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五四運動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條目不是四五運動。
本文是介紹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一場學生運動。關於紀念此活動的節日,詳見「五四青年節」。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5月4日,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就此,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在列強面前顯得軟弱,使國人異常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抗強權(對抗日本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年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至1926年北伐戰爭之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探索強國之路的思想文化運動。

目錄

[编辑] 背景

《每週評論》關於山東問題

[编辑] 新思想的傳播與社團的發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编辑] 北京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编辑] 民初以來的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經70多日激戰,於11月7日全部佔領德國租借地膠州灣。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發佈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於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為借款的交換條件之一,又交換了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其主要內容為: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2、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 北京政府在換文中,對日本的提議「欣然同意」。駐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親遞換文,後被北京學生痛毆。在中國對德宣戰,與日本同為戰勝國,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沒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擴大了,這一換文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佔山東的借口。

[编辑] 一次大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编辑] 北京政府內部派系的權力鬥爭

「五四運動」前後,北京政府總統、內閣、國會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故政治運作較先前為暢順。當時政府領導者為大總統徐世昌、國務總理錢能訓,及「安福國會」幕後領袖段祺瑞。但政府仍深受各個黨派、各地軍閥的制約,政策因之時有變異。「五四運動」發生之後,「研究系」以政府外交失敗做鬥爭「安福系」工具,藉傳媒煽動學生舉辦愛國示威遊行,並進一步造成「六三運動」,使得學運風潮擴大,最終逼使相關政府領導人下臺負責。除此之外,「文治派」與「安福系」也藉機相互攻訐,以謀求自我派系之利益。是以「五四運動」絕對不可以單單理解為群眾在愛國意識之下的自發行為;事件源起、擴大都深受黨派鬥爭之影響。[參 1]

[编辑] 近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在此會議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華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華駐軍等七項希望取消日本強加的「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遭到拒絕。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只是歸還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德國掠去的天文儀器。北洋政府居然準備在此合約上簽字[請求來源]。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禮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合法條件。但結果,英、、法、日、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4月30日終於簽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參 2]。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

天津學生支援北京

[编辑] 過程

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當天,學生代表就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

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高師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學生代表發言,情緒激昂,號召大家奮起救國。最後定出四條辦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齊集天安門示威的計劃。這四條辦法是:(一)聯合各界一致力爭;(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在和約上簽字;(三)通電各省於5月7日國恥紀念舉行遊行示威運動;(四)定於5月4日(星期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之大示威。

5月4日,上午10時,各校學生召開碰頭會,商定遊行路線。下午1點,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院校三千餘名學生彙集天安門,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提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等口號,並在集會上宣讀了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天安門大會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然後,遊行隊伍隨即向東交民巷使館區進發,受到巡捕阻攔,學生代表求會見四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陳詞書,英法意使館均拒絕接受。

在「外爭國權」而不得的情況下,隊伍中喊出一句:「去找曹汝霖算賬去!」矛盾遂轉向「內懲國賊」——學生開始向位於北京長安街東端之北的趙家樓曹宅所在地移動,一路上高喊「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並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下午兩點多鐘,大規模遊行隊伍到達曹宅,數百名軍警早把胡同口封住了,隊伍不得入內。學生向軍警講明來意說:「我們是愛國學生,來這裡是找曹總長談談國事,交換意見,要他愛中國。我們學生手無寸鐵,你們也是中國人,難道你們不愛中國嗎?」軍警於是放行。學生進入胡同,發生暴亂痛打了在曹家串門的章宗祥,並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後,軍警給予鎮壓,並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參 3]

被學生燒掉的趙家樓

學生遊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北京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徐世昌下令鎮壓。但是,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支持。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合會。14日,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宣告罷課,並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會、學校、報館發出罷課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後,先後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鬥爭。

