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1944年改名郭衣洞,另有筆名鄧克保。1937年(民國26 ...
taiwanpedia.culture.tw
郭雨新逝世二十週年回顧//中央社
epochtimes.com
郭雨新
郭雨新(1908年8月20日-1985年8月2日),字沖雲,臺灣宜蘭人,臺灣政治人物。日治時期於臺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畢業,戰後為臺灣省議會「五龍一鳳」之一,也是黨外運動元老之一。被稱為「黨外祖師爺」。後因國民黨政府的迫害,赴美不返,病逝於美國。
其子郭時南,曾任宜蘭市市長、駐斐濟代表、駐新加坡代表等職。現任高雄市市長陳菊曾於1969年擔任郭雨新私人秘書。[1]
目錄[隐藏] |
[编辑] 生平
[编辑] 戰前
郭雨新於1908年生於台北州宜蘭市,之後就讀宜蘭公學校。1926年(大正15年)宜蘭成立台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郭雨新以第一名考進。1931年(昭和6年)畢業,靠巨富林松壽學費贊助進入臺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農林專門部1943年獨立,改稱臺中高等農校,後改為中興大學),1934年(昭和9年)3月畢業。畢業後進入林松壽的公司林本源興殖株式會社,同年6月與石宛然結婚。1938年(昭和13年)長女出生。
[编辑] 戰後省議員時期
1948年,郭雨新加入中國青年黨。1949年獲遴選擔任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1951年至1971年間擔任中華民國臺灣省臨時省議員、四屆省議員[2](廿二年),與李萬居、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許世賢(另有一說含湯慶松[2])省議員有省議會「五龍一鳳」之美名。
郭雨新畢生投入民主運動,也是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其政治主張較嚮往美國的兩黨民主政治,而反對蔣中正一黨獨大的獨裁政權。在議會中有「小鋼砲」之稱。1960年,郭與雷震等人籌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對抗永遠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雷震入獄後,郭在生活上即備受國民黨政府情治單位騷擾。
1972年,郭雨新欲競選連任省議員,但遭到國民黨當局破壞而放棄。1973年,郭雨新參加增額監察委員選舉,73名省議員在國民黨當局騷擾恐嚇下竟無人投給郭,導致郭拿到了「零票」落選。
[编辑] 1975年立委選舉
1975年,郭雨新以曹操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為口號,以67歲之姿參與立法委員增額選舉,提出包括「國會全面改選」、「廢除戒嚴令」、「解除報禁」、「總統及台北市長直接民選」、「釋放政治犯」、「確保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真正自由」等政見,然而該次選舉他的選區宜蘭竟然出現8萬張的「廢票」而落選。後來挖馬路時,挖出一大袋投給郭雨新的選票。諸如此類有公家選票作弊之嫌的情事,引起宜蘭市兩萬人上街抗議,差點激起暴動,郭雨新先生競選立委失敗後,姚嘉文和林義雄認為當時也參選的林榮三有明顯的賄選情形,應該對林榮三進行法律訴訟,這是台灣選舉運動史上,第一次對選舉的不公平提出法律訴訟。他們兩人並將這次選舉及訴訟經過寫成《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一書。
1976年,林義雄律師與姚嘉文律師為其提起選舉無效之訴的官司。
1977年,由於偏向黨外的政治主張與當時的社會氛圍,加上遭到國民黨政府情治機關特務二十四小時的跟監,郭於是於4月離開台灣,轉赴美國。
1978年1月21日郭雨新在華盛頓特區宣佈競選台灣總統;他宣稱:「我們堅信,倘若台灣人民能對政治主張公開表態,他們多數會選擇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3]。
1979年,郭雨新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
