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白萩 白萩

hsuhung.idv.tw

 

桓夫還說,林亨泰的詩作本身,就對詩壇流行的詩作了嚴厲的批判。

yeats1103.pixnet.net

 

 

戴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殊人物,號稱“蔣介石的配劍”、“中國的 ...

tw.people.com.cn

圖說:吳劍虹。江武昌◎授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taiwanpedia.culture.tw

 

吴剑虹——王龙 长度:1小时51分41秒大小:26.09 MB 标签:京剧 台北 实况

liyuan.xikao.com

新人(69914)的首頁 » 所有相簿 » 沈劍虹

map.answerbox.net

 

白萩

線上收聽  國語   閩語   客語


 

白萩本名何錦榮,台灣台中人,1937年,也就是抗日戰爭開始的那一年出生。在戰亂中出生、成長的白萩,童年生活是相當黯淡的,這當然和他的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都有關。從家庭方面來說,由於父親經商失敗,全家生活陷於困境,維生十分艱難;從大環境來說,白萩的童年正好是日本戰敗撤離台灣的時期,這讓幼年的他在語言上遭遇了一些障礙,同時,他十歲那年碰上了影響深遠的二二八事件,當時的慌亂情況,讓白萩的赤子之心充滿了種種對成人世界的疑惑。家庭經濟的極度不穩定和社會大環境的急遽變化,讓白萩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也形成了他日後不多說話卻勤於思考的性格,這種內斂的個性正好驅使他走上了文學之路,同時也在他的內心深處,積澱了一股反抗不平的情愫,這些都在後來現代詩創作的歷程中,成為白萩詩作品的養分。

早慧的白萩早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接觸了世界文學名著和舊詩詞,也就在那一年,他同時考上了台中一中和台中商職,台中一中是台灣非常有名的普通中學,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可以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學,可是,由於家境貧寒,白萩接受父親的建議,進入畢業後就能夠迅速就業的台中商職就讀。1951年,白萩的母親去世,那一年他才14歲。原本就沈默的白萩在受到這個打擊之後,更急切的用文學來安慰孤單的靈魂。喪母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他開始嘗試創作新詩和散文,並在《民聲日報》副刊和《公論報》上的藍星週刊發表。1955年,18歲的白萩以「羅盤」這首詩獲得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從此被冠上「天才詩人」的名號,成為台灣現代詩壇的重要作家,同一年他從台中商職高級部畢業,進入台灣省教育廳任職。以後幾年,他換過幾個工作單位,開設過傢俱裝璜公司和美術設計公司,居住地點也從台北到台南,最後回到故鄉台中定居,從事廣告和室內設計,並擔任多次同業公會理事和理事長。白萩在事業上表現出色,在文學上也同樣受人注目。1959年,他出版第一本詩集「蛾之死」時才22歲,此後一直台灣現代詩壇的重量級作家,作品被譯為英、日、法、德等多國文字發表。

白萩詩風多變,早年他是藍星詩社的主幹、現代派的同仁,也是《創世紀》詩刊的編輯委員。到了1964年,他退出《創世紀》的編委陣容,和林亨泰等11位詩人共同發起《笠詩社》,並曾經擔任過《笠詩刊》的主編。在台灣詩壇群雄並起的20世紀50和60年代,他是唯一跨越了各流派,和藍星、現代派、創世紀和笠詩社四大詩社都有深厚淵源的詩人。他的詩作也反映出他人格上的包容特性,獨樹一幟,自成天地。英年早逝的詩人林耀德就曾經說過:在台灣現代詩壇上,白萩是一位集大成者,也是一位開拓者,這樣的評論是相當公允的。他的詩風多變,既具有現代主義的理性,也具有寫實主義的批判性,能夠敏銳表現人類心靈深處的痛楚感覺,也能夠針對人間社會的弱勢族群表現出人道精神,是一位致力於探討生命,富於悲劇精神的傑出詩人。他重要的詩集有《天空象徵》、《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等。

文學花園

說明:

台灣著名的詩評家葉笛曾經說過:在嚴肅的詩人們之中,白萩是一孤立的岩石。這句話說出了白萩一生追求現代詩藝術性的開創性性格和堅毅卓絕的精神。他早年致力於新詩繪畫性、音樂性和思想性的實驗,有相當驚人的成績。等到他告別現代主義後,就開始採用素樸、乾淨詩的語言,面對現實與人生,真切的提出了批判。由於白萩在詩語言上通過重新鑄造和組合,使思想鮮活的呈現於文字的結構裡,因此,他不靠堆疊虛華的文句,就能夠自然營造出深刻的韻味,緻密的想像力更令人佩服。

