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邵逸夫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
2012年
性別 男性
出生 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十四
1907年11月19日 (1907-11-19)(104歲)(
 大清浙江寧波鎮海
配偶 黃美珍1937年 - 1987年
方逸華1997年至今)
親屬 (父)邵行銀
(子)邵維銘、邵維鍾
(女)邵素雯、邵素雲
 
經歷
  • 參與經營家族生意天一影片(1927—57)
  • 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57)
  • 合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1967)
    •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1980-2011)
    •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 (2012)
  • 香港紅十字會長(1972—98)
  • 香港藝術節主席(1974—88)
  • 香港藝術中心董事局成員(1978-88)
  •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1977—92)
    • 聯合書院校董會主席(1983—92)
    • 創辦逸夫書院(1986)
    • 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校董
  • 港事顧問(1992—97)
  • 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成員(1995—98)
  • 創辦邵逸夫獎(2003)
勳章獎章
  • 英帝國司令勳章(1974)
  • 下級勳位爵士(1977)
  • 皇后勳章(紅十字會)(1982)
  • 比利時皇冠勳章,司令勳章(1989)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章(1991)
  • 萬寶龍藝術贊助大獎 (1993)
  • 香港電影金像獎世紀影壇成就大獎(2007)

榮譽學位:

  • 香港大學法學博士(1980)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博士(1981)
  • 澳門東亞大學(1985)
  •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文學博士(1987)
  •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理學博士(1988)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人文學博士(1989)
  • 香港浸會學院(1990)
  •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1991)
  • 英國牛津大學民法博士(1992)
 ·  ·

邵逸夫爵士大紫荊勳賢,CBE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注),原名邵仁楞逸夫,生於大清浙江寧波鎮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港後尊稱「六叔」。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他在1958年創辦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亦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1977年,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邵逸夫為下級勳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第一人獲「爵士」銜頭。

邵逸夫慈善為懷,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尤其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而邵逸夫晚年更撥出資金,成立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表彰人類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中國、世界的科技研究。無論是中國大陸香港,還是台灣、澳門,兩岸四地的多任領導人都曾表彰邵逸夫爵士對華人影視文化華人社會的貢獻。

邵逸夫的影視皇國(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台)更冠絕亞洲,歷年來,培育出華人演藝界的無數顆巨星,以及多位幕後精英,只要有邵逸夫的地方,一定眾星拱照,星光熠熠。

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素雯、三女素雲及幼子維鍾,及後黃美珍於1987年在洛杉磯病逝。1997年,邵逸夫跟事業拍檔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再婚。[1]2010年1月1日卸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職務,由其妻方逸華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2] 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執行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職務,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則獲頒授公司榮譽主席。[3]

目錄

 [隐藏

[编辑]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綫電視的節目」

邵逸夫爵士對華語影視圈的貢獻享譽全球,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邵逸夫家族締造的邵氏電影(SB)主宰亞洲電影市場半個世紀,「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品牌更在東南亞街知巷聞,旗下影城物業是全亞洲最大的商業電視電影城,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邵氏家族也進軍電視業,入股香港無綫電視(TVB),四十多年來香港無綫電視製作的節目蜚聲國際,「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電影(SB)和香港無綫電視的電視劇」,經典的影視文化形象譽滿全球、膾炙人口,是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至今,邵逸夫旗下的香港無線電視(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仍舊是唯一一家能夠全面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電視媒體,並且是全球第一家能夠在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台灣均能得到當地政府批准,合法落地,進入兩岸四地千家萬戶的電視媒體。

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家免費電視台,歷經四十多年,依然保持香港一半以上的電視收視人群,稱霸香港電視業半個世紀,培養出台前幕後的華語影視製作團隊數以百計,當今華語影壇、歌壇的多位耀目巨星,都是出師自無線電視旗下的藝員訓練班

在澳門,香港無線電視和其台灣分公司台灣無線衛星台TVBS)一直能在澳門電視網路播放,平均坐擁超過八成澳門電視觀眾。

中國大陸,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批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批准,合法落地內地的境外(含港澳台)電視媒體。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從市民自發安裝魚骨天線,到各地有線電視網路傳輸,香港無線電視的節目早已在廣東等粵語地區深入民心,膾炙人口。而多年來,全國各地觀眾,均可透過各種方式,收看過香港無線電視的各類節目,其中TVB出產的香港電視劇,可以說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曾播放過。

