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显示▼Taiwan F-16 Debate - Flickr - Al Jazeera English.jpg
台灣軍事系列條目

白團,為台灣戰後時期協助中華民國政府日軍顧問團,與1951年成立的美軍顧問團,及1963年成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並列國民政府遷台後的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1]

目錄

 [隐藏

[编辑] 簡介

台灣歷史系列
台灣歷史相關條目

史前時期 (1624以前)
荷西殖民時期 (1624–1662)
明鄭時期 (1662–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台灣民主國 (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中華民國時期 (1945迄今)

專題史

人口史 - 地圖史 - 政治史
憲法史 - 外交史 - 軍事史
經濟史 - 鹽業史 - 貨幣史
文化史 - 教育史 - 媒體史
報業史 - 電視史 - 電影史
體育史 - 棒球史

地方史

台北(年表) - 基隆 - 新竹
苗栗 - 台中 - 彰化
台南 - 高雄 - 澎湖

歷史列表

台灣歷史年表 - 歷史年代
台灣古蹟 - 台灣遺址

參見

中華民國歷史
中國歷史 - 東亞史
地理大發現 - 新帝國主義
台灣統治者君主 - 總統
中華民國歷史年表
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台灣問題 - 台海現狀
海峽兩岸大事年表

其他台灣系列

地理 - 文化 - 經濟 - 交通
教育 - 政治 - 軍事 - 外交

台灣主題首頁
本模板:查看  討論  編輯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參謀本部次長河邊虎四郎要求在華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與在山西第一軍司令官澄田睞­四郎,與國民政府軍最高指揮官何應欽­和將領閻錫山締結「共同打擊共軍」的祕密軍事協定。其中岡村寧次與何應欽之密約在芷江簽訂,被稱為「芷江協定」。而岡村寧次便出任「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長官,並且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

1949年7月,岡村寧次與澄田睞四郎、十川次郎­(前第六軍司令官)商議,募集舊日軍兵團參謀或連隊長級軍官富田直亮等十七­名,在東京組團(9月1日,後稱「白團」),其中首領富田直亮化名為「白鴻亮」,1949年11月1日抵達台北,其他成員隨後也陸續抵達。也因領袖為「白鴻亮」,故稱「白鴻亮軍事顧問團」,簡稱白團,而且「白團」之「白」字,恰好與「紅軍」之「紅」字對抗,意為對抗以中共為首的「赤魔」。

1950年2月「圓山軍官訓練團」成立,由彭孟緝擔任教育長,由「白團」成員對國軍校級軍官及將領開班授課,進行軍事教育與訓練,同時協助蔣中正擬定各項軍事計畫[2]。到1951年,白團的教官增加至八十三人[3],都是過去日軍少將至少佐級中堅核心精英,實力相當於戰前日軍三個師團的腦­力。

白團的成立除了蔣介石曾經留學日本東京振武軍校,對日本有特殊的情感外,蔣也深知對日抗戰若無美軍的介入根本不可能獲勝,但是在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美國的交涉經驗,使他理解美國對中國政策依歸於美國利益,必要時美國隨時會因利益轉向而放棄台灣的不確定感上,使他寄望與在反共傾向與國民政府接近的大日本帝國軍官,借重他們的力量來進行軍隊的再教育,加上岡村寧次等日本將軍過去在中國大陸解放軍作戰較有經驗,所以為了實現自己心中要反攻大陸的夢想,必須要借重日本軍人的力量,白團於焉成立。

白團另有一微妙考量,蔣介石藉著引入日本的力量來制衡具有強烈美國背景並曾一度獲得美國支持取代蔣的陸軍總司令孫立人[2]1951年美軍駐台後,美軍顧問團長蔡斯少將反對日本軍官擔任國軍顧問,1952年白團因此縮小規模、駐在地由圓山轉往石牌,趨向地下化,並改以「實踐學社」的名稱,對高階將領進行講習、訓練[4]。實踐學社之總教官為白鴻亮(富田直亮),副總教官為帥本源(山本親雄)、范健(本­鄉健),其他教官皆由過去的日籍軍官中選聘。並以當時中華民國陸軍32師為實驗對象,進行訓練計畫。

另外,白團在東京也有一個支援的軍事研究所「­富士俱樂部」成立於1953年,專門蒐集研究有關戰史、戰略、戰術的資料,每週定期開一次研究會­,並以台海危機等列為主要研究課題。

白團於1954年蔣介石提出秘件《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在1958年八二三炮戰中,白團將領也親赴前線;白團後於1968年撤出台灣,1969年2月1日東京解散,不少成員復入日本自衛隊,將對共產黨作戰的經驗帶回日本。

白團的軍事思想影響台灣國防甚鉅,現今在台實施的徵兵制義務役制度、預官制度即為白團之提議,各種軍事教範、準則,亦多出於白團之手,本為日文,再譯成中文,如新兵訓練實施的「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之準則皆為白團所創。中華民國國軍軍官,受過白團軍訓者中,以中華民國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最為有名。

[编辑] 關係者

[编辑] 募兵

[编辑] 主要團員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延伸閱讀

  •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祕史》(台北:時報,1996)
  • 楊碧川,《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台北:前衛,2000)

[编辑] 註釋

  1. ^ (a): 國民黨軍到台灣後曾有的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 diary.wenxuecity.com
  2. ^ 2.0 2.1 日軍官組「白團」 助蔣介石作戰 2011-09-04 世界日報
  3. ^ 日少將密訓國軍 骨灰一半留台 「白團」團長白鴻亮 在台協訓國軍20年 包括胡璉郝柏村蔣緯國等都曾受其指導 為我首位外籍陸軍上將|藝文新聞|中時電子報
  4. ^ 「1954年美國與國府簽署「華美防衛條約」後,美國重新派軍事顧問到台灣。美國軍事顧問對蔣介石啟用舊日本軍人做軍事教官十分不快,要求蔣介石辭退日本教官,蔣介石說:「在你們拋棄我們的時候,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來幫助我們。在我還活著的時候,不會辭退他們的。」」(林思雲《蔣介石的眼淚》)

[编辑] 參考文獻

  • 中村祐悅『新版 白団 - 台灣軍をつくった日本軍將校たち』芙蓉選書ピクシス、芙蓉書房出版、2006年。 ISBN 978-4829503836

[编辑] 外部連結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
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
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
您要创建帐户吗?
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
或者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
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茜 的頭像
    萬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萬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