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如. 陈洁如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一生。
blog.cntv.cn
走近蒋介石最爱的女人
2008-11-11 11:35:00
阅读(167) 评论(0)
系统分类:默认 个人分类:默认
(摘自腾讯博客 文:叶细细 )
[14岁的相遇]
在遇见蒋介石之前,她叫阿凤。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算不上漂亮。齐刘海儿,脸的轮廓有些硬朗,缺乏女子的清秀。然而在民国初,这样的长相走在街头是能让人回头看两眼的。阿凤生长在一个观念保守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是个纸商,母亲看管她特别严,在家里,她与父亲哥哥都不可同席而坐,衣物也不许混置一处,坐在一起聊天也不可。
阿凤在上海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她个子高,身材瘦长,虽只有14岁,看起来倒像是18岁。
阿凤要好的女友叫朱逸民,比她大5岁。朱逸民小姐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功课好,又懂事,阿凤对朱逸民极为依赖。朱逸民对她也好,不管她问什么都有问必答。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朱逸民就出嫁了。是给一个叫张静江的男人做续弦,一过去就是5个孩子的妈妈。这对阿凤来说,真是个伤心的消息。她并不认为朱逸民嫁的好。
陈洁如
阿凤当然没有想到,朱逸民的出嫁,竟在冥冥中促成了她与蒋介石的相见。
且说,朱逸民出嫁后,阿凤无精打采了好些日子,还暗地里哭了几回。女孩子都是这样吧,要好的女伴无论嫁了谁,对方都是不配的。后来见了朱逸民还不停抱怨,朱逸民便邀阿凤去家里做客,还说张静江是个不错的人。
受了女友邀约,阿凤便去张家做客。有一次正玩着,便碰见了前来造访张静江的孙中山与蒋介石。
那年蒋介石32岁,居住上海,无业。在他看到阿凤第一眼,就动了心思。在他眼中,阿凤是个纯洁无暇的美丽女孩。见到这女孩,蒋介石觉得自己一下子年轻了,这与他已有的一妻一妾太不同了。元配毛福梅是包办来的,如今信佛,她比蒋介石大,结婚这么多年,蒋介石对她一直没什么感情。至于侧室姚氏,那应该是一场风月的结果。1916年,蒋介石躲避刺客,在苏州乐园,认识了歌女姚氏。本来也就是萍水相逢的情感,过了那一时也就完了的。哪知偏生出事端来,姚氏对蒋介石的好惹怒了一个有钱恩客,结果在争风吃醋中,这位大爷将一碗滚烫的鱼翅汤端上泼到姚氏脸上,毁了容。蒋介石对女人特别心软,看到姚氏为了他,歌女也做不成了,便将她带出苏州乐园,纳为侍妾。原本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
可眼前这个阿凤,读过书,羞答答的,让蒋介石一见便产生一种怜香惜玉的感觉。
这天,蒋介石见到阿凤便打定主意追求她。与孙中山造访完张静江出来后,他就站在张家门外等阿凤出来。
那一时的蒋介石,有着酒后的微醉,脸通红着。见阿凤出来,就要送她回家。这可把阿凤吓着了。在蒋介石的追问下,阿凤给了他一个错误的门牌号,便匆匆逃走。
蒋介石遇见阿凤这年,事业正处于低谷。他整日无事可做,在上海街头晃荡,期待着命运的改变。
阿凤还在读书。如果不是张静江的极力撮合,蒋介石和阿凤根本没戏。阿凤也是家中独女,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之所以将阿凤送到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子中学就读,无非是希望她将来有出息,嫁个出色的男人。而这一时的蒋介石在阿凤母亲的眼中,简直太糟糕了。无业,还有一妻一妾。阿凤的母亲自然不允。
那边,蒋介石对阿凤却是穷追不舍。阿凤紧躲慢躲,还是被蒋介石找上门来。阳光正好的天气,阿凤敞着门在庭院里绣花,结果被蒋介石撞见。这之前,因为阿凤给的一个错误的门牌号,让蒋介石在这片住宅附近来来回回走了有一千趟,终于找到她。
