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島
桃花島是中國大陸東部外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島嶼,行政區劃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桃花鎮。桃花島是省級風景旅遊區,2007年獲浙江「美麗鄉村」美稱。有塔灣金沙、安期峰、桃花峪、大佛岩、懸鵓鴣島、桃花港6大景區,擁有金沙日出、金龍吐珠、安期雲霧等12大景觀,有彈指峰、東海神珠、白雀寺、清音洞、安期煉丹洞、觀音望海、仙人橋、千層岩等100多個景點。2006年上島遊客達到60多萬人次。
目錄 |
[编辑] 金庸塑像爭議
廿一世紀初,桃花島當地觀光業因為中國電視製作人張紀中在當地拍攝的幾部由香港作家金庸武俠小說作品改編之連續劇而獲得較大發展;當地政府及張紀中乃有在當地為金庸塑像的提議。此一提議經傳播媒體披露後,引發外界「浪費公帑」、「巴結名流」等批評;而針對塑像一事,金庸則公開表示「恕難同意」。但是該塑像最終仍然被豎立在島上的「金庸文化園」中。
[编辑] 金庸筆下的桃花島
桃花島之名因為被金庸在《射𫛲英雄傳》、《神𫛲俠侶》等作品中,描寫為「東邪」黃藥師居住之地而為許多華文武俠小說讀者所熟知,但較少有人注意到是真有其地。
[编辑] 地理環境
金庸筆下的桃花島是一個大海中的小孤島。島上長滿桃花,樹木繁多。島上的房屋只建在島中心,圍繞著房屋的樹林排列成奇門遁甲、蘊含了五行八卦的陣法,對五行等學問沒有透徹了解的人無法在島中行走自如,如會迷路。島上房屋中放著很多字畫、書籍,為讀書人家的擺設。島上亦有山、海灘和墓穴等。
[编辑] 桃花島相關情節
桃花島上的故事主要出現在《射𫛲英雄傳》和《神𫛲俠侶》兩小說之中。另外,在第三版的《倚天屠龍記》中亦有提及在島上收藏經書之事。
- 根據金庸小說,桃花島的入門功夫是碧波掌法。
- 由於桃花島上設有奇門遁甲陣,外人難以闖入,在《倚天屠龍記》第三版中,黃蓉即把《九陰真經》等武功秘笈及兵書藏於島上。周芷若破解「倚天劍」、「屠龍刀」的秘密後,到島上取出兵書、秘笈。而明教使者亦曾到島上取回周芷若所遺留的斷刀、斷劍。
[编辑] 歷史事件
1752年11月,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春日丸」號商船在因突遇暴風船體嚴重受損,於海上漂泊4個月之久後漂至桃花島外海,船上13名日本船員為桃花島庵跟村居民所救,並獲定海縣和寧波府地方官員厚待在定海休養10月余。回國後的日本船員於家譜中記載此時,後代多次到桃花島謝恩。該事件也促使舟山市和氣仙沼市最終締結為友好城市。
[编辑] 外部連結
个人工具
桃花源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闖入烏托邦般的地方的經歷。
目錄 |
[编辑] 《桃花源記》
[编辑] 寫作背景
本文由晉朝文人陶淵明作於永初二年(421),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编辑]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编辑]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以打魚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忘了已經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長。其中沒有其它樹,青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漁夫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夫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裡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東西。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裡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閒快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夫,感到非常驚訝,問漁夫從哪裡來。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夫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夫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把漁夫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夫逗留了幾天以後,告辭離開了。這裡的人對漁夫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夫離開桃花源以後,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编辑] 源頭
《老子·不徙章》中提到的小國寡民,可能是桃花源記的原型之一。
桃花源究在何地抑或存在與否,古今異說紛紜。《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
近人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中博引《水經注》、《元和郡縣志》等地理著作,認為桃花源記有記實成份,「桃花源之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四年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並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成語所作成。」「古今論桃花源者,以蘇氏之言最有通識。洪興祖釋韓昌黎《桃源圖》詩,謂淵明敍桃源初無神仙之說,尚在東坡之後。獨惜子瞻於陶公此文中寓意與紀實二者牽混不清,猶為未達一間。」總結〈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以討論塢堡開端,推論考出「真實之桃源在弘農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而且桃花源中的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
大部分學者相信,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编辑] 衍生作品
- 畫
- 詩
- 唐李白〈古風〉
「 | 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 」 |
- 唐王維〈桃源行〉
「 |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常時只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 」 |
- 唐張旭〈桃花谿〉
「 |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 」 |
- 唐韓愈
「 | 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流水盤迴山百轉,生綃數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題封遠寄南宮下。南宮先生忻得之,波濤入筆驅文辭。文工畫妙各臻極,異境怳惚移於斯。架岩鑿谷開宮室,接屋連牆千萬日。嬴顛劉蹶了不聞,地坼天分非所恤。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初來猶自念鄉邑,歲久此地還成家。漁舟之子來何所,物色相猜更問語。大蛇中斷喪前王,群馬南渡開新主。聽終辭絕共淒然,自說經今六百年。當時萬事皆眼見,不知幾許猶流傳。爭持酒食來相饋,禮數不同樽俎異。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無夢寐。夜半金雞啁哳鳴,火輪飛出客心驚。人間有累不可住,依然離別難為情。船開棹進一迴顧,萬里蒼蒼煙水暮。世俗寧知偽與真,至今傳者武陵人。 | 」 |
- 唐劉禹錫《桃源行》
「 |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語委曲問世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筵羞石髓勸客餐,鐙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光蔥籠開五雲。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迷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 | 」 |
- 清梅堯臣《桃花源詩》
「 | 鹿爲馬,龍爲虵,鳯皇避羅麟避罥。天下逃難不知數,入海居嵓皆是家。武陵源中深隱人,共將雞犬栽桃花。花開記春不記歳,金椎自刼愽浪沙。亦殊商顏采芝草,唯與少長親胡麻。豈意異時漁者入,各各因問人閒賖。秦已非秦孰爲漢,奚論魏晉如割瓜。英雄滅盡有石闕,智惠屏去無年華。俗骨思歸一相送,愼勿與世言雲霞。出洞沿溪夢寐覺,物景都失同廻槎。心寄草樹欲復徃,山幽水亂尋無涯。 | 」 |
「 | 望夷宮中鹿爲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爲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郞漾舟迷逺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爲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霑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 」 |
[编辑] 參考文獻
- ^ 易明. 頤和園長廊彩畫故事全集. 北京: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9-01: 126. ISBN 978-7-5032-3522-1.
[编辑] 外部連結
个人工具
其他语言
武陵區
武陵區為湖南常德市轄區,位於湖南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處洞庭湖西部。面積29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數為386,854人(2002年),GDP總量為160,927萬元(2002年)[1]。治所濱湖中路府坪巷。
[编辑] 歷史
武陵區成立於1988年。國務院1988年1月23日國函[1988]18號撤銷撤銷常德地區、常德縣、縣級常德市,成立地級常德市、鼎城區和武陵區,武陵區由原縣級常德市和從原常德縣划出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至武陵區。鼎城區繼承原縣級常德市行政體制。
[编辑] 區劃
2010年轄7個街道、2個鎮、6個鄉;另外包括武陵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柳葉湖旅遊渡假區。
- 街道: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三岔路街道、柳葉湖街道和德山街道
- 鎮:河洑鎮、德山鎮
- 鄉:蘆荻山鄉、東郊鄉、東江鄉、護城鄉、丹洲鄉、南坪崗鄉
|
|
个人工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