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張作霖
張作霖

任期
1927年6月18日 – 1928年6月3日
前任 胡惟德代理(代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權)
正任:段祺瑞(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繼任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8.svg 北洋政府
張學良(奉系領導人)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國民政府
譚延闓(國民政府主席
蔣中正(國民政府主席,中國統一)

出生 1875年3月19日(1875-03-19)
大清 大清奉天省海城縣
逝世 1928年6月4日 (53歲)
北洋政府 中華民國奉天省奉天市(今瀋陽市)
籍貫 奉天省海城縣
國籍 北洋政府 中華民國
政黨 北洋軍閥、奉系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小名張老疙瘩,遼寧海城人,出身貧農[1]。曾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喜人以「張大帥」稱。

張作霖後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1928年6月4日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死去。

目錄

[编辑] 生平

張作霖生於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少時曾入私塾讀書修業,後改學獸醫。早年從事綠林,當過土匪馬賊出身,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盛京將軍增祺收編,任游擊馬隊管帶,遂升擢而為師長。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經奉天君主立憲派領袖袁金鎧的保舉,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重用,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黨人。1912年9月,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師長,鎮壓反袁的國民黨份子。

1915年,支持袁世凱洪憲稱帝,打擊宗社黨在東北地區的活動。被袁世凱封為二等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奉天巡按使。1916年袁世凱死後,張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控制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的勢力範圍在東北三省,全盛期奉系轄區更擴至熱河,察哈爾,綏遠,河北及山東。由日本扶植。1920年直皖戰爭中支持直系,獲勝,勢力擴展到山海關關內。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敗北,撤回關外。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取勝,幕後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4月擊敗馮玉祥,直接全面控制北洋政府。6月入燕京,與吳佩孚會面。旋即出京師,往返於天津與奉天之間。

7月廣東國民黨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北伐。11月張作霖在天津被孫傳芳吳俊陞張宗昌、閻錫山、寇英傑劉鎮華等十六人推戴為「安國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對革命軍作戰。1927年6月16日在燕京被孫傳芳張宗昌吳俊陞、張作相等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6月18日在燕京中南海懷仁堂就任大元帥,行使大總統職權,並令潘復組織軍政府內閣。

1928年6月3日晚自北京回瀋陽,6月4日凌晨5點,在皇姑屯在東北軍控制的京奉鐵路與南滿鐵路的交界處,被預埋炸藥炸死。通常認為是被日本關東軍所害,但是俄羅斯作家普羅霍羅夫則聲稱張作霖系蘇軍情報人員暗殺,然後嫁禍給日本關東軍[2]。該說法並未被日本主流歷史學界採信。其子張學良,遂就任東北保安司令,繼續統領東北。不久宣布「東北易幟」,棄北洋政府五色旗,加入青天白日紅旗的國民政府,實現中華民國形式上的統一。

