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各方妄造是非…訴之法律一途。」這是女人為男人放棄自己事業的宿命。

blog.udn.com

 

京剧成为国粹,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19788.eduol.cn

.style3 { COLOR: #006699 }
 
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4-30 8:22:00 | By: liuqin6666 ]
 


     
    

  

    京剧成为国粹,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间涌现过许多名噪一时的杰出演员,但其中出色的女须生却寥若晨星。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曾经出现一位十分耀眼的人物,她就是被誉为梨园“冬皇”的孟小冬。

    2008年,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即将上映,里面大牌云集,黎明、章子怡、陈红、孙红雷、王学圻..... 出演孟小冬的是当红的章子怡。对于她能不能精准的诠释出”冬皇”外在的鲜亮与骄傲,内心的柔软和疼痛,期望值不是很大。孟小冬不是一般女子的美,而是一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味道”,且戏台上风流的”男儿装”,亦不是一般男子的美、阴柔、隐忍中又夹杂着豪爽之气。若是林青霞来演,会不会更合适一点,只可惜,林的青春也只有一次而已。

 

孟小冬的一生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她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在戏剧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戏唱得好,还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她一跃而成为大演员后,深获舆论的赞扬;二是她与生命中的几个男人的离奇故事。

那一年孟小冬在北京首次公演,操琴、伴奏及搭戏的正旦均为积年名角,风头却尽数被盈盈十七的孟小冬压倒,自此一炮而红。

   

她是一代须生之皇,他是一代旦角之王;她是戏台上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他是帷幕中娇憨俏媚的李凤姐;她是颠倒众男子的名伶,他是坐拥二妻的美才子.但,她,终究还是如平凡女子般放下一切跟了心爱的男子,哪怕,她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连梅家大门都不曾被允许踏入的妾.而之后,她又决绝离去,静下所有,跟了上海滩老大杜月笙,婚礼进行时,她已42岁,只是,她的身份还是妾。

            

 梅孟缘起一出戏,唤作《游龙戏凤》。一个须生之皇,一个旦角之王,在台上,她是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他是娇憨俏媚的李凤姐,唱做之间,眉目相对,情根深种,芳心默许。众目睽睽之下,演出了一场颠鸾倒凤的好戏。 

       

    当时的梅兰芳是最春风得意的时代,有着男人的青春气傲,亦梦想着占有更值得的女人。那时的孟小冬,亦不是一般的明艳照人,袁世凯的女婿曾将数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与孟小冬相比,结论是
无一能及孟小冬
  然梅已成婚,家有二妻。孟小冬自是无法做低伏小的性格,何况与人做妾。但梅兰芳是何等人物,两人如此琴瑟合鸣,实是梨园中百年难得一见的金童玉女。思来想去,罢罢罢,还是嫁了吧!终于定了良辰佳期,小冬嫁与梅郎为妻。

           
    梅孟结婚,大夫人并无异议,但二夫人福芝芳却始终不肯承认孟小冬。当年九月,发生了一桩震惊京城的
血案。富家子弟王惟琛因为单恋孟小冬,认为是梅兰芳抢了他的心上人。某天持枪到梅孟居住的缀玉轩寻畔,混乱中将前来做客的《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打死,他自己也被随即赶来的军警击毙。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
  
梅兰芳的名字和命案绯闻纠缠在一起,这对他的发展来说是绝大的障碍和危险,不仅梅兰芳身边集合的那批艺术人士不干,就连梅兰芳本人心中也多有不满,由此渐生厌弃之心。
  到了一九二九年,梅兰芳将赴美演出,又引出了一件麻烦事:到底谁跟着梅兰芳访问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当时已经怀孕的福二夫人为了能够随梅出访,毅然延请日医为之堕胎。事情到了这一步,简直带着血腥了。最后,梅兰芳只好两个都不带。
           

