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出生率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張俊雄

一、前言:

    人口生育的多寡通常有兩種方式來表示,一種是「粗出生率」,公式:粗出生率=【(一年內之活產總數)/(年終人口數)】*(1000‰),會稱為「粗」出生率就是代表這種算法只是初步、粗淺的,精確度不是很高。因為我們知道粗出生率的算法分母是「年終總人數」,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雖然粗出生率年年降低,但是有可能是分子的「一年嬰兒活產數」減少,但是應該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分母的「年終總人數」增加的原因,分母增加使得粗出生率自然降低了很多,這是我們要考慮進去的原因之ㄧ。

    另外一種探討人口生育多寡的算法就是「總生育率」,「總生育率」係指平均每位婦女(一般是指15至49歲之間)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 

    一般而言,生育率的準確度會大於粗出生率,不過我們可能在兩者數據之間互相比較,希望可以激盪出更多的現象出來。

   

二、近年來台灣地區粗出生率、總出生率及其意義:

    這28年來民國70年至民國96年,台灣地區的出生人數、粗出生率、粗出生率增減程度於【表一】。

 

【表一】:民國70年~民國96年台灣地區出生人數、粗出生率、增減程度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由筆者整理

 

    數據分析:

粗出生率

1、台灣地區的粗出生率從民國70年的23.0‰下降到民國76年的8.9‰,下降幅度高達14‰,粗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很多,推測其主要原因有:(1)台灣男女初婚年齡越來越高(隨著初婚年齡延後,生育第1胎的生母平均年齡由86年之26.3歲,逐年增加至96年之28.5歲,(詳見表三),女性初婚年齡大,生孕數目就會少(2)不生小孩以及不婚族的比率愈來愈高(3)台灣經濟不景氣,所以造成粗出生率愈來愈低。

2、民國70年到民國73年之間的台灣地區出生率是很高的,曾經達到20‰以上,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當時還是農業社會的台灣,沒有什麼節育的觀念,每一家都生5、6個以上,認為生多孩子除了可以幫忙農務之外,而且秉持的就是「多子多孫多福氣」的想法,而且充足的人力資源這也是推動台灣經濟起飛的一大助力。

總生育率

1、總生育率代表每千名婦女生育年齡生小孩的總數,假若生育率是小於2的話,就代表該地區是低於替換水準的,親人逝世後子女再替代上去,如此長久下來總人口數是會愈來愈少的。台灣地區民國73年之前生育率大於2以上,74年開始出生率已經降於以下,民國96年已經低到1.1,代表每對夫妻只生出1.1的小孩,在基本數為2的標準之下,將來台灣地區的人口數可以預計會愈來愈少。

小結

  1. 根據表一來看,粗出生率和總生育率的高低起伏大致上是一致的,只有民國80到81年、85年到86年兩者不一樣,原則上我們是以總生育率為主要依據,因為粗出生率公式中的分母(人口總數)是會變化的,所以算出來的粗出生率也會有失真的情形。
  2. 粗出生率和總生育率逐年降低最大的原因是因為(1)結婚率和的結婚人數的降低,如表二。(2)女子結婚年齡愈來愈大,年齡大自然生小孩的數目也愈少,如表三。

 

   【表二】83年至96年台灣結婚對數與結婚率

 

 

 

 

 

 

 

 

 

 

 

 

 

 

三、台灣婚生與非婚生出生比率相關研究

這十四年來(民國83年至96年)台灣婚生與非婚生的出生人數與比率於下表四:

 

【表四】1994年至2007年台灣婚生與非婚生出生人數與比率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由筆者整理

從表四我們可以看的出來以下幾點現象:

 

1、從83年到96年的婚生比率可以發現,台灣地區的婚生比率是逐年降低的,從83年的97.6%逐年降低到96年的95.5%,非婚生的比率是越來越高。這代表幾點現象:(1)台灣男女的社會觀念日漸開放,家庭觀念逐漸淡泊,或著認為想有小孩並不一定要婚姻的包袱,生小孩不一定要先結婚。(2)性觀念開放,逐漸有未婚生子的情形發生(3)新時代的女性專注於職場的工作,而忽略婚姻的經營,過了生孕年齡只好尋找代理孕母的幫忙生孕小孩。非婚生(包含領養與未領養)比率愈來愈高,代表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女性不一定扮演過去傳統的角色,可以未婚懷孕而獨自扶養自己孩子長大,女性也有獨立扶養子女的能力,不用再依靠男人過生活。

