峙。 4月26日,党中央指示东北民主联军:“马歇尔已提出停战方案,有停战之可能,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4月27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特电林彪,称赞“四平守军甚为英勇”,另提出“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5月1日,中央又指出:“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同意之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锐气,使其以6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武器、弹药,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 民主联军为集中兵力于四平主要作战方向,增调第7纵队19旅,第7师第20旅及第21旅防守四平街东南面,以第1、第2师防守四平街以北;又调第359旅由哈尔滨南下,于公主岭担任预备队;调第3纵队主力和保安第3旅由南满北上参加四平作战,除在四平正面顽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外,还以第3纵队第7、第8 旅和第3师独立旅,分由四平东西两翼绕道深入国民党军之侧后,断其交通运输,威胁其后方。 国民党军为了集中更多的兵力攻占四平,乘民主联军第3纵队主力北调的时机,于4月28日起在南满以5个师再次进攻本溪。我军经6天英勇抗击,在大量杀伤敌人后,于5月3日撤出本溪。国民党军领本溪后,即将南满之新6军、第52军第195师及第71军第88师北调四平方向,使四平地区国民党军的兵力增加到 10个师。 12日,新6军等部进至开原一带,民主联军第3纵队沿开原、叶赫站、西丰一线节节阻击。14日,国民党军在飞机、坦克和大量火炮掩护下,对四平实施轮番攻击,企图将民主联军主力“压迫于辽河(河)套内而消灭之”。其部署为:右翼兵团为新编第6军14师,新22师,第71军第88师及第52军第195师,沿开原至叶赫公路向四平街东南阵地进攻;中央兵团为新1军的3个师,从四平街西南近郊进攻;左翼兵团为第71军第87师,第91师,协同中央兵团向双山方向十包围攻击;第60军第182师担任四平以南护路任务。 15日拂晓,四平前线国民党军共10个师,分左、中、右3个兵团,向四平发起全面进攻。并采用波浪式的集团冲锋。在獾子洞阵地前,竟以2个团的兵力整日轮番攻击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联军击退。在民主联军顽强抗击下,国民党军中央兵团新1军(附195师)、左翼兵团第71军主力数次进攻均无进展,只有新1军第50师在258高地,以十倍于民主联军守军的兵力向258高地冲击,占领258高地。而右翼兵团新6军等部4个师进展迅速,16日,国民党军向四平街东南331.5高地强攻,民主联军顽强奋战,连续击退7次冲击,终因大部火器被击毁而失守。17日,国民党军攻占火石岭,随即又集中兵力向塔子山阵地发起突击,塔子山阵地为四平街防御阵地左翼最后1个制高点,关系到东南阵地的安危。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58团1营浴血奋战,连续打退12次冲锋,后因伤亡过大,改由西满3师7旅19团防守。18日拂晓,塔子山再次鏖战,19团的指战员,乘国民党军进攻炮火延伸,从血泊中爬起,以白刃肉搏抗击国民党军一次次的冲锋,终因伤亡过大,塔子山阵地失守当晚。18日,国民党军右翼兵团的195师占领哈福。至此,民主联军四平的防御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国民党军欲迂回四平东北,企图封闭我四平守军退路。我军在持续1个多月的防御作战中,已伤亡8000余人,为摆脱被动,避免被截断退路,保持战斗力,经请示中共中央决定,遂于18日夜到19日凌晨前自四平地区逐次撤退。部分主力千6月初到达松花江北岸休整,其余部队分别转移到东满、西满地区休整,并从事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国民党军于19日占领四平街。    点评:四平保卫战持续月余,民主联军以损失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此战是党中央从全国的战略出发,为配合谈判斗争而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在这次作战中,我军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指出:“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后又指出:“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而国民党军4月2日占领四平街的原计划被迫推迟47天。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编的《绥靖第一年重要战役提要》关于“进攻四平街作战检讨”中说:“虽获得四平最后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两月以上之时间,使敌得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彻底击破,贻尔后东北剿共军事以无穷之后患”。  结果  东北民主联军在撤退中大量出现逃兵(新兵据多),又放弃了工事甚好的大城市长春。国军把东北民主联军赶过松花江,蒋介石描述:“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中共称为“长征”)逃窜时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东北国军“战略受政略影响,专注重城市及交通线之占领,忽略歼灭共军主力”。5月31日,黄克诚发出电报:“毛主席:东北情况很混乱,很难阻止敌人占齐齐哈尔哈尔滨,假使退出哈齐,能取得和平停战,则坚决退出求得停战,来整理内部,以求再起,时机紧急,请考虑。”林彪撤退到舒兰后旧患病复发病倒。但蒋极有争议的下了六月停战令停止追击,6月7日-10月下旬,东北双方一直无战事。  评价  1999年,当年亲赴东北督战身为副总参谋长随后即就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发表长篇文章探讨四平之战对国共军事前途之重大影响,详细讨论和批评了蒋介石不听其父之言,穷寇不追,以致养虎贻患,丢掉东北且殃及整个大陆沦陷的责任,引起相当反响。[2]然遍寻该文,仅见引述其父多年后之回忆,未见当时之进言。再查台北国史馆所存蒋档,亦只见其父5月21日之条陈,其中固有对共军“倘能一鼓扫荡,不难根绝”的乐观估计,但内中却明言:“欲消灭东北共*,解决东北问题,必须另筹有效办法,下最大决心集国家全力,在最短期间谋彻底解决”。所谓另筹有效办法,一是收编伪军;一是扩充军官总队;一是恢复军工生产,最后才是用军事办法扫荡北满。至于军事进剿,则还是要增兵后方可实行。即“为争取时机消灭共党退据北满之武力,似宜增调精锐国军三军,加强进攻力量,并确保南满收复地区之安全”。换言之,不仅蒋介石,就是白崇禧当时亦担心东北兵力不足,害怕部队急追过江不仅达不到歼敌目的,反而使南满不保。   今天,围绕着当年的这场四平之战,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的争论。对此,我们必须历史地看问题。所谓历史地看问题,就是要深入到当时国共两党领导人决策的特定环境之中去了解,是哪些情况左右了他们当时的形势判断。很显然,无论是毛泽东冒险守四平,还是蒋介石不敢挥师北上乘胜追击,都是受到他们当时所了解的敌我兵力状况和纷至沓来的种种情报影响所决定的。同时,他们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共两党内部多数人的判断和心理,并非二人独断专行的结果。不努力把自己放到那些导致他们做出冒险或是不冒险的政治军事决策的特定环境和相关信息中去,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讨论他们当时理当这样,或理当那样,会有失公允与客观。本文即试图在充分占有和比较国共两方史料的基础上,对国共两党四平之战经过及其蒋介石、毛泽东决策的复杂背景,再做深入的解说。
我来完善 “四平保卫战”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分享到: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想提出意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