原文:

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
在無邊際的天空
地平線長久在遠處退縮地引逗著我們
活著。不斷地追逐
感覺它已接近而擡眼還是那麽遠離
天空還是我們祖先飛過的天空
廣大虛無如一句不變的叮嚀
我們還是如祖先的翅膀。鼓在風上
繼續著一個意志陷入一個不完的魘夢
在藍色的大地與
奧藍而沒有底部的天空之間
前途只有一條地平線
逗引著我們
我們將緩緩地追逐中死去,死去如
夕陽不知覺的冷去。仍然要飛行
繼續懸在無際涯的中間孤獨如風中的一葉
而冷冷的雲翳
冷冷地注視著我們

夕暮

所有的光輝逐漸收斂。夕暮
在那高擁的嵐雲後,垂落眼簾
你觀望,在無形的急逝中
投入這一片蒼茫的莫名的時刻

往昔的一切,現在與未來
讓它靜止,就如停息在你面頰上的一片夕陽
你感到所追求的是那麽廣大無際
而現在讓你輕易地將它觸及

於是你不再尋求這天地間對你有何關係
活過,愛過,一切生長都把眼簾垂落
讓光輝散入無語的河中流入蒼冥......

天空

阿火讀著天空
一株稻草般的
在他的土地

「放田水啊」
天空寫著

戰鬥機

一株稻草的阿火
在風裡搖頭:
「天空不是老爹
天空已不是老爹」

 

 
 

上一頁


中央廣播電台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台灣台北市104北安路55
No.55

白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生者傳記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請協助添加可靠來源。針對在世人物的無來源或少來源之爭議內容可被直接移除

查找來源:白萩新聞圖書學術

白萩1937年—),本名何錦榮,台中市人,畢業於省立臺中商職台灣詩人

白萩早期曾受日文教育,初中時受張自英的詩集《黎明集》和《骨髓裡的愛情》啟笛,1952年即投入新詩創作,於臺中《民聲日報‧副刊》投稿。1954年轉向《公論報》上的藍星週刊大量投稿其創作。1955年更以《羅盤》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與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詩人」稱號。三年後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蛾之死》。

白萩1956年曾加入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接任《創世紀》編委。1964年白荻與林亨泰等人共同創組笠詩社,發行《笠》雙月刊,與韓日詩人合作,編輯出版《亞洲現代詩集》。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榮獲臺灣詩獎,臺中市大墩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白荻詩選》、《香頌》、《詩廣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觀測意象》及詩論集《現代詩散論》等多種。

白萩自述其創作歷程可簡單劃分四個階段:《蛾之死》是第一階段;《風的薔薇》是第二階段;《天空象徵》、《香頌》、《詩廣場》是第三階段;《觀測意象》是第四階段。白荻在語言上通過重新鑄造和組合,使讀者思想活脫脫地呈現於文字的結構裡,且不堆疊虛華的文句。因此造就深刻的韻味,想像力緻密,致力探討生命,富悲劇精神。

葉石濤評論:「白萩的詩富獨創性,語言鮮活,他是一位敏銳的詩人。」

 

    • 重要作品列表

1958年 《蛾之死》,臺北:藍星詩社。

1965年 《風的薔薇》,臺中:笠詩社。

1969年 《天空象徵》,臺北:田園。

1971年 《白萩詩選》,臺北:三民。

1972年 《香頌》,臺北:笠詩社。

1973年 《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

1974年 FEUER AUF TAIWAN GEDICHTE,GERMAN:HARIEKIN PRESS.

1984年 《詩廣場》,臺中:熱點文化。

1989年 《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臺中:光復。

1990年 《自愛》,臺北:笠詩社。

1991年 《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作家  這是一個關於作家詩人、文學家等人物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
白萩之詩

白萩小紀

白萩,本名何錦榮,台灣台中人。畢業于台中商專,以室內設計為業。他最早 是現代詩社的一員,后又成為「藍星」的幕僚。還當過《創世紀》的編委。1964年 當「笠」詩社成立時,他又回歸鄉土,成了它的發起人之一。這種特殊的詩歌活動 經歷,造成了他詩風的複雜多變。但這決不意味著他是那種見異思遷、沒有什麼見 地和主張的流浪者。他是一個不願停下腳步、追求不息的開拓者,正好象他筆下的 「雁」一樣,「不斷地追逐」,把過程當目標,在每一段旅程中都留下堅定的腳印印,創造出出色的成果。他的詩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對生活中苦難、卑下、無力反抗惡劣環境和命運的小人物有著深深的同情,並為之吶喊和請命,在詩的表達藝 術,特別是語言藝術上,他主張吸取現代派的長處,將語言「扭曲、錘打、拉長、壓擠、碾碎」,通過重新鑄造和組合,使「每一個形象都能負載我們的思想」,而不是為了玩弄文字游戲。他對詩歌藝術的勇敢追求和不倦探索,使他的創作成就和任何一位現代派詩人相比都不遜色,因而被公認為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征》、《香頌》、《詩廣場》,詩論集《現代詩散論》。