接着,就发生了吊孝风波。访美回国的梅兰芳一到天津,即获祧母去世的消息。旧日人家,治丧期间是各种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机。按照规矩,小冬作为梅兰芳的妻室,应该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吊唁的宾客。哪知做了梅的妻子却一次也没有踏进过梅家大门的孟小冬刚到梅宅,就被下人口称孟小姐拦在门外。唱青衣的福二夫人,自然要比唱须生的孟小冬更懂得驯服男人。而梅兰芳,则有着所有男人面对情感问题时共有的怯懦与自私,孟小冬此刻才知道,什么双祧两头大,原来只是镜花水月。
  心灰意冷的孟小冬,立意决别。一天夜里,正下大雨,梅兰芳赶到小冬家,小冬竟执意不肯开门,梅在雨中站了一夜,最终怅然离去。换成现今的电视剧,一定会大书特写那一个雨夜。只是红楼夜雨隔帘冷,错落开数十年的时光,我们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唯一知道的是,小冬在《大公报》第一版连登三日的启事: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仰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她的骄傲,在于那八个字:名定兼祧,尽人皆知。梅兰芳原是她准备托付一生的夫君,但他却无法保护她,只是叫她退让。是我负人?仰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孟小冬在台上扮的尽是磊落明快的男子,性格亦格外爽朗大气。但她仍然是女人,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皈依佛门。数年后重返京城,已视梅郎成陌路,一生不相与半语。 
     若说孟小冬的一生就此沉寂,当然不附合她的性子。没了情感所系的京城,戏剧,才是她唯一可以寄托的目标。其后,她拜在惊才绝艳的梨园大师余叔岩门下,舍弃了冬皇的虚名,从头开始研习戏曲。一个眉眼,一个手势,都务求完美,终将字、腔、间三者熨帖融合,臻于化境,成为余派唱腔的主要传人。
  孟小冬再次演出,唱功炉火纯青,名声一时无两。出演时车水马龙,一票难求。完全确立了中国京剧首席女老生的地位。然而,这次最精彩的亮相,不过也是烟花一瞬。此后,她的荣光,完全被收藏于上海滩杜氏的石门大屋里。
    是,正是那个杜月笙。张伯驹曾为孟小冬赋诗:
梨园应是女中贤,余派声腔亦可传,地狱天堂都一梦,烟霞窟里送芳年。诗中对于孟小冬嫁给杜月笙,很是惋惜。
  杜月笙,这个名字本身已成为旧上海的符号。大公馆、青红帮、百乐门、苏州河、上海风云。他与孟小冬的故事早已遗失在时间光影中。只知道,他对她极好。是长久以来,待她温和平暖的一个男人。出将入相的门帘一打出来,府杭丝的行头,水钻的裙衩,光彩闪耀底下,他就是那衬托这光彩的陌生人。他是她一生的知已,20年了,他始终润物无声地爱慕着她,怜惜她的甘苦。这样雪中送炭的照拂,让多年漂泊江湖的孟小冬感念于心。

            
               

后面的日子,她逐渐地了解到了杜月笙作为黑道老大的另一面:他不是一个粗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孟小冬惟一的知音。她要酬答他的知寒问暖,于是中年的孟小冬入住了杜公馆。

她对一切都淡而化之,据说她只说过一句话,彼时杜月笙想移居欧洲,一家人在数着要多少张护照,孟小冬轻声说了一句:我跟了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一愣,这才有了六十三岁的新郎和四十二岁的新娘。至此,孟小冬故事里的一个关键词:名分,才终于有了着落。
  究竟还是争了。这句话,她原是说不出口的。但绕了那么些年的恩爱情愁,终归还是不甘心的。也许,此时此刻,她又想起了梅兰芳,他婉转的描了眉,敷了粉,在杜家的堂会上轻提了嗓,唱一句:
妾身未分明。
   如今,分明是分明了,但,仍然是妾。
    至于那位旧日梅郎,前缘难了,在香港,两人也曾有一面相逢。但一切已无可说,亦无需再说,心中纵有波澜万丈,面上仍只能淡淡道一声,好久不见。他不知道,她卧室里只摆放两张照片,一是恩师余叔岩,一是旧爱梅兰芳。她也不知道,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风流过往,旧时烟花,都已不再。
 