1985年8月2日,郭病逝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亞歷山大醫院,同年8月24日,葬於臺灣臺北陽明山。
[编辑] 相關連結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參考文獻
- ^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編,《台灣歷史辭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年5月,817頁,ISBN 9570174293
- ^ 見2月28日的美國《華盛頓郵報》
- 從郭雨新說到馬英九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其他语言
柏楊
台灣作家 |
|
---|---|
性別 | 男 |
別名 | 郭定生(原名)、郭立邦(學名)、柏楊(筆名)、鄧克保(筆名)、郭衣洞(筆名) |
政黨 | — |
出生 | 1920年3月7日(1920-03-07) 中華民國河南開封 |
逝世 | 2008年4月29日 (88歲) 中華民國台北縣新店市 |
配偶 | 艾紹荷(1939-1943) 崔秀英(1943—1946) 齊永培(1953—1959) 倪明華(1959—1969) 張香華(1978至柏楊逝世) |
學歷 | |
|
|
經歷 | |
|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1]),漢族,本姓郭,原名定生。後其父因方便替他轉校,而易學名為立邦,後又因升大學問題而自行改名為郭衣洞(詳參《柏楊回憶錄》)。出生於河南省開封,籍貫為河南省輝縣。筆名來自中橫公路隧道附近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諧音「古柏楊」。另一個筆名則是鄧克保,台灣作家,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被稱為台灣的魯迅。
柏楊雖然有相當多的歷史著作,但是有些(在史學上)較為保守的人士認為柏楊並非歷史學家(因為他的歷史著作尚未達到傳統人文科學考據的學術研究標準),而是個作家、思想家及歷史評論家。
經歷過政治牢獄近10年的柏楊相當關注自由、人權與尊嚴等議題,曾創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且擔任會長。
目錄[隐藏] |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
柏楊,漢族。中學時曾參與中國國民黨下的青年團體,1938年加入國民黨。
1939年與艾紹荷結婚,1940年女兒冬冬(郭素萍)出生。1943年在重慶與崔秀英發生感情並結婚,1946年在解放軍進攻河南省息縣期間,跟崔分散。和崔秀英育有一女毛毛(崔渝生)。
1946年東北大學政治系畢業,1947年被校方查出使用假學歷證件,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之後一方面擔任私立遼寧文法學院政治系副教授,一方面與友人在瀋陽創立 《大東日報》。1948年瀋陽為解放軍攻下後,柏楊前往北平,1949年再轉往上海,之後又隨老師吳文義前往台灣。
[编辑] 小說和雜文
柏楊初抵台灣不久,就在1950年因為「收聽匪區廣播」而被判刑六月。出獄後,歷任教師等職。1953年,與齊永培結婚,育有二子(郭本城、郭本垣)。1954年在救國團任職;而柏楊於救國團任職後才開始寫作小說,而且小說都有相當的現實性與批判性。1959年與齊永培仳離,與倪明華結婚,育有一女佳佳(郭本明)。
1960年5月起,以筆名「柏楊」在《自立晚報》擔任《倚夢閒話》專欄作家,寫作的雜文對於現況有很嚴厲的批判。
1961年開始,在《自立晚報》以「鄧克保」為筆名所發表的《異域》,以報導文學手法,描述一支中華民國的忠貞軍隊,奉令撤退到滇緬泰邊區,與命運搏鬥、冀求反攻大陸的事跡。儘管故事中以虛構人物為主體,但主人翁們悲壯滄桑的血淚史觸動人心,且於泰國北境確實有中華民國軍人和子弟們苦澀求活,因此讀者們便以泰北孤軍稱此部隊。《異域》後來不但被拍成電影,還創下在台灣銷售達百萬冊的驚人數字,是一部成功的戰爭小說。
[编辑] 十年牢獄
-
主條目:大力水手事件