白萩的意象使用手法
白萩的「天空象徵」這一詩集,對白萩來論,雖不是完全的變身,但,從詩的內容及其所追求的形式看來,卻是一次新的脫皮現象,一次向藝術之高峰的新歷程,新的自我覺醒。正如白萩在「自語」中說的「我還要去流浪,在詩中流浪我的一生。我決不在一個定點安置自己,我的歷程就是目的。在地平線外空無一物,我還是要向它走去。」-這是一個嚴肅的詩人向詩神的挑戰。

白萩所使用的意象不複雜,可是,擅於利用潛藏於一事物,一事象中的矛盾的對照襯托出所欲表達的全新的知覺的經驗世界;因此,看來一首詩就像一個單純的意象。

  白萩的語言風格
白萩把自己知覺的經驗世界用扭曲、錘打、拉長、壓擠、碾碎的語言組成一可觸摸的存在,去逼視自己、逼視讀者,然後,經由這個獨立的詩之存在再去深化,再去體驗自己以及世界的存在。在這裡,我們就很清楚地明白語言並不是單純的傳達符號而是認識的方法。海德格所說的「語言是存在的住所」其理在此。

(葉笛)
  〈流浪者〉
望著遠方的雲的一株絲杉
   望著雲的一株絲杉
       一株絲杉
         絲杉
      在
      地
      平
      線
      上
   一株絲杉
      在
      地
      平
      線
      上
他的影子,細小。他的影子,細小,
他已忘卻了他的名字。忘卻了他的名字。祇
站著                   祇站著。孤獨

    地站著。站著。站著
           站著
       向東方。

孤單的一株絲衫。


這首詩沒有流浪者的獨白和嘆息,但,從詩中你能深深的體會到流浪的淒苦,孤獨無依,落寞的生命,像「他的影子,細小。他已忘卻了他的名字。」一般地為人所遺忘,但,詩人卻把這種遺忘移植在你心中,如同那一株絲杉站在地平線上。「流浪者」一詩在遣句、排列、秩序、意象,準此以觀「蛾之死」一首詩,在詩想及形式的建構上,堪稱詩人匠心獨運之作,但我屢次讀「蛾」詩時,總不能不為之惋惜。詩人企圖藉詩行及字句的排列、組合以求「時間」和「空間」在視覺上呈現一種繪畫的表現效果,可是,事實上,呈顯於讀者心中的意象卻是不統一的,不完整的,究其原因,我以為最根本的差異就在繪畫是藉線條、色彩、筆觸、量感在空間表現的純屬視覺的藝術,而詩卻不然,詩的工具是語言文字,它雖透過視覺為人們所認識,但,人們必須從語言文字所表現的思想,意象給予人的感情及字裡行間磅礡著的 Nuance 去體驗,品嚐之後,才能接納其感動的,換言之,詩給予人的感動不像繪畫在視覺上那樣直接,企圖將「時間」與「空間」兩次元融化為一,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工具,實在是無法完成的實驗。

因為其後果必然是詩思不能成為一定完整的意象。予人以一種衝擊的力量,這也是時下一些對於詩的對象(Object)沒有成熟的觀察、透視、深入的體驗而徒以技巧及繁複的意象去寫出來的詩,何以不能感動人的一有力的反證。不過,白萩以其叛逆、異端者的精神,敢於嘗試這種詩。因為這種前衛精神永遠是給藝術注入新生命的原動力之一。
白萩的詩特徵之一:獨特的觀照和結晶的意象外爍為新奇的形象。

我們不難揣想白萩寫詩的心理歷程是複雜的心象經過相當耐心的醞釀時間的。就像無數顆不同的葡萄粒經過壓榨、沉澱、過濾,而後在長久時間的發酵後變成陳年的透明不含雜質的葡萄酒一般。

「流浪者」視為單純的一流浪者或異鄉人的孤獨的寫照,將之侷限於狹窄的天地裡,或者,你飛揚奔放的想像力,將之擴大,視為抒寫「人的存在」在地球上的命運--孤獨,隔絕,虛無等……更曠闊的時空中,亦無不可,有這種投射力的詩是會在時間的淘汰裡留下來的。同時,欣賞詩有深邃的喜悅,也在這裡。而「詩」之為文學的精髓亦在這裡。