  当暮年的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宁静,并以自己的毕生心血教导着后辈们时,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从上海走出去的名伶了。她的一生,继承了余派京剧的衣钵,而正是这衣钵,让她的一生有了不可磨灭的传奇。“冬皇”的故事,到最后只是一个余韵弥散的无奈终结。梅孟、杜孟的故事,到最后也如繁花落尽般只剩纤尘。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纷争时代和没有感受过那些悲欢离合的人而言,孟小冬的传奇永远值得在情感的世界里回味。但是,当她的时代过去之后,我们便只有在偶尔听到黑胶老唱片里那苍凉的唱腔时,才会想起那个特立独行的名伶,她曾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绝代佳人,然后是一名历尽辛酸的薄命女子。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病不治,在台北与世长辞。 
 

那时的月亮,那时的故事,仿佛演绎成了一段不朽的传奇.爱情,婚姻,要怎样才可以平衡,要怎样才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仰望的姿态,会不会离幸福更近一点......

 

 
阅读全文(2216) | 回复(5) | 引用通告(0) | 编辑
 
.style3 { COLOR: #006699 }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9-4-24 15:19:00 | By: 有幸路过(游客) ]
 
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又让人垂怜的历史!就像当年的邓丽君!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style3 { COLOR: #006699 }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11-16 16:39:00 | By: 人家的鱼好(游客) ]
 
还算幸运的, 至少还是跟爱她的男人在一起.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style3 { COLOR: #006699 }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10-9 22:42:00 | By: 阿蟹(游客) ]
 
乱世佳人,不胜唏嘘~~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style3 { COLOR: #006699 }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6-17 12:01:00 | By: 访客Hmd5GS(游客) ]
 
太难受了。555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style3 { COLOR: #006699 }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5-3 21:07:00 | By: 三杯茶(游客) ]
 
看她的经历,感觉真的是人生如戏啊!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用户回复上部广告 发表评论:
 
 

部落窝Blog模板世界 部落窝Blog模板世界 @import url( http://blog.eduol.cn/editor/ubb.css );

以下原圖來自【聯合報╱記者丁萬鳴、彭慧明、陳曼儂╱台北報導】

guuaan.blogspot.com

 
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4-30 8:22:00 | By: liuqin6666 ]
 
 


     
    

 

 

  

    京剧成为国粹,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间涌现过许多名噪一时的杰出演员,但其中出色的女须生却寥若晨星。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曾经出现一位十分耀眼的人物,她就是被誉为梨园“冬皇”的孟小冬。

    2008年,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即将上映,里面大牌云集,黎明、章子怡、陈红、孙红雷、王学圻..... 出演孟小冬的是当红的章子怡。对于她能不能精准的诠释出”冬皇”外在的鲜亮与骄傲,内心的柔软和疼痛,期望值不是很大。孟小冬不是一般女子的美,而是一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味道”,且戏台上风流的”男儿装”,亦不是一般男子的美、阴柔、隐忍中又夹杂着豪爽之气。若是林青霞来演,会不会更合适一点,只可惜,林的青春也只有一次而已。

 

孟小冬的一生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她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在戏剧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戏唱得好,还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她一跃而成为大演员后,深获舆论的赞扬;二是她与生命中的几个男人的离奇故事。 

那一年孟小冬在北京首次公演,操琴、伴奏及搭戏的正旦均为积年名角,风头却尽数被盈盈十七的孟小冬压倒,自此一炮而红。

   

她是一代须生之皇,他是一代旦角之王;她是戏台上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他是帷幕中娇憨俏媚的李凤姐;她是颠倒众男子的名伶,他是坐拥二妻的美才子.,,终究还是如平凡女子般放下一切跟了心爱的男子,哪怕,她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连梅家大门都不曾被允许踏入的妾.而之后,她又决绝离去,静下所有,跟了上海滩老大杜月笙,婚礼进行时,她已42,只是,她的身份还是妾