在台灣,無線衛星台也膾炙人口,打破台灣傳統老三台的電視格局,成功把香港電視管理和製作模式推廣到台灣,為台灣市民帶來電視節目多樣化。TVBS見證台灣改朝換代,佔有台灣電視界極高的收視率,為台港電視業交流作出不懈努力,也是台灣媒體政治的第一見證和締造者。

邵氏影視產業主要包括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綫電視,邵氏電影從上海到台北,新加坡到香港,歷經一個世紀的轉折,依然璀璨耀目;香港無線電視自1967年創辦後,不斷立足香港本土,向全球華人提供高水準的電視節目。邵逸夫家族的影視產業為全球華人影視娛樂圈培養了無數人才,台前幕後人才濟濟、星光熠熠,華人影視文化圈的粒粒巨星、幕後主創均出自邵氏和TVB,孕育的電視製作人才更活躍於香港各大電視台的台前幕後。邵氏電影的片庫、香港無線電視的資料片倉,更是華人社會影像寶庫,收藏超過40萬珍貴的影視、廣告、新聞等節目的母帶。

時至今天,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綫電視培養出的台前幕後人才,已經活躍在兩岸三地,香港和台灣多家著名媒體的台前幕後均出自邵氏,如香港亞洲電視、香港有線電視、香港NOW寬頻電視、香港鳳凰衛視、台灣東森電視、台灣中天電視等,可以說邵逸夫影城是華語影視圈的少林寺。

[编辑] 早年經歷

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唸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傑1924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畢業後他放棄升學,全身投入電影製作。在18歲時,他已經成為攝影師,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及《西遊記》等等。

天一影片在創業首兩年發展迅速,其他電影公司於是組成「六合影業公司」,群起杯葛「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史稱「六合圍剿」。1927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便推出流動放映車,為星馬鄉村送片上門,是中國影業史上的首創。

1928年開始,邵家三兄弟不斷收購星馬的戲院和遊樂場,組成屬於自己的院線和發行網路,十年間開設了110間電影院、9間遊樂場和劇場。[1]1931年,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和學習當地的技術。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即1932年,因為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並建立了「天一港廠」。1934年,天一憑藉邵逸夫引進的技術,推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套,由中國人獨力製作的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為中國電影技術帶來突破。

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大受打擊。戰後,二哥仁棣回港重建業務,並於1948年將「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時間,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新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發展不順,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所以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萬元買下「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

[编辑] 電影事業的全盛期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隨即向當年另一對手電懋挖角,成功招攬以林黛為首的多位影星過檔邵氏,亦羅致了鄒文懷當宣傳主任。邵氏兄弟創業作是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貂蟬》,結果票房不俗,亦成為李翰祥導演的成名作。這套電影更在第五屆亞洲影展上囊括五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後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都創下票房紀錄,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在香港、台灣兩地屢創賣座紀錄,將黃梅調電影的熱潮推至頂峰。

邵逸夫亦著力發掘新人,例如在1959年參與籌辦香港小姐,為冠亞季軍提供試鏡機會;在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陳鴻烈等一批新人,又提拔了張徹當製作主任。而1966年邵氏胡金銓的《大醉俠》,就正式了開創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其後拍攝的《獨臂刀》、《天下第一拳》等都廣受歡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遠的影響力,例如《標殺令》系列就參考了很多邵氏武打電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4]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製片量亦進入頂峰期,在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是香港影業史上罕見的。而一向拍攝國語片的邵氏,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就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同時西方的性解放運動興起,邵氏拍攝了不少艷情片,結果備受非議,甚至有文化工作者發表公開信,批評邵逸夫。但時而至今,不少邵氏艷情片都被形容為經典之作,例如《愛奴》、《金瓶雙艷》等。[5]其實除了自製電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資西方電影,其中1982年的黑色電影《銀翼殺手》最為經典。[6]

1970年代中後期起,鄒文懷另立嘉禾電影,加上1980年代新藝城的興起,漸漸侵蝕邵氏的票房。邵逸夫逐決定轉投新興的電視行業。邵氏從此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更將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無綫電視。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此前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電影,亦最少獲得三十個本地和國際電影獎項。停產之後,邵氏仍斷斷續續透過附屬公司投資電影,例如《審死官》、《十萬火急》,以及近期上映的《72家租客》等,但產量稀少。