白萩的詩特徵之二:是在強烈的自我個性的表現中潛流著纖細的(delicate)抒情韻味。
早期白萩之所以強調技巧是因為刻意追求新的表現的完美的緣故。
白萩說:「已存在的美與他創造美時的理念是一種抵觸,他勢必欲打破此種傷殘創造精神的已存而近於典型的完美所規範下的束縛,的美,對於尚未誕生的美是一種絕大的壓力與考驗,凡有真正創作經驗與野心的人,必能與我同感,已存在如果,不能超越與打破此種束縛,則新的美將無以出現。」「蛾之死」後記曾說:「沒有體驗即沒有情緒,沒有情緒即沒有摯性。而情緒應表露在詩裡面,應存於韻律之間:所遣詞的詞味-一種屬於視覺上的感受:秩序的刻意的安排上,而不直接出現在詩裡面。-應該下更大的空間,來容納體驗的安排的,不應將可貴的空間浪費在情緒的告白。」

白萩的詩的特徵之三:就是敏銳犀利的現代意識與有彈力的感性。
他是吸納傳統而又反抗傳統的束縛的,一面接受,一面排斥的詩人。他之所以如此,乃是基於作為一嚴肅的現代詩人的自覺意識使然。
用語平淡,然而情感不平淡,這是白萩最特別的地方。白萩的詩就是如此,「自我存在的孤絕」,(是生存,不是生命,他強調)這可能是十九世紀以來哲學與藝術思想的主調。白萩的詩還蘊藏了其他的高度音樂技巧,如音題變奏、迴旋曲,乃至賦格形式……等。有主題有間奏,嘗試不斷的迴旋、變奏拆解。

白萩作品之吸引人,原因更在於他的文字如同繪畫,是「意象先於意念」。既是文字,一定涉及意念;而白萩從不把意念先推出來,總是一個接一個的意象,運用相同的原理來處理文字,把這個意象加在那個意象,串綴之後完滿地表達他的概念。

小結

白萩自己對於選詩的要求和重視有五點:
(一) 、文學態度的真摯。
(二) 、準確而清晰的言語。
(三) 、全體的有機性秩序高於個別的歧異。
(四) 、方法論的重視。
(五) 、能擴大人類已有的詩經驗。

 

葉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葉笛1931年9月21日2006年5月9日),原名葉寄民,台灣詩人、作家、評論家、翻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台灣台南人。

台南師範學校(現國立台南大學)畢業,後來到日本留學,在東京大學等校學習。

譯有芥川龍之介、楊逵龍瑛宗等作家作品多篇,著有詩集、散文集、評論集多部,著作和譯作已由台灣國家台灣文學館輯成18卷《葉笛全集》在2007年出版。

 

叶笛,是摘一片较厚的鲜时,放于唇中,两手扶叶,以气吹之,多在野外唱山歌调时 ...

56china.com

 

樹葉吹奏(葉笛)藝術由洪政老師樹葉吹奏背景配樂一

radiopaniekzaaierwebradio.com

 

 

沈劍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沈劍虹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
性別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  大清上海市
出生 1908年7月2日(1908-07-02)
 大清上海市虹口區沈家灣
逝世 2007年7月12日 (99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學歷
  • 美國密蘇里大學碩士
    (1935年)
  • 北平燕京大學文學士
    (1932年)
經歷
  • 總統府秘書
    (1956年-1966年10月31日)
  • 外交部情報司司長
    (1959年-1961年7月4日)
  • 行政院新聞局(第五任)局長
    (1961年7月4日-1966年10月31日)
  • 駐澳洲大使館大使
    (1966年9月8日-1968年10月16日)
  • 外交部常務次長
    (1968年10月16日-1971年4月12日)
  • 駐美國大使館大使
    (1971年4月9日-1979年12月)
  •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79年-1996年5月19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沈劍虹(1908年7月2日-2007年7月12日[1]),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