阿凤心烦意乱,被蒋介石逼着见了一面,结果蒋介石直接把阿凤带到酒店,如果不是阿凤极力挣扎,差点失了身。一个14岁的少女与一个32岁的男人,见面时想的是不同的。蒋介石有过婚姻,妻妾都不在身边,见到心怡的女子,直接的念头就是占有。这把阿凤吓坏了,也对他心生厌烦。不过,阿凤是不明白蒋介石的,他是真的爱上了她。因为爱,心里才会焦灼。
这年,阿凤的父亲去世。她穿着淡蓝色亚麻布做的袍子,加着白色的滚边,白色棉布的平底鞋子,耳边缀着一朵白色丝绒花,孝服包裹的她,竟然有着一种出尘的静美。
居丧期间,阿凤没想到蒋介石也穿着孝服前来祭拜,在蒋介石抬起头的瞬间,那种哀伤深深打动了阿凤。自此,阿凤对他的仇视也一扫而光。
朱逸民捎话正是时候,见到素服的阿凤,将张静江的话带到,大意说:蒋介石会有远大前程,如果拒绝,就是不给颜面。
话说得有些重,何况带话的是阿凤最好的女友。
阿凤的母亲最终答应了这门婚事。是因为无法驳张静江的面子。
蒋介石对于前面的一妻一妾解释是:元配毛福梅已信佛独居,侧室姚氏已给了5000元签了离异合同。阿凤嫁过去,是唯一的蒋夫人。
母亲的应允,让阿凤已没了主意。
在阿凤心思混乱之时,蒋介石更是发起毒誓:海可干枯,山可崩塌,我对你之爱,永世不变。 说了这些,还要剁掉一根手指表示诚意,阿凤又是被惊吓一通,拦住了他。
守丧期结束后,阿凤和蒋介石订婚了。
这对阿凤来说,是个全新的开始。蒋介石陪伴阿凤外出购物,在南京路一家巧克力点心店,蒋介石拿出自己一张照片赠她。上面的蒋介石穿着军服,样子很帅。照片上有蒋介石的签名,旁边是一个新名字:洁如。
蒋介石对阿凤说:这是我给你起的新名字。又解释说:你在我的眼中如此纯洁,如同未受世间的污染。
从未被男人夸赞过的阿凤羞红了脸。她也喜欢蒋介石给的这个名字。一切都是新鲜害羞的。阿凤变成了陈洁如,她不知未来等着的是什么。
陈洁如与蒋介石
[三个愿望]
隔了两年,是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大婚之日。陈洁如穿着镶金银花淡粉色的结婚礼服,头发上戴着珍珠头饰,有一种年轻又甜腻的美。
新婚之夜,蒋介石热烈而又激情,陈洁如不由得身心沉醉。及至第二日,蒋介石都不肯出去,用餐也在房内,用过餐他就躺在床上呵呵傻笑。
陈洁如问他傻笑什么呢?他说曾经许了三个愿望:一、娶陈洁如为妻;二、要赢得孙中山的信任,以便成为他的继承人;三、要成为中国唯一的军事领导人,并且要将全中国统一于一个中央政府之下。 如今,这三个愿望轻松的实现了第一个,那么,对于野心盛大的蒋介石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不得不说,陈洁如有旺夫运。她初识蒋介石时,他一无所有,而在他们结婚后,他的命运便发生了改变。
婚后三日,蒋介石就带着陈洁如回奉化老家祭祖。溪口的假期让两个人感情加深了很多。他们一起游览山水,看寺庙,在四明山上,蒋介石将陈洁如搂在怀中,他说:我爱这山水,但多少年来这是最快乐的一次,因为身边有了你。
他再一次向她起誓:我将永恒不渝地爱你。
在天色渐晚时,他们搭乘小船返回。那一时,四明的山山水水在陈洁如眼中如此美好,原来爱情这么让人幸福。她看着坐在身边的他,紧紧握住他的手,生怕一松手就看不见他。
为了离蒋介石的生活更近些,陈洁如买来很多书,开始研读革命以及国民党各方面的情形。这以后,陈洁如也能与蒋介石谈论当时的革命形势了。
[宋美龄的出现]
如果不是宋美龄出现,陈洁如也许至死都是蒋夫人。但这一年,宋美龄出现了,她的出现让陈洁如感觉到自己在政治上对于蒋介石的无能为力。
陈洁如见过宋美龄一面,陪蒋介石一起在宋家聚会。初次见面,陈洁如就感觉到宋美龄与宋蔼龄对于自己的不友善,并多次打听蒋介石前妻的事情。陈洁如也一一作答,心内却是不快。
那回见面,他们一同吃了次美味的鸽子宴,陈洁如当然不会想到,这次鸽子宴竟成了夺夫宴。
蒋介石见到宋美龄姐妹,心情愉快,但那次一别后,也是几月未再见面。在汉口蒋介石意外接到美龄的来信。这封信勾起蒋介石对那次鸽子宴的回忆。于是他对陈洁如说:看看权位如何重要,有朝一日,你爬上去了,所有人就会一窝蜂来巴结你。
陈洁如已感觉到他心内的失落和矛盾。不过他紧接着说出来的一番话更让陈洁如猝不及。他竟想请宋美龄来九江游玩,以答谢鸽子宴。
他问她:可以吗?
