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杂谈』 中国民风最强悍最尚武的地区排名

点击:5037  回复:59
作者:决战短线   发表日期:2008-1-19 22:46:00
回复 
    
    民风强悍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所以这个排名就首先以我们的国术--武术的群众普及程度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首先以武术最直观的表现--散打衡量,就全国散打界公认的来说,散打人才最多素质最高的省份毫无疑问的应该首推山东,然后是江苏,河南,安徽,内蒙.我本人就自幼习武,在散打界有很多朋友,包括资深教练和著名运动员,这个排名据我了解是散打界公认的.
  
  
   然后以群众普及来衡量,以我的了解,在山东几乎每个县都有至少一个武术学校,在鲁西南地区甚至每个镇都会有一个,在胶东地区也很普遍,散打王柳海龙就是胶东的.江苏的苏北地区也是如此,与鲁西南紧靠的徐州地区更是人才济济,遍地的武术学校,徐州地区的沛县在中国散打界更是如雷灌耳,小小的一个县城为中国散打贡献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河南的塔沟基地更是大名鼎鼎.安徽的人才多是集中在同样与鲁西南接壤的砀山、亳州一带.至于内蒙主要靠蒙古族的强悍体格闻名.
  
  
   再具体点,以散打界的人才来衡量,可以说山东的人才大多来自鲁西南地区,江苏的人才大多来自苏北的徐州地区,安徽的人才多来子砀山、亳州一带,而恰好这些地区虽然分属三个省,但在地理上却是接壤的,风俗甚至方言都很接近,而且各自远离所属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带.
  
  
   所以以具体地区来讲中国民风最强悍的地区当属山东的鲁西南地区,江苏的苏北徐州一带,安徽的砀山、亳州,这些在地理上接壤的地区.这一范围自古就是中原混战的战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自古乡民尚武,民风强悍,当之无愧为中国最强悍的地区.
  
  
   大家如果对这些地区不太了解可以多查些资料,如有不同意见请多多交流.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添加到专辑

 

摘要: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兼論秦統一天下之背景

0
收藏
0
推薦

 

論文名稱: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兼論秦統一天下之背景
書名: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p95~p112)
作者:嚴耕望
出版者:聯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年 10月19日

作者簡介:

  嚴耕望(1916-1996),安徽桐城人。1970年被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及歷史地理。嚴教授與國學大師錢穆私交甚篤,亦師亦友,他在《錢穆賓四先生與我》一書裡對錢穆學術成就推崇備至,並極力推動研究錢穆思想的研究。

摘要:

  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由東周末年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的紛亂而復歸一統,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其實秦作為諸侯國的時間是非常久的,雖然作為復歸一統之後的「帝國」「王朝」是短暫的,它如煙花般一閃即逝、迅速被淹沒在之後楚漢爭鹿中,但是它的創建、它的統一,都是前所未見,秦的出現,在歷史中爆出煙火,然後燦爛一代夜空、影響後世歷史。(例如秦的政治制度對後世中國便有極深的影響,後人每有「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後行」之說)
 
  本篇論文便是以戰國時期列國民生風氣社會環境為出發點,藉由各國民風的不同,來說明秦國展現在軍事、政治、立法、經濟上的優越性,將阻力化為助力,更進步地躍升為國際大國。作者將當時畫分為十個區域,名稱與特色分別如下:

(1)齊地:工商業發達、學術興盛、民性活潑。
(2)魯、薛、宋、陳:務農、好蓄藏。
(3)趙:山東國都邯鄲地區人民多從事工商、倡優之業,頗重獲利;而鄉鄙及山西之地,民則多任俠之氣。
(4)燕:與外族相接,民悍而少慮,多以田畜與養蠶為主。
(5)鄭、衛:民風開放,好聲色,擅長交際應酬,多智,鄭國商人在當時國際間極為出名。
(6)周:「周人之俗,工商為務,以儉嗇守之」,其民不喜出仕而樂於經商。(因當時周為弱小國家,仕宦前途不大)
(7)韓:「高士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
(8)魏:魏在七國之中地形最為零碎,故民風亦最複雜,有晉之深思儉陋之風、又有衛人剛武薄恩之氣、梁宋重厚君子之德,又因鄰近趙、周、韓之故,工商業亦發達,頗為重商好利,可惜此為四戰之地,不若秦地理位置優越。
(9)秦蜀:秦得關中之利,土地肥沃,又有殽函為障,易守難攻,為中國最佳產馬區之一,倂吞巴蜀後國力大增,加上此地雜處戎狄,民風強悍。基本上秦國核心地區以務農為主,民風樸質無華,又秦民好武尚力,故商鞅變法時特地強調法制、軍功、嚴禁私鬥(意思就是說:要殺要砍可以,政府鼓勵大家上陣殺敵,而不是好勇鬥狠、自己人打自己人,此舉則是造成「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鬬」的現象,大大增加了秦國的軍事力量),此與關東腐敗貴族相比,真如雲泥之別,此亦為秦國強大原因;而巴蜀之地物產豐富,且為西南諸夷與中原貿易交通橋樑,商業發達,秦王採司馬錯之議而伐蜀,對秦國是一項大利多。
(10)楚越:越地人民信鬼神,尚淫祀,好勇而輕死,楚地民風亦頗似。楚國雖大,但當時南方經濟落後,加以民風勇悍而不堅忍,終無法與秦爭霸。


  社會風氣可以影響國力,而民風又是構成社會風氣的重要原因,所謂「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化為俗」。秦國統一的原因很多,地理因素、經濟(農業灌溉發達)、軍事(升遷制度完善、武器製造技術先進、產馬)、勇於打破傳統(變法)、善於用人、統治者長壽等等(以上據《劍橋中國史,秦漢篇》),總而言之,秦國統一天下有環境的必然性、也有自身善於掌握的自主性,而秦地民風與其它六國相比,先天上便佔有優勢,務農、強悍、樸質(荀子甚至認為秦軍是七國中最強的),而巴蜀工商業的開發、商鞅高超政治眼光下的變法成功,都幫助了秦國改善本身體質,化阻力為助力,更進步地加強國力,脫胎換骨而成超級強國,相較之下東方六國在戰國後期本身民風不如秦國優越的情況下不思進取、又屢屢在外交上犯錯,再加上兵力軍風與秦國強弱懸殊(可見論文後段。或參《荀子.議兵篇》)本身環境不如人,先天失調,後天又失養,「滅六國者,六國也」,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也由此成形。

二00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後記:

  歷史本為多元,由「果」往上回溯,常可發現多種的「因」,橫看成領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歷史便往往於此發生。前陣子讀杜正勝《編戶齊民》, 秦最後能統一天下,在上文摘要之外,「因」可再添增:那就是「編戶齊民」,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漸形成了一個富有組織、活力充沛的耕戰階層,商鞅雖死,但人亡政不息,「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 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相比之下,山東各國或受阻於既得利益階層、或不思進取保守茍安、或貪污腐敗民不聊生,編戶齊民階層在重重剝削與戰爭之下日趨疲軟,「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孟子因此而發了許多沉痛之言──孰令致之?孰令為之?「滅六國者,六國也」,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也由此成形。 

二00五年三月九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