目錄

 [隐藏

[编辑] 履歷

1908年出生在上海市蘇州河北虹口區沈家灣,父親與友人合股開設磚瓦廠,收入不豐,籌措子女學費時有困難。讀完光華附中後曾以翻譯餬口,後靠在高中畢業,進入郵局工作的大哥資助,先就讀滬江大學,再轉學到北平燕京大學。曾在上海英文報大陸報服務,總主管是董顯光。工作兩年後,就讀密蘇里大學新聞研究院。1936年1月回國,經董顯光介紹,進入由蕭同茲主持之中央通訊社,擔任英文部編譯。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前,奉調至上海分社工作,後至武漢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擔任英文編撰科科長。1938年10月下旬,隨處西撤於11月中旬至重慶。1939年與魏惟儀(魏景蒙之妹)結婚。1943年外放赴美主持國際宣傳處駐金山辦事處。1947年,國際宣傳處改組為行政院新聞局,出長主管國際宣傳的第二處處長職。1948年12月,奉派前往香港行政院新聞局設立辦事處。因中華民國政府遷廣州、成都、臺灣,新聞局解散,離開公職。先後在香港中國郵報英文虎報、麗的呼聲有線廣播電台工作,先後七年。直到1956年經陶希聖介紹,出任總統府秘書,為蔣介石翻譯《蘇俄在中國》一書為英文。在工作上接待過多位訪華的重要賓客,包括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美國總統艾森豪等人。1961年出任新聞局長,1966年出任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大使1968年回國任外交部次長,1971年出任駐美大使。 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回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编辑] 任職駐美大使

1971年夏天,沈劍虹赴美就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並與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基辛格見面,當時基辛格曾當面表示美國絕對會堅定地支持中華民國。然而,基辛格在同年訪問巴基斯坦時,以腹痛為名取消原定的公開活動,暗中前往北京與周恩來會面,秘密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時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的沈劍虹完全不知情。在同年10月的聯合國大會中,通過了「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2]決議前時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的周書楷已宣佈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然而在紐約發生的這些重大事件,在華盛頓的沈劍虹全然不知情:他是通過電視才得知這些事件,顯見當時中華民國與美國外交通路所發生的嚴重問題。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在上海簽訂上海公報,沈劍虹完全無能為力。隨後中國大陸政府與美國雙方之間進行了更多的交流,包括繼任的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訪問中國大陸、大陸領導人鄧小平訪問美國,對此,沈劍虹都只能默默承受。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建交;沈劍虹黯然地離開華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降下中華民國國旗,返回台北。他成為中華民國最後一位駐美大使,而後駐美大使的職務由駐美代表取代。

著有《使美八年紀要》、《半生憂患》二書,前者為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之回憶錄,後者則為文集,回憶個人外交及新聞工作點滴。

[编辑] 參看

[编辑] 參考資料

  1.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0/8/6/100408678.html?coluid=23&kindid=296&docid=100408678
  2. ^ http://www.un.org/chinese/ga/ares2758.html
前任:
沈錡
行政院新聞局
1961年1966年
繼任:
魏景蒙
前任:
周書楷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71年1979年
繼任:
改為中華民國駐美代表夏功權
显示▼隐藏▲
 ·  ·
中國駐美國大使
大清國出使美國欽差大臣
1875-1912 中華民國駐美國公使
1912-1935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35-1979 中華民國駐美國代表
197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聯絡處主任
1973-1979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
1979至今
 
陳蘭彬 (1875-1881) → 鄭藻如 (1881-1885) → 張蔭桓 (1885-1889) → 崔國因 (1889-1893) → 楊儒 (1893-1896) → 伍廷芳 (1896-1902) → 梁誠 (1902-1907) → 伍廷芳 (1907-1909) → 張蔭棠 (1909-1911) → 施肇基 (1911-1912)
 
張蔭棠 (1912-1913) → 夏偕復 (1913-1915) → 顧維鈞 (1915-1920) → 施肇基 (1920-1929) → 伍朝樞 (1929-1931) → 顏惠慶 (1931-1933) → 施肇基 (1933-1935)
 
施肇基 (1935-1936) → 王正廷 (1936-1938) → 胡適 (1938-1942) → 魏道明 (1942-1946) → 顧維鈞 (1946-1956) → 董顯光 (1956-1958) → 葉公超 (1958-1961) → 蔣廷黻 (1961-1965) → 周書楷 (1965-1971) → 沈劍虹 (1971-1979)
 
夏功權 (1979-1981) → 蔡維屏 (1981-1982) → 錢復 (1982-1988) → 丁懋時 (1988-1994) → 魯肇忠 (1994-1996) → 胡志強 (1996-1997) → 陳錫蕃 (1997-2000) → 程建人 (2000-2004) → 李大維 (2004-2007) → 吳釗燮 (2007-2008)- 袁健生 (2008-)
 
黃鎮 (1973-1977) → 柴澤民 (1978-1979)
 
柴澤民 (1979-1982) → 章文晉 (1983-1985) → 韓敘 (1985-1989) → 朱啟禎 (1989-1993) → 李道豫 (1993-1998) → 李肇星 (1998-2001) → 楊潔篪 (2001-2005) → 周文重 (2005-2010) → 張業遂 (2010- )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南海(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