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
女媧,鳳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裡犧),擁有人類女性的上半身,和蛇類的下半身。女媧為華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後代。傳說曰「鍊石補天,捏土造人,立極造物,別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
目錄[隐藏] |
[编辑] 傳說
[编辑] 女媧造人
根據傳說,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經過黃河的河畔,想起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山川湖海、飛禽走獸,改變原本一遍寂靜的世界。但是,女媧總覺得這世界還是缺了點甚麼,但又一時想不起是些甚麼。當她低頭沉思,看到黃河河水裡自己的倒影時,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缺少了像自己這樣的「人」。於是,女媧就參照自己的外貌用黃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變成了人類。
[编辑] 女媧高媒
女媧造了男人和女人,並使他們結合,於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視為媒神。
[编辑] 女媧製樂
[编辑] 女媧補天
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其他古籍記載有差別。《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但剩下了一塊未用。有人認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實補天就是蓋房子,女媧補天的故事,其實是講女媧這個人很聰明,會煉石蓋屋。
[编辑] 後事
根據《[山海經]》,女媧在肉身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1]]]
- 女媧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複姓。
[编辑] 雙系性
女媧神話具有雙系性。第一系就是作為創世女神的「女媧」,這個跟「女媧」是詞源有關,女媧的媧字,在遠古時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媧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靈女媧,就是伏羲的妹妹,需要指出的是,遠古時期叫女媧的女人並不是只有一個,只不過有個比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兩個比較有名的,一個是帝堯時代的人,一個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雙系女媧神不是同一個神,有如下證據。
- 詞源,媧字作為象形字,本身就是女神的意思,這個字在第二系女媧出生前就存在,並且其形象是人首,龍身(或蛇身)。
- 時代,女媧作為巫神教主神,從古代就是如此,而第二系女媧的時代,巫神教已經是盛行時期了,一個教派的主神不可能是在其存在的好幾百年後出生的。
- 女媧作為複姓在現代還存在,並且族系能追索到古代,這個證據說明,遠古時期,古人拿主神的神名為自己的孩子取名是很正常的。
- 雙系女神形成的可能性
-
- 第一系
- 女媧作為創始神之地位是無須質疑的,因為「媧」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遠古時代的人創造了一個象形字來描述他們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媧」這兩個字在遠古來說,相當於當代漢字「女神」之意。
- 第二系
[编辑] 創作中的女媧
[编辑] 封神演義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紂王因對女媧不敬,女媧便在盛怒之下命令三妖(其中狐精日後附身於妲己)迷魅紂王,加速商朝的毀滅。法寶為招妖幡。
[编辑] 相關
- 龍
- 華胥
- 伏羲
- 龍蛇族
- 天穿日
[编辑] 參考資料
-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引用錯誤:
<references>
中定義的<ref>
沒有給出名稱(name)屬性。显示▼ 显示▼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三皇五帝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 前 時 代 |
舊石器時代 | ||||||||
中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黃河文化 | 長江文化 | ||||||||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
|||||||||
夏朝 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
|||||||||
商朝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 |
|||||||||
周朝 前11世紀 | 前256 |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 ||||||||
東周 前770–前256 |
春秋 前770–前476 | ||||||||
戰國 前476–前221 | |||||||||
秦朝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
|||||||||
漢朝 前202 | 220 |
西漢 前202–9 | ||||||||
新朝 9–23 | |||||||||
(玄漢 23–25) 東漢 25–220 |
|||||||||
三國 220–280 |
曹魏 220–266 |
蜀漢 221–263 |
東吳 229–280 |
||||||
晉朝 266-420 |
西晉 266–316 | ||||||||
東晉 317–420 |
十六國 304–439 |
||||||||
南 北 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北魏 386–534 |
|||||||
齊 479–502 |
|||||||||
梁 502–557 |
西魏 535–557 |
東魏 534–550 |
|||||||
陳 557-589 |
北周 557–581 |
北齊 550–577 |
|||||||
隋朝 581–619 | |||||||||
唐朝 618–907 (武周 690–705) |
|||||||||
五代十國 907–979 | (契丹) 遼 916–1125 |
||||||||
宋朝 960 | 1279 |
北宋 960–1127 |
西夏 1038–1227 |
|||||||
南宋 1127–1279 |
金 1115–1234 |
||||||||
(大蒙古國 1206–1271) 元朝 1271–1368 (北元 1368–1402) |
|||||||||
明朝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
|||||||||
(後金 1616–1636) 清朝 1636–1912 |
|||||||||
中華民國 1912至今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
中華民國(臺灣) |
||||||||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三皇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説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目錄[隐藏] |
[编辑] 歷史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1],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2],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約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编辑] 三皇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三位聖王三皇,有各種說法:
- 伏羲、神農、女媧(《史記·三皇本紀》—司馬貞補、《運鬥樞》、《元命苞》)
- 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序》、《帝王世紀》)
- 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
- 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 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编辑] 五帝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五位聖王五帝,有各種說法:
- 黃帝、顓頊、嚳、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
- 少昊、顓頊、嚳、堯、舜(《尚書·序》、《白虎通義》)
- 黃帝、庖犧(伏羲)、神農、堯、舜(《戰國策》)
- 黃帝、顓頊、太昊(伏羲)、少昊、炎帝(《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淮南子》)
- 黃帝、顓頊、嚳、堯、少昊(《資治通鑒外紀》)
- 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協光紀,黃帝含樞紐。(《史記正義》)
另外,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載有「六帝」之說:「六帝興於古,咸由此也。」[3]
[编辑] 家族樹
-
主條目:三皇五帝家族樹
[编辑] 參見
- 宗教信仰中的先天五帝、上天五方帝參見:五方上帝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注釋
- ^ 《太平御覽》卷九二九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包犧氏,風姓。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藝文類聚》卷十一引曹植《庖犧贊》曰:「木德風姓,八封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拾遺記》卷一《春皇庖犧》載:「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居之國,有華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長眉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須垂委地」。
- ^ 《世本·帝系篇》首先將炎帝和神農氏合稱「炎帝神農氏」。《資治通鑒外記》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黃帝,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室。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 ^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57頁。
|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其他语言
-
Български Brezhoneg Català Deutsch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Eesti فارسی Français Galego עברית हिन्दी Hrvatski Bahasa Indonesia Italiano 日本語 한국어 Lietuvių Македонски Bahasa Melayu Nederlands Norsk (bokmål) Polski Português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Slovenčina Српски / Srpski 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文言 粵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