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格會
隐藏▲ 本文是 |
||||
---|---|---|---|---|
耶穌基督 | ||||
降生 · 受死 · 復活 |
||||
基礎 | ||||
教會 · 新盟約 使徒 · 神的國 · 福音書 · 年表 |
||||
聖經 | ||||
舊約聖經 · 新約聖經 書卷 · 正典 · 偽典 |
||||
神學 | ||||
基督論 · 三位一體(聖父 · 聖子 · 聖神) |
||||
歷史與傳統 | ||||
早期 · 會議 · 信經 · 傳教 東西教會大分裂 · 十字軍東征 · 宗教改革 · 三十年戰爭 |
||||
派系與運動 | ||||
|
||||
關聯主題 | ||||
傳道 · 禱告 · 合一運動 運動 · 猶太教與基督教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音樂 · 禮儀 · 曆法 標誌 · 藝術 · 批判 · 反基督教 |
||||
![]() |
||||
|
貴格會(英語:Quaker),又稱公誼會或者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
該派成立於17世紀的英國,創始人為喬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領袖的號誡「聽到上帝的話而發抖」而得名「貴格」(Quaker),中文意譯為「震顫者」。但也有說法稱在初期宗教聚會中常有教徒全身顫抖,因而得名。該派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和暴力,不尊稱任何人也不要求別人尊稱自己(即不使用「先生」、「女士」、「夫人」頭銜,對任何人皆以名字相稱呼),不起誓。主張任何人之間要像兄弟一樣,主張和平主義和宗教自由。該教會堅決反對奴隸制,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的廢奴運動中起過重要作用。貴格會在歷史上提出過一些很進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現在得到廣泛接受。
貴格會信徒曾受到英國國教迫害,與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貴格會教徒逃離麻薩諸塞州而定居在羅得島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地。由於賓夕法尼亞州有大量貴格會教徒聚居,習慣上以「Quaker City」作為費城(Philadelphia)的別名,因而費城人也被稱為「Quaker」。
貴格會後傳播到美國、肯亞和玻利維亞。貴格會也曾經傳入中國。美國差會(俄亥俄年議會)在1887年派遣第一位傳教士Esther H. Butler來華,1890年到南京,主要在六合(1898)工作(今日六合區基督教堂系源於貴格會傳統),1953年遷往台灣繼續工作;英國差會(稱為公誼會)曾經在四川的重慶、成都、三台等地工作。
貴格會的人數現在大約只有六十萬。
[编辑] 其他
由於許多貴格會信仰者居住於費城,因此費城人又稱「貴格會信仰者」。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其他语言
-
العربية Беларуская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Български Brezhoneg Bosanski Català Česky Cymraeg Dansk Deutsch Ελληνικά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Eesti Suomi Français Arpetan Gaeilge Gàidhlig עברית Hrvatski Magyar Հայերեն Bahasa Indonesia Italiano 日本語 ქართული 한국어 Latina Nederlands norsk (nynorsk) norsk (bokmål) Polski Português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Sicilianu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Simple English Slovenčina Slovenščina Svenska தமிழ்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