6月,由於學生影響不斷擴大,《五七日刊》和學生組織宣傳,學生抗議不斷遭到鎮壓。3日,北京數以千計的學生湧向街道,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學校附近駐紮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4日,逮捕學生800餘人,此間引發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上海日商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前後約有六、七萬人。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

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並且聯合其他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陳獨秀、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揚州群眾火燒日貨支援學生

[编辑] 大事記

  • 4月29-30日,巴黎和會代表參加會議,凡爾賽和約關於山東問題條款【第156、157、158條】,德國在山東權益讓與日本。
  • 5月1日,中國談判代表、外交總長陸徵祥將此事電告北京政府,並稱如不簽約,則對撤廢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關稅自主及賠償損失等等有所不利。上海《大陸報》"北京通訊":"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於索還膠州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
  • 5月2日,北京政府密電中國代表可以簽約。外交委員會事務長、國民外交協會理事林長民在《晨報》、《國民公報》撰文:"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願合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 5月3日下午,以林長民為首的北京國民外交協會召開會議,決定阻止政府簽約。國民外交協會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將外交失敗轉報羅家倫、傅斯年等學生代表。當晚北大學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大會,並約請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學校代表參加,大會決定於4日(星期天)天安門舉行示威遊行。
  • 5月4日上午10時,各校學生召開碰頭會,商定遊行路線。下午1時,北京學生3000餘人從彙集天安門,現場懸掛北大學生"還我青島"血書。隊伍向使館區進發,受到巡捕阻攔,學生代表求會見四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陳詞書,英法意使館均拒絕接受。隨後發生學生大規模遊行。北京軍警捕去學生32人。當晚,國務總理錢能訓在其私宅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 5月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總罷課。清華學生宣佈"從今日起與各校一致行動"。蔡元培為首的校長團斡旋,被捕學生返校,學生復課。
  • 5月6日,南北和談雙方代表朱啟鈐唐紹儀在上海聯合通電,要求中國外交代表拒絕巴黎和會簽字,釋放被拒學生。
  • 5月7日,徐世昌下令全部釋放因「火燒趙家樓」而被逮捕的學生。上海60多個團體舉行國民大會。
  •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學校全部罷課。駐軍湖南衡陽的陸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通電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
  • 5月13日,北京各大專校長遞交辭呈。
  • 5月15日,徐世昌罷免教育總長傅增湘。
  •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學生再次總罷課,上書徐世昌,要求釋放被拘學生、挽回傅增湘蔡元培、拒簽和約、懲辦國賊。之後開展演講、抵制日貨、發行愛國日刊等活動,組織「護魯義勇隊」。
  • 5月21日,徐世昌免李長泰步軍統領職,令態度較強硬的王懷慶署理。
  • 6月1日,政府查禁聯合會。
  • 6月3日,北京學生因政府為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辯護,舉行大規模街頭演講,當日170多名學生被捕。
  • 6月4日,北京學生出動比昨日多一倍的人數上街演講,當日700多名學生被捕,關在北大三院校舍。軍警包圍了北大,在四周搭起帳篷。
  • 6月5日,全國各大城市罷課、罷工、罷市,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被監禁的學生獲釋。
  • 6月6-8日,罷工規模擴大。
  •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銷曹、章、陸職務。
  • 6月11日,徐世昌總統咨參眾兩院請求辭職,未被接受。
  • 6月12日,商人開市。錢能訓內閣全體請辭。
  • 6月13日,准錢能訓辭職,特任龔心湛兼代內閣總理。
  • 6月17日,北京政府致電專使在和約上簽字。
  • 6月22日,國務院通電全國,徐世昌總統打消辭意。
  • 6月23日,徐世昌會見山東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電令中國全權代表陸徵祥從緩簽字。
  • 6月27日,京津學生,留日留美學生請願。
  • 6月28日,原定簽約之日,中國代表團駐地被留學生包圍,代表團發表聲明,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參 4]