[编辑] 年譜

  • 1875年3月19日生於奉天海城駕掌寺村(今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下屬「張家窩堡」自然村。)
  • 1889年張有財亡,兄妹4人隨母前往廣寧縣二道溝鄉(今黑山縣繞陽河鎮)生活。賣過包子,當過貨郎、學過木匠,後隨繼父學過獸醫、相馬。
  • 1892年在營口高坎鎮一帶謀生。
  •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在營口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
  • 1895年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離部隊回家鄉。與廣寧縣南鄉趙家廟村(今北鎮市高山子鎮趙家村)農戶趙占元次女(張學良生母)結婚。後到廣寧縣城(今北鎮市),不久又返回趙家廟村,糾集數十名青壯年,建立一支聯村保險隊(保安隊),投身綠林。
  • 1901年除夕,張作霖遭匪首金壽山勾結俄軍馬隊偷襲,損失慘重,率殘部8人,逃到台安縣桑林子村,後到八角台(今台安縣)投靠張景惠,當上了八角台團練長。4月17日,其長子張學良出生於台安縣張家窩堡村。
  • 1902年11月9日張作霖率200餘人被東邊兵備道張錫鑾和新置新民府知府曾韞招安收編,編為新民府巡警營馬隊幫帶(相當於副營職)。
  • 1906年張作霖被提升為統帶(相當於團職)。期間,張作霖先後剿除、招安遼西徐翰武侯佔山金壽山等各路匪徒。特別是智擒悍匪杜立山,清廷發硃批:「予都司張作霖等五員獎敘」,賞銀5000兩。
  • 1907年張作霖晉陞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相當於旅職)。
  • 1908年1910年4月間,張作霖被調往吉林省鄭家屯、洮南一帶,追剿蒙匪,晉陞為洮南鎮守使。
  •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張作霖以「率兵勤王」為由,搶先由洮南入奉天。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任其為「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期間大力鎮壓同盟會革命志士,張作霖受到清廷破格升賞,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賞頂戴花翎。後升為「奉天巡防營務處總辦」。
  • 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張作霖為27師中將師長。
  • 1915年袁世凱洪憲帝制時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
  • 1916年4月22日,袁世凱發表命令,任命廿七師師長張作霖為盛京將軍,督理奉天軍務。袁死後,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
  • 1918年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閱使。
  •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奉軍支持直軍,勝利後共同控制北京。
  •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戰敗,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宣布東北自治。
  •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勝,張作霖控制北洋政府
  • 1925年11月反奉戰爭,次年4月,反奉戰爭失敗。
  • 1926年12月,合謀孫傳芳、閻錫山等人就任安國軍總司令。
  • 1927年4月,殺害李大釗20名國共人士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北洋政府國家元首,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也是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 1928年張作霖將三女張懷瞳許配趙爾巽之子趙天賜(趙世輝)博士。
  • 1928年4月蔣介石為首,加上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戰場失利。張作霖5月30日宣布奉軍撤退。6月3日,張作霖眼見大勢已去,乘火車由北京返回奉天。6月4日清晨,張作霖所乘專列途經瀋陽南滿路與京奉路交叉路「三孔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因在皇姑屯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身受重傷,送回瀋陽後,於當日死去,年五十三。

[编辑] 評價

[编辑] 正面評價

民間肯定說法不少。認為張作霖從一個出身低微農民起家,苦心經營方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相當不簡單。還有些人認為,張作霖因未答應《日張密約》而被日本人炸死,屬於民族英雄。[3]。也有人認為張作霖治家很嚴,子張學良受其影響很大。張作霖曾事綠林,後又以剿匪起家,對剿滅當時在東北極爲猖獗、破壞人民生產生活的土匪,護國安民做出重要貢獻。

還有一些証據表示,張出身貧寒,僅略進私塾,通曉文字,但卻未能受到完整的教育,但他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尊敬孔儒[4]他同時亦重視現代化教育,當然主要是為軍事服務的,但客觀上也起到了培養人材的作用。1922年籌建東北大學;1923年4月,東北大學成立。這所大學在當時師資水平較高,像章士釗、黃侃等著名學者曾教書於此,東北大學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經費最多的大學,其每年經費相當於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學的3倍多。

在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張的故事,其智勇、氣節得到頗多體現,併流傳下「張作霖為日本人作字畫,不寫手『墨』,為不把『土』送給日本,改寫為手『黑』。」的故事,這個「張作霖手黑,寸土不讓」的典故,少有史料支持,但是張作霖識字,且能為書法是確實的。做為傳奇人物,深受他的家鄉人民的喜愛。張作為統鎮要地的首領,其政治、軍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譽為「亂世梟雄」。日軍雖將張作霖視成眼中釘,卻也不得不嘆服張是個「壓不倒的小個子」。

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曾發展工業擴充軍備,建立了中國當時唯一「海軍」、「陸軍」、「空軍」具全的武力。大量引入山東漢人進入滿洲,這一移民戰略大大充實東北邊疆,改變了東三省的人口、民族、文化格局,成為日後日本侵略此地時一大障礙,由於兵工廠的建立,東北軍成爲當時中國唯一一支擁有自主生産火砲和彈藥的軍隊,由於火砲生産的自主,使得東北軍砲兵的火砲數量多,火力猛,砲彈充足,成爲東北軍相較於其他軍閥的優勢兵科。

九一八事變,奉天省淪陷日本之手後,滿洲盡喪。時人皆稱:「大帥(張作霖)在,必不至此!」張學良則評論自己的父親:有雄才,無大略。[5]

皇姑屯事件中,被爆破的車輛

[编辑] 負面評價

關於張作霖負面評價主要有三點:

