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當選,從此他們四人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人在藝術上各樹一幟,雄踞舞臺,表演唱腔精益求精,並各有獨自的劇目、師承及傳人,四大名旦也成為京劇界的一個傳奇。

    過去的戲班有一句話叫“北京成名,上海賺錢”。在一般人眼裏,京角如果不走紅上海灘,就是沒有真正徵服市場。所以,作為現代京劇的代表,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都從嶄露頭角的初期,甚至童伶時代就闖蕩上海灘。


    ●梅蘭幽香,芳華絕代

  ☆梅蘭芳一炮而紅

    1913年,梅蘭芳作為汪派傳人王鳳卿的二牌青衣,第一次南下上海,在當時的丹桂第一臺演出。雖然,當時的劇評已經認為“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但是上海劇院方面開始對他還並不是太看重。訂合同時,王鳳卿的每月包銀為3200元,而梅蘭芳只有1400元,後經鳳二爺力爭,老板許少卿才不得不加到1800元。1913年11月4日,梅蘭芳首次在上海登臺,演出劇目是壓軸的《彩樓配》,大軸是王鳳卿的汪派名劇《朱砂痣》;第二天是梅蘭芳的《玉堂春》、王鳳卿的《取成都》;第三天是王鳳卿、梅蘭芳合演《武家坡》。  

    3天打炮戲完,可以說是梅蘭芳一舉徵服上海。當時輿論謂“海上素有‘賈(璧雲)黨’、‘馮(子和)黨’,君佇俟之,不旬日間,將有梅黨充塞十裏洋場也”。院方的態度也十分明確地透露出觀眾的歡迎程度。3天炮戲演完,劇院老板許少卿即安排了豐盛的宵夜招待兩位名角,席間大誇梅蘭芳“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沒有挑剔”。王鳳卿為提攜後輩在席間提出要讓梅蘭芳“壓一次臺”,許少卿居然一口答應,可見他已經對梅蘭芳刮目相看了。

    1913年11月16日晚上,梅蘭芳的“壓臺戲”登場了。聰明的梅蘭芳並沒有拿他的正工青衣戲來壓臺,而是臨時學了一出刀馬戲《穆柯寨》。因為細心的梅蘭芳發現,上海觀眾大多數還是喜歡熱鬧一點,新穎一點,對《彩樓配》《女起解》一類正兒八經的唱工戲似乎不滿足,而新腔較多的《玉堂春》、身段表情較重的《二本虹霓關》好像更加受歡迎。于是在馮耿光等友人的建議下,梅蘭芳決定新學一出念京白的刀馬旦戲。

    這是梅蘭芳第一次扎靠演刀馬戲。演出後,果然大受歡迎。

于是,梅蘭芳又接著學演了《頭本虹霓關》的東方氏。這些由對上海觀眾心理的揣摩而啟發出來的戲路,正是梅蘭芳後來熔青衣、刀馬、花旦于一爐,創造“花衫”行當的端倪。

    後來梅蘭芳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稱,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是他一生“重要的關鍵”。

    ☆梅蘭芳與他的兩位夫人

    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因其精湛的演技、優美的唱腔流芳百世。而在他的身後,有兩位默默無聞、善良大度的夫人一直在支持著他。她們之間互敬互重,她們無私的愛給梅蘭芳的藝術生涯注入了不朽的活力。點擊詳細>>>

   【人物名片】

    梅蘭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園世家,祖籍江蘇泰州,長期居于北京。在京劇表演藝術上精心鑽研,勇于革新,創造了很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發展了大量優秀劇目,改革與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國內觀眾對其十分歡迎和喜愛,“梅派”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鋼喉鐵嗓 瀝血榮春

    ☆“童伶博士”尚小雲

    繼梅蘭芳之後南下上海的名旦是尚小雲。他是1915年初,應天蟾舞臺之約只身闖進上海的。這年,尚小雲年方弱冠,他剛剛在北京《國華報》舉辦的菊選中,以18萬多票榮膺“童伶博士”。尚小雲在天蟾舞臺與當時的孫派名家時慧寶以及海派名家趙君玉、小楊月樓、林樹森、蓋叫天等同臺,演出了《落花園》《彩樓配》《玉堂春》《宇宙鋒》等劇,深獲好評。這以後到1927年的十余年間,尚小雲九赴上海,每次都載譽而歸。《申報》的評論甚至將梅、尚相提並論,以為《彩樓配》尚小雲不及梅蘭芳,而尚小雲的《玉堂春》,“不即不離,如黃庭初拓,恰到好處”。