[编辑] 後期

1921年召開華盛頓會議期間。1922年2月4日,中國和日本還在華盛頓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等。附約中規定了對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但是中國通過該條約收回了山東半島主權和膠濟鐵路權益。

參見五四運動大事記

[编辑] 學生代表

[编辑] 北京

  • 方豪(1894-1955),浙江金華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及其後的全國學生聯合會的首任主席。後在安徽、浙江等地長期從事教育工作。
  • 羅家倫(1896-1969),浙江紹興人,字志希。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倡導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五四後留學海外,後來擔任過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校長(1928年9月18日就職)。逝世於台北。
  • 段錫朋(1897-1948),江西永新人,字書貽。北京大學學生會會長、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會長、全國學生聯合會會長。逝世於上海。
  • 王自治(1889-1965),甘肅正寧人,字立軒。北京大學學生,繼段錫朋之後任北京學生聯合會會長。後長期在甘肅省任職,並從事教育工作,曾任甘肅學院(今蘭州大學前身)院長。曾參加中國國民黨。1949年後留在中國大陸,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 張國燾(1897-1979),江西萍鄉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部長。後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後來因與王明等人產生矛盾而借機出逃。最後逝世於加拿大
  • 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字孟真。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遊行總指揮。五四後遊學柏林、倫敦等地。歸國後致力於學術研究,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台灣大學校長。逝世於台北。
  • 鄧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幹事,參與火燒趙家樓行動。後成爲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長期擔任中共高級領導人。被中國國民黨逮捕後殺害於南京。
  • 許德珩(1890-1990),江西九江人。北京大學學生。後創立九三學社,任主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病逝於北京。
  • 易克嶷,北京大學學生。
  • 羅章龍,北京大學學生。後成爲中國共産黨高級領導人。
  • 高君宇(1896-1925),北京大學學生。後成爲中國共産黨高級領導人。
  • 羅隆基(1896-1965),江西安福人。清華大學學生。後為中國民主同盟主要領導人之一。
  • 王造時(1903-1971)祖籍江西安福,清華學校學生評議會主席(清華學運的領導機構)。清華學校學生代表團成員,清華大學第一任學生會會長。曾經兩次被捕(一次是在東安市場散發傳單,一次是去向軍閥政府請願)。
  • 陳長桐,清華大學學生。
  • 何浩若(1899-1971),清華大學學生。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創辦中央日報。逝於臺灣。
  • 聞一多(1899-1946),湖北蘄水(今浠水縣)人。清華大學學生。全國學生聯合會清華大學代表。後為詩人,學者,曾任西南聯大教授。被暗殺於昆明。
  • 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後來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
  • 鄭振鐸(1898-1958),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鐵路專科學校代表。作家。
  • 耿濟之(1898-1947),上海人,與瞿秋白同為俄專代表。翻譯家,俄羅斯文學研究家,外交家。文學研究會重要創始人之一。與鄭振鐸同為《國際歌》的最早譯者。

[编辑] 天津

[编辑] 上海

  • 何葆仁,復旦大學學生,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

[编辑] 武昌

  • 陳潭秋(1896-1943),湖北黃岡人,原名澄,字雲先。中共創始人之一。

[编辑] 運動主要領導人、支持者

  •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民主維新人士。
  • 林長民(1876-1925年),國民外交協會理事。
  • 陳獨秀(1879-1942),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 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學時任校長。
  • 魯迅(1881-1936), 中國近現代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 胡適(1891—1962),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编辑] 五四時期的相關團體

[编辑] 北京

[编辑] 上海

[编辑] 天津

  • 覺悟社:為打破天津男女學生的組織分開局面,1919年9月16日創建。當時社員有21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諶志篤等。這個組織比較嚴密,對外廢除姓名,發展新社員必須有三名以上社員介紹,由全體社員討論決定,他們用抓鬮辦法決定每人的代號,周恩來就是「伍豪」;鄧穎超就是「逸豪」。1920年1月該社創刊《覺悟》,其中周恩來撰寫《覺悟的宣言》等。後來周恩來、郭隆真等因領導學生運動被捕,覺悟社轉地下。