邵氏將軍澳影城 Shaw Tseung Kwan O Film Studios
邵氏將軍澳影城全景 Shaw Tseung Kwan O Film Studios

[编辑] 轉戰電視行業

回朔至1965年,當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並於1967年正式啟播,並由最大股東利孝和為主席,邵逸夫則任常務董事。1980年,利孝和病逝,而美英資金亦不願派人入主無綫,邵遂增持無綫股權成為最大股權,擔任無綫的行政主席至今。2010年台灣智慧型手機宏達電公司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名義與香港錦興集團主席陳國強、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私募公司,聯手買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無線電視公司26%股權,邵氏則全面退出TVB經營。[7]邵逸夫主政期間,雖然競爭對手亞視屢次易手,但無綫的領導地位仍然保持至今[1],無綫亦成為市值超逾百億港元的傳媒企業。

[编辑] 近況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宣佈斥1.8億美元,重新在將軍澳興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預計於2009年全面啟用,太太方逸華曾表示,啟用之後邵氏會再拍攝電影。[6]

而邵逸夫如何處理無綫的股權,亦一向惹人關注。在邵逸夫售出「電視企業」的時候,就已經有傳媒指邵逸夫有意將無綫賣盤,但一直未獲證實。至2006年7月25日,邵逸夫抱恙入。三日後,無綫大股東邵氏兄弟宣佈,正洽售無綫或邵氏的股權,引起社會迴嚮[8],媒體相繼猜測無綫可能易主,報導指不同投資者都有意收購。但邵逸夫康復後,邵氏於11月28日己宣佈暫停洽售。[9]雖然,邵氏自此再未有表明售股意向,但里昂証券指無綫電視已經成為私募基金的主要併購對象之一,更認為大股東邵逸夫步入百歲壽辰,市場對併購仍有憧憬。2007年5月30日,無綫表示,邵逸夫考慮退任無綫的行政主席,並將物色繼任人選。[10]2010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席無綫43週年台慶。

[编辑] 社會公職及慈善活動

香港星光大道的邵逸夫之星

邵逸夫於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總捐款額已超過32億港元。在2008年,邵逸夫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讚掦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積向內地捐贈款物達25億港元。[11]

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經捐出1.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目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都有邵逸夫資助的建築。醫療方面,在197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長,贊助該會的工作,在1984年為該會成立首個輸血服務中心。邵逸夫1998年卸任會長之後,仍然擔任該會的副贊助人(主贊助人為香港政府)。另外,邵逸夫亦曾於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

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中國大陸持續巨額捐獻,尤其是資助辦學。目前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包括50所大學。內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中國科學院在1990年,特地將他們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陸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12]

而邵逸夫的捐獻並不局限於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星馬一帶,邵逸夫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在舊金山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舊金山政府為嘉許他對該地的慈善貢獻,在1988年宣佈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在1994年,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13]

發生天災的時候,邵逸夫亦會捐助部份受影響的地區,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萬港幣,救助921大地震災民;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14]2008年,就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幣,重建學校[15]。2009年,台灣88颱風水災,捐款1億新台幣予災區。

為了推動各地的科學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而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

[编辑] 出生月日的疑問

事源2007年適逢邵逸夫100歲壽辰,他的出生月日引起傳媒的一陣小混亂。以往外界一般認為,邵逸夫的出生月日是公曆10月4日,所以各傳媒都在10月4日前後大幅報導,但無綫電視總經理陳志雲則代為澄清,邵逸夫的生辰並非當日,而無綫電視發言人僅表示,他的生日在每年10月至11月之間,結果引起外界不同的猜測。

2007年10月4日,《蘋果日報》指邵逸夫生日為「10月14日」,並刊登一張偷拍得來的邵逸夫身份證照片,證上顯示出生日期為「1907年10月14日」。[16]

2007年10月5日,《南華早報》引述邵逸夫姪孫邵在德指,邵逸夫在2007年的生日在公曆「11月23日」,即農曆「十月十四」。[17]2007年10月7日,《蘋果日報》隨即改口,指「調查」發現邵逸夫是以農曆慶祝生日,而身份證上的日期為農曆,所以邵逸夫的公曆出生日是「1907年11月19日」,亦恰巧與無綫電視的台慶同月同日。[18]2007年11月19日,太太方逸華指邵逸夫生日已過,並沒有透露確實日期,亦表示他不喜歡慶祝生日。[19]