    ☆毀家辦學

    “榮春社”是尚小雲開辦的一個科班的名字。它在京劇史上是有名的。

    他當初是為了培養兒子尚長春,請了老師在家裏學戲,又找了十幾個年齡相當的孩子陪讀。先頭有十八個人,于是叫“十八子”,後再加十八個,便叫“三十六友”。可剛招完,又來了。幾乎每天都有人要加入。幹脆自家辦個科班吧!從1937年初夏開始籌辦,到1938年春天,學生已有兩百余人。有了“榮春社”,尚小雲從早上察看學生上課,到晚上親臨舞臺為學生把場,幾乎把整個身心都撲在了學生身上。精力旺盛的他一天能往“榮春社”跑幾十趟,也不覺得累。他對學生的訓練是嚴格的,也是嚴厲的。脾氣又大,一點差錯都不能容忍,但有差池,一定責罰。對自己的孩子更嚴,嚴到不講理的程度。同樣的錯,別的學生打五下,自己的兒子得挨十下。尚小雲打學生的時候,他的夫人就在屋裏打雞蛋,而且是把蛋黃去掉,只留蛋清。因為挨完打的學生都要到尚夫人那裏抹上蛋清。總之,學生沒有不怕他的。僅通過一年的訓練,“榮春社”的孩子們就有了初步的演出能力,可以拿出的劇目達一二百出之多。

    ☆“尚五塊”

    在梨園行和朋輩中,尚小雲以疏財仗義享名。同行裏有人找上門,他不問情由,出手就給五塊大洋。你可知,那年月一袋洋面才二塊錢,三十五塊就能買一兩金子啦!因此,他有“尚五塊”、“尚大俠”的稱呼。

有時正和別人說著戲呢,聽見門外小販賣面茶、賣燙面餃的吆喝聲。只要大家想吃,就讓人叫進來,說:“全包了!你們吃吧。”吃完這個,門外又來了賣別的東西的。只要大家還想吃,他還讓人叫進來,全包,管夠。那時,像袁世海、李世芳、毛世來、艾世菊等富連成科班的學生,都喜歡在尚家排戲。大家都高興,尚小雲就高興。

    其他慈善事業,尚小雲也從不後人。這個優點與他母親的教育密不可分。尚老太太常說:“咱們當年窮苦無依,知道窮人的苦處。現在托老天爺的福,有碗舒心飯吃,只要力所能及,就應當多幫窮苦人的忙。”

   【人物名片】

    尚小雲(公元1900~1976年),工旦。祖隸漢軍旗籍,河北南宮人。幼為北京三樂科班學生,初習武生,後改正旦,以演青衣戲為主,並取得一些成績。尚小雲的唱腔字正腔圓、剛勁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麗大方、字清音朗、極富感情色彩。尚小雲排演了大量新戲,創造了眾多巾幗英雄、俠女烈婦的藝術形象。在藝術上獨樹一幟,形成了“尚派”。


    ●春閨驚夢 純似天泉

    ☆程硯秋後起之秀 

    對于喜愛程派藝術的人來說,程硯秋永遠是個遺憾:在“四大名旦”中,他年紀最小,演藝生涯開始得最晚,可他又是他們之中最早逝去的。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都有後人繼承其事業,而程硯秋獨樹一幟幽咽婉轉的“程腔”,卻沒有由其子女世襲下去。

    ☆程硯秋後起之秀

    程硯秋是1917年開始正式登臺唱戲,實足才13歲。那年冬天,上海丹桂第一臺的許少卿來約程硯秋赴滬演出,每月包銀600元。但是,程硯秋在自述中說:“才唱了一年戲,由于我工作太累……把嗓子唱壞了。記得白天去浙慈會館唱了一出《祭塔》,晚上去丹桂陪著李桂芬(盧燕的母親)唱完一出《武家坡》後嗓子就倒了。”所以,王瑤卿、羅癭公兩位先生堅決反對他再去上海演出,認為應該養養嗓子,後由羅賠了他師父榮蝶仙700元錢,讓他提前出師了。這樣,程硯秋的首次赴滬時間就一下推遲到了1922年,這一年他18歲。

    程硯秋是應亦舞臺之聘赴滬演出的,10月8日登臺,到11月9日結束。程硯秋赴滬時,與前三大名旦的初出茅廬不同,在劇界已經很有聲譽了。頭天打炮《玉堂春》。

據羅癭公書信記載,上座十足,樓上樓下無一點座……闊人及女眷極多,出臺時彩聲如雷,為向所未有。一連12天,亦舞臺接連爆滿。演出期間,還排出了他帶來的新戲《梨花記》《龍馬姻緣》和《花舫緣》。