            

 梅孟缘起一出戏,唤作《游龙戏凤》。一个须生之皇,一个旦角之王,在台上,她是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他是娇憨俏媚的李凤姐,唱做之间,眉目相对,情根深种,芳心默许。众目睽睽之下,演出了一场颠鸾倒凤的好戏。 

       

   
当时的梅兰芳是最春风得意的时代,有着男人的青春气傲,亦梦想着占有更值得的女人。那时的孟小冬,亦不是一般的明艳照人,袁世凯的女婿曾将数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与孟小冬相比,结论是
无一能及孟小冬
  然梅已成婚,家有二妻。孟小冬自是无法做低伏小的性格,何况与人做妾。但梅兰芳是何等人物,两人如此琴瑟合鸣,实是梨园中百年难得一见的金童玉女。思来想去,罢罢罢,还是嫁了吧!终于定了良辰佳期,小冬嫁与梅郎为妻。 

           
    梅孟结婚,大夫人并无异议,但二夫人福芝芳却始终不肯承认孟小冬。当年九月,发生了一桩震惊京城的
血案。富家子弟王惟琛因为单恋孟小冬,认为是梅兰芳抢了他的心上人。某天持枪到梅孟居住的缀玉轩寻畔,混乱中将前来做客的《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打死,他自己也被随即赶来的军警击毙。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
  
梅兰芳的名字和命案绯闻纠缠在一起,这对他的发展来说是绝大的障碍和危险,不仅梅兰芳身边集合的那批艺术人士不干,就连梅兰芳本人心中也多有不满,由此渐生厌弃之心。
  到了一九二九年,梅兰芳将赴美演出,又引出了一件麻烦事:到底谁跟着梅兰芳访问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当时已经怀孕的福二夫人为了能够随梅出访,毅然延请日医为之堕胎。事情到了这一步,简直带着血腥了。最后,梅兰芳只好两个都不带。
           

接着,就发生了吊孝风波。访美回国的梅兰芳一到天津,即获祧母去世的消息。旧日人家,治丧期间是各种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机。按照规矩,小冬作为梅兰芳的妻室,应该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吊唁的宾客。哪知做了梅的妻子却一次也没有踏进过梅家大门的孟小冬刚到梅宅,就被下人口称孟小姐拦在门外。唱青衣的福二夫人,自然要比唱须生的孟小冬更懂得驯服男人。而梅兰芳,则有着所有男人面对情感问题时共有的怯懦与自私,孟小冬此刻才知道,什么双祧两头大,原来只是镜花水月。
  心灰意冷的孟小冬,立意决别。一天夜里,正下大雨,梅兰芳赶到小冬家,小冬竟执意不肯开门,梅在雨中站了一夜,最终怅然离去。换成现今的电视剧,一定会大书特写那一个雨夜。只是红楼夜雨隔帘冷,错落开数十年的时光,我们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唯一知道的是,小冬在《大公报》第一版连登三日的启事: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仰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她的骄傲,在于那八个字:名定兼祧,尽人皆知。梅兰芳原是她准备托付一生的夫君,但他却无法保护她,只是叫她退让。是我负人?仰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孟小冬在台上扮的尽是磊落明快的男子,性格亦格外爽朗大气。但她仍然是女人,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皈依佛门。数年后重返京城,已视梅郎成陌路,一生不相与半语。 
     若说孟小冬的一生就此沉寂,当然不附合她的性子。没了情感所系的京城,戏剧,才是她唯一可以寄托的目标。其后,她拜在惊才绝艳的梨园大师余叔岩门下,舍弃了冬皇的虚名,从头开始研习戏曲。一个眉眼,一个手势,都务求完美,终将字、腔、间三者熨帖融合,臻于化境,成为余派唱腔的主要传人。
  孟小冬再次演出,唱功炉火纯青,名声一时无两。出演时车水马龙,一票难求。完全确立了中国京剧首席女老生的地位。然而,这次最精彩的亮相,不过也是烟花一瞬。此后,她的荣光,完全被收藏于上海滩杜氏的石门大屋里。
   