  • 窮兵黷武:張作霖參與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江浙戰爭,作為軍閥,張作霖一再發動戰爭,不惜向日本等國借款而且截留鹽稅等國稅收入用於戰爭。且張作霖的部隊奉軍軍紀渙散,常有劫掠的現象,戰爭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刻的苦難。
  • 鎮壓民主張作霖思想較為守舊[來源請求],曾經數次反對民主主義,屠戮革命黨人。1915年,為支持袁世凱洪憲帝制,鎮壓遊行的學生的領導者。1919年五四運動,張作霖發布命令:「對肇事之徒,嚴加懲處。」學生不准自由活動,且有警察干涉。張作霖反對共產黨1927年4月,逮捕並處決了李大釗等共產黨人。
  • 巴結日本:張作霖對日本採取親善,尤其是初期。1912年,張作霖在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書記深澤說:「日本國在南滿洲享有利權,乃屬當然,毫不為過。」[6]且大量僱傭日軍事人員。但到張作霖勢力強大後,不甘心受日本控制,反而成為抵禦日本侵華的盾牌[來源請求],日本遂於1928年6月4日在瀋陽西郊製造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暗殺。

中共大致上對於張作霖的愛國主義嘉許,對於張作霖的媚日、反共與軍閥時期批評,對張作霖有正面評價或負面評價的作品,皆被允許。[來源請求]

[编辑] 文學作品

  • 張作霖是單田芳演播的評書《亂世梟雄》的主人公。該書從張作霖幼年時代開始講起,直到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情節生動,頗受歡迎。

[编辑] 家庭

張學良晚年所說,張家祖上是河北省大城縣人,是在道光年間移民東北的。張家本不是姓張,而姓李,原因是張家姑娘,嫁與李姓後,張家無子而過繼李家生的孩子。到張學良這代已經是第六代[7]

張作霖的父親叫張有財。張作霖共有姐弟五人,共有妻妾六人,兒女十四個,子八人,女六人。

[编辑] 兄弟姐妹

  • 有傳聞稱張作霖與中共創黨者陳獨秀為義兄弟關係。[1]
  • 同父異母的姐姐一人,為父前妻邵氏所生;同母異父的哥哥一人,系王氏由李家帶來的,名作泰;同父同母的親兄妹三人,即張作孚(二哥)和另一個妹妹。在男孩里他排行老三。
  • 張作泰因為與有夫之婦偷情,被父親張有財打死。
  • 張作孚在與土匪作戰中陣亡,他的長子張學誠 (字鑄卿)、次子張學文(字右卿),由張作霖撫養。張學誠後來投靠日本人,被張學良派人擊斃。

[编辑] 妻妾

  • 元配趙春桂(?- 1912年),趙占元之女,1898年生長女張首芳(又名張冠英),1901年生長子張學良(字漢卿),1907年生次子張學銘;
  • 繼配盧壽萱(?- 1974年5月),北鎮縣人,美貌,通文字,1907年生次女張懷英,1911年生四女張懷卿;。1974年卒於天津。
  • 三房戴氏(?- ?),北鎮縣人,與張作霖結合很勉強,積慮在心,無子女,後出家當尼姑。
  • 四房許夫人(?- 1976年),出身於天津教坊,遇事有見解。1909年生三女張懷瞳,1911年生三子張學曾(字遠卿),1913年生五女張懷曦,1916年生四子張學思。許氏「七七」事變後移居美國。1949年後,隻身回國,1976年卒於北京。
  • 五房壽懿(1898年- 1966年),即壽夫人,本姓袁,冠夫姓為張壽懿,奉天旗人,先祖為明朝名將袁崇煥,黑龍江將軍壽山和外室王松岩的女兒。壽懿受過教育,最得寵,府中事由她掌管。1920年生五子張學森,1922年生六子張學浚,1924年生七子張學英,1925年生八子張學銓. 壽氏「九·一八」事變後居天津,1948年冬離津赴滬,轉道台灣,1966年病故於台灣[8]
  • 六房馬月清(?- 1975年),奉天人,原為壽夫人身邊丫鬟,1925年生六女張懷敏。一直追隨壽夫人左右,在1975年病逝於台灣。在她之前還有一個王夫人,未生育,病死。