   ☆程硯秋生命中的三個重要人物

    程硯秋不僅戲唱得好,人品也極佳。人們喜愛程硯秋的藝術,也敬佩他的為人。不了解程硯秋的人,也就很難深入領略其藝術魅力。程硯秋在藝術和文化修養上有高深的造詣,在個人品德上也有很好的聲譽,在藝術創造中總是不知疲倦地求索、創新,在思想上不斷追求進步,這與他人生中的三個重要人物不無關係。他們就是恩人羅癭公、夫人果素瑛和入黨介紹人周恩來。點擊詳細>>>

    【人物名片】

    程硯秋(公元1904~1958年),工青衣。滿族,生于北京。6歲學藝,11歲開始登臺,12歲參加營業演出。先後師從眾多京劇名家,並廣泛涉獵文學及多種藝術。其表演藝術突飛猛進,聲譽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細膩,藝術上富于獨創性,逐漸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創立了“程派”。

   
    ●博收廣採 自如揮灑

    ☆荀慧生轟動上海

    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臺約請楊小樓組班南下,老生約定譚小培,青衣尚小雲,刀馬花旦一角,楊小樓力排眾議,指定了荀慧生,認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當時的藝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將來會不亞于梅蘭芳的”。時稱“三小一白下江南”,這是荀慧生頭一次到上海,年紀也不過19歲。

    “三小一白”于9月9日在天蟾登臺,頭天打炮戲開鑼及前場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當,依次是費應奎《五雷陣》,張宏聲《黃金臺》,沙香玉《遊西湖》,張德俊、李永利、王益芳《雙收關勝》,趙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壽《花田錯》,譚小培、尚小雲《汾河灣》,楊小樓等《新長坂坡》(帶漢津口),第二天主要戲碼是荀慧生的《貴妃醉酒》,譚小培《秦瓊賣馬》,尚小雲《蘇三起解》,楊小樓《盜禦馬‧連環套‧盜雙鉤》,第三天則是荀慧生、林樹森《梅龍鎮》,譚小培《打棍出箱》,尚小雲《玉堂春》,楊小樓《狀元印》。演出極為轟動,其他劇院紛紛動足腦筋,爭取觀眾。新舞臺排出了描寫歐戰的時裝戲,大舞臺則約請了老生名家劉鴻聲唱對臺戲。

    40天期滿,楊小樓于10月19日至21日貼出臨別紀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4個月期滿。荀慧生卻因“在上海有特殊號召力”,被天蟾“園主依為臺柱,堅留訂約”,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除了演出傳統的刀馬花旦戲外,受上海觀眾和海派的 影響,荀慧生還排出了一係列的新戲,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鐲》(又名《雙姣緣》,荀前飾孫玉姣,後飾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為他後來常演的劇目。

    ☆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

    名列“四大名旦”,荀慧生德藝雙馨,而且具有強烈的愛國心。他一生命運多舛,經歷了許多常人所沒有過的人生磨難。但在他崎嶇坎坷,又多姿多彩的舞臺生涯中,胸中始終充滿著濃濃的愛國情懷。

    1937年,震驚中外的“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此國難家仇、民族存亡之際,深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義的荀慧生,不顧個人安危,冒著槍林彈雨,親赴前線演出,慰問29路軍抗日將士。在炮火紛飛的前沿陣地,他一曲高亢嘹亮、慷慨激昂的《荀灌娘》,令浴血奮戰的戰士們熱血沸騰、精神振奮。鬼子敵機襲來,有一戰士身負重傷。這位戰士表示他臨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聽一段荀慧生的《紅娘》。荀慧生滿含熱淚,抱著這位傷員演唱。

    陣地上的許多戰士用嘶啞的聲音,與荀慧生合唱著:“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在自己喜歡的戲曲中,在荀慧生的懷抱中,這位戰士為國捐軀。當荀慧生從戰士口中了解到,我們的戰士因為沒有戰鬥機抵抗不了日軍飛機的狂轟爛炸,而傷亡慘重時,他悲憤交加、激動不已。回到北京後,他連續義演七天,將全部演出收入捐獻給了29路軍。荀慧生為了支援抗戰,多次通過義演捐獻飛機,幫助前線戰士消滅日本鬼子。

  【人物名片】

    荀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閨門旦。河北東光縣人。首次于天津登臺。1910年人京,師從梆子演員侯俊山。19歲時(公元1918年),參加喜群社,從此專演京劇。旬慧生功底深厚、戲路寬廣,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藝術之長,將京劇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的表演熔于一爐,兼收京劇小生、武生等行當的技藝,從唱腔、念白、身段到化粧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造,並逐漸形成風格新穎、獨樹一格的“荀派”藝術。


策劃:中國文明網編輯部  責任編輯:王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