是,正是那个杜月笙。张伯驹曾为孟小冬赋诗:
梨园应是女中贤,余派声腔亦可传,地狱天堂都一梦,烟霞窟里送芳年。诗中对于孟小冬嫁给杜月笙,很是惋惜。
  杜月笙,这个名字本身已成为旧上海的符号。大公馆、青红帮、百乐门、苏州河、上海风云。他与孟小冬的故事早已遗失在时间光影中。只知道,他对她极好。是长久以来,待她温和平暖的一个男人。出将入相的门帘一打出来,府杭丝的行头,水钻的裙衩,光彩闪耀底下,他就是那衬托这光彩的陌生人。他是她一生的知已,20年了,他始终润物无声地爱慕着她,怜惜她的甘苦。这样雪中送炭的照拂,让多年漂泊江湖的孟小冬感念于心。

            
               

后面的日子,她逐渐地了解到了杜月笙作为黑道老大的另一面:他不是一个粗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孟小冬惟一的知音。她要酬答他的知寒问暖,于是中年的孟小冬入住了杜公馆。

她对一切都淡而化之,据说她只说过一句话,彼时杜月笙想移居欧洲,一家人在数着要多少张护照,孟小冬轻声说了一句:我跟了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一愣,这才有了六十三岁的新郎和四十二岁的新娘。至此,孟小冬故事里的一个关键词:名分,才终于有了着落。
  究竟还是争了。这句话,她原是说不出口的。但绕了那么些年的恩爱情愁,终归还是不甘心的。也许,此时此刻,她又想起了梅兰芳,他婉转的描了眉,敷了粉,在杜家的堂会上轻提了嗓,唱一句:
妾身未分明。
   如今,分明是分明了,但,仍然是妾。
    至于那位旧日梅郎,前缘难了,在香港,两人也曾有一面相逢。但一切已无可说,亦无需再说,心中纵有波澜万丈,面上仍只能淡淡道一声,好久不见。他不知道,她卧室里只摆放两张照片,一是恩师余叔岩,一是旧爱梅兰芳。她也不知道,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风流过往,旧时烟花,都已不再。
 
  当暮年的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宁静,并以自己的毕生心血教导着后辈们时,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从上海走出去的名伶了。她的一生,继承了余派京剧的衣钵,而正是这衣钵,让她的一生有了不可磨灭的传奇。“冬皇”的故事,到最后只是一个余韵弥散的无奈终结。梅孟、杜孟的故事,到最后也如繁花落尽般只剩纤尘。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纷争时代和没有感受过那些悲欢离合的人而言,孟小冬的传奇永远值得在情感的世界里回味。但是,当她的时代过去之后,我们便只有在偶尔听到黑胶老唱片里那苍凉的唱腔时,才会想起那个特立独行的名伶,她曾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绝代佳人,然后是一名历尽辛酸的薄命女子。1977527日,孟小冬因病不治,在台北与世长辞。 

那时的月亮,那时的故事,仿佛演绎成了一段不朽的传奇.爱情,婚姻,要怎样才可以平衡,要怎样才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仰望的姿态,会不会离幸福更近一点......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9-4-24 15:19:00 | By: 有幸路过(游客) ]
 
有幸路过(游客)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又让人垂怜的历史!就像当年的邓丽君!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11-16 16:39:00 | By: 人家的鱼好(游客) ]
 
人家的鱼好(游客)还算幸运的, 至少还是跟爱她的男人在一起.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10-9 22:42:00 | By: 阿蟹(游客) ]
 
阿蟹(游客)乱世佳人,不胜唏嘘~~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6-17 12:01:00 | By: 访客Hmd5GS(游客) ]
 