她能怎么回答他呢?结婚这些年来,她早已把一颗心交给他,她明明是不喜欢宋美龄的,可是她说:只要你高兴,怎么做我都愿意。
蒋介石听她这样一说,愉快地笑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陈洁如始料未及的。北伐军攻克南昌之后,汉口政府被控制,蒋介石的权利也被剥夺。蒋介石如果要继续北伐必须尽快得到上海银行团的支持。而宋氏家族开出的条件是蒋介石必须娶宋美龄。
那一时,蒋介石与陈洁如的感情尚好,陈洁如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子。她无法相信蒋介石对她说出的话。他说:我和宋美龄只是一桩政治婚姻,你离开5年,5年之后我们一定恢复夫妻关系。
宋美龄那边逼得紧。他必须把现在以前所有的女人清算干净,她只能是他唯一的蒋夫人。
蒋介石为了前程,心内虽有不忍,还是决定抛弃陈洁如。
蒋介石给陈洁如了一笔钱,让她暂去美国进修。陈洁如的天都塌了,却无法改变眼前的局面。她只好逼着自己相信他的话,只要隐忍5年他们还能重新在一起。也许正如蒋介石所言,真正的爱情,要以一个人甘愿做多大的牺牲来衡量。
陈洁如被迫远赴美国。她有一张在赴美船舱上的照片,脸上是化不开的忧伤。
陈洁如
陈洁如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一生。她在美国很快听到蒋介石传来的婚讯,并且对外,他已不愿承认有过陈洁如为妻这件事。
异国他乡,陈洁如饱受着情感上的创伤,终日以泪洗面。有一段日子,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一个人走在桥头,望着底下的河水,昔日与蒋介石在一起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她想不明白,当初明明她不愿,是他纠缠着要娶她的,可是这些年,当她真的爱上他时,他却为何要抛弃她?