而各地編撰的名人錄,對於邵逸夫的出生月日,亦有不同的記載。根據美國「Reed Publishing」出版的名人錄《Who's Who in Asia 2007》,邵逸夫的出生月日為「10月4日」[20];而英國「A&C Black」出版的《Who's Who 2007》就指他的生日是「10月14日」[21],但兩者皆沒有表示日子是公曆還是農曆。而《華僑日報》於1970年出版的《香港年鑑》就指邵逸夫生於「民前五年十月十四日」(1907年)[22]

[编辑] 英文名的由來

邵逸夫英文名「Run Run」的由來亦有不同版本。坊間一直認為邵逸夫當年在南洋打拚,經常抱著菲林奔走於各大戲院,故取此名,有跑腿的意思;但有指這傳聞出自周潤發的一個玩笑,並不真確。根據黃霑的《數風雲人物》引述邵逸夫的解釋,他的英文名其實是利用他的本名「仁楞」的國語發音來拼成。[23]

[编辑] 參見

[编辑] 資料來源

  • 主要參考:
    • 詹幼鵬、藍潮. 《邵逸夫傳》, 藍潮傳記作品. 初版. 香港: 名流出版社. 1997.6. ISBN 962-928-017-5. 
  1. ^ 1.0 1.1 1.2 梁文威、李綺雯、張韋弘、東周刊財經組. 邵逸夫百歲傳奇 100歲生活秘密. 《東周刊》. 東周刊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3日. 
  2. ^ 102歲邵逸夫正式「退位」 妻子方逸華接班,鳳凰網,2010年01月02日
  3. ^ 104歲邵逸夫退休 梁乃鵬接棒,大公網,2011年12月08日
  4. ^ 小白. 《標殺令》可能是港產片. YesAsia 轉載自《香港電影雙周刊》 [2007年10月16日]. 
  5. ^ 王素. 細數邵氏風月女星. 國際線上 CRI Online. 2006年10月24日 [2007年10月16日]. 
  6. ^ 6.0 6.1 Who We are - Shaw Studios. 邵氏影城網頁 [2007年10月16日] (英文). 
  7. ^ 非凡新聞; 詹宜軒. 王雪紅入股TVB 數位媒體新布局. 發行商. 2011-03-20: (該新聞的頁碼) [2011-03-26] (中文). 
  8. ^ 來源:2006/07/2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公告
  9. ^ 來源:2006/11/2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公告
  10. ^ 來源:〔香港個股〕電視廣播稱邵逸夫考慮退任行政主席,並物色繼任人選路透社, 30/5/2007, 記者:陳韻姿
  11. ^ 邵逸夫獲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12. ^ 中華捐學第一人 神州遍佈逸夫樓.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娛樂). 
  13. ^ International Grant Making Foundations : Philanthropy and the Third Sector. 亞太平洋公益聯盟 [2007年10月16日] (英文). 
  14. ^ 邵逸夫主要善舉及榮譽.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娛樂). 
  15. ^ 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邵逸夫向災區教育捐款1億港元. 2008年05月15日 [2008年05月15日]. 
  16. ^ 邵逸夫今亮燈賀百歲. 《蘋果日報》(香港). 蘋果日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娛樂). 
  17. ^ Zoe Mak. Sir Run Run's century clouded in confusion. 《南華早報》. SCMP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5日: (City1) (英文). 
  18. ^ 解六叔百歲生日之謎. 《蘋果日報》(香港). 蘋果日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7日: (娛樂). 
  19. ^ 六叔破例與藝員大合照. 《大公報》(香港). 大公報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20日: (娛樂). 
  20. ^ Marquis Who's Who: Who's Who in Asia 2007. 1st. Reed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06. ISBN 0-8379-7150-0. 
  21. ^ Who's Who 2007: an Annual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159th Annual. A&C Black. 2007. ISBN 978-0-7136-7527-6. 
  22. ^ 《香港年鑑》,香港:華僑日報,1970年
  23. ^ 黃霑. 《數風雲人物(上)》. 香港: 博益出版集團. 2005.6. ISBN 962-17-8888-9. 

[编辑] 外部連結

显示▼隐藏▲
 ·  ·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HK-gbm-大紫荊.jpg
 
沙利士 · 吳康民 · 邵逸夫 · 黃保欣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