1967年,柏楊代班主編《中華日報》家庭版時,該版以每週五天的篇幅刊載美國連環漫畫《大力水手》。1968年1月,柏楊因《大力水手》翻譯文中提及大力水手卜派父子流落至一個豐饒的小島而樂不思蜀,兩人要各自競選總統,撰寫競選文宣,柏楊將「Fellows」(夥伴們)翻譯為「全國軍民同胞們…」,遭國民政府情治單位曲解為對蔣中正父子的暗諷,以「共產黨間諜」及「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的罪名逮捕,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1969年起囚於台北縣景美鎮軍法監獄。不過根據台灣作家、時事評論家李敖的說法,《大力水手》是由一位女性僑生翻譯,柏楊只是照抄才出事情。[2]
1969年倪明華提出離婚要求,結束十年的婚姻,柏楊在獄中絕食二十一天。
1972年跟台北其他政治犯一同解送到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1975年,因蔣中正逝世,而減刑三分之一為八年有期徒刑。1976年刑滿後仍被留置於綠島,後來因為國際特赦組織等人權團體的要求才被釋放,共被囚禁九年又二十六天。
柏楊在獄中完成了《中國人史綱》、《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原本還有第四部《中國歷代官制》,因為參考書於1975年被官員搜去「保管」,所以只寫了一半。
[编辑] 通鑑、中國人、人權
1978年與後來任教於北一女的詩人張香華女士結婚。出獄後柏楊專事寫作,其中1983年開始,他開始著手譯寫《柏楊版資治通鑑》,以「整體規劃,分期出版」的方式發行,至1993年72冊全部完成。
1985年《醜陋的中國人》出版,針對華人集體文化和性格上的缺點作出批判和探討,引發全球華人社會熱烈爭論,1986年秋中國大陸掀起柏楊熱潮,不久,中國學運爆發,中共遷怒,柏楊於1987年霎時成為罪犯,其所有著作在中國大陸遭到全面查禁,直到2004年方重新正式授權出版。
柏楊也積極推動有關人權事務,1994年擔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創會會長。
[编辑] 退休
自從1994年進行心臟手術,接著一連串大病之後,柏楊的健康每況愈下。2000年5月20日接受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聘任為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一職。2006年9月,因為年齡和健康的理由,宣佈封筆,不再在公眾場合露面和接受訪問。同月出版的《柏楊曰》大陸新版序成為其封筆之作。
2006年,柏楊同意將56箱、共計11,745件文獻、文物捐贈予中國現代文學館,並於2007年2月6日舉行「柏楊捐贈文獻文物入藏新聞發布會」正式移交。另外,柏楊亦為國立臺南大學首位榮譽博士,南大柏楊文物館亦於2007年6月27日開幕,係3月31日捐贈予校方。包括1949年抵台後的重要証書、結婚証書、資治通鑑手稿、校對稿、雜文手稿等,與北京的藏量等量。
柏楊於2008年2月24日因肺炎併呼吸衰竭住進醫院,2008年4月29日凌晨1點12分在台灣新店耕莘醫院病逝,享壽88歲。[3]
2008年5月17日,依其遺願海葬,家屬將柏楊骨灰撒入綠島海域,另留部分骨灰擇日帶回中國大陸安葬,[4] 經過遺孀張香華的努力,柏楊部分骨灰於2010年9月12日被安葬在故鄉河南新鄭的福壽園陵園。[5]
[编辑] 信仰
基督徒,1942年柏楊在偃師時進入到一座防空洞躲避空襲[6],遇到一位拿著聖經的中年婦女,祈求主耶穌保護在防空洞裡兩個人的平安。在確認這個中年婦女的是幫柏楊和自己禱告後,當時柏楊的反應是奚落她的信仰。
十幾年後他已從大陸到台灣,某個星期天,他在新竹見到一群基督徒,每個拿著聖經的中年婦女,都好像當年在防空洞中的那位對柏楊傳福音的婦女,他身不由己的隨著她們走進教堂。從此開始聚會成為基督徒。
柏楊後來曾參加安息日會,甚至在國際青年歸主協會函授學校擔任過函授教師,與台北仁愛路浸信會的齊永培女士有過一段婚姻。
「基督教給我的裨益太多」柏楊如此說。2008年5月14日15時,柏楊的安息追思會在台北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行。[7]
[编辑] 評價
- 柏楊妻子張香華說丈夫的小說很糟糕,並認為其雜文比小說好,但《中國人史綱》和《柏楊版通鑒記事》則寫得很好,因為很有開創性,用的文體和雜文完全不同。
- 柏楊好友,物理學家孫觀漢說:「每個人差不多都知道自己可自豪的一面,但是柏楊使我了解我醜陋的一面,而最使我驚奇而傷心的是這種可怕的醜陋,竟不是我一人所獨佔,而是十億同胞所共有的。」
