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女媧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女媧補天圖

女媧,鳳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裡犧),擁有人類女性的上半身,和蛇類的下半身。女媧為華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後代。傳說曰「鍊石補天,捏土造人,立極造物,別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

目錄

 [隐藏

[编辑] 傳說

[编辑] 女媧造人

根據傳說,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經過黃河的河畔,想起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山川湖海、飛禽走獸,改變原本一遍寂靜的世界。但是,女媧總覺得這世界還是缺了點甚麼,但又一時想不起是些甚麼。當她低頭沉思,看到黃河河水裡自己的倒影時,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缺少了像自己這樣的「人」。於是,女媧就參照自己的外貌用黃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變成了人類。

[编辑] 女媧高媒

女媧造了男人和女人,並使他們結合,於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視為媒神。

[编辑] 女媧製樂

女媧創造了笙簧等中國的傳統樂器。

[编辑] 女媧補天

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其他古籍記載有差別。《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但剩下了一塊未用。有人認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實補天就是蓋房子,女媧補天的故事,其實是講女媧這個人很聰明,會煉石蓋屋。

[编辑] 後事

根據《[山海經]》,女媧在肉身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1]]]

澳門女媧廟
  • 女媧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複姓。
  • 中國古代有個著名的部落女首領名字為女媧,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華縣

[编辑] 雙系性

女媧神話具有雙系性。第一系就是作為創世女神的「女媧」,這個跟「女媧」是詞源有關,女媧的媧字,在遠古時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媧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靈女媧,就是伏羲的妹妹,需要指出的是,遠古時期叫女媧的女人並不是只有一個,只不過有個比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兩個比較有名的,一個是帝堯時代的人,一個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雙系女媧神不是同一個神,有如下證據。

  1. 詞源,媧字作為象形字,本身就是女神的意思,這個字在第二系女媧出生前就存在,並且其形象是人首,龍身(或蛇身)。
  2. 時代,女媧作為巫神教主神,從古代就是如此,而第二系女媧的時代,巫神教已經是盛行時期了,一個教派的主神不可能是在其存在的好幾百年後出生的。
  3. 女媧作為複姓在現代還存在,並且族系能追索到古代,這個證據說明,遠古時期,古人拿主神的神名為自己的孩子取名是很正常的。
  4. 雙系女神形成的可能性
  • 第一系
女媧作為創始神之地位是無須質疑的,因為「媧」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遠古時代的人創造了一個象形字來描述他們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媧」這兩個字在遠古來說,相當於當代漢字「女神」之意。
  • 第二系
女媧作為英靈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邏輯的。伏羲的妹妹女媧出生的年代對古代來說,是傳說時代,既然類似時代的黃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與女媧被神話也是合理的。

[编辑] 創作中的女媧

[编辑] 封神演義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紂王因對女媧不敬,女媧便在盛怒之下命令三妖(其中狐精日後附身於妲己)迷魅紂王,加速商朝的毀滅。法寶為招妖幡。

[编辑] 相關

  • 華胥
  • 伏羲
  • 龍蛇族
  • 天穿日

[编辑] 參考資料

  1.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引用錯誤:<references>中定義的<ref>沒有給出名稱(name)屬性。
    显示▼隐藏▲  三皇 五帝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史記·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其他版本參見三皇五帝條目中的說明。
    三皇五帝 秦 → 三國  / 十六國 南朝 / 元魏 - 北齊 - 北周 五代十國 -  / 西夏 /  / 民國 / 共和國
     
    伏羲 · 神農 · 女媧/黃帝/燧人 (《史記·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尚書大傳》說法)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
    少昊 ·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

    太昊(一說即伏羲) · 炎帝 · 黃帝 · 少昊 · 顓頊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道教人物 闡教人物 截教人物 商朝周朝
    显示▼隐藏▲
     ·  ·
     
    尊神
    女媧 · 燃燈道人 · 南極仙翁 · 度厄真人 · 接引道人 · 准提道人
     
    祖師爺
    鴻鈞老祖
     
    三清
    太上老君(人教教主) · 元始天尊(闡教教主) · 通天教主(截教教主)
     
     
    十二金仙
     
    闡教第二代弟子
    姜子牙 · 申公豹
     
    闡教第三代弟子
     
    其他
     
    截教教主
    通天教主
     
    四大弟子
     
    第二代弟子
    聞仲 · 崇黑虎 · 趙公明 · 多寶道人
     
    九龍島四聖
     
    魔家四將
     
    金鰲十天君
     
    三姊妹
    雲霄 · 瓊霄 · 碧霄
     
    其他
     
    紂王 · 比干 · 微子啟 · 微子衍 · 軒轅墳三妖(千年狐狸精蘇妲己 · 九頭雉雞精胡喜媚 · 玉石琵琶精王貴人) · 張奎 · 高蘭英
     
    西伯侯姬昌 · 周武王姬發 · 伯邑考 · 周公旦 · 吳謙 · 龍環 · 周紀 · 黃明 · 南宮适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存在严重的偏见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三皇五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三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條目或章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未查證內容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黃帝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化 長江文化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夏朝
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商朝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
周朝
前11世紀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6–前221
秦朝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漢朝
前202
|
220
西漢 前202–9
新朝 9–23
玄漢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曹魏
220–266
蜀漢
221–263
東吳
229–280
晉朝
266-420
西晉 266–316
東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420
|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朝 581–619
唐朝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916–1125
宋朝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元朝 1271–1368
北元 1368–1402)
明朝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清朝 1636–1912
中華民國 1912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
 ·  ·

三皇五帝中國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三皇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説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目錄

 [隐藏

[编辑] 歷史

想像的倉頡畫像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1],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2],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時代。

五帝時代在約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编辑] 三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三位聖王三皇,有各種說法: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编辑] 五帝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五位聖王五帝,有各種說法:

另外,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載有「六帝」之說:「六帝興於古,咸由此也。」[3]

[编辑] 家族樹

主條目:三皇五帝家族樹

[编辑] 參見

  • 宗教信仰中的先天五帝、上天五方帝參見:五方上帝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注釋

  1. ^太平御覽》卷九二九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包犧氏,風姓。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藝文類聚》卷十一引曹植《庖犧贊》曰:「木德風姓,八封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拾遺記》卷一《春皇庖犧》載:「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居之國,有華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長眉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須垂委地」。
  2. ^ 《世本·帝系篇》首先將炎帝和神農氏合稱「炎帝神農氏」。《資治通鑒外記》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黃帝,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室。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3. ^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57頁。
显示▼隐藏▲ 
三皇五帝
三皇 五帝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史記·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其他版本參見三皇五帝條目中的說明。
三皇五帝 秦 → 三國  / 十六國 南朝 / 元魏 - 北齊 - 北周 五代十國 -  / 西夏 /  / 民國 / 共和國
 
伏羲 · 神農 · 女媧/黃帝/燧人 (《史記·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尚書大傳》說法)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
少昊 ·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

太昊(一說即伏羲) · 炎帝 · 黃帝 · 少昊 · 顓頊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