[编辑] 子女

  • 八子是:
  • 六女是:
  • 按生年月日大小排列總排行,即:首芳、學良、懷英、學銘、懷曈、學曾、懷卿、懷曦、學思、學森、學俊,學英,懷敏、學銓。他們的年齡相差很大,1898年生首芳,1925年生學銓,前後相差近30年。

[编辑] 注釋

  1. ^ 張作霖生於奉天海城,今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下屬「張家窩棚」自然村。當時東風鎮叫駕掌寺,駕掌寺一帶歸海城縣第六區管轄,故有張作霖為遼寧海城人一說。
  2. ^ 普羅霍羅夫:《張作霖元帥之死檔案》
  3. ^ 見《我的祖父與張作霖父子:憶皇姑屯爆炸與西安事變》;《中國教育一瞥錄》)
  4. ^ (《李敖自傳》)。
  5. ^ 張學良評論蔣介石則為:有大略,無雄才。
  6. ^ 《張作霖傳》
  7. ^ YouTube視頻《世紀行過 張學良傳 第一集 白山黑水》
  8. ^ 張作霖有位「賢內助」 竟是名將袁崇煥後代. 遼寧日報集團多媒體數字報紙——半島晨報. 20090627 [2010-07-20] (簡體中文). 


官銜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前任:
胡惟德代理
代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權)
正任:段祺瑞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中國國家元首
中華民國安國陸海軍大元帥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繼任:
北洋政府
張學良
(奉系領導人)
國民政府
譚延闓
國民政府主席
(國民政府主席委員會召集人)

蔣中正
(國民政府主席,中國統一)
显示▼隐藏▲
  ·    ·  
中華民國元首 臨時大總統
(1912-1913) 大總統
(1913-1924) 臨時執政
(1924-1926) 陸海空大元帥
(1926-1927) 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1927-1948) 總統
(1948-)
 
孫文袁世凱
中華民國總統旗
 
袁世凱 → 黎元洪 馮國璋(代理) 徐世昌 黎元洪(二次) 曹錕
 
 
張作霖
 
 
显示▼隐藏▲
  ·    ·  
北洋將軍府上將軍 註:曾被授予多個稱號者此處僅列出最後一個。
 
建威上將軍 段祺瑞 - 定武上將軍 張 勛 - 振威上將軍 張錫鑾 - 宣武上將軍 馮國璋
輔威上將軍 段芝貴 - 隆威上將軍 龍濟光 - 昭武上將軍 薑桂題 - 寧威上將軍 陸榮廷
虎威上將軍 曹 錕 - 鎮威上將軍 張作霖 - 英威上將軍 李 純 - 壯威上將軍 王占元
德威上將軍 王士珍 - 肅威上將軍 薩鎮冰 - 孚威上將軍 吳佩孚 - 庄威上將軍 蔭 昌
豐威上將軍 張懷芝 - 熙威上將軍 劉冠雄 - 益威上將軍 田中玉 - 靖武上將軍 王懷慶
揚武上將軍 馮玉祥 - 匡武上將軍 王承斌 - 寧武上將軍 齊燮元 - 炳武上將軍 蕭耀南
同武上將軍 閻錫山 - 樹威上將軍 張紹曾 - 安武上將軍 倪嗣沖 - 曜威上將軍 李鼎新
義威上將軍 張宗昌 - 恪威上將軍 孫傳芳
 
显示▼隐藏▲
  ·    ·  
巡閱使北洋政府
 
 
長江巡閱使
譚人鳳 → 張勳 倪嗣沖 李純
長江巡閱副使
 
南洋巡閱使 南洋巡閱副使
 
海疆巡閱使
薩鎮冰|劉冠雄
 
兩廣巡閱使
陸榮廷龍濟光
 
東三省巡閱使
張作霖|張作霖
 
直魯豫巡閱使
曹錕吳佩孚
直魯豫巡閱副使
吳佩孚 → 王承斌
 
蘇皖贛巡閱使
李純王士珍|齊燮元
蘇皖贛巡閱副使
齊燮元
 
兩湖巡閱使
王占元吳佩孚 → 蕭耀南
 
熱察綏巡閱使
 
閩浙巡閱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