- 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評價柏楊是「當代文學史上的奇跡」。
- 臺灣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說:「我們常常抱怨社會混亂,柏老卻能永葆信心。因為他從歷史角度看待問題,有時候比我們年輕人還樂觀。」
- 作家聶華苓曾評價柏楊小說和雜文有一個共同點,「在冷嘲熱諷之中,蘊藏著深厚的『愛』和『情』。」
- 學者陳曉明回憶指出,「想要走向現代化之路,就要批判傳統,柏楊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批判精神和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成為一種很經典的認知,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同時評價柏楊是一個中國歷史文化的批判者,「他對中國歷史文化『愛之彌深,恨之愈切』,只有對傳統文化非常關切、對中國人懷有非常高的期望,他才會批判、揭示它的問題所在」。
- 李敖曾評價柏楊是「跟國民黨走的文人」、「只比何凡的『玻璃墊上』批評層級高一點」,並說自己非常討厭他的名字和柏楊連在一起,更曾於《醜陋的中國人研究》一書中批評柏楊本身就是一名醜陋的中國人。
[编辑] 作品
-
主條目:柏楊著作列表
柏楊一生著作不輟,平生有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五年專欄、十年通鑑等歷程,此外還有古典詩、報導文學及其他散文,共完成《柏楊全集》等文學、歷史、思想著作100餘冊。
[编辑] 有關柏楊的書籍
- 《柏楊的思想與文學》
- 《這個人·這個島——柏楊人權感恩之旅》遠流實用歷史館編 ISBN 9579895759
- 《柏楊和我》(梁上元編,梁上元等著,星光出版社出版)
- 《柏楊的冤獄》(孫觀漢編著,香港文藝出版社)
- 《掙扎—柏楊小說論析》(李瑞騰著,台北漢光文藝)
- 《柏楊評傳》(雷銳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柏楊傳》(古繼堂著,北京 作家出版社)
- 《柏楊傳》(韓斌著,廣州 花城出版社)
- 《一個作家觸怒兩個中國》(台北星光出版社)
- 《評柏楊》(香港 明報出版社)
- 《都是醜陋中國人惹的禍》(北京 華僑出版公司)
- 《海峽兩岸話通鑒》
- 《七十年代論戰柏楊》(姚立民等著,台北四季出版公司)
- 沈超群著,《柏楊與柏楊傳─從新聞評議到白色恐怖的探討》(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编辑] 柏楊紀念特輯
出版日期 | 書名 | 作者/編者 | 出版社 | 頁數 | 備註 |
---|---|---|---|---|---|
1984年1月 | 《柏楊六十五》 | 編輯部編 | - | 全名為《柏楊六十五-一個早起的蟲兒》,由時報出版公司、星光出版社、學英文化公司、歐語出版社及遠流出版公司聯合出版。 | |
1993年3月 | 《歷史走廊──十年柏楊》 | 編委會編 | 太川出版社 | 由柏楊日編委會主編。出版目的是為慶祝《柏楊版資治通鑑》全部完成。內附1983年至1993年十年間(實際為九年半),中華民國(台灣)國內外報章雜誌關於柏楊及其著作《柏楊版資治通鑑》的報導。 |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註釋
- ^ 有關他的出生日期,據他的自傳《柏楊回憶錄》的第一章〈野生動物〉所記,連他本人也不清楚,只知道是1920年,因此就用1968年入獄的日期3月7日作生日的日期。
- ^ 李敖接受TVBS《國民大會》節目專訪!wrong ref
- ^ 柏楊凌晨病逝,享壽88歲
- ^ 骨灰撒綠島「柏老好走」
- ^ 台灣作家柏楊遺骨在河南新鄭安葬
- ^ 柏楊回憶錄第二十八篇,防空洞裡的一幕
- ^ 柏楊回憶錄第二十八篇,最後追思 扁馬一起送柏楊
[编辑] 一般參考
- 為柏楊生命補白:信仰黨團時期的郭衣洞 文:習賢德
- 沈超群,《柏楊與柏楊傳─從新聞評議到白色恐怖的探討》,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编辑] 外部連結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