2、婚生比率和該年前一年結婚率或結婚人數是有相關的,假如今年結婚率高或結婚人數多時,隔年的婚生子女也會比較多。比如93年的結婚率(表二)是5.8‰,是歷年來比較低的,相對應的隔年94年的婚生比率(表四)是95.9%也是比較低的。

3、棄嬰的數目是呈現愈來愈少的現象,從1994年的198人到2007的60人,減少了三分之二那麼多,這代表台灣地區經濟進步了以後,父母親對孩子的照顧能力是愈來愈好的,所以棄嬰的數目是愈來愈少

 

 

四、生母為本國籍、大陸港澳籍、外國籍嬰兒出生比率之分析:

     表五是台灣地區民國90年至96年,母為本國籍、大陸港澳籍、外國籍之嬰兒出生比率(民國90年至92年,內政部統計處將大陸港澳籍與外國籍一起分類,外國籍母親通常是指日本、韓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

 

 

   【表五】90年至96年生母台灣本國籍、大陸港澳籍、外國籍之嬰兒出生比率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由筆者整理

從【表五】我們可以看出下列幾點現象:

1、母親是大陸港澳、外國籍之嬰兒出生比率是愈來愈低的(大陸籍5.2%到4.9%;外國籍8.1%到5.3%),由此可見台灣地區的男子娶台灣女子為妻比率愈來愈高,所以本國籍孩子出生比率逐年升高。

2、生母為大陸港澳與外國籍之出生比率從90年逐漸爬升,到92年達到最高13.4%,而後逐年降低,探究其原因是因為93年開始,外籍配偶來台必須要經過嚴格的面試關卡,才能嫁來台灣,使得自民93年開始外籍配偶來台逐漸減少,相對的所生的嬰兒出生比率也逐年降低。

3、生母為外國籍(東南亞為主)比大陸港澳籍之嬰兒出生比率還高,這可能是:(1)台灣近年來偏向於娶東南亞國家女子為妻。(2)大陸港澳的女子嫁來台的年齡都比較大,或許在大陸港澳時就已經結過婚或生過小孩,所以嫁來台灣之後自然不會急著生或不生小孩;東南亞嫁來台灣之女子則不同,嫁來台灣的時候都還很年輕,而且之前也沒結過婚或生過小孩,所以嫁來台灣之後就會生比較多的孩子。如數據見附錄三。

4、母親為大陸港澳籍和外國籍的所謂「新台灣之子」比例已經高達百分之十了,也就是說十個小孩就有一個是外籍新娘所生的,這個現象是好還是壞,還值得我們深入去研究。

 

五、男女性比例失調問題:

    男女的性比例失調是一個問題(如附錄一),近十年來男女出生比率比例嚴重失調,二十多年後可能會出現男生找不到女伴結婚的情形發生,從附錄一可以看到民國85年性比例108.6,至民國95年的性比例110,代表有8.6到10%的男生將來會娶不到老婆,最後也只好去娶外籍新娘。

 

五、結論:

       過去台灣社會曾經喊出「三二一」的口號(每隔三年生一個、二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以前農業臺灣的多子多孫,曾經幾時台灣現在也面臨人口荒的壓力了,身為教育界的我們也知道少子化的嚴重,每年逐漸降低的學童數使得班級數愈來愈少,而老師也面臨超額減班的壓力。台灣嬰兒的出生率逐年降低,已經低於全世界的平均值,這個現象持續下去會對未來的台灣經濟產生很大的負影響。此外,已經低出生率的台灣竟然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孩童是外籍新娘所生育的,雖然基因的混合對生物學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大部分外籍新娘對孩子的教育不足與缺乏,是將來孩子成長的一大隱憂,值得政府加以密切注意並加以輔導。

 

 

 

 

 

 

 

 

 

【附錄一】戶籍登記出生資料

 

 

 

【附錄二】戶籍出生之登記統計狀態

 

 

 

 

 

 

 

 

【附錄三】嬰兒出生率按照生母的年齡、國籍、學歷分

 

 

 

 

 

 

                                                                                                                     

 

 

【附錄四】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

 

 

 

【附錄五】我國人口政策與總生育率分析

 

 

 

 

 

【附錄六】育齡婦女生育率 Fertility Rates of Childbearing Age Women

中華民國四十年至九十六年1951-2007

  

資料來源:本部戶政司。

Source : Dept.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ffairs, MOI.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統計處資料
  2. 陳彥仁,《臺灣生育率下降因素之實證探討》,(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所碩士論文,2006)
  3. 余清祥,《臺灣與世界各國生育率的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 李美玲,《生育步調與生育轉型: 臺灣地區總生育率之分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5. 金泰康,《生育年齡分佈對粗出生率之影響》,(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