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耶佛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Antistub.svg
本條目需要擴充。(2008年9月22日)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事發地點拉丁大橋

塞拉耶佛事件(Sarajevo Incident)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士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目錄

 [隐藏

[编辑] 背景介紹

奧匈帝國受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該家族與奧斯曼帝國(又鄂圖曼帝國,即土耳其)爭奪巴爾幹半島。1878年,奧匈帝國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波赫地區,並於1909年正式合并入奧匈帝國,成為一個直轄省。塞拉耶佛是波赫省的首府。1913年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獲勝,奧匈帝國擴張勢力被遏制。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和巴爾幹區部份人民同屬於斯拉夫族)支持的塞爾維亞關係十分緊張。

另外,當時極端民族主義也抬頭,極端民族主義者願意做任何事來保護國家和令國家壯大。而奧匈帝國的入侵使一些斯拉夫人心懷不滿,也可能是導致是次事件的原因之一。

此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支持奧匈帝國(成立了三國同盟)。而歐洲在第一及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波士尼亞危機等危機後局勢早已緊張,任何一次衝突都可能引發戰爭。

一戰後蘇聯公布的舊俄羅斯帝國政府文件顯示,塞拉耶佛事件是法國暗中支持塞爾維亞王國故意向奧匈帝國挑釁,以便挑起全歐戰爭,向德國復仇所致。

二戰後南斯拉夫公布的原塞爾維亞王國(南斯拉夫王國)政府文件同樣支持此說法,南斯拉夫所公布的文件並指出塞拉耶佛事件執行機構為塞爾維亞軍事情報局,行刺者普林西普則為塞爾維亞軍情局特工。

[编辑] 事發經過

斐迪南大公
普林西普
斐迪南大公遇刺時穿的衣服,現存於奧地利陸軍歷史博物館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大公到新近被奧匈帝國吞併的波士尼亞檢閱軍事演習。斐迪南大公是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這次軍事演習又是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的,因而引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仇恨。

1914年6月28日上午約十點,奧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抵達塞拉耶佛火車站。數百名民眾熱情的迎接,而在人群中則有七名刺客在伺機而動,後來斐迪南夫婦坐上敞蓬禮車前往市府大廳,途中遭到刺客之一的內德利科·查布林諾維奇(Nedeljko Čabrinović)用手榴彈襲擊,但大公下意識的手一揮,手榴彈滾到了車後,立即爆炸。夫婦二人幸運避過一劫,內德利科·查布林諾維奇馬上服下氰化物並跳河企圖自殺,不遂,其後被趕至軍警拘捕。[來源請求]

之後,斐迪南大公改變預定行程,決定要到醫院探視一名受輕傷的副官,但隨從人員忘了通知領頭車隊,因此車隊依然照原訂計畫行駛。不幸的是,大公的敞蓬禮車在前往拉丁大橋時,於街角停下,一名叫普林西普的刺客以離斐迪南王儲夫婦不到兩米的距離用手槍射出兩發子彈,雖然普林西普立刻被捕,但斐迪南夫婦雙雙送醫不治身亡。

[编辑] 影響

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交出主謀並割讓土地,但遭拒絕。1914年7月28日奧國向塞國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7月30日,同是斯拉夫人的俄國總動員支援塞國,並向奧、德宣戰(奧、德為三國同盟成員)。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俄、法為三國協約成員)。

[编辑] 影視作品

[编辑] 參見


显示▼隐藏▲
 ·  ·
戰區參與國家 主要事件 特殊條目 其他
 
主要戰場 其它戰場 戰爭時間線
 
 
 
協約國 同盟國
塞爾維亞王國 · 俄羅斯帝國/共和國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 比利時 · 大英帝國(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屬澳大利亞·英屬加拿大·英屬印度·英屬紐西蘭·英屬紐芬蘭·英屬南非) · 大日本帝國 · 義大利王國 · 聖馬利諾 · 羅馬尼亞王國 · 美國 · 希臘王國 · 門的內哥羅王國 · 葡萄牙及葡屬殖民地 · 中華民國 · 巴西共和國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 各支援國家
 
奧匈帝國 · 德意志帝國 · 奧斯曼帝國 · 保加利亞 · 義大利王國(中途退出)
 
戰前衝突 序幕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其他衝突
 
起源 · 塞拉耶佛事件 · 七月最後通牒
 
 
 
 
 
 
 
特殊條目 平民所受的殘暴對待 戰後影響
 
 
一戰影響 · 傷亡人數統計 ·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巴黎和會 · 凡爾賽條約 · 聖日耳曼條約 · 訥依條約 · 特里亞農條約 · ·色佛爾條約 · 洛桑條約 · 國際聯盟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可靠来源很少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