她想不明白,从桥头一跃就要跳下去,被路人拦下来。
陈洁如跟了蒋介石7年,离开他时21岁,此后,她再也没有嫁过人。有一度她生活困窘,给人做过私人家教。日子过得无比压抑。
她在破灭的日子里怀着希望,要知道蒋介石把她打发到美国时,在佛前发过毒誓的,他说:我发誓,自今后五年起,必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如若违反,祈求我佛将我殛毙,将我的南京政府打得粉碎。如果我不对她履行我的责任,祈求我佛推翻我的政府,将我放逐于中国之外,永不回来。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这桩政治婚姻,却比什么都牢靠,他们一直相守到老。
陈洁如等了一辈子,形容凄苦,再也没有能力爱上任何一个人。
相关推荐:
[名栏目社区] | [健康养生] | [奇闻探秘] | [24小时播不停] | [强档推荐] | [视频精选]
孫中山和陳粹芬(資料圖片)
ent.people.com.cn
資料:《夜·明》背景--孫中山和陳粹芬的故事
2007年05月28日15:12 來源:新浪網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孫中山和陳粹芬(資料圖片) |
孫中山的三位夫人:元配盧慕貞(上)、陳粹芬(中)和宋慶齡(資料圖片)
陳粹芬,原籍福建廈門同安,1873年出生於香港新界的屯門,因排行老四,故人稱陳四姑,她原名香菱,又名瑞芬。
1891年,正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的孫中山,經陳少白介紹,認識了年方19歲的陳粹芬。他倆初次相見,即暢談推翻滿清,效法洪秀全、石達開,陳粹芬萬分欽佩孫中山,認為他是一個杰出的領袖人物,於是立志追隨孫中山革命。不久,兩人便在香港屯門附近的紅樓租屋而居,策劃反清工作。當時革命黨人來面見孫中山,多是夜裡秘密乘舟前往紅樓。
在孫中山革命初期,陳粹芬貢獻頗多。在鎮南關之役中,陳粹芬也跟著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一道上了前線。陳粹芬一直隨軍作戰、送飯,終日忙碌,從不言苦。隨后,孫中山到南洋各地奔走革命,陳粹芬也一直跟隨服侍,還經常親自印刷宣傳品。
曾追隨孫中山到南洋參加革命、擔任英文秘書的池亨吉是最早記述見到陳粹芬的日本友人,他在1908年所寫的《支那革命實見記》中說“陳粹芬工作非常忙碌,性格剛強”,頗有“女中豪杰”的氣概。在日本,她經常為往來的同志洗衣、做飯。革命黨人在香港和橫濱之間,密運槍械,她上下船隻,傳遞消息。孫中山及其革命同志都十分欽佩這位革命女性,當年胡漢民、朱執信等人反對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其部分原因也在於陳粹芬的存在。
當年“倫敦蒙難”之后的孫中山告別英國時,恩師康德黎特意送給自己的得意門生一隻像小螃蟹一樣大的金質懷表,金殼面上刻有英文名字——Y.S.Sun,並配有一條金鏈。孫中山將此中國革命史上的傳世之寶贈與陳粹芬珍藏,從此等貴重信物可以看出當年兩人情深意重。
關於陳粹芬與孫中山分手的時間,說法不一。1912年4、5月間,孫中山在廣州及香山故居門前全家合影照片中沒有陳粹芬,有人推測陳粹芬已和孫中山分手。黃三德所寫的《洪門革命史》也說兩人分手於1912年春夏之間。一種說法是在5月下旬,英文秘書宋靄齡出現為止。
1912年秋后,陳粹芬到澳門風順堂4號孫眉家中居住,而這時,她一直風風雨雨追隨的革命伴侶孫中山已做了民國大總統,不少人認為陳粹芬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付出良多,但最終一無所獲,有欠公允。
1914年,陳粹芬去南洋庇能,與商人陸文輝合股開設橡膠園。因為早年曾隨孫中山多次到南洋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結識眾多的庇能華僑,因此陳粹芬也得到那裡華僑的尊重。在那裡,她一直被尊稱為“孫夫人”或“孫太太”。但陳粹芬淡泊名利,從不提自己的身世,生活也很儉朴,留的是民國初期女學生的發式,不了解她的人,很難想象她曾經有過那麼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1925年3月,陳粹芬得知孫中山逝世,遠在南洋的她,痛哭失聲:“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她設壇遙祭7天,感情之篤,異乎尋常。
1942年,一位國民黨將領專訪陳粹芬,已69歲的陳粹芬說了如下一段話:我跟孫中山反清建立了中華民國,我救國救民的志願已達,我視富貴如浮雲﹔中山自倫敦蒙難后,全世界的華僑視他為人民救星﹔當了總統之后,貴為元首,崇拜者眾﹔自古共患難易,共富貴難。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不是中山棄我,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負我。外界人言,是不解我。……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賢內助,諸事尚順利,應為他們祝福。中山一生博愛為懷,以華僑作為革命之母。著了《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五權憲法》,立志把中國變為民主國家,使人民有自由平等的幸福。他一生師基督,一無所私,二無所畏,可惜壯志未酬而逝,實為中國人之不幸!