访客Hmd5GS(游客)太难受了。555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梨园“东皇”孟小东
[ 2008-5-3 21:07:00 | By: 三杯茶(游客) ]
 
三杯茶(游客)看她的经历,感觉真的是人生如戏啊!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用户回复上部广告
发表评论: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引用 插入表情
 
 

部落窝Blog模板世界 部落窝Blog模板世界  

以下原圖來自【聯合報╱記者丁萬鳴、彭慧明、陳曼儂╱台北報導】

guuaan.blogspot.com

 

2008/8/21

 



以下原圖來自【聯合報╱記者丁萬鳴、彭慧明、陳曼儂╱台北報導】
聯合報資料照片

嫉弊如仇的鐵頭趙耀東辭世了

打開電視
新聞版面全被阿扁的貪腐新聞佔據
對這位真正對台灣經濟發展很有貢獻的人卻僅只是草草幾秒畫面帶過
我不涉入政治議題
也不是對這位傳奇又戲劇性的人物有很深的了解
所以不敢多說什麼錦上添花的漂亮詞藻來褒揚這樣瀟灑氣魄的鐵頭漢子
僅在此節錄轉貼幾段報導
聊表對一位時代英雄殞落的微薄敬意!

以下原文來自2008-08-21 中國時報 【黃馨儀、曾薏蘋/台北報導】「鐵頭」趙耀東辭世 享年九十三歲

 中鋼老董事長、前經濟部長趙耀東昨天辭世,享年九十三歲,為自己傳奇又戲劇性的人生畫下句點。曾與之共事的經濟部長尹啟銘除表示不捨外,也期許經部同仁能秉持趙耀東的「鐵頭」精神,度過台灣經濟低潮。

 前經濟部長趙耀東昨天凌晨辭世,總統馬英九晚間前往趙耀東靈前弔唁,推崇趙耀東的貢獻很大。

 昔日曾獲趙耀東拔擢的副總統蕭萬長推崇趙耀東對台灣經濟發展很有貢獻。蕭萬長說,趙耀東是很有感情的人,有著菩薩心腸,對部屬非常照顧,是位好長官,聽聞此噩耗後相當難過。

 趙耀東擔任經濟部長任內,拔擢蕭副總統出任國貿局長;趙耀東後來轉任經建會主委,多年後蕭萬長也接任經濟部長,兩人有深厚淵源。

 趙耀東是近幾十年來政府首長中罕見的傳奇性人物,曾有為求將才,不惜長跪十五分鐘的插曲,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長期參與台灣經濟的他,也因不畏強權與堅毅意志,獲得「趙鐵頭」稱號。

 趙耀東早年留學麻省理工學院,返台後創辦當時紡織大廠中本紡織,卅五歲時已任全國毛紡公會理事長,因朋友背信而破產,積欠一百五十萬債務遠走他鄉。後來因響應十大建設號召,被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延攬回台,六十七年創辦中鋼並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建立大煉鋼廠、大汽車廠,搭建台灣鋼鐵工業的骨架,七十年轉任經濟部長,三年後再接任經建會主委。

 退休後的趙耀東雖已離開了公職生涯,卻始終關心國內社會民生,前年紅衫軍反貪腐倒扁時也曾現身聲援。一年前罹患失智症才進入康寧生活會館療養,直至昨凌晨器官衰竭,以九十三歲高齡安詳辭世。

 尹啟銘說,自己與趙耀東相差近四十歲,雖共事時間極短,但其不畏困難、當機立斷、有魄力的風骨卻令人懷念。

以下原文來自2008.08.21 03:03 am【聯合報╱黑白集】懷念鐵頭趙耀東先生

趙耀東先生昨日謝世,留下一部「趙鐵頭傳奇」,令人低迴不置。

沒有趙耀東就沒有今日的中鋼。他不是出身官僚系統,在受命開辦中鋼前,自己原在越南辦廠;蔣經國答應他「人事自主/財務自主/採購自由」,趙耀東則答稱:「辦不成鋼鐵廠,會提頭來見!」