[编辑] 廣州

[编辑] 湖南

  • 新民學會:共產黨早期組織,1918年4月14日成立時,1920年底70餘人。發起人毛澤東、蔡和森,包括李維漢、向警予、蔡暢、謝覺哉等。起初,「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1920年5月,毛澤東在上海半淞園主持在滬會員會議,討論確定學會的態度是「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7月,旅居法國的會員在蒙塔爾集會,議定學會方針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後,新民學會便逐漸停止了活動。

[编辑] 四川

[编辑] 紀念活動

  • 中華民國紀念五四活動
    •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五四運動時認為「五四運動期間推動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即使對於現今社會仍極具歷史意義,形成數十年後知識份子的奮鬥目標與社會改革方向。」「年輕學子不應被絕對真理或終極教條所左右,應培養自身獨立判斷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實力,總統認為這象徵著五四時代最重要的啟蒙精神,相信這也將有助深化台灣民主經驗的內涵,讓我們的社會尊崇追求真實且不媚俗的精神。」「台灣以累積半世紀的民主經驗,做出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可以很自豪的說自己是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就是在五四所提倡的民主方面,交出第一張成績單。總統認為這不只對台灣,對整個華人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參 5]
  • 海外各界紀念五四

洛杉磯七團體紀念五四運動系列演講

  • 紀念五四大事
    • 2005年 兩岸四地大學生匯聚澳門 紀念「五四」運動

[编辑] 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编辑]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科學,民主。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编辑] 思想文化

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而在五四運動中,"某部份"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過激的不切實際的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傳統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

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编辑] 對外關係

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簽字,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利益和權益能夠保留下來,相反,刺激了日本吞併中國,排擠其他列強的速度。由於北京政府的失敗,各地軍閥利用北京政府的無力,相互攻伐,加劇了中國的內亂。

1921年到1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十項原則」,山東問題得到解決,日本把青島交還給中華民國政府但是膠濟鐵路仍由日本控制,山東實際仍由日本控制,中國權益沒有恢復。

[编辑] 社會經濟

學生和群眾的抵制日貨,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一戰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經濟依然無法擺脫遭受日本欺凌的厄運。

[编辑] 教育方面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廢除學監制,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编辑] 文學藝術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编辑] 政治方面

五四運動使蘇俄在中國播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份顯示出:當時很多人認爲「布爾什維克革命是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認為當時對暴力革命的絕對化,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是一種破壞而非建設作用。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鬥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编辑] 意義

1.彰顯了學生當時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

2.促進了社會各階層覺醒

3.加深國人自立圖強之意識

4.擴大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5.但是本次學生運動暴力的表現,也預示著中國在20世紀的所有政治活動中都充斥著暴力行徑。

[编辑] 評價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歐洲人馬克思意義上的封建觀,不是中國先秦時代「分封建國」之封建。),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

  • 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 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中國大陸一直存在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尤其在黨活動中被視為重要紀念,各級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學校、機關都對其形式非常重視,每年都有大型的紀念活動。

[编辑] 五四延伸

[编辑] 相關閱讀

[编辑] 參考資料

  1. ^ 試論北京政府對五四運動的態度及舉措[1]
  2. ^ German Rights and Interests Outside Germany. Treaty of Versailles [2009-05-03]. 
  3.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中華民國八年己未.第437頁
  4. ^ 五四運動大事記
  5. ^ 紀念五四 總統:自由民主將成兩岸對話共同語言[2]

[编辑] 注釋

  1. ^ 該機構為總統府智囊機構

[编辑] 深入閱讀

  • 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同書較早譯本名為《五四運動史》,嶽麓書社,1999年出版。原書Chow Tse-t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 曹汝霖,《一生回憶》,香港春秋雜誌社,1966年初版;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编辑] 參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