雖然陳粹芬與孫中山分開了,但孫家人對陳粹芬一直保持相當的尊重,也一直把她當做家族一員。陳粹芬與孫中山原配盧慕貞曾經一起生活,相處和睦,情同姐妹。她也被盧慕貞及孫中山長兄孫眉視為如夫人。孫家晚輩對孫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視為祖母:盧慕貞后來住在澳門,被昵稱為“澳門婆”﹔陳粹芬常住南洋,被昵稱為“南洋婆”﹔宋慶齡則被昵稱為“上海婆”。1960年10月29日,陳粹芬病逝於香港,享年88歲。初葬於香港九龍荃灣,后由孫中山后人遷入中山市翠亨村孫氏家族墓地。
左起:佘军、何孔华、任向东、朱冰峰、方李邦琴、殷雷、黄仪庄、陈洁、龚璀娥
xhgmw.org
美侨学界举办“美洲华文报刊与辛亥革命”专题研讨会
辛亥革命网 2011年09月15日 来源:AACYF 作者:AACYF 查看:1336 次
左起:佘军、何孔华、任向东、朱冰峰、方李邦琴、殷雷、黄仪庄、陈洁、龚璀娥
“美洲华文报刊与辛亥革命”专题研讨会,于9月11日在洛杉矶召开,研讨会由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等侨学界社团主办,美华裔传媒界代表人物方李邦琴专程从旧金山前来出席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社团领袖和学者认为,早期的美洲华侨报刊在传播革命思想、加速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唤醒美洲华侨民族意识、为华侨参加革命做舆论动员、筹集革命经费等方面为辛亥革命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经在2000年成功收购美主流媒体《观察家》报系的华裔传媒大亨方李邦琴女士,也是当年美洲同盟会机关报《少年中国晨报》的现任董事长,她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国民之导师”的《少年中国晨报》从1909年创办周刊开始到1910年8月正式发行日报、以及随后的发展过程。《少年中国晨报》作为美洲同盟会的机关报、是孙中山在旧金山创办最早的革命党机关报。
该报当时由美洲华侨青年管理发行,成为同盟会在美洲最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进行革命活动的联络点、发动广大华侨募集经费支持辛亥革命的最主要华文报纸之一。该报的发行也使得美洲华文报刊的版面安排以及新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忠实记录当年海外华侨的革命史的同时,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做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洲华侨史学会特邀研究员、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会长任向东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世界上第一份近代化的华文报纸周报《金山日新录》、华文日报《沙架免度新录》都是18世纪50年代在美创刊发行。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美洲华文报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后,首先改组兴中会机关报《檀山新报》。并在该报上发表了《驳保皇党报》、《敬告同乡书》两篇著名文章。
在辛亥革命前,美洲各地支持革命的华文报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多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华文报刊对于报道中国国内形势、宣传革命思想,日益壮大革命党的声势、支持和动员海外华侨支持反封建革命等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美洲海外华文报刊在辛亥革命前后期始终关注着中国国内的政治演变。并高度关切、可以说是深度参与和支持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元勋黄兴的孙女黄仪庄女士在发言中就《大同日报》从保皇派报纸转变为革命派报纸、著名的《大同日报》易帜事件为例,介绍了在亥革命前夕,美洲地区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之间发生的两次大论战。通过两次论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派的转变,保皇派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的发动并最终取得胜利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全美华人华侨纪念辛亥百年组委会执行秘书长赵湘君,在会上介绍了台山籍华侨伍盘照所创立的当时全美最大的华文报纸《中西日报》,该报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所发表的新闻和评论削弱了保皇派对华侨思想的禁锢和影响。为支持孙中山先生在美传播革命思想,伍盘照曾免费印刷民主革命家邹容所著的《革命军》11000本,由五洲洪门致公堂寄望美洲、南洋各地,在侨胞中广为发散,广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北加州和统会的何孔华、以及朱冰峰、龚璀娥、陈洁、佘军、殷雷、唐庆年等侨团负责人和学者一致认同美洲华文报刊与当时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一样,在辛亥革命的前夕,呼吁海内外人民把“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最终以星星之火造成燎原之势,成就了辛亥革命的实现。
留言列表