蔣經國在官僚體系外找來趙耀東,趙耀東也不辱使命,「以民營的精神辦成了國營的中鋼」;蔣經國的氣度,趙耀東的才具,可謂相得益彰,如魚得水。中鋼的成功,可謂同時亦是台灣企業經營現代化的啟蒙運動,而趙鐵頭個人的領導風格則是塑造中鋼精神的骨幹。

趙耀東為中鋼尋聘財務顧問,向陳世昌下跪,陳世昌亦跪了下來,兩位皆年近六十的男子,就如此對跪了十五分鐘。中鋼高層著工作服亦是趙耀東立下的傳統,高階經理到台北洽公,通常亦安步當車。趙耀東固然開創了中鋼的「制度」,最重要的是他親身塑造了中鋼的風氣與精神。

趙耀東傳奇中最令人欽敬與最受議論者,皆是他十分濃重的個人風格。且聽趙鐵頭的名言:「官不可僚,民不可刁!」這是何等瀟灑,何等氣魄。在威權時代,中鋼能用石頭裡迸出來的趙耀東;但在解嚴後,中鋼卻任用總統的私人帳房林文淵。在威權時代,經濟部長可用有稜有角的趙耀東,在解嚴後,卻用宗才怡,或將經濟部長當眾羞辱成「阿信」。

那個時代造就了趙耀東,趙耀東也光耀了那個時代。

以下原文來自2008.08.21 04:19 am【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趙鐵頭 還有個「九點半」外號

趙耀東有個「趙鐵頭」的響亮封號,除了「趙鐵頭」,其實他還有「趙爺」「九點半」的綽號。

擔任趙耀東機要秘書長達七年的經濟部貿調會執行秘書黃智輝說,「趙鐵頭」的封號主要是因為趙耀東的紀律嚴明。「趙爺」綽號是因為他作風大方;叫他「九點半」,是因為他堅持應酬時間絕不超過晚間9時半,不必續攤。

趙耀東不只行事剛正不阿,他的特支費也從來沒用過,逢年過節推卻不了的禮物,都交給總務司留給同仁年終摸彩。

趙耀東在1981年至1984年出任經濟部長,任內最轟動的作為,就是1982年2月無預警宣布禁止1,533項日本貨品進口,抗議日方無視台日貿易差距大增的事實。

黃智輝說,當時台日諮商縮短貿易差距,日本政府總是只派個科長來,禁止進口令一出,日方就改派退休的次長級官員來談。

這項做法當然會引發很多爭議,但趙耀東的行事風格就是「他決定的事,他負責」。黃智輝回憶,趙耀東任內開放第一家麥當勞來台,當時很多黨外人士反對,但趙認為可把外商的管理、資金、市場行銷理念引進台灣,有利台灣發展,時間證明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對黃智輝來說,「趙伯伯」不只是他的貴人,更是他永遠尊敬的長者。黃智輝說,趙耀東用人唯才,很栽培年輕人「不看背景、不看學歷」,他要的是可塑性高的人。「如果不是他,我不可能當上部長的秘書」。

作風強悍的趙耀東,在部屬眼中是個溫柔慈悲的長官。他定期和經濟部非主管級同仁聚餐,關心每位同仁的生活、婚姻大事,遭遇包括民意代表等外力施壓,他站在第一線扛起所有責任,不會回頭責怪部屬。

經濟部長尹啟銘回憶,他在經建會任職時曾隨經建會參訪中鋼,由趙董事長親自接待,當時趙耀東指著桌上一整疊的文件說,「這是中鋼最寶貴的資產」,那疊文件,就是中鋼的典章制度。

以下是趙耀東的傳記
【鐵頭風雲-趙耀東傳奇】
I S B N:9570814500
作 者:劉玉珍
精平裝: 平裝本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 84/09/01
中國圖書分類: 中國人傳記

 

張貼者: 觀設計/林揚+ping的設計美學 上午9:51  
標籤:

0 意見:

張貼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